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失晨之雞,思補更鳴】(諺)失晨:誤了啼鳴報曉。誤了報曉的公雞,很想再有個準時報曉的機會,以彌補失晨的過失。比喻犯了錯誤的人,很想有機會立功補過。
【第2句】:【西葫蘆配南瓜】(慣)西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長圓筒形,為常見蔬菜。比喻情況差不多的兩個人結合在一起。也形容彼此不相上下,誰也不比誰強。
【第3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釋義:年輕時不努力上進,到了年老時悲傷后悔也來不及了。 例句:“你要趁著年青多學,多學點知識,爭取在事業上有點成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時寸候不努力,將來后悔就晚了。”
【第4句】:糊涂蟲不知聰明的可貴,健康不知患病的痛苦。
【第5句】:一人作惡,萬人遭殃。
【第6句】:人起心發,樹起根發。
【第7句】:【十方世界】“十方”是佛教關于空間的說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這個概念本于《楞嚴經》卷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或用“十方”指世界、天下。如唐太宗《圣教序》:“弘濟萬品,典御十方。”世間一切僧,稱為“十方僧”,如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詩:“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世間一切佛,稱為“十方佛”,如八指頭陀《發愿偈》之一:“稽首釋迦尊,皈命十方佛。”佛教認為,世界如恒河沙數,無窮無盡,謂之“十方世界”。如明·楊慎《佛書四六》:“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露全身。” (李明權)
【第8句】:【傷不了筋,動不了骨】(慣)指不會受到什么損傷或損失。
【第9句】:舌頭是肉長的,事實是鐵打的.
【第10句】:【牛食如澆,羊食如燒】(諺)農作物被牛吃過,就像被水澆過一樣,會長得越發茂盛;被羊吃過,就像被火燒過一樣,會干枯死去。指牛吃青苗無害,羊吃青苗必枯。
【第11句】:【三斤鴨子兩斤嘴】(慣)三斤重的鴨子有兩斤重的嘴。形容極會說話。
【第12句】:【螞蚱打噴嚏,滿嘴莊稼氣】 釋義:比喻沒有文化,說話土氣。 例句:“就得是這樣,不能像高翔他們一樣,螞蚱打噴嚏,滿嘴的莊稼氣,講起話來,像數白花菜一樣。”
【第13句】:【黃梅雨未過,冬青花未破。冬青花已開,黃梅雨不來】 釋義:冬青:常綠喬木,夏季開花,花小呈淡紫紅色。在黃梅雨時節,冬青樹一般不會開花;如果開花,便是旱象的征兆,黃梅雨便停止。 例句:冬青花占水旱。諺云:“黃梅雨未過,冬青花未破。冬青花已開,黃梅雨不來。”
【第14句】:【墻上掛草薦——不像畫】(歇)草薦:鋪床用的草墊子。畫:諧“話”。指說話、辦事不合情理或不像樣。
【第15句】:【三翻六坐九拿爬,十個月的伢兒喊爸爸】(諺)嬰兒在生下三個月后會翻身,六個月能坐起,九個月能爬行,十個月會發聲喊“爸爸”。指嬰兒出生一歲之內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
【第16句】: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
【第17句】:【如入寶山空手回】比喻在良好的機遇、條件下卻一無所獲。語本《心地觀經·離世間品》:“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無信手者,雖遇三寶,無所得故。”此中“寶山”,比喻佛法寶藏;“信手”比喻對佛法的信仰之力。有手,才能入山探寶而回,同樣,有信力,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諦。佛法的實踐以“信”為前提,分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好比入山取寶,必須用手。元·楊顯之《酷寒亭》楔子:“正是當權若不行方便,如入寶山空手回。”郭沫若《蘇聯紀行·前記》“我真有點‘如入寶山空手回’的樣子。”也簡作“寶山空回”、“寶山空手回”。《藝風堂友朋書札·惲祖翼二》:“凡開嘉興泖河,筑紹興石塘,積谷籌賑、有益于民之事,亦次第辦竣,尚非寶山空回矣。”宋·張方平《送僧南游雪竇》詩云:“便從古道揚眉去,莫到寶山空手回。”(禹振聲)
【第18句】:【沒有梧桐,引不到鳳凰來】 釋義:梧桐樹:也叫青桐樹,落葉喬木,傳說鳳凰喜歡棲息的樹。 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烏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比喻沒有好的條件或出色的人才,就招引不來出眾的人物。 例句:有個姑娘,也可以招來個上門的女婿。老二奶奶又孤.又窮,雖然一二十年來早就有過這份心,可是,“沒有梧桐樹,引不到鳳凰來”啊。
【第19句】::念佛念佛吃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較普遍的修行方法。《觀佛三昧海經·觀佛密行品》渭:“佛告阿難: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念佛就是一心專注地觀想佛(也指菩薩)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誦佛的名號。
【第20句】:【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 釋義:欠債人即使窮到極點,碰到厲害的討債人也只好還債。 例句:“可知道‘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你而今遇著鳳四哥,還怕賴到那里去!”
