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師德若不全,悉地無堪能。若得真依怙,終身應依止。(明)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第2句】:【禪心佛語】良好的綜合素質形成來自多方面的良好習慣,道德的文明、思想的健康、作風的正派都是來自有一個良好的習慣,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3句】:【一日一禪】佛陀告訴我們,人都有福,或多或少,或前或后。是不可以量化的,只能感覺,知足為福。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走。
【第4句】:要知道,持有好的心情,就不會爭吵。小的爭吵會引起官司,大的爭吵則會引起戰爭。
【第5句】:【佛心禪語】武漢黃陂石觀音寺現址所在街道名為“六指街”,關于“六指”,有志云:“以標月指,大悲提持,由六度門,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成佛菩提。”
【第6句】:心掛兩頭,事情做不好,懶也懶不夠,一頭都顧不上。正確的做法是:做事就認真去做,懶散就盡情去懶,不要糾結在兩者之間。
【第7句】:【佛心禪語】生活中每個人都想擁有真正的快樂。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自己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外,還需要懂得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
【第8句】:【佛心禪語】做人要堅信:假如我不能,我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一定能。身苦者往往心不苦,心苦者往往身不苦。
【第9句】:【禪心佛語】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則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則法皆真。
【第10句】:【禪心佛語】佛說十二因緣是依于兩重因果――為了讓有情了知兩重因果才宣說從無明到老死的十二因緣的次第。
【第11句】:【禪心佛語】當你靜下心來的時候,點一盞油燈,聽著天籟之音,對面的花不知不覺中,已經綻然開放,一切是如此時美妙。
【第12句】:在涅槃的境界上,是一法不立究竟圓滿的,沒有任何對立面。有對立面,就沒有自在可言;有對立面,就在生死中。
【第13句】: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經得廣,知得多。要知山中事,鄉間問老農。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第14句】: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僅是空口談愿,卻不以實際行動表現,永遠都無法滿“愿”。
【第15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見者易,做者難。說大話,用小錢。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第16句】:【禪心佛語】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第17句】:既然患了缺愛癥,我們就應該對癥下藥,以“用慈施悲”作為缺愛癥的藥方。
【第18句】:【禪心佛語】人生短暫,一如輕煙與飛霧。有的人追求愛欲榮華,過著愚癡煩惱的生活,有的人斷欲知足,過著心凈清涼的日子。崇高與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
【第19句】:恒秋;生活里經常被那些不快樂的心情困擾,甚至產生對外在事物無奈應付的負面情緒,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和放下的歷練,學會為自己提出一句忠告,打開心窗,往事如煙。
【第20句】:【禪心佛語】金錢要布施方得快樂,愛情要肯奉獻便達快樂,名譽要用來服務大眾才為快樂。
【第21句】:呂新吾云:“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無指摘其所忌,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第22句】:【禪心佛語】上等人看穿對方、而又假裝看不穿;中等人看穿對方、也揭穿對方;下等人看不穿對方、還假裝看穿了對方。
【第23句】:從家是說了再做,我卻是做了再說。人家是說了也不一定做,我卻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第24句】:保持一顆平常心——無斷常、無取舍、無憎愛、無凡無圣、超越一切對立的東西,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解脫生死的法門。
【第25句】:【禪語人生】越是向外尋求,內心越分裂,越無法統一,離那個完美的道就越遠。道是屬于無知無欲,無思無想,無分別,但又有覺照者的專利品。
【第26句】:佛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應當互相尊敬愛護,不可彼此憎恨忌妒;互相幫助,互通有無,不要貪婪吝嗇;言語態度要常常保持寬厚溫和,不要互相違逆傷害。
【第27句】:【圣經文案】336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12:26)
【第28句】:【圣經文案】319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14:8)
【第29句】:【禪心佛語】處世之道:棄官僚之風,盡為民之責;交有德之友,絕無義之朋;取本份之財,戒無名之酒;懷克己之心,閉是非之口。
【第30句】: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有時看似是絕境,換一個角度,或許就能豁然開朗。
【第31句】:如不思量,自性便空寂不變;思量便造成自性的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宗教箴言錄》
