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 路線圖 求清晰
建議你到延安革命紀念館去看一下,那里的一樓展廳有,我的相機上貌似沒照照片,抱歉,希望對你有用。
毛澤東在延安住了多少年
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c c p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
也就是說,毛在延安住了13年。
當時c c p中央所有領袖都住在延安,雖然部分領袖有一段時間在外地。
重大事件包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
賀敬之《回延安》全詩
劉志丹、謝子長創立的陜北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紅軍長途征戰的落腳點。
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 的總后方,13年間,這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七大 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是什么力量,讓延安荒涼的山坳如同磁鐵,吸引著無數進步青年:他們沖破道道關卡,匯成抗戰的洪流、解放的鐵軍,引領著中華民族從勝利走向勝利。
是什么力量,把延安貧瘠的熱土變成搖籃,哺育出無數民族英才:他們克服重重險阻,繪就開國的偉業、建設的宏圖,激勵著炎黃子孫由輝煌再創輝煌。
這力量,來自棗園窯洞里不熄的燈火,來自楊家嶺上飄揚的紅旗,來自南泥灣囤田墾荒的老镢頭,來自大生產運動中嗡嗡作響的小紡車……從1935年10月結束長征到達陜北,到1948年3月東渡黃河前往華北,中共中央帶領無數共產黨人在延安譜寫了輝煌的歷史篇章。
一切依靠人民,歷史鑄就延安精神 8月的延安一片蔥蘢。
延河水靜靜流淌,兩岸柳姿婆娑;寶塔山巍然矗立,山下高樓成群。
從南泥灣到楊家嶺,從鳳凰山到清涼山,車輛如流,游人如織。
每一處紅色勝跡,都讓人駐足沉思;每一段革命故事,都讓人凝神傾聽。
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延安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總后方。
在這13年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了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領導指揮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在這13年里,延安經歷了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一系列策略原則。
在這13年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局部執政實踐,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盞盞小小的煤油燈,見證了延安時期艱苦奮斗的歷史。
據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員齊佩良介紹,這種煤油燈,講究的用鐵皮制成,表面涂一層褐紅色的防銹漆;簡陋的直接用墨水瓶制成。
由于高度不夠,往往要支墊一個10厘米高的圓柱木座。
每當夜幕降臨,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及城周邊的溝溝岔岔、山山嶺嶺的土窯洞內,都 射出一束束燈光,干部用它辦公,學員用它學習。
美國進步記者斯特朗到延安訪問后感嘆:黨的負責干部住著寒冷的窯洞,憑借微弱的燈光,長時間工作。
那里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享受,但是住著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油燈雖小,照耀著一篇篇革命雄文的誕生。
資料顯示:《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收錄的159篇著作,有112篇寫作于延安時期,僅在楊家嶺的窯洞里就完成了40篇。
油燈雖小,見證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斗。
資料顯示: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共斃傷、俘虜日偽軍171.4萬余人,繳獲各種炮1952門,機槍11895挺,長短槍682831支。
油燈雖小,吸引著無數熱血青年投奔光明。
資料顯示:僅1938年5月至8月,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奔赴延安的青年就達2288人。
延安時期,僅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總校及12所分校,就培養出約10萬名革命干部。
延安市委書記李希說,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當時延安成為全國愛國人士和進步青年向往的地方,成為全國民主的模范、抗日的堡壘、自由幸福的象征。
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當時極其艱難困苦的復雜環境中親手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黨領導人民群眾克服困難、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
經過幾十年的發揚光大,延安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成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切為了人民,建設依靠延安精神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齊衛平在延安學習參觀后感嘆:共產黨領導的邊區政權之所以受到群眾擁戴,在于她完全代表和反映著人民的利益,革命為民,執政為民,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同樣如此。
1949年10月26日,毛澤東同志給延安黨政軍民各界的復電,通過新華社向全國公開廣播。
毛澤東同志在復電中贊揚延安和陜甘寧邊區人民對于全國的貢獻。
希望永遠保持過去十余年間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斗的作風。
