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dāng)成無所畏。《華嚴(yán)經(jīng)》卷十三,光明覺品
【第2句】:世界上不明理的人,他想多得錢財用來布施,得到福德,于是以做生意為職業(yè),經(jīng)營之時做了許多不道德和違法的事,這樣做雖暫時也能賺來些錢,但所得到的利益補償不了害人的禍業(yè)。這樣的人,將來還要墜入地獄,就像《百喻經(jīng)醫(yī)治脊僂喻》中的病人,被壓得雙眼迸出一樣的危險。
【第3句】:一個人若能回歸單純的天性,就能清除心中多余的煩擾,讓心靈恢復(fù)最初的本真和快樂。
【第4句】:責(zé)己要嚴(yán),待人要寬。以責(zé)人之心責(zé)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當(dāng)要責(zé)備人的時候,先要檢討自己。(當(dāng)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5句】: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
【第6句】:一池荷葉衣無盡,數(shù)樹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大梅禪師
【第7句】: 要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從美好中獲得自信;也要看到這個世界的齷 齪,以從齷齪中得到磨煉。不要懼怕社會的復(fù)雜,你要學(xué)會把握這個 復(fù)雜的世界,一旦把握,這個社會就變得很簡單。要時時有涵養(yǎng),有 自信,不要懼怕磨煉的艱辛,走過去就是成功。
【第8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佛教為什么既是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為什么又是超越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佛教的真理分為兩種,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是屬于相對真理。絕對真理是超越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諸法分為二諦,世俗諦和勝義諦。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是屬于世俗諦。勝義諦是超越宗教、哲學(xué)和科學(xué)。
【第9句】: 如果你是爽朗的,大多數(shù)人在你眼里就會舒展;如果你是開 心的,大多數(shù)人在你眼里就會愉悅;如果你是微笑的,大多數(shù)人在你 眼里就會生動。相反,如果你狹窄、憂郁、沉悶,大多數(shù)人在你眼里 也會如此。你是別人的一面鏡子,別人也是你的一面鏡子,你給對方 什么,對方給你的回報也是同樣的。
【第10句】:如果丈夫出門在外工作承擔(dān)著養(yǎng)家的任務(wù),那么為人妻子就應(yīng)該承擔(dān)起主內(nèi)的責(zé)任,料理家務(wù),為在外的丈夫營造一個溫馨的避風(fēng)港灣,這樣丈夫在外才會覺得自己努力工作很有價值,家庭夫妻生活才會和諧。
【第11句】:佛法中的慈,是慈愛眾生并給予快樂;而悲則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
【第12句】:生,還是死?這不僅是個宗教問題,還是一個哲學(xué)問題;從哪里來,到 哪里去,這也不單單是一個選擇。人的一輩子就像夢一般縹緲易逝,抓不 住。在一輩子中開心的事情有多少?在哀時光之須臾、感外物之行林中,不 如把周遭的俗事拋開,將眼前的爭逐看淡。
【第13句】:佛家說:愛是一盞明燈,可以照亮別人,也能照亮自己。捧一顆愛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將生活在愛里。
【第14句】:學(xué)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guān),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工夫始有著手處。(當(dāng)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15句】:此中應(yīng)說心真如名之為心,即說此心自性清凈,此心即是庵摩羅識。(古印度)無著《大乘莊嚴(yán)經(jīng)論》卷十三
【第16句】:束縛我們不得自由的,是我們自己固守的觀念。“不識廬山真面目,只 緣身在此山中”。有時我們還須從纏身的事物中跳出來,才可能看得更真切。
【第17句】:學(xué)道須具大勇猛心,立決定志,不顧生死,不計成敗,始有相應(yīng)分。(當(dāng)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18句】:所謂“煩惱即菩提”,此話怎講?你若沒有菩提,就沒有覺性,沒有覺受,就跟石頭一樣,怎會有煩惱的感覺?在你感受到煩惱的同時,便彰顯了你的覺性,故說“煩惱即菩提”。——耕云先生
【第19句】:一者思惟諸佛發(fā)菩提心,二者觀身過患發(fā)菩提心,三者慈愍眾生發(fā)菩提心,四者求最勝果發(fā)菩提心。(古印度)世親《發(fā)菩提心經(jīng)論》卷上
【第20句】:“風(fēng)動幡動”是禪宗一則著名公案,它說明萬法唯心、境隨心轉(zhuǎn)之理。外物的變化運動是客觀的,我們無法否定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的心不動,那外物又怎能對我們產(chǎn)生影響呢?
