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解深密經》卷三
【第2句】: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在與人的交往 過程中,不應老想著算計別人、欺騙別人,甚至報復別人,而應該坦誠對待 別人。只有這樣,你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可愛。
【第3句】: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于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佛遺教經》
【第4句】:【天天禪語】當遇到善知識時,我們要仔細觀察,絕不可盲目依止。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可能出現,“善知識”當中可能有真有假,有具德的,也有不具德的;有利他的,也有利己的;有救度眾生的,也有欺騙眾生的。為了對師徒雙方都負責任,我們就要小心翼翼地選擇善知識。
【第5句】: 失敗是避免不了的,我們應該給予它正確的認識,給予它充分的理 解,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并最終戰勝它、征服它。失敗了,總結教 訓,從頭再來,你總會有成功的那一天。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自責、懊惱, 活在失敗的陰影里,實際上于事無補。
【第6句】:好事從心開始,壞事也是從心開始,轉變我們的心念是轉變外在一切不利因素的關鍵。
【第7句】:我們要行無相布施,不要執著于有相布施;布施功德的大小,并不是從 形式上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布施愿心之大小決定的。
【第8句】:或有人來截手足,不起瞋恚忍力強,如海含容無增減,此名忍度不應棄。《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
【第9句】:一個人,你看他好、說他好,他就好,不好也會慢慢變好;看他壞、說他壞,他就壞,好的也會變壞。心念、語言,是神妙的工具,可以雕塑人。
【第10句】:人生無從選擇,所以人生有憾,所以人生有痛,所以人生迷茫,所以人生無奈,所以人生無常。無常與平常,仿若黑暗隧道是兩端,一進一出,光明自現。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悲歡。
【第11句】:佛說:有六種行為,可導致錢財日益耗減:一是嗜好飲酒;二是喜歡賭博;三是早臥晚起;四是喜歡聚眾吃喝,也喜歡被人請吃請喝;五是喜歡與那些思想不健康的人混在一起;六是傲慢、瞧不起他人。
【第12句】:生活的禪法就在這日常的生活,用一種寬闊的心態去看待生活的一切,事忙心不忙,人忙心卻閑,去化解那些煩惱的重量,不要讓那些煩惱在生活里惹事生非,把握好內心的心平氣與,不分別,不悲情。
【第13句】:性格熱忱進取者與清凈淡泊者都有自己的樂趣,卻也都有自己的煩惱。熱忱的人有時候會疲于世俗生活中的喧囂與眾多不必要的紛擾,而寡淡者卻也難免會覺得寂寞無聊,只有真正能做到“枯者由他枯,榮者由他榮”的人才能夠寵辱不驚,笑看花開花落,靜觀云卷云舒。
【第14句】:比丘們,去吧!為了蕓蕓眾生的幸福和善益,為了人天的幸福和善益,出于對世界眾生的悲憫之故,去弘法吧!南傳《律部·大品》
【第15句】: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記最初時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之心。在愛情、事業、生活等各個方面,我們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這樣才會得到好的結果。
【第16句】:可容我做這人間癡狂客,借一紙柔腸,漾開一壺春光,深凝在水一方。輕捻一抹花香,于筆墨中流淌,書一闕斷章,穿越魂靈,直達愛的天堂。贈你一枝春,婉約一卷如禪的光陰,化作你抬眼處的一片火樹銀花,氤氳成一幅絕美的情畫。
【第17句】:佛法的真理像是渡過苦海的船橋,是砍斷我執的利刃寶劍,是治療心靈的甘露妙藥,是迷途暗夜中的唯一明燈。
【第18句】: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永嘉證道歌》
【第19句】:不要迷惑于表象而要洞察事務的本質,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所謂初學者的心態是指,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應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贊嘆。
【第20句】:法只有漸沒有頓,頓也是從漸來的。例如:蘋果瓜熟蒂落,是瞬間的事,但在掉下來之前,必須經過栽培,假以時日,才成熟落地。——慧律法師
【第21句】:在浮躁、焦慮、郁悶、迷茫之風盛行的現代社會中,青年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身處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領悟到禪宗智慧的青年們,不能做一只掙扎的困獸,而要做一只展翅的大鵬,絕云氣,負青天,擊水三干,扶搖而上九萬里。
【第22句】: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該天亮時天就亮了;不管你熱愛不熱 愛,該歌唱時就唱了。早晨總是那樣終于職守,絕不獨享朝霞、私藏 鳥語;早晨總是那樣無私,從不吝嗇光明和旋律。有理由向早晨學 習,學習她的恒常,學習她的胸襟,學習她的豁達與博愛。
【第23句】:一者蘊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緣起善巧.五者諦善巧,六者三世善巧,七者一切乘善巧,八者一切佛法善巧。是名八法入于智慧。《大寶積經》卷-。-,善德天子會
【第24句】:不管何時,何地,何境,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都是一種美好的生活狀態,靜是一種品格,可以沉淀浮躁。靜是一種智慧,能感悟生命的大慈大悲。
【第25句】:夫為世間將,順正不阿枉,心調勝諸惡,如是為法王。見正能施惠,仁愛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眾親附。《法句經》卷下,道利品
【第26句】:該看到的視而不見,不該看到的卻偏偏一眼望穿,對于世人來說,這也許正好是錯失美好東西的源頭。而正是有了顛倒,有了誤會,有了錯過,這個世界才會有遺憾,生活大抵都是如此吧!
