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學習班結業學生代表發言稿我是一名學習班的學員在結業典禮上要代表學生發言講話。
Hey ,welcome to my fruit store.We provide a lot of fresh fruits .They are cheep and taste good,most of all they are very fresh. OK,let me introduice some of my fruits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old saying?Eat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The big apple is 6 yuan per kilo and its on sale now 20% off .Eat aoranges are good for your health .There is a lot of vitamin C in the orange and its cheep 30% on discount per kilo only caots you
【第4句】:5 yuan.Bananas are 5yuan per kilo and
【第8句】:5% on discount.there comes the pears only
【第4句】:8yuan you can have a kilogram and cut down on
【第6句】:5%. Hey ,my favourite fruit is watermalon its yummy.Only 9yuan a kilo and its also on sale .you only pay 85% of the original prise.Last but not least the grapes only 8yuan a kilo and 30% on discount . So many fruits in my store which do you like best?
關于舞蹈方面的家長發言稿該怎么寫
尊敬的杜校長、各位老師、家長朋友們,大家好! 我是蓋小羽的爸爸,我叫蓋峰。
首先我非常感謝杜校長給予我這么好的一個機會,能讓我在這里跟大家一起暢想我們杜鵑舞蹈學校美好的未來,探討我們孩子的成長和,我感到十分榮幸,我個人也很珍惜這個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孩子在舞蹈學校一點一滴的進步,都滲透著老師辛勤的汗水,首先我要對老師們付出的辛勤勞動和無私的奉獻表示真誠的感謝,也感謝杜鵑舞蹈學校給孩子們提供了能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
是你們的無私奉獻,給予了孩子及我們家長幸福與快樂,謝謝你們! 大家肯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對這句話還有這樣一層理解——“一日為父終身為師”。
所以雖然當前抓孩子學習教育的媽媽居多爸爸很少,但我們家的分工剛好是我來主抓教育,媽媽保障后勤,我認為家長們在家長會上能夠面對面地直接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溝通形式,通過交流大家彼此取長補短,配合舞蹈學校老師共同抓好孩子的舞蹈功課,下面我就“拋磚引玉”,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心得體會: 在孩子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孩子的努力、老師就的教授是很重要的,可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那就是我們的家長。
家長的意愿在孩子今后學習舞蹈的道路上占了很大的比重。
我們的家長該如何輔助教師的呢 ?如何才能培養孩子對舞蹈的興趣呢?我自己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1句】:父母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提高自己對舞蹈或者音樂的興趣。
因為成人的舉止、言談、愛好,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而音樂又是和舞蹈離不開的。
就像去年我們杜鵑舞蹈學校的舞蹈專場晚會,我想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其中用燈光、音樂,制造出絕佳的舞臺效果,它的背景音樂叫做,是日本的熱門動漫第一場的背景音樂,它的歌詞是這樣的:春又來,人已去,風煙殘,夕陽晚,櫻花開,頃刻散,零亂。
年光逝,韶華落,飛絮轉,不堪看,路漫漫,空夢斷,零亂。
渡忘川,彼岸 ,忘不掉,人長嘆。
古井下,月光思念裝滿 。
櫻花瓣,飛過 ,風幽怨,水清寒。
我們杜鵑舞蹈學校的同學們讀懂了作品的內涵,搖曳的舞姿里讓我們似乎來到了,又像是遇見了古代詩意的窈窕淑女,她們演繹出了絕美的舞蹈作品,歌頌了中國母親的偉大,老師們的舞蹈給人的那種沖擊和震撼,中國母親特有的那種勤勞、質樸、善良,用舞蹈語言可以詮釋的這么淋漓盡致。
這就是我通過兩個舞蹈節目,對舞蹈的理解,這些東西,我想我們完全可以講授給我們的孩子。
【第2句】:應當充分利用電視、網絡、電影的傳播媒介,多讓孩子看看一些大型的舞蹈比賽節目,比如每年的大賽等。
有意識地帶領孩子觀看各種風格的舞蹈表演或者音樂演出,讓孩子從中感受到真實的舞蹈的優美,激發孩子的舞蹈情趣。
求一篇暑假培訓班結業的發言稿
暑假即將結束了,我們又將迎來一個新的學期。
回想起暑假里那一段段往事,我至今都還記憶猶新。
與往年相比,這個暑假生活很有特色
既讓我開心,又讓我煩惱,更給我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一放假,爸爸宣布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去美麗富饒的海南和風景如畫的桂林旅游。
