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并不能獨立地完成演講任務,它只是演講的一個文字依據,是整個演講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演講主體、聽眾對象、特定的時空條件,共同構成了演講活動的整體。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英雄不問出處演講稿【三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英雄不問出處演講稿
戰爭年代,有千里走單騎的將軍,更有為人民解放事業和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前赴后繼的烈士;“核”平年代,更有本著“自我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的信念攻克研發難關的科研技術人員此類“新時代英雄”。
習近平指出: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把每一項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古有一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村夫”-----諸葛亮。他在出山之前,隱居隆中,常以管仲、樂毅自比,雖他如此自高,但除水鏡先生、徐庶等看重,極少有人瞧上他。諸葛亮作為蜀國軍師,一是助劉備進行“隆中對”事業規劃,二是不負劉備托孤盡職盡責,平定南蠻內亂,三是進行北伐事業直到累死前線結束一生。此類英雄,當屬潔身自好、靜待其時的英雄志士,出道之前無顯赫名聲,但才能非凡。故而說:英雄不問出處。
有人說:時勢造英雄。我認為此句中的英雄是指在時勢這某一時期特定動蕩中,仍能穩定自己應堅守的崗位、明確自己責任并付諸行動之人。像是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在發現疫情后的第一時間內向外界發出防護預警,即便遭受質疑仍執行職責;像是高齡院士鐘南山所帶領的眾醫護人員,他們刨根問底,救人治病,謹記國家安危;像是發來前線播報的新聞記者們,他們連通著世界各地關切的人心;像是捐獻自家蔬菜的農民、上門為醫護人員理發的理發師、幫助社區的居委會志愿者們······《人命日報》中有一句:英雄就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普通人們從事著各行各業,盡著自己的本職責任,在關鍵時期、非常時期不退縮,在被需要的那一刻能站出來,帶來良知與愛,以及奇跡。我們身邊的英雄,不斷一一涌現,心系國家人民,幫扶天下蒼生,不用身披金甲圣衣,也自帶光芒。
英雄,一個滾在舌尖使心靈慰貼的詞語,一道引領人們不畏前險不斷前行的身影,一位身邊面對現實、直視當下、肩負時代所賦予其責任、創造未來的榜樣,是在歷史深處仍散發余溫的灰燼,是人人為之向往的未來。
英雄不問出處,歷史不忘英雄,人人皆可為英雄。
【篇二】英雄不問出處演講稿
明朝人楊基在《感懷》中寫道“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楊基以鄧禹和諸葛亮為例,指出鄧禹生于南陽新野,后來追隨光武帝劉秀,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成就了一番事業;諸葛亮出山前居于隆中,劉備三顧茅廬力邀其入幕,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爭得三分天下。這兩個人最終功成名就,可謂之為“英雄”,但是成名之后,人們更在乎英雄的見解和謀略,而不會在意英雄的出身貴賤與否。后人也常把“英雄莫問出處”或“英雄不論出處”當作一句俗語,鼓勵人們努力拼搏、頑強奮斗去建功立業,而不要在意出身的高低貴賤。
英雄不論出處,對于想成為英雄的人來說,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氣和能力。要渴望成功,敢于成功,努力向上奮斗。不論身處何種境地,都不要放棄讓自己努力進取的決心,不斷增強自身能力和素質,當機遇來臨的時候,要善于抓住機會,展示自我,成就豐功偉績。
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使用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唐代政治家、文學家韓愈在《馬說》中寫到:“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需要伯樂的慧眼,否則只能埋沒。同理,人才也需要人才使用者的慧眼識珠。選用人才必須突破資歷學歷的局限,不按個人好惡、親疏遠近,堅持唯才是舉、德才兼備。選才用才當效“九方皋相馬”,真正做到不為表象所迷惑,能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對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才,看準了就要不拘一格的選用。當然,破格不能出格,必須牢牢立足于本地發展實際,結合現實需要選拔,使具有真才實學之人脫穎而出,學以致用。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旨在鼓勵有真才實學的科研人才不要被自身處境所局限,要勇于挑戰核心技術,拿出干事業的激情與活力,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發揮自己所長,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
【篇三】英雄不問出處演講稿
大江東去浪淘盡,淘出千古英雄。既是英雄,何問出處?(以問代議,開門見山,起筆不凡。)
“三顧頻頻天下計,千載誰堪伯仲間。”躬耕于壟畝,閑唱《梁父吟》,蝸居草廬之中,卻難掩他的才華橫溢。曾是街頭地痞,區區十里亭長,既無文韜亦無武略,卻在頃刻間成為天下的主人、漢室的帝王。昔日忍辱胯下,出身市井之中,授食于漂母,卻成為漢王的寵臣,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們雖出身低微,卻全都是歷史長河中難以磨滅的印記,是歷經千萬年淘洗、沉積而留下的斑斑黃金,更是千古難遇的英雄。英雄,出身,本就沒有必然的淵源。(三個典型例證構成排比,敘述概括,說理上勢如破竹,結論自然水到渠成。)
穿越千年,時間定格在現在。當我看見雜志上連篇累牘的是關于各種“富二代”的報道時,我遲疑了。當我看到文章中農村大學生舉債完成學業卻無從就業時,我茫然了。當我看到報紙上“官二代”年紀輕輕就官居高位時,我憤怒了。為什么時隔千年,“英雄”卻一定要問出處呢?難道出身真的如此重要嗎?(又一組排比構成現實的寫照,和上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遲疑”、“茫然”、“憤怒”寫出了作者的困惑在蓄積,情緒在變化。)
在春晚的舞臺上,當我看見“旭日陽剛”動情地歌唱《春天里》,“西單女孩”用純凈到一塵不染的聲音吟唱《想家》,“農民工街舞團”瀟灑自如的盡情舞蹈時,心中一切的遲疑與茫然都煙消云散了,只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還可以有草根英雄,還有人能靠自己的真實能力贏得鮮花、掌聲和世人的尊重,還有人記得那句英雄不問出處。(又一組材料的排比,解疑,扣題。)
古今中外,似乎總有人只看重別人的地位卻忽視了他的才華,就像他們忘記了“英雄重在他的豐功偉績而非出身”。于是英雄常常會被淹沒,常常沒有用武之地,但這又如何呢?是金子終會發光,這個世上仍有伯樂。所以英雄們,當你們遭受不白之冤、壯志難酬、潦倒頹廢時,請記住這句話“英雄不問出處”。
滾滾波濤東逝去,奔騰后,平靜時,河底沙石間的黃金終會顯露。既是英雄,不問出處。
上一篇:心寒文案溫柔了歲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