【第21句】:雖行于舍,而以大悲,不舍一切化眾生事。雖行無愿,而不舍菩提一切行愿。“四十華嚴(yán)”卷三十四
【第22句】: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yè)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yè)墮地獄,為善上升天。修習(xí)勝妙道,漏盡般涅槃,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會當(dāng)舍身命,何況俗凡夫!《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六,第1127經(jīng)
【第23句】:恒東法師禪釋人生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氣自己;活多干、話少說、人人心里有秤砣;少吃鹽,多吃醋,少打麻將多散步;按時睡,按時起、跑步游泳健身體;夫妻愛、子女孝、家與比啥都重要;官再大、錢再多、閻王照樣土里拖;行點善、積點德、心里常念彌勒佛;吃點虧、吃點苦、傻點笨點也是福。
【第24句】:【天天禪語】我們所擁有的珍貴的人一生臺,并不是用來做毫無意義的事情,也不是為我們過度享受奢侈而提供資源,而是我們挑戰(zhàn)煩惱、降伏自心、發(fā)揮愛心、啟迪智慧等修行解脫之道的大好時機。讓我們共同珍惜寶貴的人生,千萬不要錯過良好的機會,也不要浪費有限的時間與福報。
【第25句】: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zhuǎn)凡成圣之時。尚復(fù)徘徊歧路,乍前乍卻,則更歷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zhuǎn)淪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第26句】:【天天禪語】我們以“八心”來孝敬父母,回報恩德。“八心”是:一,經(jīng)常問候,給父母舒心;二,少說多做,給父母省心;三,誠實守信,給父母放心;四,勤奮上進,給父母開心;五,虛心好學(xué),給父母稱心;六,寬容豁達(dá),給父母順心;七,誠實坦蕩,給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給父母安心。
【第27句】:【禪心寓言】人心就像一個容器,裝的快樂多了,郁悶自然就少;裝的簡單多了,糾結(jié)自然就少;裝的滿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裝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裝的寬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你用它洗東西,它就是一個喜劇;你用它做杯子,它就是一個悲劇。
【第28句】:【天天禪語】初學(xué)佛法的人在沒有打好基礎(chǔ)的情況下就學(xué)習(xí)一些深奧的法門,其后果猶如空中樓閣。如果沒有打好穩(wěn)固的修行基礎(chǔ),不但無法樹立空性的深奧境界之正見,連世間法都難以承辦?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蓋房子,冬季一過,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會垮塌一樣。
【第29句】:甲乙二人于交叉路口相撞。甲說:“我正直道直行,乙突然從斜邊道岔出,是乙不對。”乙同樣說:“我正直道直行,甲突然從斜邊道岔出,是甲不對。”以自為正,以他為邪,世人大抵如此。
【第30句】:莊子在談到人與物時,也提出類似的思想。《莊子》寫道:“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即叫人來去隨緣,而不是執(zhí)著地求取,要隨時放下,而不是貪念叢生。
【第31句】: 人生就像接力賽,生命就是你手中的接力棒。接力棒在你手 中,責(zé)任就在你手中,你的人生質(zhì)量直接影響接棒者,直接決定整個 團隊的成績。你的人生質(zhì)量越高,生命延續(xù)得越久遠(yuǎn),也越有價值。
【第32句】:如果一個人理解你的孤獨,那是銀碗里盛雪,是清水里盛開荷花。雪小禪《煙花那么涼》
【第33句】:千帆過盡,江南,在靜止的時間里,有情有意的醒著,那些寧靜的音符隨著蓮的幽香,灑落在心,一闋禪語,清絕明凈,滄海桑田,在落滿塵埃的人間,體會著生命的過程,承擔(dān)起命運的離散,那個許過地老天荒的城,那杯青梅煎好的茶,依然是當(dāng)年的味道,而曾經(jīng)等候的人,是否還會再來。
【第34句】:未人定位,系心于所緣;已入定時,不系心于境。《大般若經(jīng)》卷三三二,善學(xué)品
