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博物館觀后感 (500字左右)
我軍從19278月1日南昌起義,至今走過八十個春秋就即將迎軍八十周年的“八一”建軍節。
今天我著一顆感恩之心和一份崇敬之情參觀了北京軍事博物館。
我們先后參觀了兵器館、抗日戰爭館、古代與近代戰爭館等。
在軍博的兵器館里各式各樣的鋼鐵鑄造的火炮中間,有一尊荔枝木制成的火炮。
在其高昂的炮筒下面,有一個制作精美的玻璃柜,里面陳放著幾段已被硝煙和歲月褪去了本色從炮身上取下的半圓型木質殘片。
它無聲地向人們講述著當年瓊崖人民在戰斗中的智慧與勇敢。
之后我們走入了近代戰爭館,映入眼簾的是南昌八一起義的相關介紹,我們了解到1927年4月和7月,中國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血的教訓擦亮了人們的眼睛。
它表明:沒有革命的武裝就無法對付武裝的反革命。
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因此,中共中央建議,依靠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實行在南昌暴動”。
據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領導這次起義。
周恩來、朱德等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從此中國共產黨有了自己的軍隊。
在這個參觀人數日均達到六千多人次的展覽中,設在展廳出口的留言臺,成為一個需要排隊才能留言的地方,幾大本留言本已很難找出空白頁。
看到在觀眾的留言當中有這樣一句話: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它是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這是一個叫劉琳祺的小朋友參觀完展覽后的感受。
通過這次參觀學習,給我們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
學習中國近代革命史,學習革命先烈艱苦奮斗的精神,踏著先輩的足跡深刻感悟其內涵,并引申思考如何把延續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
。
。
李才旺的榮譽
人們皆知孔子,皆知孔子的文化,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人們皆知的圣人。
為了感受儒家文化,暑假期末,爸爸媽媽、我和姨姥爺,小叔叔到山東曲阜參觀了著名的孔廟。
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
首先我們來到了孔廟的第一道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萬仞宮墻”這四個醒目大字,這四個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
是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贊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那么高。
來到了第二道門,上懸“金聲玉振”四大字。
此坊建于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
此碑是孔廟的起點,踏過了這一道門才真正的進了孔廟。
接著往前走,就到了壁水橋。
壁水橋是模仿北京的金水橋構造而成。
在這里導游叔叔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壁水橋的典故。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游孔廟,由坤和紀曉嵐兩大臣陪同,在當時,紀曉嵐為討好乾隆皇帝,在乾隆上橋時,要高呼一聲:步步高升。
下橋時,也要高呼一聲:代代相傳。
乾隆龍心大悅,直贊紀曉嵐機智過人。
從此,壁水橋就有了一個很好的寓意,從中間的那個玉道向上走表示步步升高,站在最頂端左右望望表示人財兩旺,向下走表示代代相傳。
聽到了導游叔叔詳細的講解,我不由地走上了壁水橋中間的玉道上,到了中間頂端左右望望,然后一步步的地走下橋,就這樣我反反復復走了好幾趟。
在此,我真心的祝愿我的親人、老師還有朋友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工作順利。
希望自己的成績能夠步步升高。
壁水橋向北走,就到了 “弘道門”,這道門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是當時的孔廟大門。
清雍正七年根據《論語》“人能弘道”而命名,以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
再往前走,就到了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
這座大殿是我國現存的巨大古建筑之一。
這個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面的那十根石柱,那十根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氣勢磅礴,每根柱上都雕刻有兩條巨龍,飛騰于云彩之中,兩龍間有一個寶珠,故名稱為“二龍戲珠”。
正前方立著孔子像,那是個身穿皇袍的孔子像。
之所以立一個身穿皇袍的孔子是因為人們很尊敬孔子,把他當成皇帝一般的尊敬,所以才立一個這樣的孔子像。
