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往?睿璣不動,寂爾無言。覿面相呈,更無余事。——《盤山寶積禪師》
【第2句】:佛教并不否認名與利。你有好的德行,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這樣的人一定“名稱普聞”。
【第3句】:歲月在深深淺淺的足跡里,相遇與別離,每一天都在L演。遇見,是為-了給彼此留下暖意;別離,只是為了走出不屬于自己的季節。
【第4句】:競爭中,你即使再努力,永遠也不可能比所有人都強,其實也沒必要比所有人都強。如果做員工,只要強過自己的同行不就有立足之地了嗎?如果做企業,只要強過同行業的對手不就向前發展了嗎?明確誰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奮斗才不會偏離方向,也有助于在最短的時間使自己更加出類拔萃。
【第5句】:【天天禪語】因陀婆彌王作殊勝施主。佛陀于當日示現神變,在寶池四方,每方出現八條渠道,水從外繞流,注入池中。水流發出清妙的聲音,發出五根、五力、三十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三清凈解脫、六種神通、六般若波羅密多,大慈大悲等各種法音。一切人等聞此法音,都能知曉并領會于心,由此發心求取佛果。
【第6句】: 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被罵。至于罵人,不管多少,也都會有的。有修 行的人可以管住自己不罵人,但管不住別人罵自己。如果有人罵我,該如 何應對?
【第7句】: 失敗時要笑,你的悲傷帶來的往往不是安慰而是嘲諷;成功時 可哭,你的眼淚能換更多的鮮花和掌聲。
【第8句】:少欲知足樂,多聞分別樂,無著阿羅漢,亦名為受樂。菩薩摩訶薩,畢竟到彼岸,所作眾事辦,是名為最樂。《大般涅槃經》卷十二,圣行品
【第9句】: 在反省中完善自我 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若心清凈,所在之處, 皆為凈土。
【第10句】:你的心是善的,這善因來自你的心量,你內在充滿一片祥和,你內在沒有絲毫的計較念在里面,你絲毫沒有怨憤,則惡緣無從與你連接而來傷害你。一莊圓法師
【第11句】:常守本愿,不舍世間,作諸眾生堅固善友。《華嚴經》卷二十二,升兜率天宮品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于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華嚴經》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第12句】:不但大小乘要融和,顯密要融和,而且應該擴大到種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使世界融和一體,不分種族、國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而能和睦相處。(當代)星云《佛光教科書·佛光學》
【第13句】: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古今中外有許多人都在磨難的泥濘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腳印。那些立大志、成大事者,往往是備受磨難、備嘗艱辛而最終為上天所成全,得建豐功偉業。
【第14句】:人生的苦必須通過自己覺悟才能解決。主體覺醒了、覺悟了,不但能夠解決自身的痛苦,還能幫助他人解除痛苦。那就是發菩薩心,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第15句】:物質上的豐收總是會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財富才會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財富。
【第16句】:世上有五種感官快樂,心是第六種;摒棄這六種感官快樂,就能擺脫痛苦。《經集》第九章,《雪山夜叉經》
【第17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呢?其實也就是說覺悟者,不是以 你是否做過有違世俗倫理道德的事情為標準的,而是看大智能的獲得與否。
【第18句】:【破迷】 迷,就是失去方向。如果能在迷惑處豁然開朗,能保持清醒的頭腦, 靜心破迷而不慌亂,就是智慧。
【第19句】: 小學最大的責任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小學 生學會了做人自然就有了學習的渴望和自覺性,向懂得如何做人的小 學生傳授知識事半功倍。這樣的小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不再是書 袋,而是有精神有靈魂的人。這樣的小學生被知識武裝起來之后,才 會真正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第20句】: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唐)玄覺《永嘉證道歌》
【第21句】: 假如你真正堅持,誰也無法讓你放棄。哪怕有一點點放棄, 都是你沒有真正堅持的結果。定力不夠,常常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變得 輕飄飄。
【第22句】:凡所施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現報,不望生報,不望后報,是名為舍。《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一
【第23句】: 英雄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平年代,鋪在路上他就是路, 砌在墻上他就是墻,不求聞達,甘于奉獻。而一旦有外敵人侵,他堅 硬的特質便展露無疑,瞬間化身戰場利器,沖鋒陷陣,勇猛無匹。
【第24句】: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25句】:我寧愿過著艱苦樸素的日子,也不愿意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第26句】:寧靜,是一個人心靈最強大的力量。面對紛擾的外在世界,我們應該將內心的安靜作為修行,不斷過濾心湖里的種種雜質,讓生命恢復純凈本質。
【第27句】:人生之難:最難改變的是習慣;最難做好的是細節;最難處理的是關系;最難把握的是機遇;最難實現的是理想;最難得到的是人心;最難分配的是利益。
【第28句】:原則:水雖然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但卻不會變成器皿,不會改變水自身的本質。同樣的道理,修證道德的人能恒順一切眾生,但絕不會改變自己的原則;無論水處于任何形態:固體、氣體或液體,水的本質絕不會被改變,同樣的,無論我們處于順境還是逆境,永遠不變的是佛法的真理。