【第27句】: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雜阿含經》卷九,第239經
【第28句】: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 處得力。
【第29句】:用清凈的心眼看人,就不會彼此碰撞。聲無形無量,色乃假相,不必拿聲、色來壓迫自己的心眼。
【第30句】:當今時代的人們缺乏的并不是佛教的知識與理論,而真正缺乏的是對i寶的無偽信心與對因果的深信不疑。這才是我們無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31句】: 一個人放低自己,不一定被別人看低;一個人看高自己,不一定被別人 高看。
【第32句】: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唐)澄觀《華嚴經疏》卷一
【第33句】: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歸宿都是死亡。你不知道來路和去路,也看不見兩者的盡頭,悲傷也徒然。《經集》第三品,第八章《箭經》
【第34句】:若有供養發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須陀洹至阿羅漢果,名供養僧。《優婆塞戒經》卷三,供養三寶品
【第35句】:【佛心慧語】【第1句】:這個身體,只是借我們暫住而已,如房屋,無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執著。【第2句】:行、住、坐臥,皆是道場,因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第3句】:若心有定,說你好,說你壞,都一樣。【第4句】:凡事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著想,便是慈悲。【第5句】: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第36句】: 記住幫助過你的人,叫知恩;收藏愛護過你的人,叫重情; 珍惜忠告過你的人,叫厚義;忘記打擊過你的人,叫寬宏。人生行囊 里積攢的恩情越多越幸福;生命和靈魂愈是厚重寬廣愈有意義。
【第37句】: 權威是用來挑戰的,規矩是用來打破的。問題在于,雖然我 們都有挑戰權威的欲望,可一旦自己獲得權威卻不容別人挑戰;雖然 我們都有打破規矩的沖動,可如果規矩是自己定下的就會千方百計地 維護。批評別人積極,解剖自己消極,這是多數中國人的劣根性。
【第38句】:終日相逢無半面,剛然千里有知音。不須格外論奇特,只此全機耀古今。——《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39句】: 江南的初夏,山更翠了些,水更碧了些。一些花在結果,一 些花在盛開。還有一些花化作蜂蝶,以另一種方式裝點大地。江南的 初夏,心思變得熱烈,目光變得游離,一場無人發起也無人組織的人 間party開始上演。
【第40句】: 老娘,我是您放飛的一只風箏,線永遠在您手中。有一天飛 倦了,您手中的線就是我回家的路。那時候,您已經很老,我也老 了,您的兒子會牽著您的手走在故園的路上,給您講故事,講風箏飛 過的那些地方。
【第41句】:菩薩在家,當愿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會,當愿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伎樂聚會,當愿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華嚴經》卷十四,凈行品
【第42句】:我們活著就是為了修煉人生,也就是改善思想與行為,提高素質與道德。人生的旅途上,在生活的點滴中,滿懷愛心服務一切眾生,讓福德資糧更加增上圓滿;覺悟宇宙生命的真理,讓智慧資糧更加明亮觀照。人生的修煉成功,就是成就;人生的道德圓滿,就是成佛。
【第43句】:試想,當你無人陪伴的時候,有怎樣的感受;當你失去財產的時候,是怎樣的感受;當你孤獨走在陌生黑暗的路上的時候,又有什么感受。即使親人、財產以及身體都陪伴著靈魂,心靈仍會浮躁、焦慮、不安,更何況靈魂孤獨漂泊的時候。為死亡準備,等于是為靈魂找到美好的歸宿,也是為靈魂選擇了光明的前途。
【第44句】: 守墓人對風塵仆仆前來的旅人說:以墓地為界,左為天國, 右為地獄,去左去右,你自己選。旅人毫不憂慮地往左,剛到天國門 口就被門衛攔下:你作過惡嗎?旅人回答:沒有!再問:生過惡念 嗎?回答依然否定!門衛很客氣地告訴他:你走錯門了。天國不接收 世間的完人,只接納那些真心懺悔的人。