同時,爸爸要求我在出發之前完成所有作業(除了作文以外)。
我的心里像有兩個小人在吵架,一個說:“看,你那堆積如山的作業在旅游之前哪做的完呀
說不好,還要挨爸爸的批評,還不如別去呢
”另一個說:“只要你抓緊時間,不浪費一分一秒,這樣作業就肯定能完成。
旅游可是你夢寐以求的愿望呀
怎么可以不去呢
”最終,我對旅游的渴望勝出了
于是,“魔鬼作業期”就開始了。
我以每天“上刀山,下火海”的精神去完成暑假樂園、閱讀、練字……做著,做著,突然間,半路殺出了一個個程咬金。
唉……真是煩死人了
怎么辦呢
對了,可以再嘗試一次,看看是否有新的靈感。
我左思右想,可還是遇上了幾只攔路虎
看來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向同學們和老師發“SOS”求救信號。
在7月26日晚上9時,我如愿以償地登上了飛機,開始了為期9天的海南、桂林游。
波瀾壯闊、一望無際的大海是迷人的,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是美麗的,但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神秘谷(俗稱“野人谷”)。
那天下午驕陽似火,我們隨著導游走進了一片原始森林,層層疊疊的樹葉擋住了陽光,讓人感到陰森森的,空氣里還散發著一絲絲寒意,不時發出“咕咕”的響聲,讓人毛骨悚然
在這里我第一次看見了“野人”,他們披著蓬亂的頭發,露著黝黑的上身,只穿著一件短短的豹皮褲。
這些“野人”臉上都畫著不同的斑紋,當游客走近時,他們有的就張牙舞爪,恐叫起來,聲音回蕩在幽靜的森林里;有的從碗里抓了一塊血淋淋的牛排正津津有味地啃著;有的把一塊燒得滾紅的小炭塊塞進嘴里,有滋有味地嚼著,仿佛是口香糖似的;還有的則從火堆中撿出一根燒得通紅,直冒煙的木頭,“嘿
”的叫了一聲,便赤腳踩了上去,他還笑嘻嘻的呢……他們實在太野蠻
太瘋狂了
最讓人遺憾的要數市羽毛球比賽了。
我分配到1992年組。
第一場是團體賽,由我們縉云隊迎戰實力強大的蓮都隊,由我打頭陣,遇到了對方的頭號種子施路遙,對手可是在體校里受過專業訓練呀
我心里默默地想著:怎么辦呢
不管怎么樣反正都是輸,何不與他搏一搏呢
人身能有幾次搏呀
在與他練球時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壓力。
看到對手那猛烈的扣球,我不禁嚇出了幾滴冷汗。
“比賽開始
” 裁判喊到。
我連續地打施路遙的后場,并扣他,可怎么打都不管用,經常被他猛烈的扣球至于死地。
沒過多久,施路遙就很輕松地以10:0領先。
由于對手的一次失誤,讓我奪回了發球權。
借著施路遙回了一個較高的網前球的機會,我把他扣死了,這才奪回了1分。
可是好景不長,施路遙很快地贏了這局,并且再次輕松地以1:11拿下了第二局。
單打比賽更是別提了,我遇到了景寧隊的葉景建,開始還領先了2個球,最后兩局都以6:11慘敗。
不過這次比賽讓我真正的體會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的暑假生活是多么的豐富多彩呀
它開闊了我的視野,鍛煉了我的意志,讓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使我收益非淺
軍訓教官發言稿(急)
教官發言稿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迎著剛剛升起的朝陽,我們又即將拉開新生軍訓活動的序幕,作為武裝部門的普通一兵,我很榮幸地來到貴校與老師、同學們一同訓練、學習和生活。
剛剛走出初級中學大門的你們或許對高中的學習方法,對軍訓還帶有一份好奇,甚至還有著很多幻想,更會懷著一顆天真幼稚的心,在自己的腦海中美好的描繪它、構造它。
因此,入學以后,你們的腦海里也許會生成這樣一個概念:軍訓是什么
我們為什么要軍訓
進入高中時代,對于一名學生而言是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是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起始點。
所以,有人認為中學時代是鑄就一個人的“黃金時期”,能力、素質的培養都視它為關鍵。
在這個人生必經的黃金時段中,給學習創造優良的空間環境則就是必要的客觀條件,而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努力去創造、去改善。
人都有惰性,更何況對于一名剛剛從初中畢業的學生而言,這就需要有一種東西去約束它、抑制它,那就是紀律,“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紀律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并約束著人們的不良行為。
在部隊有這樣一句話:隊列看紀律,內務看養成,這兩項也是我們學生軍訓兩個突出的重點。
經過對大家隊列、內務和軍隊優良等一系列的教導和幫帶,促使我們每一名學生的思想有所進步,素質、能力有所提高。
軍訓的時間很短暫,但是經歷過的人都對它感到眷戀。
因為軍訓的過程雖枯燥苦澀,但結果卻是宜人芬芳。
因為它指給大家的是積極向上的努力方向,它奠定的是樸素正直的做人基礎。
所以,希望同學們好好珍惜軍訓這短暫的時光,發揚吃苦耐勞、超越自我的奮斗精神,同我們的教官、老師們一起把這次活動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請大家放心,我們全體教官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軍訓中去,力爭將部隊的文化、精神和傳統傳遞給每一名入學新生,積極地同各位老師合作,堅決完成訓練任務,共同達到我們這次軍訓的目的。
最后,預祝軍訓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求助老年大學匯報演出串詞
你這個問題確實有點類似“北大的中文系是不是很垃圾
”這樣的回答“垃圾”是腦殘,回答“不垃圾”又覺得怪怪的。
還有二樓是北方人吧