【第29句】:一切諸法由因緣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并不成就故,名無生性。(古印度)世親《佛性論》卷二
【第30句】:【天天禪語】噶舉祖師帝洛巴大師對那諾巴祖師說:“那諾巴,束縛你的不是顯現本身,而是你對顯現的執著。”每當我遇到各種景象而產生執著時,都會憶念這句竅訣來調伏自己的內心。
【第31句】:人應有卷起褲管下水的勇猛心。如果已經站在水中了,就不必擔心流汗或下雨。
【第32句】:人得到應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擁千金者值千金,應餓死者必餓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命運修造者,必須要提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提高則人應得的不管質與量都會提高。
【第33句】:家庭是道場,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為貴,忍辱包容是妙方;身體是寺院,心靈是佛像,兩耳鐘鼓齊鳴,呼吸梵音嘹亮。
【第34句】: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成就大福田。大福田為恩田、敬田、悲田。“恩田”是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敬田”是尊重佛、法、僧三寶;“悲田”是看顧病人,救濟貧困,憐憫眾生。
【第35句】:你會發現,當你表情愉悅時,你的工作伙伴也會同樣愉悅,你的工作狀態也會同樣愉悅,最后導致的結果是,一件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一個大項目的圓滿成功,你的命運在一天天的改變中變得與眾不同。這便是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的改變,由量變到質變的改變。
【第36句】:風過竹林之時,竹葉隨風而舞自然簌簌有聲;雁過清潭之時,清澈潭水中必倒映雁群身影。但風落、雁過之后呢?《菜根譚》里有一句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第37句】:在逆境中不能動心,在順境中更不要動心,順逆都有方便來對治;順逆都不動心,修行才有少分相應。
【第38句】:密乘要以一切戒為根,密戒為果,故說戒猶種子。一說沙彌、比丘戒如種子,菩薩戒如干,密宗戒為果也。(古印度)阿底峽
【第39句】:法眼禪師問眾人:“誰能解下老虎脖子上的金鈴?”大家都無法回答。正好法燈前來,法眼問他同樣的問題。法燈說:“將鈴子系上去的人能解開。”
【第40句】:水,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快樂。淡然,使人簡單;簡單,使人快樂。心善,自然美麗;心直,自然誠摯;心慈,自然柔和,心凈,自然莊嚴。
【第41句】:我們以“八心”來孝敬父母,回報恩德。“八心”是:一,經常問候,給父母舒心;二,少說多做,給父母省心;三,誠實守信,給父母放心;四,勤奮上進,給父母開心;五,虛心好學,給父母稱心;六,寬容豁達,給父母順心;七,誠實坦蕩,給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給父母安心。
【第42句】: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應該”遇到的人和事;每天受的氣,都是“應該”受的氣,但是,以自然之心面對,就沒有那么多氣好受了!
【第43句】:生與死,此岸與彼岸,短暫與永恒,絕望與希望,有限與無限,都是永恒的矛盾,永恒的命題,科學永遠解不開如此終極的方程式,我們需要一個靈魂安放的地方,需要令心靈寧靜明澈的家園,禪的智慧能給煩亂焦急的心灑下一片清涼,呼喚起我們內心最柔美最博大的情懷,將我們生命安放于此岸即是彼岸的超脫中。
【第44句】:一一剎土中,各有佛興世,一切剎中佛,億數不思議。《華嚴經》卷七,世界成就品
【第45句】:從此后,了凡先生開始吃素,并每天做各種布施行仁義之事。也因為這份盡早的覺知,盡管那場冥冥中注定的車禍無法避免,可他卻在車禍中安然無恙地逃生。
【第46句】:追求事業成功者,稍有成就,不驕傲者能有幾人?在驕傲之余,能思慚愧之心者又有多少?只有平和的心態才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舍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正確對待得失和輕重,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人生就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淡定,自己也能得到升華。
【第47句】:任何職位都無所謂高下尊卑,盡責就是對自己負責。惟有負責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一個人,責任感越大,成就就越大。責任心強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不會被埋沒。如果沒有責任心,本職工作都做不好,即使擔負更高的職位,只能像鍍上金的糞土,仍然一文不值。
【第48句】: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干。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當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49句】: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 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好譽而惡毀,這是人之常情。人都是喜歡 聽別人說自己的好話,而不愿聽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言語相激會生怒氣,聽 到一番甜言蜜語則很舒服。
【第50句】:劉直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 于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造物所忌,日刻日巧。萬類相感,以誠以忠。 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
【第51句】:【消業與成佛】 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方能消業除魔,方可獲得幸福, 方可修身成佛。
【第52句】:解除人間的災難,一定要從改善人心做起;想救世,必先從人心救起。人心健康,則社會、國家,甚至天下都能調順;人民和樂,世界自然就能太平。
【第53句】:如今有些人,內心充滿了邪見與顛倒之心。將真理視為謬論,這就是邪見;將謬論視為真理,這就是顛倒。蕓蕓眾生,由于無明之故,追求真理之人寥寥無幾,追逐謬論之人卻比比皆是。請佛菩薩加持,愿一切如母有情眾生的心中樹立正知正見!
