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位作家
劉墉不錯。
劉墉,號夢然,1949年生于臺北,祖籍北京,畫家、作家。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研究生、圣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學士,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圣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圣文森學院副教授,現任水云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及專業作家、畫家。
著有有聲書《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飛揚》《在靈魂居住的地方》及華文地區最暢銷的勵志書《螢窗小語》、《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文學經典作品《花癡日記》、《母親的傷痕》、《殺手正傳》、《那條時光流轉的小巷》,處世系列《人生的真相》、《我不是教你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等文學、藝術作品七十余種。
劉墉自述: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
19歲進入師大美術系,23歲應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參加當代名家畫展。
25歲參加全國美展,29歲由新聞局及歷史博物館聯合推薦赴美講學。
31歲成為紐約圣若望大學的專任駐校藝術家。
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圣若望大學駐校藝術家,圣文森學院副教授。
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近三十次。
創作的原則是: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處世的原則是:不負我心,不負我生。
現主持水云齋。
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做一片美的葉子>>課文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珍,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縣人。
1917年7月24日生于溫州的瞿溪鄉,現當代臺灣女作家。
浙江甌海瞿溪人。
14歲就讀于教會中學,后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
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并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國。
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
她的名字總是與臺灣散文連在一起。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包括《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等。
她也是著名電視劇《橘子紅了》的原作者。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
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
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臺的大陸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
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
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
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一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
——但這并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
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
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
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