” 沿途返回,路旁的柏樹有的青翠,有的已蒼老,前方的一棵柏樹立在那里,青翠欲滴。
“它是孔子親手植的一棵柏樹,另一棵柏樹已枯老,只留下了這一棵完好的樹。
”導游叔叔說道。
看著路旁的柏樹,我流連其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想著想著,出了門口,我的遐思也停止了,回到現實。
我戀戀不舍的再次瞻望孔廟,心中澎湃起來,我感嘆孔子的偉大,也感嘆曲阜孔廟這座祖先給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通過游覽曲阜孔廟,讓我了解到了古代圣人很多的知識,學到了怎樣孝敬長輩,尊敬父母,讓我開拓了視野,感受到了儒家文化。
這些豐富的知識比金錢更為寶貴。
它將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雕塑 《艱苦歲月》的評析欣賞
《艱苦歲月》潘鶴---------中國現當代美術作品鑒賞 潘鶴是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家。
在近半個世經的藝術生涯中,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雕塑作品。
對于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50年代中期,他創作的雕塑《艱苦歲月》生動塑造了艱苦斗爭環境中的紅軍戰士信念堅定,開朗豁達的光輝形象。
成功地通過老戰士吹笛子,小戰士偎依身旁傾聽的造型、體現出艱苦年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在三角形構圖中。
體積起伏波瀾、手法自由,藝術形象生動自然,成為50年代的經典之作。
潘鶴1926年出于廣州,當時轟轟烈烈的廣州起義被反動勢力鎮壓下去,廣州城處于腥風血雨之中。
社會的變革、家庭的磨難,童年和少年并沒有給潘鶴留下美好的回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大好河山的蹂躪,戰亂中的中國到處民不聊生,少年的潘鶴對于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了切身的沉痛感受,社會環境給予他豐富生動的人生教育,從1949年到1960年,潘鶴創作了《課余》《艱苦歲月》《忍無可忍——省港大罷工》《得了土地》和《潛移默化》五件雕塑作品,尤其是《艱苦歲月》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艱苦歲月》是雕塑家潘鶴對革命戰爭年月紅軍戰士的真實再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了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精神。
回顧50年代這段歷史時,當然不會忽略毛澤東在1950年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以及同是那一年他在同音樂工作者談話中發表的對藝術民族形式和借鑒外國藝術的原則性意見,1958年關于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與一系列重要論述對于美術發展所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
《艱苦歲月》正是革命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作品。
在當時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是廣大群眾迫切要求和熱列歡迎的主題,也是最能激發藝術家的創作熱情的主題,這個主題可以通過激昂的熾熱的斗爭場面來表現,世可以通過肅修的靜謐或歡愉的——各種不同的生活氣氛來表現。
而潘鶴先生恰恰以兩個紅軍戰士動人的形象體現了這個最能在觀者的心靈上激發共鳴的主題。
《艱苦歲月》遵循了現實際主義的創作方法,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人物。
對于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堅持真實地再現生活,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現實本質和歷史本質,并真實地表現藝術家主觀世界的情感,《艱苦歲月》以大的起伏造成豐富動人的神態,真實再現了戰爭年代中的紅軍戰士的形象,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從一個側面也體現了雕塑家內心對戰士們的情感,對未來的希望的向往。
《艱苦歲月》又具有浪漫主義特征,它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了理想化的加工,提煉,以特定的情節理想的描寫,塑造了理想化的對象,戰士們形象生動,充滿了對未來希望的渴望,堅定了革命戰爭必勝的信心,戰士們面對艱苦的生活,沒有被困難壓倒,而是苦中作樂,充滿了幻想和對美好事物的回憶,作品又極具詩意性。
雕塑家潘鶴先生具有高超的創作技巧,《艱苦歲月》中兩位紅軍戰士的形象刻劃,栩栩如生,老戰士的面孔上那種由于飽經風霜和長期戰斗生活,由于常常深思而顯得特別深刻的縐紋,一雙只有長年繁重的勞動才足以磨練成的那樣粗大的手,穿著一身破舊的軍裝,雖然精瘦卻顯得十分有力的筋骨,顯示出老革命者的不平凡的生活,表現出一個老紅軍的性格美,少年那種信賴而親密地倚在老戰士的身邊,仰首矚望著遠方的姿態,入神地傾聽著,像是已進入一種美好的遐思的表情,都明確地刻劃出一個年輕的革命戰士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