【第54句】:是法非有作思維之所能解,非神通修證之所能入,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無心得。悟之則頓超三界,迷之則萬劫沉淪。——《黃龍慧南禪師文案》
【第55句】:真如唯是修所成境。正智,是修所成,是三種境。(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七二
【第56句】:禪宗追求大悲無淚、大笑無聲,悲與笑都是人的主觀情緒,從出生到離世都將與人相伴相隨。這也是一種無法擺脫的苦處。
【第57句】:在我們的一生中,才智、財富、名利、地位等,這些窮其我們一生所追求的東西,當我們最終離開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什么都帶不走,什么也留不下。
【第58句】: 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佛告訴我們要容忍、寬容、柔和,用容 忍解決生活中的人際矛盾。
【第59句】:人生亦應如此,在生活強迫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智者日:“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第60句】: 生命的獲得,是一種偶然的因緣聚會,由不得自己;生活的 好壞,卻在于一個人內心的取合,全憑自己做主。
【第61句】:(二)持、犯之利害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淡,寤則常歡。《法句經》卷上,戒慎品
【第62句】:人生如行云流水,持一顆寧靜,質樸無瑕的心,身在喧囂,走在紅塵深處,順應自然、順應社會,明了禪意,方能修得禪心。
【第63句】:寧起我見積如須彌,莫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治。《大乘寶云經》卷七
【第64句】: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暗者燈,煩惱賊中是勇健將,諸佛世尊之所游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觀佛三昧海經》卷九
【第65句】: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舍棄,不修回向。怛以菩薩大愿甲胄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恒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舍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于彼所起疲厭心。《華嚴經》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第66句】: 平淡之人遠離欲望,放平心態,“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 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捕捉生活的真趣,享受 生活的真樂。
【第67句】: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系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凈,無垢無煩惱,……如是法相,名大涅槃。
【第68句】:同時,堅持也反映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剛開始的時候,可能你不會感受到有什么改變,但只要你繼續堅持就會有質的變化。修佛參禪就是這樣,持之以恒地修習佛法就好像鉆木取火一般:當木棒不斷地轉動摩擦時,接觸點的溫度會逐漸上升而至出煙、生火;當木棒中途停止轉動時,溫度就會逐漸降低。
【第69句】:佛說,智慧猶如一盞燈,它輕易地就能照亮千平煩惱的暗室.有多少智慧,就能創造多少價值和財富.智慧能改變人生,要能找回迷失的靈魂,使,心境保持澄明.使人發光的不是身上的珠寶和虛榮,而是一心性深處的智慧.
【第70句】:菩薩應修二種忍:一者一切眾生惡口罵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無生法忍。《摩訶般若經》卷二五,一念品
【第71句】:缽中遺余持與人者,其福難量,以清凈之心著凈水中,普生斯念:斯中有形之類蒙佑無量,何況人形。……施畜生之類其福難量,況復人身乎?《增一阿含經》卷五十,大愛道般涅槃品
【第72句】:只有隨順因緣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隨順因緣,才會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隨順因緣,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第73句】:“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事實上,真正的力量在我們心 中,我們內心的寶藏是最豐富的,如果我們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 曉得把自己這一座靈山中的寶藏開采出來,就走向了偏執。
【第74句】: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眾生惡故,舍一切眾生。《華嚴經》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第75句】:千劫所作,極重惡業,若能至心,一懺悔者,如是重罪,悉皆滅盡。《金光明經》卷一,懺悔品
【第76句】:參禪證悟之人,絕非心念斷絕。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慧能沒伎倆,不 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心念不絕,于不絕之心念中增長 菩提智慧,此為入不二法門之證悟者。尚在修行者,切不可與心念為敵,
【第77句】:佛門即空門,悟極返空,既然眾生都在苦苦求索著“空門”真諦,佛祖自然不會將門關閉,而是大開佛門,只待有緣人。
【第78句】:把生命耗費在爭名奪利上,不僅讓自己置身于名利的危險之中,而且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生活中,保持一顆清閑自在的心,雖然看起來無法為自己創造任何價值,卻能讓我們在名利退去時不會感到空虛,使我們內心坦蕩,看得到生命的本源,尋得到踏實的快樂。
【第79句】:以應薩婆若心,不著一切法,觀一切法性,以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經》卷五,問乘品
【第80句】:問:“何以人死而佛性不滅?”答:“貴居士所言之人,肉身之形也,猶如人家電燈之泡,日光燈之筒,佛性如電廠電力也。試問人家燈泡及燈筒壞后電廠之電力滅乎?”——李炳南居士
【第81句】: 儒、道、墨三家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干,儒家堅持的“仁、 義、禮、智、信”,道家強調的“不爭之爭”,以及墨家推崇的“兼 愛”,是它們各自不變的精神內核,三家的精神內核融匯成不變的中 華傳統文化內核。變則是一種絕對,它至少衍生了兩種結果,一種為 文化內核輸入正能量,一種則產生負能量。
【第82句】:在人之上,要把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風水輪著轉,花開時要學會呵護腳下的小草,宜向冷廟燒香,這樣冬來花落時會有人為你點一盞心燈,讓自己不至窮途末路!