【第45句】: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會中道。(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七
【第46句】:【禪語悟道】初學佛法的人在沒有打好基礎的情況下就學習一些深奧的法門,其后果猶如空中樓閣。如果沒有打好穩固的修行基礎,不但無法樹立空性的深奧境界之正見,連世間法都難以承辦?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蓋房子,冬季一過,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會垮塌一樣。
【第47句】:我若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瞋恨故,于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第48句】: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其實兩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無法拿 東西,若反過掌來用手心,則雙手萬能。善是利益,惡是損害,一念之非即 種惡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第49句】:很多時候,我們總會以為自己不得了,而事實上,換一個角度去看自 己,我們與別人其實差不了多少,我們取得了很多成功,或許只是運氣稍好 罷了。所以,無論取得什么成績,我們都沒有理由驕傲自滿。
【第50句】:在你真正愛上你自己之前,不要說你愛任何人。那是假的,那只是你的需要,你需要人陪伴你,哄你,寵你,或者你依賴一種關系,但那都不是愛,因為,當你還沒有愛上你自己,你就無法給予對方愛,你無法分享你的生命。
【第51句】: 現實生活中,利欲之心人皆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這當然是正常的,問題是要能進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一旦快 接近了極限,就要及時抽身,跳出這個圈子,不為利欲之爭而舍棄了一 切,否則就只會跳人自己給自己挖的墳墓中。
【第52句】:遐思滑入漸走漸殘的荷塘,在睡蓮的縫隙間,伸展自己一念一禪外的領悟,在殘荷的哀怨中獨自蕭然。
【第53句】:修行除了自度之外,還要度人;時時刻刻培養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絕對不侵犯、毀謗他人,尤其不侵犯、毀謗同道者。
【第54句】:佛說:推崇圣人,敬重善人,內心仁慈,博愛眾生。佛家所說的“圣人”,是指先覺者,他們不一定是知識最豐富、學問最大的人,但他們一定是了悟善道、躬行正法的人;“善”是指世間的善知識、善人、善事。
【第55句】:【天天禪語】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并不只是解救生命,而且能生起對生命的愛心。對生命生起愛心而解救生命,才是真正的無畏布施。如果具備慈悲心的前提下,能做到長期吃素,這是最好的無畏布施。大寶法王說:“最好的放生就是做到吃素。”放生其實就是無畏布施。
【第56句】:猶如青蓮花,紅、赤、白蓮花,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中阿含經》卷二十三,《青白蓮花喻經》
【第57句】:延參法師禪說正能量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場自以為是的詩情畫意,心地是個容器,更是一個平臺,不要去埋怨生活傷害了誰,更不要去找找那些沒有意義的借口,是自己臉寬還是自己鞋小,不要在那些沒有意義的煩惱上去消耗自己的生活信念,生活的幸福與悲傷,就在于你睜眼看到的是路,還是橋。
【第58句】: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蘊。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經》卷十九
【第59句】:如何解決冷暴力?其實很簡單,只要明白,人無完人,你自己都無法做到完全沒有缺點,為何還要勉強你愛的人也完美無缺?
