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見怒能忍,是為梵行;至誠安徐,口無粗言,不瞋彼所,是謂梵行。《法句經》卷一,慈仁品
【第2句】:生命是由一連串的因緣組成的,我們要體驗更深刻的生命,發現內在的靈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質生活。
【第3句】:【禪語人生】現代通南懷瑾居士,有一次談到他少年時代,一心想學劍的故事。
【第4句】:【禪心佛語】誠正是指潔白、清凈、光明,而且能帶給我們安祥,也就是一種心地的光明。
【第5句】:【禪心佛語】順境使我們的精力閑散無用,使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礙卻喚醒這種力量而加以運用。
【第6句】:【禪心佛語】當你決定放下時,你不會失去什么,唯一會失去的,是你以前放不下的煩惱。
【第7句】:【禪心佛語】大貧亦是大富,一無所有、了無牽掛,寧靜淡泊、恬然自得。
【第8句】:【禪心佛語】人生最快樂的,并不是別人給你帶來了快樂,而是你給別人送去了快樂。
【第9句】:對于現代人來說,不執著于得失,不拘泥于成敗,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不浮俗世、適性隨緣、清凈快樂。
【第10句】:問:“如何保任?”師日:“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圣解。”——《龍潭崇信禪師》
【第11句】:【禪心佛語】成功與不成功之間有時距離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幾步。
【第12句】:【禪心佛語】手,放開了才明白擁有時的珍貴;淚,落下了才知道心真的會很痛;心,碎了才了解愛情帶來的苦澀;愛,走了才清楚被愛拋棄的痛楚。
【第13句】:聞贊佛毀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贊法毀法,于佛法中一心定不動。聞有佛無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華嚴經》卷十六,十住品
【第14句】:在佛法里,有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叫做“正知正見”,佛法所弘揚的是如何將它提升到“完美人生”的境界,達到至真、至善、至美。
【第15句】:【禪語靜心】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真正的自由是在無所依傍之時,發現無路而處處是路。能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人才算得上自由,這不是路的緣故,是心路。
【第16句】:病亦不生,藥亦不存,方為健康人。疑問也沒有,答案也不需,方是無惑人。諸位,若欲身之健康心之無惑,各自努力!
【第17句】:我們要想改變外在的事物,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心念。
【第18句】: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第19句】:【禪心佛語】理查德·耶茨:我想所謂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
【第20句】:修行不可取著外境,應自求內心的平靜,有一分平靜心,即使再大的沖擊迎面而來,都不會影響我們修心。
【第21句】:禪機妙語說人生:若要活得隨意些,只能活得平凡些;若要活得輝煌些,只能活得痛苦些;若要活得長久些,只能活得簡單些;若要活得幸福些,只能活得糊涂些。
【第22句】:妻子對待丈夫要有禮貌,要懂得尊重。古人說:“愛待敬而不敗,故制禮以崇敬。”有愛而無敬,愛便難以維持,相互敬重,以禮相接,才有愛的基礎。
【第23句】:【禪心佛語】逆境出奇才,百煉成精鋼。苦盡甘來,逆境是甘甜的前奏。順境時顯現惡習,逆境時凸現美德。沒有哪一個聰明人會否認痛苦與憂愁的鍛煉價值。
【第24句】:【禪心佛語】人生路的寬窄,在于心地的內在認知,天地自遼闊,煙云成故事,春秋悠長,忙者自忙。雪月本閑,障者自礙。
【第25句】:【佛心禪語】別人傷害你,愉快的承受,無怨無恨,才能了結怨恨,不再繼續結怨。
【第26句】:有一般學人,向五臺山求文殊,早錯了也。五臺山無文殊,爾欲識文殊幺?只爾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個是活文殊。——《鎮州臨濟慧照禪師文案》
【第27句】:【禪心佛語】什么是浪漫?就是明知她不喜歡你,依然送99朵玫瑰花給她。什么是浪費?就是明知她喜歡你,還送99朵玫瑰花給她。
【第28句】:古謂太末蟲,處處能泊,唯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以喻眾生心,處處能緣,唯不能緣于般若之上。故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竹窗二筆》
【第29句】:【禪心佛語】若要身體好,飲食要吃少;若要人緣好,誠懇莫驕傲;若要家庭好,關懷最重要;若要事業好,勤勞來創造。
【第30句】:【佛心禪語】不做事、不動手就事事困難,只要有心動手做,沙漠也會成綠洲。
