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寫工作感受200字左右?
我來公司工作已個多月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公司給我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很大。
首先使我受教育的和公司的文化氛圍。
這里不單純的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做事業。
公司的發展是為了社會的需要,是為社會做貢獻。
這使我把自己的理想和公司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
公司為我的發展提供了人生奮斗的舞臺,我也要為公司的發展作出我的貢獻
其次,我感到一種責任感、緊迫感。
我的業務還不是很熟悉,要加緊學習,刻苦努力,盡快適應工作的需要。
what are words背后的故事
生活中的數學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
”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表,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在想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
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不能靈活運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奧運會期間,我的姨媽去了一次香港。
她一回來我就纏著姨媽問去香港的情況。
我問:“你們的團一共有多少人
” “人嘛,還可以,是一個大團。
” “到底有多少人啊
別賣關子了。
” 姨媽慢條斯理地說:“你算一下我門團的人數不就行了嗎
” “你說吧。
” “如果我把我的團平均分成4組多出1人,再把每小組平均分成4份,結果又多出1人,再把分底的4小組分成4份,結果又多出1人,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導游,請問我們至少有多少人
” 我馬上開始了思考,我很快算出了答案:“至少85人。
” 姨媽高興的說:“一點不錯,就是85人,請問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 “人數最少的情況下是最后1次4等分時,每人1份,由此推理得到:第3次之前有1×4+1=5(人),第2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1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 “好。
” “那你們有男女各多少人
” “男55,女30。
我們那時只有11人,7人,5人的房間了,你想我們怎么住
而且必須男女分開,也不能有空床位。
” 經過苦思冥想,我終于得出最佳方案:男的2間11人房,4間7人房,1間5人房;女的1間11人房,2間7人房,1間5人房。
題目做成了,雖然復雜了點,但心里還是十分高興。
所以我們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
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
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后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數學聊齋:算 24 之不可能問題與難題算24, 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種用撲克牌玩的游戲。
每張牌代表一個的正整數。
(為了簡單起見,可以將J,Q,K及``大小王’’ 去掉,并約定A代表1。
) 參加游戲的4個人每人出一張牌,4張牌就代表了4個正整數。
四個人就開始競爭,看誰最先將這4個正整數通過加減乘除算出24來,而且每個整數恰好用一次。
所用的數學知識雖然只是簡單的算術,但要算得又快又正確也不容易。
并且還有很多難題出現。
例如,如果4個數是1,1,1,1,你能算出24嗎? 這個題目很難,所有的數學家都算不出來。
你會不會因此而拼命地算這道題,希望有朝一日將這道題算出來,將所有的數學權威都打倒
只要你具有一點算術常識,就能看出用四個1按上述規則算出24是不可能的。
因此你也不會白費力氣去算這道“難題”。
這不是難題,而是不可能問題。
其實,現在有很多“民間數學家”拼命想解決的問題,比如用尺規作圖三等分任意角、找出5次以上的一般代數方程的求根公式、等等,也和這個問題一樣是不可能問題。
只不過這些問題的不可能性不容易看出,而是前輩數學家用較高深的數學知識才證明出來的。
不過,既然已經證明了,就不再是難題,而是已經解決了的問題。
又例如,4個數是5,5,5,1,讓你算24,你能算出來嗎
還有,如果4個數是3,3,7,7,或者4,4,7,7,或者3,3,8,8,你能算出來嗎
也許,經過努力之后你仍然算不出來,于是你相信它們都是不可能算出的。
不過,如果你看見這樣的答案:5 x (5 –1\\\/5) =24,就知道用5,5,5,1算24不是“不可能問題”,至多只能算是一個“難題”。
其實,這個難題也不太難。
只要你解除思想束縛,不要求中間每一步的計算結果都是整數,而允許出現分數,就能自己湊出答案來。
不過,這樣“湊出來”的答案讓人感到是偶然的巧合。
能不能有一個更自然的思考方法呢? 先用 5,5,1算出24:5 x 5 – 1 =24。
還剩下一個5沒有用上。
我們對 5 x 5 –1 進行恒等變形,利用乘法對于加法的分配律將兩項的公因子5提到括號外: 24 = 5 x 5 – 1 = 5 x (5 – 1\\\/5) 這樣
天津第一商業學校聽說挺亂、
其實我就是里面的學生,里面根本沒有那么那么亂,學生素質都挺好的,就是比高中松點,每天都得上文化課,也有技術課,晚上還有晚自習,環境也挺好的,飯食也不錯。
求一篇關于中國航天發展的心得和體會 800字左右
中國,本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先發明了火箭的國家,但由于長期的閉關鎖國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挨打史,最終卻落個火箭幾乎為零的下場。
多少人在著急
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時才能重返故鄉
終于,1960年,中國的火箭將士們,忍著饑餓的肚子,開始了從仿制蘇聯導彈到自己設計導彈的艱難跋涉,當中國宣布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的消息時,全世界都被震動了。
從此,中國航天在艱難中步向輝煌
