【第1句】:有句話說:“靜時養(yǎng)氣,動時練神。”靜的時候練氣,可以磨練我們的氣質(zhì)與品德;動的時候則要專一精神,將心念統(tǒng)攝為一。
【第2句】:幸福不是大把大把的金錢帶來的物質(zhì)愉悅,也不是顯赫一時的聲名帶來的精神滿足。幸福只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讓人可以在平凡中體味出美的態(tài)度,一種讓人可以在簡單中領(lǐng)悟甜蜜的態(tài)度。
【第3句】:悟道跟吃飯一樣,一定要自己一口一口地吃,指望別人幫你吃飯,那是不現(xiàn)實的。聽聞道理卻沒有領(lǐng)悟,跟盛了飯卻沒有吃一樣,不能變成精神的營養(yǎng)。所以,要打消投機取巧的心理,將成功希望寄托在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上。
【第4句】:許多時候,許多美好的事物,能得到的是秋之一葉,是值得珍重的緣分,而更多的是不屬于自己的,不該獲取,只應(yīng)遠遠地欣賞,為之祝福為之陶醉!
【第5句】: 道路曲折坎坷并不是通向目標的最大障礙.一個人的心志才是成敗的關(guān)鍵。只要心中的燈火不曾熄滅.即使道路再崎嶇難行,那片光明也會引路,令你如愿而歸l如果找到了心靈的方向,你可要牢牢守住.怎樣都不要放棄。
【第6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佛本行集經(jīng)》卷四
【第7句】: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深意的人,自然也就無法將它納入到自己生活旋律的每個音符之中。
【第8句】:寧可心靈腦笨,不可腦靈心笨。腦笨心靈的人,謙卑柔軟,人見人愛。腦靈心笨的人,驕慢剛強,人見人離。
【第9句】:“念佛人”這頂帽是如意帽,知冷知熱,能大能小,任何人戴皆不大不小,剛剛好。
【第10句】: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財物,而是能放下對物質(zhì)的貪欲;持戒并不只是斷惡行善,而是能生起對輪州的出離;忍辱并不只是壓抑憤怒,而是能調(diào)伏內(nèi)心的嗔恨;精進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時時刻刻保持法喜;禪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靜,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覺;智慧并不只是通達經(jīng)典,而是徹底覺悟心的本性。
【第11句】:生活中,我們?nèi)粢砸活w禪心行走,就會處處待人和善,事事應(yīng)對得慈悲,就不會因為得失成敗而喜怒,也不會因為過去未來而哀樂。
【第12句】:如果你珍惜生命每一寸光陰,如果你愿為生活增添歡樂,那么,請換一種心情去生活,即使倒下也面向太陽。
【第13句】:人最難看見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張著眼睛向外看,把別人稱斤論兩,把世事說長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證嚴法師
【第14句】: 在大地上行走,身上不必怕惹灰塵,眼里不必怕進風(fēng)沙。心 干凈了,身上自然不臟,眼睛自然不迷。在大地上行走,值得信賴的 引領(lǐng)者是自己的心靈。
【第15句】:心有八種,或復(fù)有九,與無明俱,為世間因。世間悉是心心法現(xiàn),是心心法及以諸根,生滅流轉(zhuǎn),為無明等之所變異。其根本心,堅固不動。《大乘密嚴經(jīng)》卷中,顯示自作品
【第16句】:成佛的因緣全在自身上具足,諸佛的功德皆于自心中圓滿,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往外尋求快樂呢?
【第17句】:持咒若壞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毀戒人,不說咒成就。《文殊根本大教王經(jīng)》
【第18句】:一個人要會講、會寫、會聽、會看、會想、會笑、會唱、會做……全部都會最好,否則至少也要會得一半以上。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19句】:執(zhí)著是障礙,但一旦撞到南墻,回頭即佛!如果不執(zhí)著,你一定撞不到南墻,也一定不痛不癢。障礙有時就是個驕傲的公主,只有足夠的血性爺們兒才能夠最終降服她。
【第20句】:習(xí)慣性思維會形成習(xí)慣性生活方式。如果在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窮人,那就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富翁。擁有億萬家財卻還要過一種乞討的生活,不是浪費金錢、浪費生命嗎?