很根深蒂固的傳統的“中央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的無知想象嘛。
中央民族大學是大學,不是中央民族歌舞藝術團,這就像蔣方舟不是方舟子,戴安娜和麥當娜是兩個人一樣。
音樂學校結業了,有什么好詞加句
描寫校園美景的好詞好句好段 好 段 花園似的校園,點綴得五彩斑斕,更顯得生氣盎然.一座座別具風格的教學樓,在翠綠欲滴的樹兒和嬌羞欲語的花兒的裝飾下,更平添了一份勃勃的生機,形成了一種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景色.在校道旁的花草樹木隨風搖曳,襲來了。
中國古代音樂史結業論文
有不止一篇,選擇其一給您,大約5000字不過,希望您主要是借鑒,通過自己的思考,融會貫通,加以修改,增加屬于您自己的東西=====================關于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知識創新的思考中國古代音樂史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面對新世紀“知識創新”的學術潮流,如何尋求它的時代定位,已經成為每一位新世紀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時代課題。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這一學科的成熟與發展,是綜合文學、史學、音樂學學科知識而實現的。
如黃翔鵬先生提出的“曲調考證”方法及其成果就是以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樂器學、音樂形態學、古譜學、古音韻學等多種知識資源的創造性運用與整合為基礎的,其所表現出的“知識創新”意識不言而喻。
筆者以為,面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發展,在“知識創新” 的潮流中可能會出現如下一些趨勢:1.“知識更新周期”將會進一步縮短。
在21世紀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歷史節奏將表現出較前代越來越迅疾的趨向,生產發展越來越迅速,經濟往來越來越頻繁,科學發明越來越密集,歷史節奏的這種急驟演進,是與知識經濟時代生產關系諸因素的推動分不開的。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24 <音樂研究>季刊中,新的音樂史學研究成果的生產周期相應縮短,越來越多經歷過重構的知識成果呼喚著社會的檢驗;新的音樂史實的發展演變也迫切要求得到描述和展示。
劉再生先生在論述20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時曾有統計:“自1922年第一部葉伯和的《中國音樂史》誕生至本世紀90年代,中國音樂史著作總共出版了四、五十種之多,平均每兩年就有一部著作問世。
”①即使如此,目前我們仍感到已出版的史著中所能囊括的史學新成果還不敷應用之需要。
例如出版于1985年的《中國音樂詞典》至今未能得以修訂,而1992年出版的《中國音樂詞典?續編》中的許多人物詞條,情況也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它們均已不大適應當前的應用(近聞人民音樂出版社已出資贊助該詞典的修訂,我們期待新版《中國音樂詞典》的盡早面世)。
此外,在經過20多年的學科發展之后,音樂史學界該當有普遍吸納綜合創新成果的史著問世了。
2. 隨著知識體系的立體化發展,知識傳播途徑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方面呈多元發展的趨勢。
迅速發展的網絡技術可以使我們在研究中產生的古代音樂史學成郭樹群果,立體化地快捷傳遍千家萬戶。
所謂立體化,是指成果的圖、文、形、聲融為一體的電子展示方式。
那些以音樂圖像學、考古學、樂律學、文獻學、民俗學、民族學交叉研究而產生的音樂史學成果,如今可以很容易地在網絡上融合為一種面貌全新的音樂學知識載體,供人們利用。
據已發表的我國數字化圖書館技術信息,北京數字方舟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關于信息源加工、存儲、檢索的產品,每分鐘可以全自動掃描錄入圖書資料160頁(雙面),每天可處理圖文50萬頁,而且采用了國際通用的先進圖像壓縮技術。
這對于我們所期待的音樂學知識電子化、立體化前景的實現,無疑充滿了一種振奮的激情。
在過去的日子里,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領域已出現了一些很受歡迎的電子讀物。
例如王子初、馮光生、韓寶強主編的《曾侯乙編鐘》(光盤),修海林參與主編的《中國古典音樂欣賞》(系列CD盤),方建軍研制開發的《金石之樂:中國音樂考古資料計算機管理系統》(D劉再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0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4期。
數據庫軟件等。
3. 以文字為載體的文本教材呈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面向21世紀的音樂教育將向著全社會的終身教育方向發展。
各級各類人才對音樂學知識的需求更多地來源于各種不同類型的教科書。
為此中國音樂史學教材文本的多樣化,將是音樂史學工作者予以關注的。
各種類型的音樂史學課程教材,應當注意體現新的特點。
有人將其歸納為:(1)要體現一種歷史的兼容性(即應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領域已經達到的認識成果);(2)要體現一種時代的涵容性(即應涵容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提出的新問題和獲得的新成果);(3)還應體現邏輯的展開性(即應注意以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念發展的邏輯體系實現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①4.面對21世紀,“文化的整合”、“知識的重構”恐怕是常議不衰的話題。
