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揮之即來下一句”
“揮之即來下一句”是一個流行的成語,意為回答非常迅速、毫不費力。這個成語通常與對聯或詩歌有關,用于表揚那些能夠在瞬間完成對應答的人。
歷史淵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把盞凄然北望,恨不能揮手捉得玉環同。”其中“揮手捉得玉環同”就是“揮之即來下一句”的雛形。
在宋代,這個成語被廣泛使用,并出現了很多與它相關的故事和典故。比如說,在理學家朱熹的著作《大學章句》中就有這樣一則故事: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曾經發起了一個比賽,讓參賽者用七言絕句相互應和。當時有一個名叫陳子昂的年輕人參加了比賽,并且他在聽到題目后只花了幾秒鐘就寫出了應和的詩句。這首詩以“揮之即來下一句”形容,成為了后來這個成語的正式語源。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揮之即來下一句”這個成語通常用于表揚那些能夠瞬間做出回應或行動的人。比如說,如果你問一個問題,然后得到迅速且恰當的答案,就可以說對方“揮之即來下一句”。同樣地,如果你要求某人完成一個任務,而他馬上就開始行動并成功地完成了它,也可以說他“揮之即來下一句”。
總體而言,“揮之即來下一句”是一個非常褒義、積極的成語。它傳達了快速反應和高效執行的價值觀,并且鼓勵人們在生活中追求更快、更好、更準確的表現。
結論
作為一個流行的成語,“揮之即來下一句”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雖然這個成語最初與詩歌有關,但現在已經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通過使用“揮之即來下一句”,我們可以表揚那些具有快速反應和高效執行能力的人,并且激勵自己在生活中追求更好、更快、更準確的表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