【第32句】:【佛心禪語】于是他告訴睦州道:“早承激勸問法,累蒙和尚賜棒,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
【第33句】:有人說:“我現在還不能修行,因為還有事業、家庭要照顧,子女必須栽培。”其實,學佛修行并不會阻礙自己的事業,也不會影響家庭生活及培育子女。
【第34句】:事情總是這樣,對一部分人很重要,對另一部分人不重要。如果將這件事放到歲月里,它實際上發生還是不發生都沒有什么關系。
【第35句】:【禪語人生】我能為你煮東西,但我不能為你吃東西。各人吃飯是各人飽,各人生死是個人了。
【第36句】:【禪心佛語】如果我們不要為別人的說法和作法而忙亂,心中必會安祥得多。
【第37句】:生活是一種平淡的積淀,也是一種悲傷后的思索,多少傷才算多,多少才算夠,生活的煩惱猶如摁下葫蘆起來瓢,其實沒什么,恰如這幽幽禪河不盡燈。
【第38句】:【禪語人生】制造正面或負面的種種心態的,同是一顆心。假如想成長、成熟,就必須將凈化情緒,視為極為重要之任務。
【第39句】:【禪心佛語】多小的善事也要做。給予永遠要比索取愉快得多,樂善好施甚至能延長人的壽命。每天做件好事,就能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越來越充實。
【第40句】:【禪語人生】一個孩子常常習慣于認為,只要自己有問題、有困難,老師和家長都能幫他解決。
【第41句】:【禪心佛語】舍得應是一種好的信念,也是一種功德。如果把握的好,就會因此而官運亨通,生意興隆,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事業大成。
【第42句】:【禪心佛語】但現在人卻與古人相反,現在小孩子進幼稚園也好,受小學乃至受大學教育,學的都是知識,而對于做人、處事的根本道理,都是不懂,所以社會一片混亂。
【第43句】:【禪心佛語】外在的因緣是一樣的,可是不同的種子播種下去,收成就不一樣,這個種子就是價值因緣。
【第44句】:你得有善功德!舍錢不如舍身,舍身不如舍心,舍心不如舍性。我們救命是救一時之苦,救性才是救萬古。
【第45句】:不管路有多遠、自己能力有多少,都能隨分隨力盡量去達成目標,此即“毅力”。
【第46句】:【禪心佛語】就像雙手掏起的沙粒,從消瘦的手指間快速泄下一般,時間沙沙地溜走,它們是多么短暫和寶貴。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第47句】:【禪心佛語】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
【第48句】:【禪心佛語】孤獨,有時候更像一杯水,沒有雜質、沒有污染,是一種清靜的美。
【第49句】:明者有四不用:邪偽之友,佞諂之臣,妖嬖之妻,不孝之子。《佛說孛經抄》卷一
【第50句】:有的人一定要吃山珍海味,大魚大肉才能滿足口腹之欲;其實,粗菜淡食才是維持健康之道。
【第51句】:已不記得從何時起一開始相信所謂的緣,是走過禪林時無意中瞥見那一朵青蓮,還是不經意間銘記你跪坐佛前誦經的安然。
【第52句】:【禪心佛語】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多一點委屈,少一些脾氣你會更快樂。
【第53句】:【圣經文案】302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圣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8:6)
【第54句】:【禪語人生】緣分像一本書,翻的不經意會錯過童話,讀得太認真會流干眼淚。
【第55句】:待人處世的態度不可太輕率,否則將為事物所困擾,而無法修養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過份慎重,以致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灑脫自在的氣度。
【第56句】:【禪心佛語】懂得尊重別人,才知道尊重自己。要結四緣: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這就是講如何發揮人的主動性,推動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惡因惡果的來臨。
【第57句】:【禪語人生】問:是否誦完經后一定要回向?上人:回向就是著相,不回向也是著相。凡有所執著,都是與佛法不相應的。
【第58句】:【禪心佛語】人活著是一種心情,窮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過眼云煙,只要心情好,一切都好。
【第59句】:【禪語人生】要求所有的人,都和你持相同意見,是不可能的,就是因為意見分歧,才會有「賽馬會」的產生。
【第60句】:【禪心佛語】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第61句】:畢故不造新,厭胎無淫行。種憔不復生,意盡如火滅。《法句經》卷下,泥洹品
【第62句】:每個人的煩惱都有兩個來源,一是自身的欲望,另一個就是外物,如金錢、權力、華屋、名聲、美色、佳肴等,總是誘惑著人們,也煩惱著人們。
【第63句】:【佛家禪語】愛惜生命并非計較壽命長短,而是應時時提高警覺,把握分秒利益人間。
【第64句】:小忍成仁,大忍成佛參禪的秘訣就是忍,忍不住也要忍,忍到極點,豁然貫通,明朗開悟。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萬事都能了。
【第65句】:【禪心佛語】羅漢是無情的,正如南大師所說,他們覺悟了,就腳底抹油溜了,去享受他們的極樂去了,不再理會我們這些尚在紅塵中掙扎的人。
【第66句】:【禪語悟道】不執迷科學,不沉醉哲理,只愿證悟真諦。聞思佛陀的法教而實修實證,是凈化心靈和啟迪智慧的唯一途徑。
【第67句】:百年如同一場夢,不知生從何來,更不知道死往何去,與其思索生死課題,探知天堂地獄在何處,不如把眼前的日子過好。
【第68句】:一者布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薩皆應修學。《心地觀經》卷七,功德莊嚴品
【第69句】:【佛心禪語】尾關宗園內心直打寒顫,眼前一片迷蒙,感覺到學校的路上時間好像一世紀那么長,直到和學校校長、老師打招呼時,心里還在想:“我究竟該說些什么?”