【第31句】:【禪語人生】心靈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世界始終都在處于永不停息的變動之中,無論身邊的世界如何變化,能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中保持心靈的寧靜才是一種真正的寧靜。
【第32句】:【佛心禪語】「嘲謔」與「譏諷」,像嚴冬刮過臉的冷風,是會傷害人的。
【第33句】:【禪心佛語】活生生的你有內心感受,而你想象中的自己沒有內心感受。
【第34句】:【禪語人生】要去掉自私自利的念頭,時時增長好的念頭,使之成為一種習慣,成為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成就,就是凈土,就是佛。
【第35句】:【禪心佛語】當你開始行動時,有人非難你。那只是他在害怕,害怕懷有夢想的人的存在罷了。
【第36句】:若是分曉漢,不從佛,不從祖,學禪學道,學佛學法,唯是自己。——《宏智禪師廣錄》
【第37句】:【禪心佛語】涅盤之道,空有不住,生死不望,幻化不離,智愚不破,好壞不分,能所不求,真假不辨,凡圣不看,染凈一體,苦樂一樣。安住空性,隨塵亦然。
【第38句】:【佛心禪語】百千萬億講經法師,趕不上一個坐禪比丘。佛法是持戒坐禪體證傳承下來的,不是光說不練就可傳承的。
【第39句】:【禪心佛語】利他行為的業果將遠勝于今生之利益。由于因果法則之故,利他行為將致使未來世中得獲美好良善的人身或投生梵天。
【第40句】:【禪心佛語】悔悟—就是拒絕自己內在的一切惡劣成分,凈化心靈,讓心靈準備向善。
【第41句】:【禪語人生】我的對手只有自己,要想爬得更高,只應該自己往上走,而不應該把別人往下壓。
【第42句】:【禪心佛語】滿覺委托豐城的一位女居士曾佩英,把佛衣留給他在河南的有緣弟子衍北。
【第43句】:【禪心佛語】人們正是由于這四個字而不惜余力的勞碌,也正由于這種不正常的心理原理使人們失去本質上的生存價值觀。
【第44句】:如果明白“一切現成”,何用勞煩于唯心與唯識?佛法一切現成,人們卻總是向外去找。“一切現成”,當注重對現前一切的感悟,注重當下。
【第45句】:【談荷】莫道污濁只生泥,紅樓一曲早心寒。花生平雖低賤,卻是觀音來坐禪。物欣欣各有道,幽蘭香味勝牡丹。門未必出尊貴,茅舍常聞圣賢談。
【第46句】:【禪心佛語】活在當下,我們就能覺察到自己面對事物的心態,好的就保持,不好的就把它改正。
【第47句】:【佛家禪語】當今時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質富裕,而是精神充實。為有了愛心,才會有真正的與諧;因為有了智慧,才會有真正的文明。
【第48句】:【禪語人生】心像田地,能播種善惡的種子,生長善惡的苗子,最后結成善惡的果實。
【第49句】:雖到于五塵,不名為貪欲,思想生染著,乃名為貪欲。欲能縛世間,健者得解脫。《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
【第50句】:人活在世不能過多的計較多少公平,而是不停努力,竭盡所能去創造一些相對公平。
【第51句】:【禪心佛語】煩惱的心情,懲罰的是自己,不開心的日子,是把自己打折處理了,上蒼只眷顧那些堅強的人,不放棄信仰的人,幸福只圍繞那些知足常樂的人。
【第52句】:【禪語人生】一切現象看似客觀存在,但其現相猶如夢幻一般,顯現而無實有,所以,修行空性并非在平凡現象的世界之外,當我們不再對現象執著時,已經在體驗空性了。
【第53句】:【禪心佛語】假使心的煩惱(雜染)很多,「道」就無法呈現。可是,如果我們對「道」的領悟很強的話,那么,煩惱就無法彰顯。
【第54句】:【禪語人生】有四種圣諦:一、苦圣諦,二、集圣諦,三、滅圣諦,四、道圣諦。簡稱苦集滅道。
【第55句】:【禪語人生】諸有為法皆依因緣的和合與滅失而有生滅,這是佛教各宗所共許的有為因果緣起。
【第56句】:【禪心佛語】事件的發生并非偶然,而是雞足山當地長期以來以旅游開發之名,行挾佛斂財之實所引發的必然抵制與抗爭。
【第57句】:不好好管理自己的家庭,一定會帶來痛苦。南傳《佛教格言·苦行品第十》
【第58句】:【禪語人生】一念不生,萬法莊嚴。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正,萬法歸一,無處不莊嚴,無處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時一定要提起正念。
【第59句】:很多寺廟供有財神。多數人以為,只要求財神、拜高僧大德就能求得財富,但實際上,佛家倡導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財富。
【第60句】:吉祥月:農歷七月是佛教中的“吉祥月”,也是佛的“歡喜月”,更是眾生的“報恩月”。
【第61句】:人們很多時候會煩惱、痛苦和焦慮,正是因為心胸不夠開闊,見解不夠通達。對于人生中的不如意,我們要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第62句】:天遣幽花兩度開,黃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臥禪榻,喚出西廂共看來。
【第63句】:【禪心佛語】外在的和平要以內在心靈的和平為前提,而內在的和平要從把握好我們的當下一念開始。
【第64句】:【禪語人生】在世界的歷史中,每一偉大而高貴的時刻都是某種熱忱的勝利。
【第65句】:【經典佛語】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奉獻..