毛主席的復電,成為指引延安人民發揚延安精神,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從1949年以來,延安人民在毛主席《復電》精神的鼓舞下,掀起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延安各級黨委、政府繼續發揚延安精神,堅持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全市干部群眾艱苦奮斗、埋頭苦干,經濟社會建設突飛猛進。
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610億元,較1978增長19倍,人均28675元,是1978年的120倍,位居全省第一。
財政總收入175億元,是1978年的699倍,人均財力8246元,位居陜西全省第一;地方財政收入72.69億元,位居陜西全省第二。
在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后孔家溝村,48歲的農民劉志平興奮地講訴著村莊的巨變。
全村53戶242人,蘋果栽植面積750畝,掛果面積650畝。
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22.4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1.5萬元,戶均蘋果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農戶有14戶。
寶塔山見證了60年革命圣地的滄桑巨變。
延河 水記錄了60年老區人民的創業艱辛。
如今的延安,山更綠了,人更富了,社會更和諧了。
據延安市市長陳強介紹,1999年以來,延安累計完成退耕還林873萬畝,全市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42.9%提高到52.8%,山川大地初步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
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713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19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51元。
如今,延安下一步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
努力建設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陜北能源化工基地。
努力建設世界優質蘋果生產營銷研發加工基地。
努力建設全國紅色旅游首選之地。
努力建設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之地。
努力建設陜北黃土風情文化開發傳播基地。
努力建設全國退耕還林試驗示范基地。
永遠和人民血肉相連,時代呼喚延安精神 在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有一條幸福渠。
這條6公里長的渠水,見證了軍隊與人民、黨員和群眾血脈相連的歷史。
為解決棗園村及周邊群眾灌溉難題,1939年8月起,陜甘寧邊區政府派遣水利工程師丁仲文主持修建水渠,在軍民共同努力下,水渠于1941年4月勝利竣工,使棗園附近1000多畝旱地變成水澆地,莊稼和蔬菜連年豐收。
1943年2月,棗園鄉鄉長楊成福和群眾代表拿著“為民謀利”的錦旗,帶著年糕、米酒、油饃饃,向黨中央祝賀新年。
2月19日,毛澤東同志邀請棗園鄉24位年過60歲的老人來做客,為他們集體祝壽。
老人們激動地說:從前官府向我們要糧要草,又打又罵,不拿受苦人當人看待。
共產黨、毛主席真是我們莊戶人的引路人,我們一定要搞好生產,支援前線。
永遠和人民血肉相連,永遠站在時代的潮頭。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過去是今天仍然是我們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法寶。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正賦予延安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之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延安南郊柳林鎮一帶,流傳著兩個大學生投奔延安的故事。
不同時代,不同的人物,卻詮釋了同樣的感召力量。
為封鎖延安,國民黨部署了30萬兵力,設置了5道封鎖線,僅南面的第一道封鎖線就筑有6300個碉堡,不少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身陷囹圄。
1939年底,一位上海大學生來到延安南郊,從哨兵口中得知“這已是延安地界”。
跪在地上捧起黃土緊緊貼在自己臉上感慨:祖國呵,就剩下你這一片干凈的土地了。
2008年8月2月,已在廣西理工學院任教的大學生葉偉強辭掉工作,來到延安市柳林鎮后孔家溝村,當上了村委會主任助理,帶領農民搞養殖、建果園。
革命戰爭年代,延安是戰斗的土地;和平建設時期,延安是奉獻的熱土。
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少共產黨員、干部群眾、知識青年,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在這里夢想飛揚,在這里艱苦奮斗。
棗園鄉鄉長楊成福、兒子楊民一家四代,情系棗園,奉獻老區。
得知政府號召大學生到村任職,楊民與西北大學外語系畢業的孫女楊蕾促膝談心:你是棗園的女兒,曾祖父、祖父、父親,都在延安工作、奮斗,你也要回到延安、回到棗園。
2008年9月,楊蕾通過組織的選拔,就任棗園村村委會主任助理。
武漢市委黨史辦研究員方城在延安學習參觀后說,延安之所以被譽為“革命圣地”,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追求之“圣”:為實現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格之“圣”: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的利益而奮斗。
這種至善至美的追求和潔白無瑕的人格所構成的崇高美,產生一種巨大的魅力。
正是這種魅力 ,吸引著成千上萬熱血青年義無反顧,沖破重重封鎖來到延安。
也正是這種魅力,感召著無數后輩英賢繼往開來,投身共和國的建設大業。
13年風雷激蕩,延安,是永遠的精神財富,歷久彌新;60載崢嶸歲月,延安,是不竭的力量源泉,遇險益強
黨中央當初為什么撤離延安搬到了西柏坡,其歷史背景是什么?