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制,這項工程后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僅僅7年后,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我國發射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在完成了空間飛行試驗后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作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實際著陸點與理論著陸點相差
【第4句】:8公里。
返回艙完好無損。
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全世界震動了
中國的航天事業在蒸蒸日上,在中國航天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輝煌業績,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在長期奮斗中,我國航天工作者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永遠值我們學習。
看到我國的航天事業,這么突飛猛進,做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為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如何評價中國詩詞大會的陳更
毫無疑問,陳更是讓人觸碰得到的喜歡。
她有一點才華,有一點自信,有一點不甘,有一點野心,有時候倒霉,有時候幸運。
陳更和張淼淼不同,張淼淼有些恃才傲物,有種舍我其誰的優越感,但想想張淼淼的這種自信卻說得通,她就像小學班上的尖子生,有些人不喜歡她,但沒人否認她的知識儲備和才華,因為事實擺在那,所以她就算答錯題就算輸了,也那么驕傲地離場。
陳更不會,陳更的喜怒哀樂都在臉上。
陳更和李宜幸不同,李宜幸作為一個一直接受英語教育的人,她對古詩詞的熱愛之于我們,是一份意外之喜,但放在陳更身上,就變成了理所當然,李宜幸沒有壓力,她為了心中的中華文化回到中國潛心學習,這舉動就已讓我們動容,她贏了是驚喜,輸了不丟人。
陳更不是,作為北大女博士,觀眾老師一致看好,贏了有掌聲,輸了確是遺憾。
陳更和武亦姝不同,武亦姝是別人家的孩子,骨骼驚奇這一點不說,她還真的無欲無求,比起攻擂,她更喜歡站在百人團里,她本就不是來比賽的,所以真的無所謂成敗,所以能夠做到真正的淡然,但這份氣質,離我們凡人太遠了,我們武亦姝,是帶著點仰望的意思。
陳更不同,她是想贏的。
這人設有沒有似曾相識,陳更是不是像極了隨便一本武俠小說里面的主人公,在闖蕩江湖的路上會遇見有點實力但刁蠻任性的貴族公主,會結識師出無名但功力深厚的灑脫俠客,會時常和名聲在外但閑云野鶴的武功天才進行切磋,時輸時贏。
若是非要用一句話形容一下陳更,我覺得她活得挺接地氣的。
碰到會的題,那王者風范舍我其誰的架勢,是我們每一個人。
碰到不會的題,猜。
猜對了,會慶幸,是我們每一個人;猜錯了,會懊惱,也是我們每一個人。
在她身上,沒有神力加持的主角光環,我們能看到急躁,看到緊張,看到運氣不佳。
但同時,也能看到她第一季到第二季的明顯進步,看到努力、苦學和熱愛所帶來的正能量。
她讓人覺得詩詞是凡人的東西,離我們近的很。
在武俠的世界里,成為武林盟主是目標,是信念,但是偶然遇見的各色行人,不時聽聞的各種故事,是這些東西構成了結局之前的萬千章節。
機械專業概論課的感想,老師主要是講了中國機械近況以及火電機械和風電機械兩個專題,我該寫什么呢
第一部分 機械設計
【第1句】: 什么是機械設計,機械設計與其它專業方向的關系
【第2句】: 機械產品設計的基本步驟
【第3句】: 機械設計技術的發展
【第4句】: 機械設計專業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和課程學習內容第二部分 機械制造
【第1句】:什么是機械制造
機械制造的作用及其發展,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使命。
【第2句】:正確認識“中國已成為世界制造中心”觀點,實現這一目標的策略與措施。
【第3句】:先進制造技術的提出背景及其基本內涵。
【第4句】:“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及上海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技術行動方案。
【第5句】:在上述內容介紹中,將涉及并介紹與制造直接相關課程及其實踐環節的關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準確定位并有所作為。
第三部分 機電一體化
【第1句】: 什么是機電一體化技術
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機械產品中的作用
【第2句】: 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趨勢以及國內外機電一體化在行業應用領域中的最新成果
【第3句】: 機電一體化產品設計的基本要求與步驟
【第4句】: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和課程學習的內容
地球環境現狀 數據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
它也經常被稱作世界。
地球已有44~46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軌道資料遠日點距離 152,097,701 km(
【第1句】:016 710 333 5 AU) 近日點距離 147,098,074 km(0.983 289 891 2 AU) 軌道半長軸 149,597,8
【第87句】:5 km(
【第1句】:000 000 112 4 AU) 軌道半短軸 149,576,9
【第99句】:826 km(0.999 860 486 9 AU) 軌道周長 924,375,700 km(
【第6句】:179 069 900 7 AU) 軌道離心率 0.016 710 219 平均公轉速度
【第29句】:783 km\\\/s(107,218 km\\\/h) 最大公轉速度
【第30句】:287 km\\\/s(109,033 km\\\/h) 最小公轉速度
【第29句】:291 km\\\/s(105,448 km\\\/h) 軌道傾角 0(
【第7句】:25°至太陽赤道) 升交點赤經 3
【第48句】:739 36° 近日點輻角 1
【第14句】:207 83° 衛星 1個(月球) 物理特征橢圓率 0.003 352 9 平均半徑 6,3
【第72句】:797 km 赤道半徑 6,3
【第78句】:137 km 兩極半徑 6,3
【第56句】:752 km 縱橫比 0.996 647 1 赤道圓周長 40,0
【第75句】:02 km 子午圈圓周長 40,00
【第7句】:86 km 平均圓周長 40,0