就中國古代音樂史學來看,在這種觀念的沖擊下,我以為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仍然是應對這種文化涌潮的重要方面。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在我國人文學科的大家庭中,無疑應屬于“年輕的一代”,其具有突破意義的發展,當在2O世紀8O年代以后,即許多史家所認可的近代音樂史學發展的“第三階段”。
學科發展歷史的淺近,使其作為一門學科的稚嫩仍在所難免。
因此,對于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拓展,就猶顯必要。
例如就中國音樂文獻學、“曲調考證”一類研究而言,其創新和突破都還存在著基礎理論研究尚顯薄弱的問題。
首先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學學科范疇,雖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但在中國傳統文獻學的框架體系內,如何突出音樂文獻學的特點;在音樂文獻學的學科理論研究,音樂文獻的編纂、出版,音樂文獻的目錄、版本研究等方面,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獻學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就“曲調考證”的研究方法而論,如果對于中國樂律學、中國古代音樂、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研究做的更系統一點,恐怕黃翔鵬先生的研究也不會顯得那樣艱難,以致發出愚公移山式的慨嘆:“反正先生做不完的,學生接著做嘛,我做不完還有下一輩? ?”②鑒于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這種實際狀況,在“知識創新”的新世紀里,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拓展,恐怕還會出現蓄勢增強的狀況。
面對21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種種發展趨勢,史學工作者能否具有應對能力,這也不能不是我們通過回顧和展望而予以回答的。
首先,我們看到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特別是在世紀末的近3O個年頭中,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在守護傳統史學研究方法的跋涉中,在新研究領域的開拓、創新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以文獻資料類著作言,馮文慈先生點注的《律學新說》《律呂精義》,丘瓊蓀先生的《歷代樂志律志校釋》(第一、二分冊)、蕭煉子的《宋書樂志校釋》、王昆吾和任半塘的《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詞集》、金千秋的《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吉聯抗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論著譯著叢書》、修海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資料室編的《中國音樂書譜志》《中國音樂研究所藏中國音樂音響目錄》,郭樹群、陳其射、王子初、李成渝合編的《中國樂律學百年論著綜錄》、還有尚待出版的《歷代樂志律志校釋》(第三、四、五分冊)、《古樂書鉤沉》《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料》《樂府詩集箋校》等等,它們勾勒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的文獻學框架。
以研究成果類的專著而言,王子初的《茍勖笛律研究》、崔憲的《曾侯乙編鐘鐘銘校釋及其律學研究》是直指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重要難題的攻關之作;而馮文慈的《中外音樂交流史》、陶亞兵的《中西音樂交流史稿》、鄭祖襄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修海林的《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則屬于填補空白的開拓性學術著作;此外具有開拓意義的學術專著還有丘瓊蓀的遺著《燕樂探微》、李純一的《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吳釗的《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 — 圖說中國音樂史》等。
王子初等主編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多卷本,則以新的音樂史料系統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特別是新近出版的黃翔鵬先生的《樂問》,更以時代的學術創新風范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知識創新”提供了廣闊天地。
同時,我們還不能忘記托起這些重要專著的則是數以千計的具有創新意義的學術論文。
它們共同構成了21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學① 孫正聿《教材建設新理念》,《光明Et報))2000年9月27 Et。