鳳凰山麓革命舊址 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個駐地,此期間,正是土地革命向抗日戰爭的戰略轉變時期,并度過了抗日戰爭的第一個階段——戰略防御階段。
楊家嶺革命舊址 是中共中央駐地舊址,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后戰場并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
棗園革命舊址 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并領導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準備。
王家坪革命舊址 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八路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
中央軍委、八路軍總部在這里領導解放區軍民堅持了八年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后又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
南泥灣革命舊址 位于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
南泥灣是中國共產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
魯迅藝術文學舊址 是當時延安惟一的地道的西式建筑。
“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
1940年,毛澤東題寫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
吳旗鎮革命舊址 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吳旗(當時稱吳起)鎮,進入西北蘇區,從而勝利地結束了中央紅軍的長征。
瓦窯堡革命舊址 位于延安市子長縣瓦窯堡鎮,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為中共中央駐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和策略,史稱“瓦窯堡會議”。
保安革命舊址 保安革命舊址,位于志丹縣城北炮樓山麓,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3日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4月民族英雄劉志丹東征犧牲后保安縣更名為志丹縣。
洛川會議舊址 日軍進攻上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了。
洛川會議后,紅軍執行毛澤東主席的命令,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南方八省邊界十三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王家灣革命舊址 位于延安市安塞縣王家灣鄉王家灣村。
毛澤東在撰寫了關于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和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之中等文章。
陜甘寧邊區政府禮堂舊址 位于延安市城內南關街。
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邊區政府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貫徹執行了中共中央提出的“五一施政綱領”。
延安革命紀念館 該館陳列面積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近2000件,還有模型、油畫、雕塑及場景復原等輔助展品,并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陳列的動態效果。
陳列空間裝置有電子屏幕,播放延安時期的歷史資料片和一些重要團體、人物在延安參觀活動的錄像。
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 坐落于延安城東海拔1050米的清涼山上,隔延河與嘉嶺山、鳳凰山相望,是我國第一個新聞出版專業紀念館,1986年10月建成開館。
延安南區合作社紀念館 南區合作社在為發展邊區經濟、解決延安人民生活供給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柳林村仍保留南區合作社16孔石窯洞和1座磚木結構的5開間兩層小樓。
石窯是辦公用房,小樓為營業樓。
“四、八”烈士陵園 1946年4月8日,參加重慶國共和談的中共代表王若飛、秦邦憲等乘坐美式運輸機由重慶飛返延安。
因云霧蔽日,飛機迷失方向,誤撞山西興縣黑茶山,包括4名美軍機組人員在內的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
民族英雄劉志丹烈士陵園 劉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后改為志丹),志丹縣(舊稱保安縣)金鼎鎮蘆子溝村人。
1903年10月4日出生,1924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民族英雄謝子長烈士陵園 謝子長,名德元,字子長,子長縣(舊稱安定縣)李家岔鎮棗樹坪人,生于1897年1月。
為陜甘、陜北兩塊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創始人之一。
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 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龍縣瓦子街鄉政府所在地,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時期西北戰場上著名的瓦子街戰役中我軍陣亡的革命英烈而修建的。
湫燕山周恩來遇險地 周恩來乘車從延安出發,前往西安準備同蔣介石會晤,并繼續同國民黨談判,在途經湫燕山時,遭到土匪李清伍等一百多人的襲擊。
戰斗中,陳友才、陳國橋等十余人壯烈犧牲,周恩來、張云逸、孔石泉等脫險返回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