作品 論述 《詞人之舟》 民國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散文 《溪邊瑣語》 民五十一年,婦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紅紗燈》 民五十八年,三民書局 《煙愁》 民五十八年,光啟出版社;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三更有夢書當枕》 民六十四年,爾雅出版社 《桂花雨》 民六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從桂花雨中,體諒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細雨燈花落》 民國六十六年,爾雅出版社 《讀書與生活》 民國六十七年,東大圖書公司 《千里懷人月在峰》 民國六十七年,爾雅出版社 《與我同車》 民六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留予他年說夢痕》 民六十九年,洪范書店 《母心似天空》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燈景舊情懷》 民七十二年,洪范書店 《水是故鄉甜》 民七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此處有仙桃》 民七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玻璃筆》 民七十五年,九歌出版社 《琦君讀書》 民七十六年,九歌出版社 《我愛動物》 民七十七年,洪范書店 《青燈有味似兒時》 民七十七年,九歌出版 (民九十三年十月,重排新版) 《淚珠與珍珠》 民七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母心?佛心》 民七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民九十三年十二月,重排新版) 《一襲青衫萬縷情》 民八十年,爾雅出版社 《媽媽銀行》 民八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萬水千山師友情》 民八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書》 民八十五年,洪范書店 《永是有情人》 民八十七年,九歌出版社 《春酒》民九七年,浙江文藝出版社 小說 《菁姐》(短篇) 民四十三年,今日婦女雜志社;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百合羹》(短篇) 民四十七年,開明書店 《繕校室八小時》(短篇) 民五十七年,臺灣商務印書館 《七月的哀傷》(短篇) 民六十年,驚聲文物供應公司 《錢塘江畔》(短篇) 民六十九年,爾雅出版社 《橘子紅了》(中篇) 民八十年,洪范書店 合集 《琴心》(散文、小說) 民四十二年,國風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爾雅出版社 《琦君自選集》(詞、散文、小說) 民六十四年,黎明文化公司 《文與情》(散文、小說) 民七十九年,三民書局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 民八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金手表》 民九十年,九歌出版社 《夢中的餅干屋》 民九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兒童文學 《賣牛記》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老鞋匠和狗》 民五十八年,臺灣書店 《琦君說童年》 民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 《琦君寄小讀者》 民七十四年,純文學出版社; 民八十五年,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改版) 民九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桂花雨》主要回憶了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字里行間彌漫著淡淡的思鄉情懷和對故鄉美好生活的回憶。
沐陽上學記讀后感
算起來,我已經寫了七年的《沐陽上學記》。
那時候兒子剛剛上一年級。
每天上學我們總是匆匆忙忙,母子二人剛剛進行過起床后的惡戰,腳步倉促又拖泥帶水地小跑過浦北路和虹漕路,最后站在桂林西街14弄門口。
沐陽往肩上聳一聳書包,小聲說:“媽媽再見
”他搖搖手,我也搖搖手。
望著他小小的、淹沒在人群中的背影,我常常涌起自責:我剛剛真不該大吼大叫,我這個媽是怎么當的
不是說好了要有耐心要沉住氣,要“牽著蝸牛去散步”嗎
同時我又開始胡思亂想:昨晚幫他做了好些抄寫生詞作業,老師肯定會發現的,會不會挨批評啊
…… 放學的時候,是我們倆都喜歡的。
我和沐陽在菜場口的炸魚、咸鴨蛋、竹編掃把和玩具攤間流連,聽他斷斷續續講學校的趣事,催促他趕快喝完剩下的半瓶酸奶。
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講女生和男生的戰爭,氣憤的鼻孔幾乎變成了兩個大洞,牙齒咯咯直響。
我忍住笑,也忍住心里的嘆息。
回家后,我在電腦里隨手寫下“沐陽上學記”——我自己也沒有想到,《兒童時代》這個專欄能一直寫到現在,伴隨和覆蓋兒子的整個小學時代。
二 老實說,《沐陽上學記》的意義首先是私人化的。
能如此親近地觀察一個男孩的生命成長,對每個媽媽都是幸運。
兒子天馬行空的思想和毛茸茸的語言(寫兒童詩的春兒管它叫“神仙話”),每一刻都讓我驚奇。
也正因此,作為一個母親,我一直在思考和糾結,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錦上添花
《沐陽上學記》包含了童詩、故事和日記體,它來自孩子也來自大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更像是兒童日常生活的多聲部大合唱。
與其說是我刻意地混搭,還不如說這就是孩子本來的生命質地,混沌與天真的自然狀態。
憑直覺把握世界,天馬行空的他們,對于口語中的諧音、疊字、多義以及押韻,從來就可以無師自通,津津有味。
“兒童詩歌”本來就該成為孩子們最親近的朋友——是他們詞語的沙灘城堡和百搭積木,是他們隨意想象和搭建的快樂秀場,也是他們情緒的宣泄和狂歡……而我呢,只是跟隨罷了。
跟隨他們得意揚揚的靈感,跟隨他們隨心所欲的舌頭和嘴巴——正如你聽見的,那些清脆明澈的聲音,仿佛星星,天空到處都是它們的爪子和蹄印
三 沐陽每天講著他在學校的故事,個個都有趣。
