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釋義:比喻呼告無門,處境十分困難。 例句:我這是下了十八層地獄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有誰知道我的苦楚。
【第2句】:【黑馬】“黑馬”是個外來語,原指那些出乎人們意料而獲勝的“爆冷門”的運動員,后來泛指各領域爆冷勝出的人物。 “黑馬”源自英國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的小說《年輕的公爵》,書中描寫一匹黑馬,原被人們認為奪魁希望甚微,誰料在比賽中它竟一舉獲勝。從此,“黑馬”一詞便被體育新聞廣泛使用,指那些出乎人們意料而獲勝的運動員。如朝鮮乒乓球運動員多年未參加國際比賽,復出后竟一路過關斬將殺人決賽,意外獲得亞軍,被人們稱為乒壇“黑馬”。后來,又有人把它擴展到社會各個領域。如選舉中的意外獲勝者、工程招標中的意外中標者等,都可以說出現了一匹“黑馬”。
【第3句】:【留得在,落得怪】(諺)主人好意留客,留住了,自然大家高興;留不住,就不免見怪生嗔。指客隨主便,主人既然挽留,就不必執意辭行。
【第4句】:【落個樹葉怕把腦袋砸碎】見“樹葉子掉下來都怕打了頭”。
【第5句】:【拉屎攥拳頭——裝兇】(歇)指假裝成兇狠厲害的樣子。常含譏諷意味。
【第6句】:【甕里捉王八——跑不了】(歇)指陷入困境,無處躲藏,無法逃跑。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甕中捉鱉——跑不了。 甕里捉鱉——沒跑。
【第7句】:【吃了燈草灰兒——說得輕巧】(歇)燈草:燈心草莖部的中間一段,質地很輕,可做油燈的燈芯。 譏諷人把事情說得過于輕巧。
【第8句】:【狗怕彎腰狼怕站】(諺)狗怕人彎腰,是怕人們從地上撿磚頭砸它;狼怕人站直,是怕人站直身子瞄準它開獵槍。指狗和狼雖兇,但都有它們的恐懼點。
【第9句】:【見死不救,牲畜不如】(諺)指見人有危急就應該立即伸手救援。
【第10句】:【鋸不成葫蘆改不成瓢】(慣)比喻東西太少,什么也做不成。
【第11句】:【能叫掙死牛,不叫打住車】(諺)在坎坷的坡路上,寧可把牛累死,也不能讓車打住不前進。比喻人寧可心力交瘁,付出生命,也不能使事業中途而廢。
【第12句】:【樹高干丈,葉落歸根】 釋義:比喻人最終總希望回到故鄉;也比喻事情終究要歸結到某處。“千丈” 又作“干尺”。“葉落”又作“落葉”。 例句:兀術道:“古人有言:‘樹高干丈,葉落歸根。’卿家若然思念家鄉,某家差人送你回國。”
【第13句】:【草窩里飛出金鳳凰】(諺)比喻環境條件差也能出杰出之人。
【第14句】:【低頭拉車,抬頭看路】(諺)指拉車需要低下頭使出氣力,同時也要時時抬起頭看清前邊的道路。比喻做事既要踏實苦干,又要認準目標,明確方向。
【第15句】:【再肥的肉也有骨頭】(諺)比喻再美滿的人與事,也有缺點或不足。
【第16句】:【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諺)指舊時女兒一出嫁,就如同潑出去的水再也不能收回來一樣,從此不能再算是娘家的人了。 也作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 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 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
【第17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諺)熊:窩囊,無能。當兵的無能,只是一個人,影響不大;將領無能,就會影響全軍的戰斗力。指軍隊戰斗力的強弱,將領的指揮是關鍵。也泛指凡是領頭人無能,事業就非破敗不可。
【第18句】:【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釋義:比喻徹底更換或改變。 例句:蘆金鼎呲著牙,心懷叵測地笑道:“這叫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哈哈!”