【第35句】: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如能在財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第36句】: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為廬,形壞神不亡。精神居形軀,猶雀藏器中,器破雀飛去,身壞身逝生。《法句經(jīng)》卷下,生死品
【第37句】:由此圣教,應(yīng)知真如唯是一切分別永滅,非實有性,非離非有。……若言真如雖離言說而是實有,即外道我,名想差別,說為真如。如彼真如雖是實有,而就勝義,有、非有等分別不成。(古印度)靖辯《大乘掌珍論》
【第38句】:一般修行修不好,就環(huán)在心外有法而生見取。見取即是對外認(rèn)同。修行不把原本沒有的、那些多余的垃圾向外拋丟,卻往里面裝,裝得太多了,就把真正的自己活埋了。——耕云先生
【第39句】:若有人問:佛教的真理如此的殊勝、有價值,且珍貴,那為何多數(shù)人卻追逐感官享受和眼前利益,而不追求真理呢?南于我們欲望之故,抵擋不住世間的誘惑;由于無明之故,體認(rèn)不到佛法的真理。所以只追逐世間的快樂,而不追求真理。我們的思想迷惑顛倒,行為舍本逐末啊!這與買櫝還珠的故事沒有什么兩樣。
【第40句】: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他的動機是大勇、大智、大仁。佛學(xué)乃哲學(xué)之母,研究佛學(xué),可補科學(xué)之偏。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護民族一種最雄大的自然力。佛學(xué)之理,使上智精研而無窮,佛之戒律,使下愚警覺而易人。世間世出,澈上澈下,義極圓滿。(民國)孫中山
【第41句】:人若對自己有疑,就容易墮落沉淪,迷失人生的方向;若對他人有疑,就很難與人廣結(jié)善緣,共同成就有意義的事業(yè)。
【第42句】:惡知識,表面裝作很親密的樣子,心里卻藏著某個損害對方的詭計。例如,有的小人看見同事跟上司鬧了意見,便故作義憤,煽風(fēng)點火,鼓勵同事跟上司對抗,然后站在一邊暗暗發(fā)笑。這是損人不利己的小人,像毒蛇一樣,尤其要當(dāng)心。
【第43句】: 竹子有多少種形態(tài)?這個問題要問萬芝老師;竹子有幾重魂 魄?這個問題同樣要請教萬芝老師。萬芝老師畫竹幾十年,結(jié)果就將 自己畫成了一竿竹。與竹語,知竹音,樂竹之樂。萬芝老師是我的小 學(xué)啟蒙老師之一,有人說他是竹癡,癡得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第44句】:《維摩經(jīng)》卷下,菩薩行品若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眾生同發(fā)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卷二,報恩品
【第45句】:人需要愛,太嚴(yán)則會沖失了愛。有理的時候,氣度更要寬和,才能圓融愛,烘托“理”。所以做人宜“外和內(nèi)正”。
【第46句】:【天天禪語】對于智者而言,錢財是積功累德的一種資糧;對于凡夫而言,錢財是誘惑,是迷惑,成為流轉(zhuǎn)輪回的因素。古人云:“善用之為福,不善用之為禍。”我們需要用一顆覺醒的心來看待物質(zhì)與錢財,善用錢財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第47句】:若將“我”仔細(xì)分析一下:在未出生之前,我是誰?出生在人間,我又是誰?今天與人計較,又能得到什么?到底哪一天、哪一刻的我,才是實實在在的“我”呢?其實,每一個“我”都是虛幻不實的。
【第48句】:人應(yīng)該從自身出發(fā),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我們要時刻堅信一點,即最優(yōu)秀的人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才能一步步突破自我的界限,進而掌控自己的命運。
【第49句】:一切諸法,心為上首,若知于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大乘寶云經(jīng)》卷五,安樂行品
【第50句】: 每個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很多,一顆清凈心是不變,喜怒哀樂是隨緣,只 要把握住了這顆不變的清凈心,很多事情都沒有那么困惑復(fù)雜。不變隨 緣,隨緣不變。物,如此;人,如是;理,亦然。