【第60句】:不在乎一朵花,怎能祈求滿地花開?不在意一棵樹,怎能奢望一片森林?任何偉大,都源自平凡。做平凡人,理平凡事,將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極致,才有可能不平凡。
【第61句】:一個大富翁,死時竟和乞丐一樣,想一想,心中如何都不能滿足。不論如何清高,在死亡面前,人人都要低頭。
【第62句】:(二)不爭不諍避爭不爭,犯而不慢,惡來善待,是謂梵志。《法句經》卷下,梵志品勝者更增怨,負者臥不安,勝負二俱舍,是得安隱眠。《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2經
【第63句】: 當你真正認識了自己,你會發現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境界:縱然全世界 的人都不了解你,你也不覺得寂寞;縱然所有人都不支持你,你依然充滿 力量。
【第64句】:【禪修問答】問:禪師,命運是注定的嗎?可以改變嗎?答:對于一個普通人,命運可說是注定的;但佛教說命運可以改變;想改變必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及行為,比如只為自己打算,改考慮別人感受;小心眼,改大氣;挑剔,改寬容;嫉妒,改贊美;話多,改話少;急躁,改緩與;不能忍耐,改安忍;常保持微笑。
【第65句】:佛陀曾說過:“我接受凡世人與我爭論,我不與凡世人爭論。”這兩句里充分呈現了佛陀的大愛與我們凡世人的愚昧無知。佛陀就像慈母,我們凡世人就像得自閉癥的小孩,慈母包容患白閉癥孩子的缺陷,卻從不會給予孩子任何埋怨。209。
【第66句】: 被一些不相干卻必須完成的事情綁架,你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時光大片大片溜走。這些時光完全應該屬于另外一些想做而沒有完成 的事情,那些真正屬于你的事情。為了生命運轉必須的成本,不得不 大把地付出時光,剩下的時光甚至不夠發一發呆的長度。生命與生俱 來的缺陷,常常就這樣使心靈變得荒蕪。
【第67句】:在清簡如水禪意的時光里,靜賞一山一水,一朝一夕,淡看繁華煙云,所有不舍與難忘,從容一笑,此時歲月依舊安好,流年如初無恙。
【第68句】:一個家庭,長期處于陰性場,夫妻倆一直相敬如賓,客客氣氣,平靜如水,那是很危險的事;而一個家庭,長期處于陽性場,夫妻倆整天吵吵鬧鬧,雞犬不寧,那也是很危險的事。
【第69句】:立志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迫,而有修道以求解脫的沖動;另一種人是因為他找到了自我。對后者而言,生活體驗與挫折只會使他更加堅定信仰。
【第70句】: 假如孔子生活在今天,他可能混跡在打工仔的隊伍里,或做 泥水匠,或當油漆工等,也未可知。家境不好,沒有進過大學的學 堂,又沒有什么技術技能,除了當個打工仔還能干什么?
【第71句】:業力最為大,世間中無比。先世業自在,將人受果報。業力故輪轉,生死海中回。大海水干竭,須彌山地盡,先世因緣業,不燒亦不盡。諸業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債物主,追逐人不置。是諸業果報,無有能轉者,亦無逃避處,非求哀可免。(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五
【第72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過程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的體驗,迎著太陽,我們走向美麗的大地,看著夕陽西下,扛著鋤頭回家,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美好呢?這與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應該是一樣的吧!所以,我們一定要尋求每一天的充實,世界上很少有永恒的東西。——海濤法師
【第73句】: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乳時異故,醍醐亦異,雖復有異,歡第而生相似不斷,故能害人。五陰亦爾,雖復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是故可言異作異受。《優婆塞戒經》卷四,雜品
【第74句】:無論從事任何事業,持之以恒才有成功的希望。但是,持之以恒的前提是熱愛。你真正熱愛這項事業,自然樂在其中;如果并不熱愛,就難以堅持到底了。
【第75句】: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第76句】:菩薩成就四法,得大財富,何謂為四?乞者不逆;于所施物不生愛惜;恒愿眾生獲多財寶;舍離諸見,順于正信。《大寶積經》卷-。,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第77句】: 一生如果能讀通一本書,做成一件事,你這一生就沒有白 過。這樣的人生標準看起來很低,但要不折不扣達到其實不易。不信 可以問問世人,看有多少人能夠給出肯定的答案。
【第78句】:惡知識,表面裝作很親密的樣子,心里卻藏著某個損害對方的詭計。例如,有的小人看見同事跟上司鬧了意見,便故作義憤,煽風點火,鼓勵同事跟上司對抗,然后站在一邊暗暗發笑。這是損人不利己的小人,像毒蛇一樣,尤其要當心。
