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描寫月亮的詩句
張若虛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情調。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他所寫的《長恨歌》,而在《長恨歌》中,有一段關于月亮的描寫,被譽為經典之作。
“好在天末見,長與世間別。華發尋常白,鶴歸何處去?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照。
這一段詩句中,張若虛將月亮描繪成了一個孤獨而美麗的存在。從第一句話開始,“好在天末見”,我們可以感受到月亮離我們很遙遠,在天邊等待我們去發現它。
接著,“華發尋常白”,用華發來形容月亮是非常貼切的。因為當月亮圓滿時,它看起來就像一個老者一樣擁有智慧和滄桑;而當它不圓時,則像年輕人般充滿活力。
“鶴歸何處去”這一句,則用鶴來比喻月亮,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鶴是很有文化底蘊的動物。而且,鶴常常被描繪成翩翩起舞的樣子,與月亮飄逸的形象非常相似。
“青山隱隱水迢迢”,這一句則將月亮和自然景色聯系起來。在張若虛的詩里,自然景色和月亮總是相得益彰。特別是此處,“青山隱隱水迢迢”,給人以恬靜、寧謐之感。
最后一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照”,充滿了哀傷和孤寂感。二十四橋曾經有過歷史上的輝煌,但現在卻只剩下了冷落和孤單。而月亮則像個旁觀者一樣,在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
總之,《長恨歌》中關于月亮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張若虛深邃而優美的詩境,并且能夠讓我們感悟到他對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思考。這些詩句中所表達的情感,也與現代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十分相似。
上一篇:禪學名句-佛家經典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