【第51句】:人生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得失的道理,任何一件事都有得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應(yīng)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經(jīng)常處于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狀態(tài)。明智的做法不是想著怎么抓住,而是學(xué)會如何放手。
【第52句】:懂得付出才是富有,能回報,能喜舍,刀耕火種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放不下時擔(dān)取去,何如福田待來春。——明·憨山德清
【第53句】: 一日,神仙路過茅草崗,拔一節(jié)茅草根放在嘴里嚼。有童子 問:甜嗎?神仙點點頭。童子再問:甜嗎?神仙又搖搖頭。童子回家 問爺爺:世上有神仙嗎?爺爺答:剛才你見到的那位就是。童子又 問:神仙怎么老不說話,怎么連草根甜不甜都不知道?爺爺說:因為 一說話就沒人當(dāng)他是神仙了。
【第54句】:對我們凡人來說,愛情跟事業(yè)、親情一樣,是大事中的大事,愛情甜美,幸福就有了一個重要支柱;愛情苦澀,便一直苦到心底,人生也平添了幾分悲劇色彩。
【第55句】:古人提到萬事萬物的辯證關(guān)系之時,有“高下相傾”之語。高高在上,低低在下,表面看來,并非齊一平等,重點在相傾的“傾”字。天地宇宙,本來便在周圓旋轉(zhuǎn)中,凡事崇高必有傾倒時,復(fù)歸于平。因此,高與低,本來就是相傾而自然歸于平等的,即佛法中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第56句】:絕思絕慮,任心自在,無憂無慮,坦坦蕩蕩,坐臥隨緣,就是佛的妙用。——道信禪師
【第57句】:常守本愿,不舍世間,作諸眾生堅固善友。《華嚴(yán)經(jīng)》卷二十二,升兜率天宮品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shè)有眾生,于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華嚴(yán)經(jīng)》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第58句】:慈悲與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猶如鳳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鳳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體一般,慈悲與智慧既是兩面,又是一體。
【第59句】:生活在天地之間,若只是隨波逐流,讓身軀隨著時間而生老病死,這是沒有意義的人生。所以,我們應(yīng)配合社會環(huán)境的教育及古今圣賢的引導(dǎo),好好探究人生意義何在及“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
【第60句】:當(dāng)我們處于順境的時候,不應(yīng)該得意忘形、心存僥幸,而應(yīng)該懷有感恩之心;當(dāng)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應(yīng)該灰心喪氣、怨天尤人,而應(yīng)該懷有懺悔之心。
【第61句】: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夫一菩薩開導(dǎo)百千眾生,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維摩經(jīng)》卷上,菩薩品
【第62句】: 對一切美好的東西,請不要吝嗇熱情,當(dāng)你需要熱情的時 候,熱情就會應(yīng)聲而至。對一切能夠改正的過錯,請不要失去寬容, 當(dāng)你渴望寬容的時候,寬容決不會無動于衷。順境時請放下冷漠的面 孔,逆境時請抹去臉上的愁容,順境和逆境組成滾動的圓圈,而你不 可能在某一個切點上永恒固定。
【第63句】:無論哪一種宗教派系,只要具備慈悲與智慧雙運的見地,都是值得我們追求的。正如佛經(jīng)所說:“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離眾生。”擁有慈悲與智慧,才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誰提倡慈悲與智慧教理,誰就是我們的宗教;誰宣說慈悲與智慧的真理,誰就是我們的導(dǎo)師。
【第64句】:一曲禪音,如清泉般緩緩流入內(nèi)心。清涼,澄明,寧靜。凝神靜慮,祛除所有的雜念,讓心浸潤在音色中,盡享著夜的靜謐。精神這一刻是放松的,若有所思而又若無所思,天地變得無限遼闊,在清靜無擾中,覺清風(fēng)徐來,吐濁納新。