【第19句】:【十畝地里長了一棵莊稼——獨根獨苗兒】(歇)比喻獨生子。
【第20句】:【吊膀子】(慣)指男女輕薄調情。
【第21句】:【人生難得遇知音】(諺)知音:知心朋友。指人生在世,最難得的是知心的伴侶或朋友。 也作人生難得一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第22句】:【圣誕樹】在西方,不論是否基督教徒,過圣誕節都要準備一棵圣誕樹,以增添節日氣氛。西風東漸,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圣誕樹也開始流行起來。 據說是阿爾薩斯地區最先把冷杉樹枝或冷杉樹做成的圣誕樹豎在屋內,樹上點綴著許多糕果和蘋果。到了十八世紀,圣誕樹已經很流行,而且圣誕樹上已經有了插蠟燭的習俗。而人們在圣誕樹上飾以花卉,則是因為在民間傳說或《圣經》故事里面都描述過天堂樂園里果樹開花的盛況,因而從一開始人們就喜歡用蘋果來裝飾圣誕樹。現在,圣誕樹上的飾物更多了,裝飾著各種燈燭、彩花、玩具星星,還掛上各種圣誕禮物,電源一通,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第23句】:打拳不溜腿,終是冒失鬼。
【第24句】:【掙錢不掙錢,先落個肚兒圓】(諺)舊指勞力工或生意人,先不說掙錢多少,只要能吃上飽飯就滿足了。
【第25句】:【騎驢的不知趕腳的苦】(諺)趕腳:趕馬趕驢的腳夫。騎在驢背上的人,體會不到隨在驢后趕腳的人跑路的辛苦。借指幸運者難以體會到厄運者的苦愁。
【第26句】:【一步高,一步低】見“高一腳,低一腳”。
【第27句】:【倒騎毛驢,往后看】 釋義:比喻總看過去,看不到進步。 例句:對于這一點,連里有過不少扯淡的說:崔國華落后,是倒騎毛驢,老往后看。
【第28句】:【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俗語是說一個人壞事干得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它源出《左傳·隱公元年》:“公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莊公有個弟弟,名叫共叔段,他深得母親姜氏的寵愛。姜氏為他向莊公討封京地,莊公答應了。 共叔段與母親姜氏一起密謀,想除掉莊公,自立君主。為了積蓄力量,共叔段把京地的都城修得很大,超過了國城,并且招來許多人。鄭國的大夫祭仲看到這種情況,便告訴莊公說,共叔段修建的都城超過了國城,違犯了祖制,是大逆不道,趁他還沒有成氣候,趕緊除掉他吧。莊公沒有聽祭仲的勸告,只是說:“他既然多做不義的事情,就一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瞧吧!” 共叔段得寸進尺,又占據京地北邊的大片地盤,擴大了軍隊,制造兵器,準備與姜氏里應外合,企圖一舉推翻鄭莊公。 鄭莊公早有準備,他得到共叔段叛亂的消息后,便下令攻打京地,派兵包圍了京城,京城內部的士兵也反叛過來,襲擊共叔段。共叔段遭到慘敗,只得逃之天天。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雖然歷經二千五百多年,現在還被人們經常引用。
【第29句】:【來也不認得爺,去也不認得娘】(慣)形容六親不認,不講道理。
【第30句】:【騎著驢騾思駿馬】(諺)騎上驢和騾子,可以代步,還想著騎駿馬可以更快更風光。指人的欲望總是無止境的,
【第31句】:【躺在席子上吹死豬——長吁短嘆】(歇)指長一聲、短一聲地嘆氣。 形容人因遭到困難、挫折或失敗而灰心喪氣的樣子。
【第32句】:【殺人不見血】(慣)殺了人連血跡都沒有。形容人很陰險,害人不留痕跡。
【第33句】:【浪子回頭金不換】此俗語形容調皮搗亂的孩子一般都聰明,一旦改邪歸正,肯定是好樣的。 它源自北宋時期。“浪子”源于一個人名,北宋才子李邦彥。李邦彥是北宋大臣,才華出眾,性情豪爽,風流瀟灑,一表人才,寫起文章來思路敏捷,文筆精巧。他生長在民間,熟悉庸俗猥瑣的事情,待人接物也有一套辦法,善于應對,反應也快。他善于唱曲逗樂,常把街頭巷尾流傳的俗語編綴成詞曲,供人們傳唱。他給自己取名為“李浪子”。 李邦彥擔任宰相時,沒有什么建樹,只是阿諛奉承、巴結諂媚,占個官位而已。京城里的人都把他稱為“浪子宰相”。 后來,人們就用“浪子”來指那些不務正業的游蕩子弟。當然,浪子一回頭,還愁不是良相,還怕不露才能,金銀不換嗎?