【第21句】:在利益面前,不貪得無厭,時刻想到還有別人,將心比心,這樣就容易感到滿足。——凈慧
【第22句】: 妄言自損,守中多做 “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舌頭,最壞的東西還是舌頭。”“背后罵我的人 怕我;當(dāng)面夸我的人看不起我。”因此,人要懂得“禍從口出”的道理, 管住自己的舌頭。
【第23句】:夫不知萬法唯心,泛求諸事事物物,安得不罔;不知心具萬法,獨取一昭昭靈靈,安得不殆。(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五,圣學(xué)說
【第24句】:當(dāng)有人批評你的時候,若是你自己沒有錯誤,何必為它而生氣煩惱?若是你真的有錯誤,為它生氣煩惱又有何意義?他說的是真話呀!正如《薩迦格言》中所說:“聰明人能勇敢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傻瓜連缺點都不敢承認;雄鷹能啄死有毒的大蛇,烏鴉連小蛇都不敢得罪。”
【第25句】:不說他人長短,不念他人恩怨,是慈悲;時刻誠心待人,日夜專心做事,是慈悲。心懷慈悲的人,必定受人尊敬;心存慈悲的人,生活一定快樂。
【第26句】: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則,即使透徹千經(jīng)萬論,亦如空花水月,一事無成。三心二意無定性,四處徘徊不專精,盡管條條道路通長安,卻永遠無法到達終點!
【第27句】:以無生法不可得故,離攀緣故,不得法忍,得無所得,無得無失,是故言得無生法忍。《大寶積經(jīng)》卷-。四,善住意天子會
【第28句】:發(fā)短信會影響一個人的運勢,如果發(fā)出的短信是吉祥喜悅的,產(chǎn)生了好的陽性氣場,讓朋友們開懷,那當(dāng)然就“發(fā)了”;反之,日常生活中,我們言行舉止會造業(yè)也會結(jié)善緣,所有的因果都在一念之間。
【第29句】:培養(yǎng)幸福的習(xí)慣:學(xué)會珍惜幸福的真意是珍惜,珍惜每份擁有,珍惜每一份際遇,珍惜簡單的美好,才能看見幸福向你微笑。
【第30句】:當(dāng)今時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質(zhì)富裕,而是精神充實。因為有了愛心,才會有真正的與諧;因為有了智慧,才會有真正的文明。
【第31句】: 弱勢群體大多指那些物質(zhì)上匱乏的人,那么物質(zhì)上富有的人 是否都稱得上強勢群體呢?行者以為,不可以物質(zhì)多寡為人群分類,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強弱:物質(zhì)富裕者,或許精神貧乏;物質(zhì)緊缺者, 或許精神強大。
【第32句】: 一日,鄉(xiāng)中宿老訓(xùn)無名后輩:你看你站沒有站相,坐沒有坐 相,還好吃懶做,胸?zé)o點墨,日后何以自立?后輩諾諾。有一天,宿 老與一位老和尚下棋,老和尚笑道:少時混蛋,如今宿老,下棋還是 和當(dāng)年一樣臭,沒教好你。見宿老不解,老和尚又說:當(dāng)年你還不如 人家后輩,我可曾訓(xùn)你?
【第33句】: “靜坐常思”,“思”的是什么?應(yīng)該是自己不知足與攀比產(chǎn)生的錯誤; “閑談莫論”,不讓“論”的是別人的生活與作風(fēng)。踏踏實實地做我們自 己,幸福、快樂自然會圍繞在我們身邊。
【第34句】: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過得富足,每日說好話,每日行善事,每日常反省,每日多歡喜。讓每一天都充實無憾地度過。
【第35句】:七、緣起·空·無我·中道(一)緣起法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fā)顯示。《雜阿含經(jīng)》卷十二,第299經(jīng)
【第36句】:人們大多數(shù)只對有安全度的人發(fā)脾氣。因為在那個安全度之內(nèi),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所以,胡鬧也是一種依賴。當(dāng)你總在某一個人面前隨意發(fā)脾氣時,你不妨考慮他或她可能是你一生要托付的人!當(dāng)然,這個決定會長久些,最初你都不會去留意,他或她是在你閱人無數(shù)、身心俱疲之后你才會去想結(jié)婚的人。
【第37句】:【佛語堂】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大事難事,看擔(dān)當(dāng);逆境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養(yǎng);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敗,看堅持。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飲清凈之茶,閉是非之口,結(jié)悟道之友。
【第38句】:物質(zhì)上的豐收總是會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財富才會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財富。
【第39句】:禪修能使我們心靈得到啟示。但是參禪不一定要打坐, “打坐”只是修禪方法的一種;佛門的禪坐更有別于其他宗教或外道,因為有般若智慧的導(dǎo)引,能使我們發(fā)大悲心,徹見本來面目。