【第65句】:講話要有分寸,談吐婉轉(zhuǎn),言之有理,那么你講的話就會美妙動聽。——《佛陀的格言》
【第66句】:溫良、仁慈固然是做人的好品質(zhì),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爭取。只是與世無爭,沒有任何理想,機械地活著,這樣的生命毫無價值。人生免不了競爭,要實現(xiàn)一個目標(biāo),哪怕這個目標(biāo)很微小,也要主動爭取,機會不垂青等待的人。
【第67句】:朋友,就是住在你的優(yōu)點里,廝守著你氣息的那些人。他們也不是看不到你的缺點。只是那些缺點,像屋外的寒風(fēng),有一陣沒一陣地來,也就不在意了。倘若有一天,朋友離開了,那一定是他們的心被寒風(fēng)吹徹,在你身上再覓不到半點陽光和溫度。
【第68句】:煩惱不必放下,因為對于佛祖來說,本就不曾提起;禮佛本是好事,但與其惦記著禮佛這個過程的本身,倒不如將這個念頭拋卻,為消除眾生煩惱而忙碌卻不認(rèn)為這是煩惱;為開悟而修行卻忘記本在修行中。
【第69句】:來世愿錯過繁華三千,只為前世的祈盼,只為今生能夠看你一眼。來世愿舍棄如畫江山,只為前世的夙愿,只為今生能夠繪你素顏。來世愿輾轉(zhuǎn)紅塵之間,只為前世的良緣,只為今生能夠觸你心弦。來世愿修身山寺禪院,只為前世的誓言,只為今生能夠與你天涯為伴。
【第70句】:一切諸法真實之相,不來不去,無分無斷,不一性、不異性,到一切法第一彼岸。到彼岸者,即是涅槃。一切諸法悉涅槃相,是故當(dāng)知不可宣說,唯除世俗說為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大涅槃路,亦無涅槃是彼所趣。《大寶積經(jīng)》卷六,無邊莊嚴(yán)會
【第71句】:參禪就是參話頭,沒有玄思妙想、沒有理論分析,只是在一句話頭上用功。 生死交加、愛恨糾結(jié)、人我對立,這些生命中的困境如何而來?就將這 問“如何而來”的心移到話頭上,參一句什么是無?關(guān)于困境的心念在 無字火焰上燃燒起來,就在這燃而將盡之時,驀然明心見性。
【第72句】:每個眾生都具佛性,然而眾生的佛性被無明煩惱遮住,就像太陽被烏云遮住一般。只有通過實修實證才能夠?qū)⒆约旱谋灸馨l(fā)揮出來,將如同太陽一般的佛性展現(xiàn)出來。成佛并不是說我們?nèi)ヒ粋€沒有去過的地方,也不是得到一些沒有得到過的東西,而是我們心中原有的潛能全然的顯露,也是我們的心徹底清凈。121。
【第73句】:夢境生苦樂,彼境亦非有,如是緣起法,所依緣亦無。(古印度)龍樹《七十空性論》
【第74句】:成功,是依靠堅忍的力量,潛蘊蓄積長期奮斗而成就的果實;并非僅憑一點血氣或一時的沖勁而僥幸得來。
【第75句】:過度的欲望會導(dǎo)向貪婪——一種極度擴張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實際的期盼。想要矯正貪婪,只能從內(nèi)在的滿足開始。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沒有痛苦、無有疲勞,還會獲得身心自在。056
【第76句】: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zhèn)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傅大士》
【第77句】: 《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我們生在人世間,要學(xué)會 隨緣一世,一世隨緣,這樣才能活得自在。佛說:隨緣自在。隨遇而安, 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是為生活的密行。若能一切隨他去,便 是世間自在人。我們生在人世間,必須得學(xué)會接受現(xiàn)實,雖然有時候現(xiàn)實 很殘酷。
【第78句】: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只有征服了你自己,你才會征服 一切,走向輝煌。
【第79句】:人總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一時的得意并不代表永久不失意,而在失意的情況下,如果不能把心態(tài)調(diào)整過來,就很難再有得意之時。生活很平常,不要想太多,一切平常對待,就能達(dá)到快樂無憂的境界。
【第80句】:這世上的親情不是拿來“用”的,親情是一種心靈的依靠,是一種血脈相連的感情。
【第81句】: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yù)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石屋禪師)
【第82句】:若知唯識現(xiàn),離于心所得,分別不現(xiàn)前,亦不住其性。是時攀援離,寂然心正受。《大乘密嚴(yán)經(jīng)》卷上,妙身生品