② 鄭祖襄《把“沒有音樂的音樂史”變為有可聽作品的音樂史》,《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2期。
2001年3月第1期25“知識創新”的基石。
就學術的發展來看,雖然交叉學科的發展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學術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但作為一門學科的存在,卻不能被學術發展趨于綜合的潮流所替代或置換。
近期,許多學者注意到了這種傾向。
鄭祖襄先生談到:“中國古代歷史及其文化的獨特性決定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是一門不可替代的獨立學科。
”① 修海林先生談到:“音樂史作為嚴格的歷時科學,其主要的任務,仍然是在歷時性的敘述中,依著縱向的歷史發展脈絡,追溯古今,在久遠漫長的文化變遷中敘述音樂的發展。
”② 馮文慈先生則在提及了解我國古代音樂文獻時,要打開歷史的視野,“對音樂文化的觀念持有符合我國實際的辯證發展目光,注意避免以現代的音樂文化觀念切割歷史,特別是不能以現代西方的音樂觀念來圈套我國歷史。
”固在這世紀之交的學術發展中,這種學科的自主意識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創新發展如何走穩自己的路,起到了時代的定位作用。
修海林先生近期的文章《在歷時中展開共時— — 為中國音樂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使我們對于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知識創新”得到新的啟示。
它要求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隨時注意到各個歷史時期的諸多剖面”;要注意“音樂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方面諸因素在共時性文化空間中的相互影響和制約”;而我們以往則“比較重視對縱向發展的歷時性描述,以及揭示其中的某種規律,但是對于歷史上處于某一共同狀態下音樂生26 <音樂研究)季刊活剖面的分析,對其中某一類音樂文化模式的研究卻用力不足。
”④顯然,這一新途徑具有以知識重構為特點的創新意義。
此外,項陽先生近年的力作《中國弓弦樂器史》,在文化人類學、文化地理學、音樂考古學等不同層面上,營造了中國弓弦樂器不同歷史時段共時性的文化發展空間,中國弓弦樂器歷時性發展的史實因此而更為充實、豐富;洛秦先生主張音樂史學與民族音樂學的溝通,為古代音樂史學研究開拓了新的思路;這些學者的努力都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知識創新”提出了新的思考。
20世紀末葉,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領域還經歷著研究人才的新老交替過程。
作為中國音樂史學第三發展階段的見證人,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界前輩學者楊蔭瀏以及吉聯抗、藍玉崧、夏野、金文達先生以宏富的知識財富,為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全部的貢獻;我們也承受了黃翔鵬先生閃爍著創新精神的學術甘露,并令人震撼地目睹了他由于事業未竟而難以泯滅的心靈之窗,也依然在接受著尚健在的前輩師長惠及后學的心靈滋潤;當然,我們也經歷著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崛起在新的學術起點上的激動。
如果說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領域第一代學人的學術起步還是空谷足音,那么第二代學人的努力就使得學科建設及其成果具備了相當的規模,而第三代學人的成長,則已處于規模初具完備的專業教育體系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具備博士學位學習資格的第三、四代學人已基本走出了單一師承關系的教育途徑,相當一些人具有跨學科研究的知識結構與能力,這樣他們在知識結構上明顯地趨于全面,在治學方法上則更為豐富。
特別是在經歷了90年代初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這一代學者相繼尋找到自己恰當的社會定位,他們的學術潛能正在良好的拓展環境中孕育、催化。
為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紀里,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知識創新”的良好前景,正將由這一代學人描繪。
正如藍玉崧先生數年前講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之林,將會在這蔚為壯觀的新老傳承和交替中,在群體的互為支持中,根深葉茂,惠及人間。
(作者附言:本文不是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成果的綜述,所涉人物及成果是依思路所至而提及的、本人認為能夠說明“知識創新”論點的一些例證,偏頗或疏漏在所難免,敬請學界同行指正。
)作者單位:天津音|樂學院①鄭祖襄著<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墓)( 修海林‘在歷時中展開共時—— 為中國音樂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中國音樂)2000年第2期。
③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目錄概要(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