【第70句】: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
【第71句】:它來自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心的欲望在無時無刻地燃燒著,我們的環境也因此遭受摧殘。
【第72句】:【禪語悟道】”志工”是將真誠的愛,當作生命的一部分,并身體力行的人。
【第73句】:【禪心佛語】能原諒別人的人最快樂。當你原諒一個人的時候,當下心中的煩苦也同時消失了。
【第74句】:【禪心佛語】揮不去的是記憶,留不住的是年華,拎不起的是失落,放不下的是情感,輸不起的是尊嚴。
【第75句】:【禪心佛語】根據強者恒強的規律,您現在買入,持有半年到一年,到時候您一定會感受到投資的欣喜。
【第76句】:【禪語人生】約定是緣。你和他(她)約定再相伴來生。奈何橋上,不肯接過孟婆顫巍巍遞給你的那碗迷魂湯,堅持等到與他(她)同赴陰曹,直到相伴托生。
【第77句】:愛是一盞明燈,可以照亮別人,也能照亮自己。捧一顆愛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將生活在愛里。
【第78句】:生命是由一連串的因緣組成的,我們要體驗更深刻的生命,發現內在的靈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質生活。
【第79句】:投入激流,你是大河;絢爛春光,你是花朵;奉獻愛心,你是天使;孕育豐收,你是碩果。發出自己的光和熱吧,照亮別人,就光彩了自我。
【第80句】:壓力即希望,煩惱即菩提!壓力最大時是事物得以實現的最佳期,也是不二法門!
【第81句】:滿心勇氣的能量,不絕望是活著的真義,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英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唐·圓澤
【第82句】:分享是一種很好的布施與人分享,是謂大心;不圖回報的分享,收獲到的將是不可預知的。
【第83句】:吹噓自己,蔑視他人,因驕傲反顯渺小。《經集》第青樹林,第七章《無種姓者經》
【第84句】:【禪語人生】我們每天都要檢查自己,要牢記《溈山警策文》中的諄諄教導,“舉措看他上流,切莫隨于庸鄙”。
【第85句】:【禪語人生】我們看到佛教經常提到死亡的事,心里可能會感到陰森森的,甚至產生厭惡之感。其實這是我們對佛教完全誤解了。
【第86句】:【經典佛語】(1)少食肉(2)曬太陽(3)雨中行(4)常唱歌(5)飯后息(6)挺起胸(7)靜坐思(8)天倫樂(9)步當車(10)行善事。
【第87句】:【禪心佛語】生活的活潑在于心地的運用與協調,世事百態,灑脫從容,心地悠然,看花開得欣然,賞花落而瀟然,人生在世間,喜悅,平和,開朗,和氣。
【第88句】:茅鹿門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第89句】:白天坐,晚間臥,每餐能食兩碗多。世態炎涼經歷過,得失是非已看破。對的是他,錯的是我,爭什么?
【第90句】:【禪語人生】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
【第91句】:商人之導師,游行善知識;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識。《雜阿含經》卷三十六,第1000經
【第92句】:人心與佛陀一樣,都有同等的愛心;但因后天的習慣及習氣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語行動。所以,修心養性必須自己下功夫。
【第93句】:不悟本性,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萬心盡在自心應從自心中頓見真如。
【第94句】:抱怨,是一種負能量,猶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于人無益,于己不利,于事無補。
【第95句】:【禪心佛語】萬法皆是由因緣所生起,應當廣結善緣,普遍建立良好的關系,若能體會‘緣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顆慈悲喜舍的心。
【第96句】:【禪心佛語】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第97句】:愛久了,成了一種習慣;痛久了,成了一道刻痕;恨久了,成了一種負擔。
【第98句】:【禪心佛語】人人臉上有笑容,這個集體就非常祥和,人與人之間就能夠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彼此尊重。在一個集體當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關重要。
【第99句】:以法求財,不以濫取,以樂自供,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知識,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雜阿含經》卷三十二,第912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