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示弱可以,降低別人的反抗力
老子在《道德經》里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句話告訴我們,適時示弱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一種獲取成功的手段。
當今社會,在辦公室中,同事間的較量日趨激烈,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如果鋒芒太露,風頭過勁,只會招致他人嫉恨。適時示弱,可以降低別人對自己的防備心理,容易使得趨于戒備和緊張的同事關系得到緩和。在逞強爭勝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職場中,靈活地示弱更容易感動別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
在職場,不論自己真正的實力是大是小,低調總是最安全的,遇到問題時適當地收斂鋒芒,腳踏實地地一步步前進。懂得在適當的時候示弱是一種職場智慧,雖然經常有人認為這是退縮的一種表現,但是在職場上恰如其分地示弱不失為一種以退為進,爭取更多優勢的手段。職場中偶爾表現出鋒芒是必需的,但如若處理不當反而適得其反,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拉鋸戰,工作也會遭遇更大的阻力,而適當的“示弱”有時候卻更能讓你把握機會,取得成功。
大凡略具政治斗爭歷史常識的人們,對于“韜晦”這個詞大概都不會感到陌生。所謂“韜晦之術”,就是通過各種欺騙的手法,表面上收斂鋒芒,隱藏才能行跡,掩飾自己在政治上的野心和志向,解除給人造成的威脅感,麻痹敵人的警惕,伺機而動,等待更合適的時機實現預謀的政治目的。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韜晦之術是一種重要的政治斗爭手段。借助于這種方法達到政治目的的權術家大有人在。一般來說,如果對方在才能、權勢、財富、名譽、地位、機遇等某些方面超過自己時,很容易引起嫉妒,所以為了避免嫉妒,韜晦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示弱,即在表面上有意識地做出一副己不如人的姿態,使實際上的弱者自以為是強者。一旦弱者獲得了虛幻的滿足感,便減輕了對競爭對手的戒備,造成一種“輕敵”的心理狀態,降低對方防備,攻其不備。
戰國齊將田單是弱國一方在戰術上成功運用韜晦之術的典型代表。當時,燕國大軍幾乎攻占了齊國全境,齊國瀕臨滅國的危急時刻,齊將田單困守孤城,一方面“使老弱女子”守城以示齊國之弱,一方面“遣使約降于燕”以懈燕軍之志,在燕軍防備降低之際,在夜間使用“火牛陣”大破燕軍,盡收齊國失地。除此之外,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踐也是成功運用韜晦之術的典型代表,只是他當時的處境,更為嚴峻。勾踐在兵敗被俘后,不惜卑辭尊禮,甚至親自服侍吳王,鞍前馬后、無微不至,后來經過臥薪嘗膽、休養生息,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終于報仇雪恨,滅了吳國。
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能更有力地存活下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項羽強悍英武,飛揚跋扈,結果兵敗垓下,英雄末路,自刎烏江;而漢高祖劉邦善于示弱,結果一統江山,坐擁天下,成為一代帝王。韓信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結果招來殺身之禍;與他同朝的另一個大臣蕭何,卻懂得處處避其鋒芒,贏得了朝野一致的好評,也確保了他一生的地位和平安。三國時期的楊修,因處處顯露出高人一等的才華,為曹操所不容,終被殺害;劉備則用韜晦手法遮掩自己的才干和志向,表面上不敢與曹操并稱“英雄”,結果為自己贏得了安全。由此可見,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學會適時示弱,那樣,我們的人生之路才會走得順暢。
在職場中,有些員工很喜歡出風頭,樂于聽到別人對他的稱贊,覺得只有這樣自己的才能才會被人肯定,心里才會有成就感。他們往往很在意其他人的評論,一心只想著怎樣去討好別人,博得別人的贊美。實際上這樣的“出頭鳥”未必就會贏得眾人的好感,卻時常因尖銳的鋒芒刺傷周圍的人,讓人唯恐避之不及,有時還會成了眾矢之的,群起攻之。
其實,真正的競爭靠的是實力,不要太在意別人對你的一時評論,因為成敗不是靠一兩句話就能決定的,過于好強和在意,為此花費精力很不值得。當我們面對一時的榮辱得失時,不妨做低調的處理,在那些喜歡出風頭的人面前“甘拜下風”,避免卷入人際是非里去。把心思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實力上面,少務虛多務實,蓄積實力,唯有如此,你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里處于不敗之地。
吳為是一位能干的產品部經理,他剛剛走馬上任的時候,中國公司和亞太區產品總監之間意見分歧很大。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研究后,吳為向中國區的CEO拍著胸脯保證,放心,這件事情由我來搞定。皇天不負有心人,3個月不到,這個分歧居然真的慢慢被他擺平了,但又過了3個月,經常挑戰中國區CEO的亞太區產品總監連吹毛求疵的E - mail也越來越少了,以至于CEO都有些納悶地問這位老兄:你到底使的是什么招兒啊。按理講,這該是好事啊,從此大家安安分分各司其職,效率不是更高嗎?現實的情況卻是,一波雖平,一波又起。
新起來的矛盾出現在CEO和產品部的能人經理之間。在剛加入公司時,CEO還會時常關切產品部經理的工作困難,表示愿意協助他共同處理與亞太區難搞的產品總監之間的沖突?,F在倒好,能人經理在向CEO請求支援時,CEO的口頭禪變成:你那么能干,這點事兒哪難得住你呀?然后對他的困境不聞不問。
在痛定思痛之后,吳為采取了步步匯報的方針策略,每天給他的老板發一條手機短信,匯報他的進展、成果以及遇到的困難。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條條發過去,杳無音信。失寵的市場總監決定持之以恒,在堅持了兩個星期后,老板的電話來了,希望和他就這個項目細談一次。這一次談話后,老板和吳為的關系慢慢好起來,這為此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職場上行走,有時候“硬碰硬”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而在適當的時候采用“示弱”的辦法,則會給個人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某位職業顧問提到,雖然“示弱”只是職場上的一種生存方式,但也要把握好示弱的分寸。過分示弱可能會落入被人鄙視的情境中。
一個人要想在職場中成功,在事業處于起步階段的時候,就要有安于現狀、似水而柔的工作態度,就要學會暫時隱藏自己的鋒芒。如果心火太旺,或者說棱角太剛硬,那么必將會被外部環境所撲滅或粉碎。因此,進入了職場,就要能夠及時調整自己,完成必要的角色轉換,為自己創造發展進步的良好環境,做到適時而變,像水一樣要剛有剛,要柔有柔。
在工作中,我們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任何時候都希望自己立于主動的地位,讓你接受他們的意愿,如果你要反抗,就注定要在他們的暴風驟雨中黯然消失。還有一種人,他們一旦有了自己的決定,別人一般情況下就只有服從,而沒有回旋的余地。如果要贏得他們的心,就要懂得以退為進,以靜制動。
示弱并不說明一個人不是強者。生活中那些甘愿示弱的人,時時處處謙虛謹慎,總是為他人考慮,讓著點、低調點,這并不代表他真的是一個弱者,而恰恰說明他已悟到了做人的真諦。應該說,像這樣懂得在適當時候示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和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員工。
海把自己放低,才能夠容納百川之水,從而成就自己;人把自己放低,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寬容地面對每一件事,你的世界就會變成歡樂的海洋,幸福的港灣。一個人有了容納世界的博大胸襟,他的人生一定會不同凡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