【第83句】: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想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能量,在更大程度上獲得社會的認(rèn)可。
【第84句】:只有真正做到“枯者由它枯,榮者由它榮”的人才能夠?qū)櫲璨惑@,笑看花開花落,靜觀云卷云舒。
【第85句】:凡圣情盡,體露其常,隨宜出興,不失于時,故日用心難。——《紫柏尊者別集》
【第86句】:【禪語感悟】 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隱峰禪師自認(rèn)為學(xué)有所成,就得意起 來,開始目空一切,驕傲自大,結(jié)果受到了石頭禪師的打擊。
【第87句】:修行不能遠(yuǎn)離社會人群,不能逃避現(xiàn)實生活。我們要的是直面生活,要在生活當(dāng)中提升自我、凈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第88句】: 一個國家的大學(xué)教育的好壞取決于基礎(chǔ)教育,基礎(chǔ)不牢,地 動山搖。看看當(dāng)下的社會,可謂人才濟濟,但有幾個懂得做人道理的 呢?賣國的人才懂嗎?吃里扒外的人才懂嗎?得了國家便宜還要詛咒 這個國家的人才懂嗎?貪官污吏們懂嗎?激情殺人者懂嗎?這些可都 是被稱作人才的人呀。
【第89句】: 淘氣的妹妹給哥哥出了一道難題:你能讓石榴樹開出桃花來 嘛?哥哥實在為難,就帶著妹妹向時間老人討教。時間老人說:有個 人一定能。妹妹搶著問:那人是誰呀?時間老人答:那個人叫趙高, 我?guī)銈內(nèi)デ爻宜C妹糜謫枺呵爻h(yuǎn)嗎?答:不遠(yuǎn),也就一次穿 越的功夫,現(xiàn)代人不都喜歡玩穿越嗎?
【第90句】: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dá)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xiàn),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余。更莫將心向外馳求。——《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91句】: 面對物欲橫流的世界,做人難,做一個低調(diào)的人更難,難于從躁動的 情緒和欲望中穩(wěn)定心態(tài);低調(diào)是一種修為,是一種對人生的理解,你必須 把自己調(diào)整到以一個合理的心態(tài)去踏踏實實做人。當(dāng)然這其中包含了很多 值得人們好好品味的內(nèi)容。
【第92句】:當(dāng)一個人沒辦法自我教育時,也就無法再接受別人的教育,因為他的成長實已停止。
【第93句】:生活中的第一體驗,親身經(jīng)歷的精彩動人的故事,為讀者解疑答惑,認(rèn)識自己,參透社會,感悟人生。禪無處不在,禪源于生活。將禪的有益啟發(fā)用生活的辯證法解讀一番,特別是在當(dāng)今繁華世界,讓大家學(xué)習(xí)一些禪的智慧,擺脫日常世俗的煩惱,養(yǎng)成平常心的生活態(tài)度,淡定平靜地活著。
【第94句】:【悟禪】人生譬如燒香,隨著情與欲,竭力追求名聲顯著,遺憾的是終究逃不出香盡名滅。歡喜也罷、懊惱也罷,大限來臨時,回首望去,天地間惟余一縷青煙。生死不可悲,可悲的是,人往往被自己盲動的欲望導(dǎo)演,才出幻夢,又入幻想,勞碌奔波,苦惱一生卻不知。
【第95句】:只要順著彌陀的救恩,就著個人的根機,努力伸展念佛的生命,在佛的眼里,都是一樣的美。我們又何必羨慕他人如何?不僅不必,而且不能,因為那是違背天命的死路。經(jīng)言“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色雖不同,光是一樣;光雖一樣,色仍不同。
【第96句】: 選擇做什么,怎么做,都要有自己的主見。因為你一旦選擇, 就必須承擔(dān)后果,沒有人能夠替你承擔(dān)。因是你種,果也是你收。
【第97句】: 浪子回頭金不換,意味著浪子能真正做到回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 有足夠的毅力和意志是不可能重新做人的,即使你確定了目標(biāo)。
【第98句】:在我們的一生中,才智、財富、名利、地位等,這些窮其我們一生所追求的東西,當(dāng)我們最終離開這個世界時,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都帶不走,什么也留不下。
【第99句】:人的生命,要永遠(yuǎn)保持像春天一樣,不斷涌出生命力,不斷發(fā)揮它的功能,才是活著的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