【第34句】:【沒見水就脫靴子】 釋義:比喻事情還沒有指望,就做好了打算。 例句:穆孜帕爾在地上鋪了狐皮褥子,大模大樣地坐下來,掐著指頭算開無影無蹤的水的收益了,真他娘的沒見水就脫靴子,癩蛤蟆要吃天鵝肉一般,太蠢了。
【第35句】:【開門七件事】中國有這樣一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說每戶人家開始一天的生活,就有七件東西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 其實,宋代就有了“早晨起來七件事”的說法。不過當時的七件事與今天的七件事略有不同,宋代的七件事是指“油、鹽、醬、豉、姜、椒、茶。” 而且這七件事的說法在宋代并沒有完全定型,還有“八件事”的說法。南宋吳自牧編撰的《夢粱錄》中有這樣一句話:“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酒醬醋茶。”到了元代,七件事才固定下來。元雜劇《劉行首》二折念白中有首《當家詩》:“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僅這一首,很多元雜劇,例如《玉壺春》、《度柳翠》、《百花亭》都有“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內容。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一生潦倒,做了一首感懷詩《除夕口占》:“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閑無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這才道出了老百姓的真實生活,連過年都吃不上油鹽醬醋,何況平時乎! 明朝還有一首無“醋”詩歌,蠻有意思,不得不錄。當時有一才子,不顧其妻再三規勸而納下小妾,其妻十分憤怒贈詩一首:“恭喜郎君又有她,儂今洗手不理家。開門諸事都交付,柴米油鹽醬和茶”。耐人尋味的是,在開門七件事中,她交付的只有六件事,唯獨留下了一件——醋。個中滋味,不難理解。
【第36句】:【笨人有笨福】(慣)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氣。多指意外得來好處。
【第37句】:【三天兩后晌】(慣)晌:一天內的一段時間。形容很短的時間。 也作三天兩晚上。 三天兩早上。 三早起兩晚晌。
【第38句】:【放虎容易擒虎難】 釋義:比喻敵人一旦放走,再不易抓獲。“容易”又作“歸山”。“擒”又作“捉”。 例句:你怎么把龍濤放了?俗話說,放虎容易擒虎難。他們一走,你拿什么救爹呢?
【第39句】:【雞腳高來鴨腳低】 釋義:比喻人心下齊,步調不一致。 例句:俗話說:“猛火烤不出好燒餅。”綠竹村這一陣風搭起來的互助組,合作沒多久,雞腳高來鴨腳低,組里就發生矛盾了。
【第40句】:【光吃炒豆不炸鍋】 釋義:比喻只得到好處,不花一點代價,不受一點損失。 例句:我一句話給你點透吧,馬主任又想來一個光吃炒豆不炸鍋,光奪城池不損兵,對不不寸?
【第41句】:【攪成一鍋粥】(慣)1比喻把事情搞糟搞亂,鬧得無法收拾。2指許多事情攪在一起,理不出頭緒。
【第42句】:【盆朝天,碗朝地】 釋義:指口渴無茶水可飲,肚餓無飯可吃。形容生活無著。 例句:方太太他們都瘋了,我還沒瘋!看,這里盆朝天,碗朝地,沒人管。火滅了,開水沒有一點,我連碗熱茶都喝不到嘴!
【第43句】:【人直有人和,路直有人行】(諺)為人正直,自有人來親近你,擁護你;道路平直,人就樂于在上面行走。指正直的人,總是人們樂見的。
【第44句】:【揭底就怕老鄉親】(諺)揭底:揭開見不得人的老底。指老鄉親最知底細,要揭發老底,最有效的還是知情的老鄉親。
【第45句】:【浪子回頭金不換】見“敗子回頭金不換”。
【第46句】:【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 釋義:身上放著鵝毛與放上磨盤感不到輕重差別。形容不識好歹。 例句:九阿姐……方才告訴我許多話,說你不識好歹,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悅。教老身來勸你。
【第47句】:【民以食為天】 釋義:比喻吃飯問題很重要。 例句: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不讓土地生產出五谷雜糧,靠什么活著?
【第48句】:【把狼羔子當親人】 釋義:比喻把壞人當成好人。 例句:你這會兒迷著,回去趴在被窩里想想,你是個什么人,像不像個隊長,像不像個復員軍人,你別把狼羔子當親人看。
【第49句】:【嬌養不如歷艱】(諺)歷艱:經歷艱難困苦。指對孩子嬌生慣養,比不上讓他們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接受磨煉為好。
【第50句】:【黑老鴰報喜——不是好消息】(歇)黑老鴰:方言,烏鴉。舊俗認為烏鴉叫是不祥之兆。指不是好的兆頭。 ‘黑貓白貓-抓住耗子的就,是好j貓】見“黃貍黑貍,得鼠者雄”:
【第51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還有晴】(歇)晴:諧“情”。指說是無情卻還有情。
【第52句】:人要實心,火要空心.