從形式結構上看,雕塑家通過一老一少年齡的對比,沉著老練和天真幼稚,性格上的對比,一個吹笛情真意切、一個聆聽凝思遐想,形成動態和情緒的對比,老少兩人坐的位置,一高一低,在構圖形式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連笛了和步槍的擺放都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藝術家用富于流動感,質樸帶有澀味的手法,塑造出艱苦環境中真切生動,富有性格特征的紅軍戰士的光輝形象。
《艱苦歲月》這件具有生活抒情詩般風格的藝術作品,對于學習前靠的品質,陶冶了人們積極向上的高尚的情操。
潘鶴的藝術風格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真實體現,他的藝術生命緊緊地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的作品之所以有極強的感人的力量,正是因為他對時代,對生活的深刻而強烈的感受,潘鶴先生說:“好的藝術一定是面向人民的——對此我一向深信不疑”面向人民、面向社會,面向時代,這是潘鶴的藝術具有巨大而且永久的生命力原因之所在。
中國社會改革開放時期,他創作了在改革大潮中,人民群眾意氣風發,不畏困難,埋頭苦干勇于拔窮根的《開荒牛》。
從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他的雕塑創作有了一個大的轉折,從室內走向了室外,并為中國城市雕塑的發展大聲疾呼。
今天《艱苦歲月》已被國內外著名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國內外上百種刊物、刊發了作品的圖片和評論,《艱苦歲月》已被制成高大的銅像,安放在深圳特區和海南省廣場,激勵新一代中國創業者獻身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大業。
同時又以《艱苦歲月》做為題材、制作了詩歌短劇和舞蹈作品,廣為傳播。
并且還被編入了中學、小學生的課本,成為弘揚革命精神,培育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典范之作。
-------------------------------------------------------------------- 《艱苦歲月》創作于1956年。
該年,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為了慶祝建軍三十周年籌備美展,向全國個別美術家征集作品。
下達給我的創作任務是用油畫表現第四野戰軍解放海南島的輝煌戰果。
而我在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中,卻為海南游擊隊當戰爭處于失敗和革命處于低潮的歷史階段所感動。
尤其為孤軍在孤島奮戰二十多年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所震撼。
我立即走訪了曾任海南島游擊隊司令員的馮白駒,那時他正擔任廣東省副省長及廣州軍區副司令。
根據最感動我的情節我立即創作了一幅油畫素描稿,并當天為馮白駒寫生了一幅速寫像,表現衣不蔽體戰士倦睡在一夜暴風雨的樹林間。
馮白駒醒來凝望著織網的蜘蛛。
這幅素描稿送京審稿時,被否定了。
原因是不應表現革命的低潮,不應表現失敗的環節,更不應表現個別現象及個別人物。
當時在政治上正醞釀著一場反地方主義的群眾運動。
在文藝領域里正緊跟蘇聯批判中間人物論、人性論,在藝術方面正在排斥印象派及形式主義。
而我送審的草圖剛好在這許多條條框框限制之中。
難怪一出場就被槍斃。
再沒機會作第二次送審。
我當時年少氣盛執迷不悟不服輸,急急忙忙又選了最感動我的同一表現失敗的場面。
不過是改為窮風流餓快活的形象,并安上一個《艱苦歲月》的題目,改成雕塑送展。
趕上預展開幕,后來見報章發表了才知道入選,并且得了獎,寄來800元獎金。
當時全國先后有200家報刊發表了這件作品,包括蘇聯報刊。
這回弄得我莫名其妙,不明白為什么會如此受歡迎。
事前還以為作品會退回來。
并且準備接受批判。
因為送展不久,反地方主義的政治運動正排山倒海而來。
我所采訪的副省長馮白駒已被停職。
全省各路過去游擊隊員受到沖擊抬不起頭來。
文藝戰線上揭發以小說反黨的陰謀,批判以人性論、人道主義取代階級性,批判以描寫低潮來取代歌頌。
在雕塑領域里也緊跟蘇聯批判羅丹的印象派手法,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以蘇聯學院派古典寫實造型一統天下。
所以能夠入選不受排斥已是意外事。
其實當時我沒考慮那么多政治風向和藝術時尚的得失,只憑老一套藝術良心實話實說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已。
正在迷惑間偶然在《解放軍畫報》看到一幅描寫鄧小平、陳毅、彭德懷、林彪等一班統帥正興致勃勃圍著《艱苦歲月》追談往事的畫面,我才恍然大悟。
可能是統帥們以為是表現長征時期的艱苦歲月,從而引起他們對往事的追憶及共鳴。
到1960年軍事博物館成立開放,它被陳列在紅軍長征的展段里,我曾跟博物館的負責人談過希望放回海南游擊隊的陳列展段,但未被接納。
世事難料,到1965年廣東美術界文藝整風時卻被端出來視為修正主義路線的典型,被質問為什么不正面表現革命勝利的大場面,偏要表現革命失敗的小角落。
到了1967年文化大革命更把它打下十八層地獄。
從軍博堂皇的陳列廳撤走,事后當我從牛欄釋放出來赴京探望它時,它已淪落為一個被遺棄的孤兒掉在一間堆滿垃圾的陳列室里。
另一方面我在廣州美術學院又受到師生大字報的圍攻,揭發我故意套用自己十六歲時一件表現批判舊社會的作品以同一的構圖及動態來含沙射影攻擊革命隊伍。