我漁翁得利,趕緊記下那些素材和故事雛形,打算偷懶地依葫蘆畫瓢。
它是比較標準的“非虛構”了——當然,除了兒子的名字,其他的人名都是化名。
隨著創作的深入,漸漸地,我真正體會到第一人稱寫作兒童小說的挑戰。
甚至我一度覺得,只有用第一人稱寫作,才能檢驗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水平高下——當然,這是偏頗的。
對于一個真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人稱”并不是障礙,他永遠能自如地進入一種神秘的通道,和童年秘密會合,并彼此照亮。
好在生活永遠大于傳奇。
在和兒子的每天交流中,我被他充滿生趣的數字和宇宙的奧秘故事迷住了。
我很貪婪地望著他描述的好玩的“大色塊”,常常無法動筆。
我多么希望我一下子就進入神秘的通道,和故事里的沐陽合二為一
我被他的講述帶動,激動得頭昏眼花,覺得哪里都在興致勃勃地冒著熱氣,好像取之不竭。
我開始領悟繪畫大師畢加索所說的:“我花了一輩子學習怎樣像孩子那樣畫畫。
”這或許不僅僅是謙遜之辭,也是大師晚年的肺腑之言。
四 “老媽日記”其實是個人的隨手札記。
是一個母親和孩子一同跌跌撞撞成長的心靈獨白,也是無數疊加的困惑、憂慮和歡欣的凌亂腳印。
還記得前年沐陽小學升初中的時候,我只要聽見“小升初”這三個字,心臟就撲通撲通亂跳。
帖子滿天飛,到底上民辦(中學)還是公辦(中學)
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到底哪個有道理
境內班還是雙語班
“培優班”、“理科班”、“平行班”都是什么鬼
……每個人都在問問問,我該去哪一個小升初媽媽平臺潛水
我怎么能打入“敵人”內部收集一手最新信息
我如何才能被推薦、托關系、求到老天保佑呢
…… 我們都是凡人媽媽。
我們都不夠智慧,不夠淡定,不夠完美。
可是我們為什么頭腦不夠冷靜,情緒不夠舒緩,面容不夠溫柔
然而我們為什么每每和成長中的熊孩子針鋒相對,兩敗俱傷,又和好如初
……所有這些,我希望都能在“老媽日記”里流露和敞開。
我想讓我的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總是和缺憾相連,而缺憾永遠和愛在一起。
五 沐陽小學畢業的夏天,我們母子對坐。
我將剛剛整理好的一共52本《兒童時代》交到沐陽手里,我說:“兒子,祝賀你小學畢業
看,‘沐陽的兒童時代’
” 沐陽站起來,望著我。
他的個頭就快趕上我了。
眉宇間稚氣未脫。
他走過來,我們并沒有擁抱,而是伸出手,像兩個真正平等的成年人那樣,自信微笑,舉起手臂重重擊掌
那一刻,我感到兒子手心的微熱和少年的力量。
六 感謝浙江文藝出版社的鄭重社長,感謝曉樂副總編輯,感謝所有責編、美編,謝謝你們的付出和辛苦,謝謝你們對我這個“修改狂人”的體諒。
你們的包容,對于一個寫作者多么重要。
感謝天才的班馬老師那杰出奇崛的靈感,感謝他以“兒童新話本”為《沐陽上學記》命名。
感謝沐陽最愛最愛的金波爺爺,謝謝我的好姐妹阿湯、蘆蘆、春兒、兔子,謝謝沐陽一直崇拜的星河,感謝老朋友張旻,謝謝你們為沐陽記錄下珍貴的成長花絮。
感謝導師梅子涵將我引入兒童文學大門。
感謝好朋友陳蘇、嬰音姐的《兒童時代》《家庭教育》陪伴沐陽度過最美好的童年時光。
感謝九十四歲高齡的任溶溶先生一直的鼓勵和鞭策,他是中國兒童文學真正的泰山北斗。
深深感謝家人。
我年邁的父母與妹妹一家,他們一生善良克己,我的文字里處處是他們溫暖的痕跡。
謝謝親愛的沐陽,謝謝落入凡間的你選擇我當媽媽。
也謝謝沐陽爸爸,在這個春天的紀念日,我想說我不是一匹野馬,你也沒有草原,我們只有歲月、家和可愛的兒子——你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4年4月18日于美國得克薩斯泰勒小鎮
【蕭萍簡介】 博士,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兒童藝術創意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
作品主要有校園小說“開心卜卜系列”(6卷本)、長篇小說《春天的浮雕》、長篇童話《流年一寸》、詩集《狂歡節,女王一歲了》、散文集《請允許我憂傷地想念》、兒童劇《螞蟻恰恰》等。
翻譯“兒童情緒管理繪本”(16本)、《誰怕大壞書
》等三十多種繪本。
曾獲第八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大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第十六屆、第二十三屆與第二十五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等。
作品入選德國慕尼黑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國際書目及課內外各種兒童文學閱讀選本。
【內容簡介】 《沐陽上學記》(4冊)是一部非虛構母子日常對話的心靈實錄,是兒童文學作家蕭萍創作的一部富有創新性的“兒童新話本”。
作者通過刻意的混搭,多角度記錄了孩子的成長,展現了孩子本來的生命質地,混沌與天真的自然狀態。
作品包含了“童詩現場”、“沐陽講述”和“老媽日記”三個版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像兒童日常生活的多聲部大合唱。
《沐陽上學記》真實記錄了小暖男李沐陽的小學生活,從報名上小學寫起,直寫到小學畢業,選擇自己的未來。
不論對父母還是對子女來說,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會發生新的故事,也會遇到新的問題,所有的家庭都如此。
而這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在蕭萍筆下,卻變得如天空中閃爍的星星一般,熠熠發光,生動起來。
因此,當小讀者或者家長,閱讀到這些記錄時,自然會產生共鳴,也不由會從另一個視角來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