【第53句】:【菜鳥】“菜鳥”是比喻新學的一門技能,是個生手。如新手開車,車尾貼上“菜鳥上路,請多關照”。“菜鳥”是從我國臺灣的閩南方言而來的。剛學飛行的小鳥飛得跌跌撞撞,甚至會掉到地上,人們就稱這種鳥叫菜鳥仔。 引申到人,是指對于某些事務操作不熟練,或剛剛進入某圈子的人。 據說“菜鳥”這個詞是從我國臺灣軍隊中出現并流行開的。當兵時,軍中的學長都會私底下稱自己為“老鳥”,而將新兵稱為“菜鳥”。
【第54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慣)比喻看見不合理的現象裝聾作啞,容忍遷就,敷衍了事。 也作睜只眼,閉只眼。 睜一眼,閉一眼。
【第55句】:【雨過地皮濕】見“水過地皮濕”。
【第56句】:【千里送鵝毛——物輕人意重】(歇)宋·羅泌《路史》記載:云南民間傳說,唐朝時,土官緬氏派緬伯高送天鵝向唐明皇進貢,經過沔陽湖時,天鵝飛走,只留下一根鵝毛。 緬伯高只好將這根鵝毛獻上,并說:“將鵝貢唐朝,山高路遠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號。上覆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指禮物雖輕,但情意深厚。 也作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 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情重。
【第57句】:【爹死娘嫁人——各人管各人】(歇)指各人自己管自己,各走各的路。 也作“爹走娘嫁人——各人管各人”。
【第58句】: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第59句】:【城隍廟里賣假藥——哄鬼】(歇)指用編造假話或玩弄手段欺騙人。
【第60句】:【老太婆擤鼻涕——把里攥】(歇)攥:握。本指成把攥在手里,轉喻事情很有把握。
【第61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諺)知府:州府的最高行政長官。雪花銀:成色純正的白銀。當上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得到十萬兩雪花白銀。指舊時無官不貪。
【第62句】:【大樹大蔭涼,小樹小照蔭】 釋義:大樹蔭涼也大,小樹蔭涼也小。比喻家業大花費大,家業小花費小。 例句:別看每月我拿幾百塊薪水,其實,一撒手就光了;有時還要寅吃卯糧,借債過日子。這么說,你也許不相信。要知道大樹大蔭涼,小樹小照蔭。我只是個空架子罷了,哪比得上你殷實。
【第63句】:【瓶內釃茶——濃者在后】(歇)釃(shi)茶:往杯子或碗里倒茶。 濃:濃重,濃烈。比喻好的、程度高的在后面。
【第64句】:【烏白頭,馬生角】(慣)烏鴉白了頭,馬生出角來。比喻事情不可能出現或成功。
【第65句】:【三一三十一】(慣)原為珠算口訣,用三除十,得三余一。指三個人每人平均一份。
【第66句】:【倒插門】(慣)比喻男子到女方家里結婚落戶。 也作“倒踏門”。
【第67句】:【借米趕得上下鍋,還米就趕不上下鍋】(諺)把米借給人或向別人借米,都趕得上下鍋做飯;要是等別人還來的米下鍋,那就耽誤了做飯。指財物借出容易討回難。
【第68句】:【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個小陽春】 釋義:指北方一些地區,十月里天氣還像春天一樣溫暖。 例句:俗話說:“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個小陽春”,可在北方,時進初冬,能吃上這又甜又酸的大柿子,也真算得上新鮮物了。
【第69句】:【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 釋義:比喻人心難測,要真正了解很不容易。 例句:現在是革命時代,只講干革命不講打天下,但是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真正的革命派當然很多,假革命準又能保其無?