【第40句】:被不正確的思想困住,愛欲強烈貪圖感官享樂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長,束縛也因而更加堅
【第41句】: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壇經(jīng)·付囑第十》
【第42句】:墮俗生世苦,命速如電光。老病死時至,對來無豪強。無親可恃怙,無處可隱藏。天福尚有盡,人命豈久長?《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jīng)》
【第43句】:一顆真正的佛心可以無處不在,可以淡然無痕。以恬淡和包容的佛心對待萬事萬物,這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行。佛的超脫、平和、清新雅致,在喧囂的塵世中,為我們帶來一種性靈的體悟,一絲菩提的清涼,一分身心的安慰。
【第44句】: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貧窮的因果,經(jīng)常喜舍的人生是富貴的因果。(當(dāng)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45句】:用對方法,再難辦的事、再難纏的人也可從容應(yīng)對如何對待難纏的人?佛日:以布施攝貧窮,以敬戒攝無禮,以忍辱攝強暴,以精進攝懈怠,以一心攝亂意,以智慧攝惡智,以悔過度八難,以大乘樂遍行,以種德本濟無德者,以合聚度人民。是為十德。一《佛說維摩詰經(jīng)》
【第46句】: 人們對學(xué)歷的理解過于狹窄,以為在某個教育機構(gòu)拿到某個 層次的畢業(yè)證書才叫學(xué)歷,殊不知,只要一個人養(yǎng)成不斷學(xué)習(xí)的習(xí) 慣,他的學(xué)習(xí)過程才是含金量最高的“學(xué)歷”。
【第47句】: 念如磐石,持守一心 抱定宗旨,一志不移,任他八風(fēng)吹來,爾當(dāng)巋然不動。只此法門,真 可一生直截了當(dāng)。世之最可珍貴者,精神也。
【第48句】:【常思己過寬待人,厚德載物低做人】1.低調(diào)做人。2.把別人的恩惠放在心上。3.品德是一個人的立世之本。
【第49句】:我們必須確知:人只要是活在錯誤當(dāng)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煩惱當(dāng)中。而人最大的弱點是姑息自己、苛求別人。——耕云先生
【第50句】:【佛心禪語】 把好東西與他人分享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生活中有多大 的困難,有多大的挫折,有多深的痛苦,都將會變成一縷云煙,隨風(fēng) 飄去。
【第51句】:佛說:佛土上長有五色蓮花。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一片葉子就是一道菩提。在傳統(tǒng)的佛學(xué)經(jīng)典語論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被世人所熟知。無獨有偶,18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也曾在一首名為《天真的預(yù)示》的詩中這樣寫道:“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見出一座天堂。”
【第52句】:別人的錯誤,容易看到。自己的錯誤,不容易看到。南傳《佛教格言·雜品第十二》
【第53句】:性不偷盜。菩薩于自資財,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于此而起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余資生之具。《華嚴經(jīng)》卷三十五,十地品
【第54句】:生活的禪法,也就是生活的智慧,透過世事的曲折與紛擾,觀察與糾正自己那些偏執(zhí)的判斷與知見,自律的心態(tài),自重的心境,在人群中走過,更不可過多的消費,自己的自信,人生的寬與窄,常懷一種謙卑,猶如看見泡沫一樣認識自己,這就是智慧的妙用。
【第55句】: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日具足法施。《維摩經(jīng)》卷上,菩薩品
【第56句】:唯有你從心靈深處承認、接納、愛上你自己,你的生命才正式開始,才邁開旅程。這之前,你只是原地在打轉(zhuǎn),你只是在尋找那個你丟失的生命,你找不到自己,因為你已被所有其他的概念所覆蓋,所犧牲,所淹沒。
【第57句】: 一位父親對愛闖禍的兒子說:要么你別闖禍,做個安分守己 的人,過平凡的一生,多數(shù)人都是這么過的;要么你就闖大禍,抱著 必死之決心去闖,贏了你揚名立萬,輸了你灰飛煙滅。如果是第三 種:愛闖禍,闖了禍又不能自己收場,你這一生不僅會一事無成,就 連做個平凡的人也不夠格。
【第58句】:生命中的禪意無處不在,走進自然,聽山風(fēng)過耳,聞花香怡然,嗅空氣中泥土的芬芳,看花草樹木,在陽光沐浴中欣欣向榮,萬物,就在簡單中從容。生命最好的狀態(tài)來自淳樸與本真,不刻意雕琢的東西才最美,順應(yīng)自然的生長方顯蔥蘢。