【第83句】:有一個佛教故事:有一個富家女,愛上了一個相貌極英俊的僧人。他拒絕了她的愛,但她仍不改癡心。他就問:“你究竟愛我什么呢?”她說:“我愛你迷人的眼睛。”青年僧人于是用刀剜出眼睛送給她。富家女大駭,同時大悟,于是洗凈鉛華出家了,隨青年僧人一起修習佛道。
【第84句】:人,只能自救。而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為。——耕云先生
【第85句】:由一切內外大種,及所造色種子,皆悉依附內相續心。(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三
【第86句】:我們盡量不做損人利已、傷天害理的事,這樣經過不斷地積累,就能夠改變人生的際遇。我們無法改變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創造一切善因善緣,使惡的結果推遲,使好的結果提前。
【第87句】: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裝扮出來的,真正的“美”要從我們的內心表達出來,而“樸素純凈”即可表達內心的美。——海濤法師
【第88句】:世界好像在進步,世界卻又在飛速地倒退。我們對自身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疑惑和迷惘,我們甚至不知道生存之于我們還有什么價值。但是我們在發問的同時卻忘了檢討自己:人類的貪婪,幾時才能休止?那些作惡的人幾時才能意識到,他們是在害人害己?
【第89句】:只要有心,淡泊無處不在:高朋滿座時,不會忘乎所以;曲終人散時,不會郁結于心;成功之時,不得意忘形;失敗之時,不心灰意冷。
【第90句】:擁有少欲,才能生起小乘的I葉J離心;擁有愛心,才能圓滿大乘的菩提心;擁有智慧,才能證得金剛乘的大手印。有了出離心,才能做到諸惡莫作;有了菩提心,才能做到眾善奉行;有了大手印,才能做到自凈其意。出離心、菩提心與大手印之見地,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三藏十二部的要義,顯密佛教的核心。
【第91句】:佛法在世間,無論出家人、在家人,修行開悟不可脫離世間,不可拘囿 于身份所限,唯以修行為要。在家人證悟,一切治生產業或經商或從政 或娛樂,皆為佛事。
【第92句】:慎莫念過去,亦勿愿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中阿含經》卷四十三,《釋中禪室尊經》
【第93句】:安心在乎虛,持心在乎平,用心在乎照,悟心在乎忘。——《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94句】: 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我們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 就產生了匱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溫情的感覺;追求財富,就 產生財物不足的窮困;追求權勢,便引起對權力的渴求。人生苦短,活著 便是不易,我們要學會進取,更要懂得舍棄。
【第95句】: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優婆塞戒經》卷二,二莊嚴品
【第96句】:“百年修來同船渡,千年方得共枕眠”,夫妻之間,要懂得惜緣,不僅要講情分,還要講義務,珍愛并善待自己的伴侶,這是要修一輩子的功課。
【第97句】:泡一壺淡定吧,讓滄桑了無痕。有些遇見,是驚艷,亦是溫暖。有些離別,是注定,亦是隨緣。就讓我們以一顆如簡的素心,將所有的陽光與明媚,都植于紅塵深處,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沾染些許禪意,些許詩意,些許花香。
【第98句】:以應薩婆若心,以自方便入諸禪,不隨禪生,亦教他令人諸禪,以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禪那波羅蜜。《摩訶般若經》卷五,問乘品
【第99句】:古人云:“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在人的一生當中,其實 現在擁有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過多地去留戀已經失去的東西。
上一篇:每日一句佛家語-經典佛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