總之又被打下去了。
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這件作品又被拿出來。
曾有外國博物館想收購這件作品,我很奇怪,問他們為什么會欣賞這些既革命又艱苦的形象,他們說,因為每人都有其艱苦及革命的一面,不管什么政治家、實業家都會有低潮的時候,重要的是失敗不消沉,對未來有自信,因此誰都能接受。
世界各地博物館藏品,什么流派基本齊全,甚至中國各朝代的珍品都有,就是缺少當代中國革命時期的革命現實主義的藏品。
時至今日實話實說,從藝以來經驗告訴我,真是真善美之首,沒有真,善就會變得假,美也會變得假,如果追求政治風向,追求藝術時尚而失去藝術家的真誠追求,在藝術上的感染力就會事過境遷,我深深體會藝術上的急功近利不是長久之計。
====================================================================
參觀軍事博物館感想#
軍事博物館觀后感國貿130302126郭雅榕走近,一股侵潤著歷史莊嚴滿含著中國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紀之風便撲面而來。
正當廳屹立一尊同志的雕像,是他,當年帶領著四萬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在敵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開創出如今這一片美好的世界。
博物館正門上方有是主席親筆書寫“”匾額。
建筑巍峨壯觀,氣勢雄偉。
軍事博物館是中國惟一的綜合性軍事博物館,是收藏我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近代和現代的革命歷史文物,研究和宣傳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史的國家博物館。
中央展廳中陳列著中國近代以來的軍事裝備,有模型、有實物。
件件都透漏著中華民族的那種絕不屈服、永遠向上的精神。
那高聳的‘東方紅一號’導彈更是闡述著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自信和驕傲。
寒風刺骨,兩翼展廳頗得寒冷,一些當年參加過戰斗,或許還立下過無數次戰功的飛機坦克、輪船、火炮靜靜地在那里躺著,將那曾經的霸氣深藏起來,一動不動,縱使那風一次次呼嘯而過。
它們已經完成了歷史賦予自己的使命,現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靜靜地躺著,享受著他的子民們的無盡的敬意……從大汶口時期的的一次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似乎總是籠罩在一層或濃或淡的硝煙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亂需要戰爭、抵御外敵。
護我中華也需要戰爭。
在這無數次的戰爭中,偉大的中國人民一次次發揮出自己無窮的智慧,創造出種種先進的兵器。
這些樣式各異,種類繁多的兵器描繪出了一
參觀頤和園的感受(200字左右)
頤和園里有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西堤、玉帶橋……秀麗的景色讓所有去過的人都陶醉在那兒。
最美麗的要數西堤了
那里是模仿蘇堤建造的。
西堤一邊是一片荷花池,池上有一大片綠荷葉,荷葉上點綴著粉色的荷花。
池水已經被荷葉覆蓋了,荷花池成了綠色、粉色的海洋。
微風吹過,亭亭玉立的荷花就像一群在水上表演的小演員。
我覺得風是綠的,陽光也是綠的,連自己都融合在這綠色的荷葉里。
站在湖邊深吸一口氣,可以感受到那幽香的空氣已擴散都全身。
順著西堤往前走去,你可以從垂柳的縫隙中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橫跨著著名的十七孔橋。
那十七個孔有大有小,所有的孔都是拱形的,就像一串大大小小的彩虹。
順著十七孔橋繼續往旁邊看,就能看到一個像山峰一樣的橋,那就是玉帶橋。
玉帶橋很短,只有幾十米,但是又寬又陡,非常干凈,經歷的幾百年的歲月仍然像剛剛建好一樣。
頤和園還有好多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沒去游玩一下真是一大遺憾啊
愛國主義心得體會1500 字左右
愛國主義心得體會今天我們學習了愛國主義精神,感觸很深,激發了許多同學的愛國心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弘揚中國精神,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是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
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后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
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是由于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祖國的領土寸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
今天,我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
推進我國改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