【第70句】:【騎著馬找馬】(慣)比喻一邊干,一邊尋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舊的,同時物色新的。
【第71句】:【雞抱鴨子——干忙活】(歇)抱:孵。干:徒然,白白地。忙活:急急忙忙地做活,指白忙一場。 也作雞孵鴨子——干著忙。 雞孵鴨子——白忙乎。
【第72句】:【一拿一個著】(慣)比喻一猜就中。也指一出手就能逮著。
【第73句】:【倒霉】“倒霉”指事不順利或運氣壞。倒霉一詞源自江浙一帶的方言,原作“倒楣”。 “倒霉”一詞產生的時間并不算長,大約在明朝末年。那時候,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限制了廣大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的發揮,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一般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不容易的,“范進中舉”雖是小說中人物,卻是當時真實的寫照。為了求個吉利,江浙一帶有個習俗,學子們臨考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樹起一根旗桿,當地人稱之為“楣”。考中了,旗桿照樹不誤,考不中就把旗桿撤下,叫做“倒楣”。后來,以訛傳訛,把“倒楣”寫作“倒霉”。
【第74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釋義:白天勞動,夜晚休息。 例句:這里家家互通有無,不分彼此,休戚相關,情同骨肉;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織,人人勤儉。
【第75句】:【沙龍】“沙龍”泛指文學、藝術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會。近幾年,“沙龍”一詞風靡全國。那么,它來自哪里呢?它是一個外來語,是法語的音譯。 17世紀末18世紀初法國巴黎的文人和藝術家常接受貴族婦女的招待,在客廳集會,談論文學藝術,互相誘發靈感,無拘無束,生動活潑,促進創作質量。 “沙龍”遂成為社會交往中的高雅的活動場所的稱呼。西風東漸,前幾年傳人中國,風靡一時,如“藝術沙龍”、“青春詩派沙龍”等。后來向其他領域擴展,如“企業家沙龍”、“攝影沙龍”、“美術書法沙龍”。大學生里的“英語角”為了趕時髦,改稱“英語沙龍”,公園里的“戲曲沙龍”等,不一而足。
【第76句】:【雞鳴狗盜】“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為。它源自戰國時期的《孟子》一書。 《孟子》中記載了個“雞鳴狗盜”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被秦昭王扣留在秦國,孟嘗君派人去見秦王的愛姬,請她幫忙。這個愛姬說她想要孟嘗君的銀色狐皮袍子。孟嘗君有一件銀色狐皮袍子,價值千金,天下無雙,可是到秦國時已經把它獻給秦昭王了,哪兒還能要回來呢。正當孟嘗君愁眉不展的時候,他的一個門客說:“我有辦法。”當天晚上,這個門客從狗洞潛入秦宮,“汪汪”學了幾聲狗叫,蒙蔽了守衛,偷出了皮袍子,將它獻給了愛姬,孟嘗君才得以釋放。孟嘗君怕秦王反悔,就更名改姓,連夜逃跑。半夜,他們到了函谷關,只見城門緊閉。要等到雞叫的時候才能開關放行。大家正發愁,有個門客捏著鼻子學起了公雞打鳴,緊跟著,關里的公雞全都打起鳴來。守關的人聽見雞叫就開了城門,孟嘗君順利出關,終得脫險,逃回了齊國。后來人們使用“雞鳴狗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為。直到現在,“雞鳴狗叫”仍舊被人們引用。原來“半夜雞叫”不是周扒皮的發明,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
【第77句】:【追星族】“追星族”指對明星崇拜到迷戀程度的人們。時下,追星族成群、跟風。看看蔡明、郭達、趙麗蓉的小品《追星族》就完全明白什么叫追星族了。 “追星族”一詞,起源于1974年至1976年之間的臺灣地區。當時的媒體,把追隨著名歌星鳳飛飛的一群青少年,稱為“追星族”。這些青少年,為了追星,常常逃課、曠工,鳳飛飛到哪里演唱,他(她)們就跟隨到那里,給鳳飛飛吶喊、造勢。這種追逐明星的人群就被媒體稱為“追星族”。現在,他們又有了一個新名詞——粉絲。
【第78句】:【天不打吃飯人】(諺)老天不在人吃飯時懲處人。指不管怎樣,總得讓人吃飽飯。
【第79句】:【貓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釋義:比喻做機密事,要先隱蔽好。 例句:他說:“要少言少語,言多語失,走漏了消息不是玩兒的,虎要取食,必先蹲一下勢子。貓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第80句】:【長考出臭棋】(諺)長考:過長時間的思考。指下棋時,棋手思考過度就會陷于猶豫不決,出現敗棋。 也比喻做事思慮過多容易壞事。
【第81句】:【火燒屁股——慌了手腳】(歇)形容情勢急迫,人驚慌失措。
【第82句】:【船多不礙港,車多不礙路】(諺)港:港灣。指船再多,也不妨礙水上交通;車再多,也不妨礙陸路交通。比喻人雖多,各做各事,互相之間并不妨礙。 也作“船多不礙江”。
【第83句】:【十三點】“十三點”是用來貶斥傻里傻氣俗稱“傻帽”的人。此俗語原產上海,稱那些半瘋半癲者為“十三點”。 此俗語所以稱為“十三點”,是因為玩麻將或其他游戲開始時拋色子比點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頭、木頭等制成的立體小方塊,六個面分別刻著一、二、三、四、五、六點。玩時一般將兩個色子拋起,落地后朝上的兩個面上的點數相加,相加后最大的點是十二點。顯然,十三點是不識數,傻帽啦! 還有一說,“十三點”暗合一個“癡”字,癡字是十三劃,十三點自然就是呆癡之意。 “十三點”本來是女人喜用的貶斥他人的詞語,它既生動卻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現在無論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脫口而出,不再由女人專用了。
【第84句】:【滑天下之大稽】(慣)滑稽:逗人發笑。指天下最可笑而荒唐的事情。含譏諷意。
【第85句】:【騎著驢騾思駿馬】 釋義:比喻人的欲望沒有止境。 例句: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第86句】:【誰給你嘴上貼著封條】 釋義:沒有人不讓你說話。 例句:內當家急了,一骨碌爬起來,穿衣服,“你這人真是,誰給你嘴上貼封條咧!”