【第79句】:經歷過太多的滄桑風雨,看過了無數的悲歡愛恨,終于明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遠觀和近取,卻原來有很大的不同。人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身邊總會有幾道美麗的風景。對美麗的向往本身也是美麗的,可是對美麗的獲取欲望卻往往墮入貪婪。
【第80句】:人生,永遠都是有缺憾的。佛學里把這個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譯過來便是指永遠存在缺陷而不得完美的世界。本來這個世界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沒有缺憾就不能稱其為“人世間”。在這個有缺憾的世間,便有了缺憾的人生。
【第81句】: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楞嚴經》卷八
【第82句】: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莫據目前。——《云門文偃禪師》
【第83句】: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圓覺經》卷上
【第84句】:無論哪一種宗教派系,只要具備慈悲與智慧雙運的見地,都是值得我們追求的。正如佛經所說:“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離眾生。”擁有慈悲與智慧,才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誰提倡慈悲與智慧教理,誰就是我們的宗教;誰宣說慈悲與智慧的真理,誰就是我們的導師。
【第85句】: 一位智者說:“不說別人的壞話,只說別人的好處。”任何人都難免犯 錯誤,不要一味地批評和指責,應看到別人的成績和長處,多一些贊揚和 鼓勵。批評和指責只會招致敵對和怨恨,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微笑的眼 神,都能成為別人進步的動力。
【第86句】:悠悠一縷禪音輕裊,柔柔一漣心韻開散;映水樓閣的窗前,一輪皎月的清涼,渲染著夜色的寂然。塵世寂寥,夙愿難了,且嘆風月尚無邊;怡情未怠的光陰下,誰又可將紅塵關在軒窗外。
【第87句】:惡徒摧毀自己的靠山,賢哲保護自己的靠山;蟲子把自己的周圍吃凈,獅子保護自己的地盤。(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88句】: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華嚴經》,普賢行愿品
【第89句】:生活即修禪。定力不堅,心隨神移的人,被花紅柳綠、光怪陸離的塵世迷了眼,分了心,因此,只能成為米飯,甚至是半生不熟的夾生飯。而只有那些超凡之人,立定心意,心無旁騖,物我兩忘,才能將自己釀成一瓶芳香的美酒。禪,定也。靜心修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容淡定才是生活的本真。
【第90句】: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并具有如佛一樣的慈悲胸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那你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一無德禪師
【第91句】: 首先,在行為上要低調,“才大不可氣粗,居高不可自傲”,做人不能 太精明。《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樂極生悲。
【第92句】:常有人問怎樣念佛,也有人教怎樣念佛。其實,念佛就像呼吸、說話、走路一樣自然。自然就好。
【第93句】:做功夫不得求人說破:若說破,終是別人的,與自己沒相干;如人問路到長安,但可指路,不可更問長安事——彼一一說明長安事,終是彼見的,非問路者所見也。一《博山參禪警語》
【第94句】:萬境時時現前,不容我等思量。但能精勤用功,了知萬境之實相,順逆 何堪惑我擾我?何謂一了一切了?且于一句話頭上明了,什么是無?! 話頭不了,仍被有無惑,被生死惑。
【第95句】:有一句話說得好:觀念決定行為。人的意念活動雖然隱晦難明,別人看不見,卻是行為的指南針,身業、口業的造作,無不與意業有關。所以,應該好好守護自己的意念,多往好處想,別讓邪思妄念爬上心頭。
【第96句】: 這個世界上還活著的已沒有唐朝人,沒有清朝人,甚至很少 有民國人。朝代是用來更替的,人生下來是為了死的。人生其實就這 么簡單。為前人掃墓,實際上是為了讓后人為自己掃墓。
【第97句】:自得解脫,解脫眷屬;自得調伏,調伏眷屬;自得寂定,寂定眷屬;自得度脫,度脫眷屬。《大寶積經》卷八十二,郁伽長者會
【第98句】:如果至真至純的友誼你苦尋不到,那么,試著容納一些雜質,你會發現原來無處可覓的友誼,如今已是遍布天下;如果十全十美的愛情你苦尋不到,那么試著容納一些雜質,你會發現原來無枝可棲的感情,如今已是處處芳草。
【第99句】:依禪宗法門,因緣相契便可于當下成佛,而非必須經歷久遠長劫的修行。 禪門祖師千說萬說,都是關于眾生的這顆心如何與佛心相契,能夠相契 一分鐘,就做得一分鐘的佛,一天、一年、一生,始終不被萬境所轉, 于當下的實相中生活、工作,雖在紅塵也能身心自在,并從本然之心生 發出佛的智慧與慈悲。
上一篇:如何一句話(如何一句話逗笑女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