【第41句】:47 km 表面積 510,065,600 km^2 陸地面積 148,939,100 km^2(
【第29句】:2 %) 水域面積 361,126,400 km^2(
【第70句】:8 %) 體積
【第1句】:083 207 3×10^12 km^3 質量
【第5句】:9742×10^24 kg 平均密度 5,5
【第15句】:3 kg\\\/m^3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第9句】:780 1 m\\\/s^2(0.997 32 g) 宇宙速度
【第11句】:186 km\\\/s(39,600 km\\\/h) 恒星日 0.997 258 d(
【第23句】:934 h) 赤道旋轉速率 4
【第65句】:11 m\\\/s 軸傾斜
【第23句】:439 281° 北極赤經 未定義 赤緯 +90° 反照率 0.367 平均表面溫度 287 K(14 ℃) 最大表面溫度 331 K(
【第57句】:7 ℃) 最小表面溫度 184 K(-
【第89句】:2 ℃) 大氣表面壓力 10
【第1句】:3 kPa(海平面) 氮
【第78句】:084% 氧
【第20句】:946% 氬 0.934% 二氧化碳 0.0381% 以上是2010年的。
下面是地球環境面臨的現況:全球氣候變化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1900-2000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0.3至0.6攝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
目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
1996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發表的評估報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
【第1句】:5至4攝氏度。
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的現象一直有增無減。
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
現在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都開始變薄。
在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實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ODS已達到了2000萬噸。
由于ODS相當穩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氣層中。
在它們陸續升向平流層時,就會與那里的臭氧層發生反應,分解臭氧分子。
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過20年,人類才能看到臭氧層恢復的跡象。
酸雨污染 現在酸雨一詞已用來泛指酸性物質以濕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顆粒物)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面上。
酸雨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于人類廣泛使用煤炭和石油作為能源,它們燃燒后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歐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區,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也是一大酸雨區。
亞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東亞,其中中國南方是酸雨最嚴重的地區,成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區。
由于歐洲地區土壤緩沖酸性物質的能力弱,酸雨使歐洲30%的林區因酸雨的影響而退化。
在北歐,由于土壤自然酸度高,水體和土壤酸化都特別嚴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導致魚類滅絕。
美國國家地表水調查數據顯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約一半的河流酸化。
加拿大政府估計,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東部)對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個湖泊是酸性的。
水體酸化會改變水生生態,而土壤酸化會使土壤貧瘠化,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
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狀況的評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已近36億公頃,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
【第12句】: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谷物。
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其中,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資源危機 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
根據國際經驗,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復使用的淡水資源是一個基本指標,低于這個指標的國家可能會遭受阻礙發展和損害健康的長期性水荒。
然而,目前世界上約有20個國家已低于這一指標,它們主要位于西亞和非洲,總人口數已過億。
另一方面,由生活廢水、工業廢水、農業污水、固體廢物滲漏、大氣污染物等引起的水體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資源量大大減少了。
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于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森林植被破壞 由于推測的難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尚無準確數值。