【第87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句俗語形容自私自利、少管閑事、明哲保身的為人處世的消極態度。 此語出自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此語誕生以來,流傳甚廣。要說對此語有獨到見解的,還是非魯迅莫屬:這乃是“教人要奉公、納稅、輸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閑事。”而對于壓迫者來說,這句格言另有一番含義:“所以被壓制時,信奉著‘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勢,足以凌人的時候,他的行為就截然不同,變為‘各人不掃門前雪,卻管他人瓦上霜’了。”
【第88句】:【人咸躓于垤,莫躓于山】見“不躓于山,而躓于垤”。
【第89句】:【半空中放炮仗——響得高】(歇)響:諧“想”。譏人的想法脫離實際。
【第90句】:【走紅運】(慣)指交好運。 也作“走鴻運”。
【第91句】:【十訪九空,也好省窮】(諺)向親友借貸,即使十次去九次落空,總會有一次得些資助,可免受窮。指求助總有希望,不求希望全無。
【第92句】:【打兔子碰上了黃羊,撈了個大外快】 釋義:比喻意外地得到了好處。 例句:唐連生見廠長和工程師都信心十足,心里想:看來,這次也許真能抱個金娃娃呢!這真是打兔子碰上了黃羊,撈了個大外快。工廠出了名,他這位副廠長當然也光彩呀。
【第93句】:【好狗不擋道】 釋義:罵人不要擋住道路。妨礙通行。“不擋道”又作“不擋路”。 例句:那個不知好歹的年輕纖夫,是個生楞兒,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說:“好狗不擋道!”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
【第94句】:【提在水缸里】(慣)比喻擔驚受怕。
【第95句】:【抱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歇)元寶:舊時較大的金銀錠,銀的一般重五十兩,金的重五兩或十兩。指愛財勝過愛性命。譏諷人極其吝嗇。 也作“揣著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
【第96句】:【把死馬當活馬治】 釋義:比喻在絕望的情況下,盡最后的努力來挽救,寄希望于萬一。 例句:忠大伯上下打量了一下,看他不像個起眼的人物。可是大火燒著眉毛,只好把死馬當活馬治,立刻請他喝酒吃飯。
【第97句】:【白事】為什么在我國把埋葬過世的人稱為“白事”,孝衣為什么只能是白色,這與古代人們信奉“五行理論”有關。 白色,五行理論認為是西方之色,西方的對應物質是金屬,對應季節是秋季,秋季是收獲季節,農民用金屬工具收割莊稼時發出白光,所以,秋季是殺伐季節,甚至古代刑殺犯人也在秋季。又認為太白金星位于西方,傳說太白神的坐騎為白虎。白色有不吉之意,傳說黃昏時出現在西方天空的太白星主殺伐,所以,白色又象征殺伐,被看做與死亡相聯系的兇喪之色。辦喪事家人要穿戴白色衣帽和鞋,所以孝衣為白色。除此之外,喪家的挽聯、帳幔、登記親友捐送的份子錢上墻的紙張等都是白色的,切忌紅色和其他艷色,因此,稱埋人為“白事”。
【第98句】:【春鰱夏鯉,吃了不悔】(諺)指春天的鰱魚,夏天的鯉魚,正是肥美鮮嫩的時候,應時品嘗,是極好的享受。
【第99句】:【瘦驢屙硬屎】(慣)比喻內里軟弱、空虛,卻偏要裝得很有實力、很厲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