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看完花木蘭的感想
讀了《花木蘭》的故事后,我覺得花木蘭真是一位忠孝雙全的奇女子
故事發生在很久以前,匈奴大舉進犯中原地區。
皇帝下旨從每戶人家中抽一名男丁充軍。
木蘭沒有兄長,她年邁的父親只能應征入伍。
為了不讓年老的父親到軍中承受勞苦和危險,木蘭下決心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戰場上,花木蘭隱瞞著身份,和男兵一起出生入死。
她不僅勇敢,而且肯動腦筋,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好士兵。
后來花木蘭在一次戰斗中受傷,人們才發現原來木蘭是個女孩子……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了很多年,這個幾百年前的奇女子到現在還鼎鼎大名為人們所稱頌。
我非常欽佩花木蘭,欽佩她遇到困難時毫不退縮勇敢面對的精神。
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我們要向花木蘭學習,努力憑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不氣餒不放棄。
長大以后我要向花木蘭一樣孝順父母,做一個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
我還要好好學習,練就很多本領,長大為國效力,做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
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絕 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現在更有許多人將它拍成了電影,千古流傳。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她本是個柔弱的女孩,可他為了年老的父親,就不再柔弱;她本是個織布女子,但她為了父親,就參軍打仗。
她從不向男的低頭,大聲告訴了世人:巾幗不讓須眉。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緊張,是多么的昂揚士氣,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
她與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樣的苦,受一樣的累,卻干出與男人不同的事跡,創出了與男人不同的輝煌,同時也證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
”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
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
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愿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愿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
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
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伙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伙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
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么自豪。
豫劇《花木蘭》唱詞,故事情節及自我感受
【歌詞】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您要不相信請往咱身上看 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可都是他們連,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 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這個唱段就叫《誰說女子不如男》
【背景】發生的背景是花木蘭代父從軍的路上有個姓劉的將軍 說女子在家閑著男子卻出來打仗不太公平 而女扮男裝的花木蘭就唱出了這個唱段
【自我感受】在古代的中國,婦女普遍受到歧視,《花木蘭》就是在說男女都是平等的,女子在我國建功雖然沒有男子那么的直觀,女子為了能讓男子在邊關打好仗,在家將他們所需的糧草、被服做好,所以說,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能講女子的功勞抹殺。
花木蘭簡介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并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豫劇簡介豫劇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新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
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
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中國由文化部門直接管理在編的豫劇表演團體就有220多個。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民營豫劇團不計其數。
豫劇在臺灣舞臺上與歌仔戲、京劇呈三足鼎立局面。
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木蘭的作者是誰
花木蘭是《木蘭詩》里的主人公,她女扮男裝,替爺爺出征,帶兵打了很多勝仗,一同戰斗多年的將士竟然不知道花木蘭是個女的。
《木蘭詩》是北朝民歌,那時開始就很流行,轟動一時,老幼皆知,宋郭茂倩編入《樂府詩集》,一直傳唱至今。
花木蘭已經成為歌劇、影視方面的一個旗幟。
請問誰看過電影花木蘭,能同我分享一下感受嗎
《木蘭辭》(你那個是簡單的翻譯)原文~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