但據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積約為30-60億公頃,約占陸地面積的20%-40%,其中約一半是熱帶林(包括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另一半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
從森林植物的干重測定值來看,熱帶林是亞寒帶針葉林的兩倍,所以,熱帶林占陸地總生物量的很大部分。
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來,發達國家對全球的熱帶林進行了大規模地開發。
歐洲國家進入非洲,美國進入中南美洲,日本進入東南亞,大量砍伐熱帶林,他們進口的熱帶木材增長了十幾倍。
森林大面積被毀引起了多種環境后果,主要有:降雨分布變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洪澇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生物多樣性銳減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約有1400萬種物種,但當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比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可能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主要原因是七種人類活動造成的:
【第1句】:大面積對森林、草地、濕地等生境的破壞;
【第2句】:過度捕獵和利用野生物種資源;
【第3句】:城市地域和工業區的大量發展;
【第4句】:外來物種的引入或侵入毀掉了原有的生態系統;
【第5句】:無控制旅游;
【第6句】:土壤、水和大氣受到污染;
【第7句】:全球氣候變化。
這些活動在累加的情況下,會對生物物種的滅絕產生成倍加快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評估生物多樣性的結論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
海洋資源破壞和污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
【第9句】:5億人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海洋日趨嚴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
1993年,在全世界捕撈的
【第1句】:01億噸魚中,有
【第77句】:7%來自海洋。
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3以上的海洋魚類已被最大限度或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資料的25%的魚類,由于過度捕撈,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的捕撈已達到生物極限。
而另一方面,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
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的淤泥和廢水、廢物帶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變,使動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壞。
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和比例約是:城市污水和農業徑流排放占44%,空氣污染占33%,船舶占12%,傾倒垃圾占10%,海上油、氣生產占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約一千一百萬己知化學物,同時,每年還有約一千種新的化學物進入市場。
化學物是當今許多大規模生產所必須的原料,但這些化學物在制造、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常常危害環境和生態。
現在,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有毒有害化學廢物達3億到4億噸,其中對生態危害很大、并在地球上擴散最廣的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聯苯和滴滴涕。
這類化學污染物從人類的工業和農業活動中釋放,已廣泛進入了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
由于這類污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并積累,從而將其濃縮上百萬倍。
海中的魚吃下這些浮游生物,又能將其濃縮,于是濃度增大到上千萬倍。
當大型海洋動物吞食了這些魚之后,會使污染毒素的濃縮系數增加到上億倍。
這是因為污染毒素聚集在動物的脂肪里而很難通過軀體排出體外。
通過食物鏈,這些毒素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了強烈的干擾,比如:多氯聯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損害生殖系統。
有人認為,多氯聯苯是導致波羅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禍首。
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面的嚴重問題。
幾年前科學家們發現,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的母乳里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而鯨、海豹等海生動物正是因紐特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當這些動物現在攜帶了很高的污染毒素時,因紐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
按同樣的原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很大的干擾和危害,因而成為目前全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
可以不給懸賞分,不立為最佳答案(注意,沒說不可以 嘿嘿),但是,請大家明白,只有一個地球啊,我們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