【第59句】:未來眾生,欲度生死,發(fā)心修習(xí)禪定智慧,多為宿世惡業(yè)所障。宜先修懺悔之法,以宿世惡心猛利,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毀犯禁戒。若不懺悔清凈,而修禪定智慧,必多障礙。若戒根清凈,則諸障自消。
【第60句】:學(xué)會愛,懂得愛,不僅要愛自己,還要愛別人。世間哪兒有愛,哪兒就 會有財富和成功的身影。而一個缺乏愛心的人,是很難談得上什么成功的。
【第61句】:風(fēng)吹來,細雨蒙蒙,雨點打落而下,打濕了古鎮(zhèn),撩動著被塵封的歲月,古剎傳音,廟宇鳴鐘。這世間少了一種浮華,多了一種平淡。經(jīng)卷翻動,禪唱陣陣,似是訴說著又一個輪回的落幕,隆盛中傳世,為江南添上清寂。
【第62句】: 富人說:一千萬就是小錢;佛祖說:連小錢都沒有布施過 人,還屬于扶貧對象;行者說:妙,好玩。
【第63句】:保持充滿喜悅、充滿慈悲,無所掛礙、如如不動的心情,一切因緣事相現(xiàn)前時,都能觀照諸法如幻如化。如過眼云煙,不起心不動念,保持一顆如如不動而帶著喜悅的心情。
【第64句】:入,不管他物質(zhì)生活充實或貧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詳,就是在過著幸福的生活。——耕云先生
【第65句】:欲能縛世間,調(diào)伏欲解脫,斷除愛欲者,說名得涅槃。《雜阿含經(jīng)》卷三十六,第1010經(jīng)
【第66句】:責(zé)己要嚴,待人要寬。以責(zé)人之心責(zé)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當(dāng)要責(zé)備人的時候,先要檢討自己。(當(dāng)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67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力量用對方向,就是亮麗的人生;用錯方向,則步步都是陷阱。
【第68句】:命運很吝嗇,絕不肯把所有的好處都給一個人:給了一個人美貌,就可能剝奪他的智慧;給了一個人金錢,就可能剝奪他的健康;給了一個人天賦,就可能剝奪他的自由;給了一個人成功,就一定會在過程中制造些苦難。
【第69句】:所謂菩薩于能順憂喜分法,心無執(zhí)著。于諸世法心不攝受。不高不下,安住不動。無欣無厭,無愛無恚,唯能隨順修習(xí)圣道。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則名為舍覺分法。《大寶積經(jīng)》卷五十三,菩薩藏會
【第70句】:(一)凈土莊嚴,彌陀本愿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佛說阿彌陀經(jīng)》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佛說阿彌陀經(jīng)》
【第71句】:佛經(jīng)中告訴我們,所有的修行方法以及為修行所做的付出和努力,重點都在于斷除煩惱、降伏自心和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發(fā)揮內(nèi)在的潛能——愛心與智慧。這樣修行才會有實質(zhì)性進展,修行才會對成就起到重大作用。無論身處逆緣還是順緣,只要我們具足正確的見地,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成為增長修行的助緣。
【第72句】: 《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我們生在人世間,要學(xué)會 隨緣一世,一世隨緣,這樣才能活得自在。佛說:隨緣自在。隨遇而安, 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是為生活的密行。若能一切隨他去,便 是世間自在人。我們生在人世間,必須得學(xué)會接受現(xiàn)實,雖然有時候現(xiàn)實 很殘酷。
【第73句】:妄想人人有,連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則要做到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這才腳踏實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純熟。忙碌中,是非中,動靜中,十字街頭,都好參禪。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邊為要。
【第74句】:在家出家共相習(xí)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所為作,悉皆共同,是名習(xí)近相贊嘆。《雜阿含經(jīng)》卷二十,第551經(jīng)
【第75句】: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財萬貫,他仍是個貧窮的人。懂得感恩,并知恩報恩,才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樂的人。
【第76句】:戒珠不假刀兵護,戒為伏藏?zé)o所侵,戒為勇伴導(dǎo)前行,戒為出世莊嚴具。“四十華嚴”卷十七
【第77句】:以是發(fā)心當(dāng)?shù)梅鸸剩瑧?yīng)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才發(fā)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嘆。《華嚴經(jīng)》卷十七,初發(fā)心功德品