【第66句】:佛性對比天上的明月,文字就像我們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卻不是明月本身,看月亮也不一定非得通過手指。一慧能禪師
【第67句】:佛陀在世時,出家人修行的團體叫做“六和僧團”,為了讓這個團體更有秩序,大家都按照各自的職務做事。
【第68句】:【禪心佛語】減少壓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注意休閑活動,避免經常熬夜加班,要有充足睡眠時間,適度的休息可以走更長的人生道路。
【第69句】:【禪心佛語】清凈戒律是佛法的基礎,聞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結果。
【第70句】:佛家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善心與慈悲心,因此才會有“我佛慈悲”的話語,更有一些大慈大悲的人直接被稱作“活佛”。佛說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第71句】:人人皆有一方心田,更有純良的善種子,唯有在福田慧地上撒播良善的菩提種,才會得到累累的甘果。
【第72句】:學會知足,才能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覺。愿每個人都能戰勝自我,少些固執,多些靈活,少些抱怨,多些真情,讓生活充滿溫馨的陽光。
【第73句】:【禪心佛語】帥氣不輕浮,平常不霸氣,善辯不糾纏,能言不多事,謹慎不畏縮,勇敢不粗魯,細致不小器,精明不計較,重情不自擾,失戀不失志。
【第74句】:人生就是畫圓,畫大大小小的圓,可到頭來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將人生畫圓。
【第75句】:【佛心禪語】當時,普勝如來教下的三藏法師,就是現在這只正在糞池中受苦的大蟲。它從普勝如來到我的教法這么長的時間,生生世世都變成大蟲受報。」
【第76句】:【禪心佛語】彎腰可以將翻翻滾滾的內心爭斗撫平在心曠神怡之中,是思辨和判斷后的舒展。
【第77句】:【禪語人生】無常法門沒有修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出離心沒有修好。出離心沒有修好的話,菩提心不會穩定的。菩提心沒有的話,你的大圓滿的境界絕對是錯誤的一個境界。
【第78句】:【禪語人生】一個人如果下決心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或者下決心要做成什么樣的事,那么,意志或者說動機的驅動力會使他心想事成,如愿以償。
【第79句】:【圣經文案】77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119:105)
【第80句】:【禪心佛語】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第81句】:彌勒菩薩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說:“因稀有,因無垢,因具勝能,因世間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終如一,故稱稀世珍寶。”
【第82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從知福中培養感恩,從惜福中培養關懷,從造福中培養智慧。
【第83句】:※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夠,別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來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第84句】:【佛心禪語】禪的最高境界,緣于“放下”。“放下”的禪理類同于“得與失”的智慧。失即是得,是一種痛苦,也是幸福。因為只有失去,空下的雙手,才能拾起新來的幸福。
【第85句】:人世間,唯有“包容”的世界,才能是和諧美麗的,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包容,成熟于寬容,才能具有那種“容納萬事萬物”的高尚胸懷。
【第86句】: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87句】:【佛心禪語】作為一個修行人,身口意里面的意很重要。磕頭、念經、持咒是修行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內心沒有生起煩惱,每個念頭都不是惡,這才是修行真正重要的意義。
【第88句】:恒東法師【切記】人生逆境時,切記忍耐。人生順境時,切記收斂。人生得意時,切記看談。人生失意時,切記隨緣。心情不好時,當需涵養。心情愉悅時,當需沉潛。
【第89句】:【禪心佛語】持戒可以帶來個人的安樂、寧靜,以及國家的強盛、富足,也讓你可以無懼地面對死亡且保證未來往生善趣。
【第90句】:【禪語人生】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離自性。
【第91句】:【禪心佛語】世上惟有學佛與敬孝沒有等待和準備,只有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機。擁有人身就是用來修學佛法奉獻自己的,具足佛法的同時就是最大的利益眾生和社會。
【第92句】:【佛言禪語】每一個人出生,都不是空白的,而是帶著無數過去的業種子,有善的種子,也有惡的種子。這些種子遇到緣就會結果,于是構成了苦樂交織的人生。
【第93句】:【禪心佛語】生活的強者,會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心情時常保持積極向上,人生微笑而生活,處處充滿陽光。
【第94句】:【禪心佛語】人們常常會用官銜和才能來衡量男人的品級,用相貌和氣質品評女人的品級,卻很少有人去思量心靈的品級。心靈是有品級的。而它的品級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敗。
【第95句】:【禪心佛語】思量奔波苦,居家便是福;思量下愚苦,明理便是福;思量露宿苦,有屋便是福;思量日曬苦,陰涼便是福。
【第96句】: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時,須念衰老的辛酸。感恩幫助自己的人,原諒傷害自己的人,幫助需要關心的人。
【第97句】:想得明白的,不一定說得明白;說得明白的不一定做得明白。所謂知易行難,動嘴不如動腿,由此可見一斑。
【第98句】:【佛心禪語】把每時每刻都當成自己的臨終。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假如這是我的最后時刻。
【第99句】:【圣經文案】136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3:18)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