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節氣的養生要領有哪些其實,春分的天氣很不穩定,這是我們進入暖季的第一個節氣,由于處在換季期,天氣極不穩定,氣溫也是忽高忽低,人們的感覺就是忽冷忽熱,十分難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春分節氣的養生要領【四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篇1】春分節氣的養生要領
一般春分天氣就不冷了。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季的第四個節氣,大約在每年的3月19日到3月22日的交節,而春分后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溫度已經開始上升,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是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的春季生長階段,一般來說春分之后天氣已經開始變得暖和了,但是春分前后華南地區常有一次冷空氣的入侵,也就是氣候會顯著下降,所以也還是會有降溫的現象,而這種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倒春寒”。
【篇2】春分節氣的養生要領
一、百合糯米粥
百合90克,糯米300克,紅糖適量,加水煮成粥服用,每日1次,連服7-10天。有補中益氣,健胃養脾,安神等功能。主治胃痛心煩、不眠等癥。
二、山藥甘蔗羹
鮮山藥120克搗爛,加甘蔗汁200克(或用蔗糖代替),攪勻,倒鍋中煮沸,稍冷卻后食用。對咳嗽氣喘療效佳。
三、辛夷花燙雞蛋
辛夷花10克,雞蛋兩個,加水適量同煮,熟后去雞蛋殼再入鍋煮片刻。飲湯吃蛋。此食有祛風、通竅、止痛的功能。常用于風寒頭疼,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鼻塞不通等疾病。
四、槐花米煲牛脾
每次用槐花米15克,牛脾250克,加入清水適量,不加鹽,倒入鍋中用文火煮熟,飲湯吃牛脾。此食有祛濕熱,涼血,止血,健脾消積的功效。對痔瘡疼痛,痔瘡出血等病有極佳的療效。
五、白糖栗子糊
每次用栗子7-10枚,去殼搗爛,加清水適量,煮成糊狀,再加白糖適量服用。此食有健胃養脾功效。對小兒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有療效。
【篇3】春分節氣的養生要領
1、學會順應自然屬性
在中醫最經典的著作《黃帝內經》的《靈樞經》第八篇《本神》篇中,論述了養生的重要性: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養生的原則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要順應天地節氣變化的自然屬性,當春季來臨,人體的起居坐臥、吃穿住行、內心情致都要盡量符合春天的季節特點。
那么春季的自然屬性是什么呢?在《四氣調神大論》里稱: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在春天的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這六個節氣中,天地萬物開始復蘇、推陳出新;蟲類破土活動、草木欣欣向榮。
此時,人們不應違背這股初生的氣機,應當遵循少陽初生之氣的規律,順著它舒展、調達、隨性的自然屬性。簡言之,就是不要刻意約束,也不要特別地加速,這便是春季養生的總原則。
《四氣調神大論》里說,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如果人們違背了春分的自然屬性,就會傷及肝臟,致使肝臟的生發之氣不足,影響了夏天陽氣的生長,雖然并不會在當季表現出來,但留下了隱患,容易導致夏天生出種種疾病。
2、衣著閑適身心舒暢
想要在春分時節做好養生,需要具體落實以下幾點。
首先,人們可以早起散步,讓陽氣在清晨就生發起來,天剛朦朦亮的時候,趁著初生的日光,穿著寬松的服飾,踏著舒緩、隨意的步伐,不急不躁地散散步,以半小時左右為佳,這樣有助于人體少陽之氣的成長。
需要注意的是,大風、大雨或霧霾天氣不適宜外出運動,人們應謹慎出行。民間諺語有云:“春分風不小,要防痛深擾”,所以大眾應關注天氣預報,決定出門著裝。
其次,衣著應盡量寬松,尤其是腰帶,腰帶緊緊的勒著腰部不利于全身氣血的升發。所以,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穿著寬松的衣服。
最后,情致方面,盡量保持心情的舒暢,讓各經脈之氣運行順暢。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尤其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是,為了讓人體陽氣能夠自然生發,還是盡量不要讓氣出現,逆反而上的大怒,容易引起人體運行滯澀的憂郁,人們應盡可能保持和平愉快的意念,不要折逆春陽生發之氣。
【篇4】春分節氣的養生要領
一、精神養生
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做到心平氣和,保持輕松愉快、樂觀的情緒,從而安養神氣,切忌大喜大悲、情緒波動劇烈而不利于肝氣疏泄,與春分時節的“陰陽平衡”特點相應。春分時節,春光明媚,鶯飛草長,桃紅李白,百花盛放,此時仍然是郊游踏青的好時節,可在風和日麗的時候與好友結伴郊游,增廣見聞,以利于肝氣的疏泄。
二、起居養生
在起居方面,雖然春分已進入二之氣,天氣日漸暖和,但日夜溫差較大,而且仍不時會有寒流侵襲,天氣變化較大,雨水較多,甚至陰雨連綿。此時,要注意添減衣被,“勿極寒,勿太熱”,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腳部保暖,最好能夠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潛伏的寒邪。尤其是老人及小孩,抵抗力差,容易患感冒或風疹等傳染病,更應注意適時添減衣被,可以多曬太陽,以利祛散寒邪。
三、以食養生
春分與已過去的驚蟄時節同屬仲春,此時肝氣旺,腎氣微,故在飲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腎補肝,同時,由于肝氣旺,易克脾土,由于今年雨水較多,易生濕,因此飲食方面同時也要注意健運脾胃,健脾祛濕。飲食上可多吃姜、蔥、蕎、韭菜、淮山、枸杞、土豆、椰菜、雞肉、鯉魚、鯽魚等,同時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理。
四、以飲養生
按中醫理論,春季重在養肝,重在舒肝氣、清肝熱、養肝陰。多喝水能對抗春天的干燥,泡點菊花茶、薄荷水則更能起到清除肝熱的作用,讓人神清氣爽。香附和郁金這兩味中藥熬水喝,也能起到舒肝氣的作用。
五、疾病預防
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后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有以上既往病史的應加強防范,不要諱疾忌醫。
1、因春天風大,中醫認為風木克脾土,平素脾虛舌苔白好拉肚子的,更易出現腹痛腹瀉,其特點是腹痛明顯,養生的辦法是大風天,少到戶外受風,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理中丸。
2、春分前后,要防止受涼。
3、做菜多用干姜,因為干姜能溫中。
另外在整個春節都是容易感冒的,養生要多到戶外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
上一篇:春節策劃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