【第78句】:做事并不是為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證嚴法師
【第79句】:學(xué)佛是為了覺悟宇宙人生的真諦,長養(yǎng)慈悲與了達智慧的真理。學(xué)佛不是注重表相的東西,更不是沉迷在修學(xué)佛法的表面形式上。作為一個佛弟子,做人的修養(yǎng)、品格要一天比一天提升,自己內(nèi)心的煩惱、妄想要一天比一天減少,斷除煩惱與增上功德,這才是修行的目的。
【第80句】:世界上存在著眾多不同的宗教,唯有慈悲與空性雙運的見地,才是我所追求的解脫大道。
【第81句】:人海茫茫,人際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許多非原則的事情不必過分糾纏計較。凡事都去認個真、較個勁就會得罪人,就會給自己多設(shè)置一條障礙、多添加一道樊籬。所以,認真需要去仔細權(quán)衡。雞毛蒜皮的繁瑣無須認真,無關(guān)大局的枝節(jié)無須認真,劍拔弩張的僵持則更不能認真。
【第82句】:若欲研佛乘,彼尋寶藏,一一須消歸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執(zhí)義上之文,隨悟生見,直須探詮下之旨,契會本宗。則無師之智現(xiàn)前,天真之道不昧。(五代)延壽《宗鏡錄》卷一
【第83句】:如果能了悟“諸法無常、諸苦是空”的道理,解脫身心束縛而沉浸于正法的快樂,即是忍辱。
【第84句】:【人生三大樂事】 關(guān)門閱讀佛道經(jīng),開門迎接好客人,出門游賞河山景,這就是人生三 大樂事。
【第85句】:一位哲人說過:“能統(tǒng)領(lǐng)百萬大軍的人,沒有什么偉大;一個人能超越 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們一定要用智慧,隨時去觀照自己的心 念,是不是對色身起執(zhí)著?是不是固執(zhí)己見?如此慢慢擺脫對自己身心錯誤 的妄執(zhí)和貪戀,能夠超越自我的身心,你就漸漸走上覺悟。
【第86句】:而實際上,幸福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是此時此刻你的意識對外界信息的判斷和反饋。它不是通過比較得來,也不需要設(shè)定任何的時間地點等附加條件。
【第87句】:午后,一把古椅,一杯清茶,一卷古書,看蝶兒翩飛,蜂兒嗡鳴,陽光透過蔥綠的樹枝,把一地清涼斑駁,滿腔的心事便任性的鋪滿筆端,這是思緒蝶飛的翩然。韻,貴在流長,妙在無形。是江南水墨中的那一抹空靈,是云水禪心中的一縷清幽,只有用心去品,需要有緣才能覓得和擁有。
【第88句】:這大概也是因為小孩心性單純,還未曾受后天環(huán)境的浸染,天生陽氣足的緣故,所以他們感召的多是正面能量。
【第89句】: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事情上,就是為封閉的心胸打開了一扇門,忘卻那些煩惱才會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第90句】:佛教徒常說“功德無量”,是指對該做的事從不計較,無限量地做、及時地做,’而且不求回報,此即真正無量的大福報,.亦即所謂的“功德無量”。
【第91句】: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民國)太虛《人生佛教》
【第92句】:應(yīng)發(fā)欲心,超過有結(jié),應(yīng)發(fā)欲心,于無欲中,欲無欲事。《大威德陀羅尼經(jīng)》卷五
【第93句】:緣起緣滅,好壞得失,都是生命的常態(tài),這一切都會過去。所以,無論順逆,都應(yīng)以心靈的常態(tài)對待生活。
【第94句】:佛言:我如良醫(y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yī)咎也。又如善導(dǎo),導(dǎo)人正道,聞之不行,非導(dǎo)過也。《佛遺教經(jīng)》
【第95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七佛通戒偈)《法句經(jīng)》卷下,述佛品
【第96句】: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fā)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梵網(wǎng)經(jīng)》卷下
【第97句】:(四)正信于諸生死中,信為第一伴,智慧人勝寶,福德賊不劫。《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十二
【第98句】:大凡簡單而直爽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為簡單,才能在紛亂錯雜中找到幸福的身影;因為簡單,才能腳踏實地過好每一天。
【第99句】:為什么有的人被大家喜歡著、呵護著,而自己不招人待見?佛日:惡生于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反食其身。——《法句經(jīng)·塵垢品》佛說:惡念萌生于心,反倒會毀壞自己的形象,就像鐵生銹一樣,吞食的只是自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