【第21句】:大致分為兩種供養,一是供財物,即有形之物;二是法供養,即修行弘法等。
【第22句】:【寶馬須戴金鞍韉,良弓要配玉箭囊】 釋義:雙方地位要相等,要匹配。 例句:她想:俗話說“寶馬須戴金鞍韉,良弓要配玉箭囊”,我怎么就忘了。 于先生人再好,但怎能看得上我。人家是貴公子,名門之后,是大觀園里的賈寶玉,自己大不得了是個唱大鼓書的,就好比大觀園里的小戲子芳官、玉官一樣,要想靠他這樣的貴公子,還差著八丈遠呢!
【第23句】:【豹子跑山巔,野豬山腰轉】 釋義:豹子經常在山頂活動,野豬經常在山腰活動。這是獵人總結出的經驗。 例句:我的好獵手,你的神槍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什么豹子跑山巔,野豬山腰轉,這些打獵經驗使我心服。
【第24句】:石沉大海語本晉法炬、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多聞品》:“時佛在國,哀憫群牛,念彼賊輩不知罪福,世有如來而且不睹,法鼓日震而耳不聞。吾不往度,如石沉淵。’意思是:我如果不去度脫這些盜賊,他們就會如同石頭沉入深淵,永遠沉淪苦海。比喻眾生抱負重罪,沉淪丁生死苦海。后世比喻無影無蹤、杳無信息或事情沒有下文。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來,似石沉大海。”明代蘭陵笑笑牛《金瓶梅詞話》第六一回:“胡太醫說是氣沖血管,熱人血室,亦取將藥來吃下去,如石沉大海一般。”魯迅《而已集·反“漫談”》:“我所目睹的一打以上的總長之中,有兩位是喜歡屬員I二條陳的、于是聽話的屬員,便紛紛大上其條陳。久而久之,全如石沉大海。”
【第25句】:【一句好話三分暖】見“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出唇六月寒”。
【第26句】: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第27句】:【甘蔗沒有兩頭甜】 釋義:比喻不能兩方面好處都占。“沒有”又作“不能”。 例句:人們常說:甘蔗沒有兩頭甜。要發財,就得擔干系呵。
【第28句】:【光吃進,不吐出】 釋義:形容人吝嗇,只往里進,不往外拿。 例句:鄉親們哭了,有的擦著眼淚,朝劉九興應著:“是啊!”有的深知王武氏“光吃進,不吐出”的脾氣,暗暗搖著頭。
【第29句】:【掌中果】是“掌中庵摩勒果”的省略語。《維摩詰經·弟子品》說:“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僧肇注:“庵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此果梵名amara,是印度常見的一種藥果。掌中果比喻一目了然,清晰易見的事物。如宋·陸游《懷江公民表》詩:“九州看如掌中果,天不遣為吁可惜。”此語為佛經常用的比喻。后亦變化為“掌上觀紋”。如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可不道狀元即懷中取物,覷富貴掌上觀紋。”(李明權)
【第30句】:沙里淘金語出宋代智愚《虛堂和尚文案》卷之二:“僧云:望見寶林雙楊塔尖,便悟去。師云:沙里淘金。僧云:和尚也是年老心孤。師云:宣人之過未為好手。”原指從沙子里淘出金子,多比喻費力大而成效少,亦比喻從大量材料中選擇精華。元代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我度你呵,恰便似沙里淘金,石巾取火,水中撈月1'’華山《遠航集·大戈壁之夜》:“我們不由得也爭著幫忙起來,雙手捧起一捧捧的碎屑,讓它從手縫里漏出來,迎風揚去沙土,又拿回去用水淘過來,淘過去,沙里淘金似的。”茅盾《(詩論)管窺》:“人人都承認應該這樣做,但是未必人人都認真下工夫去‘沙里淘金’。”
【第31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諺)時機到來時,要緊緊把握好,一旦失去就不會再來。指機緣可貴,稍縱即逝。 也作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時不再來,機不可失。
【第32句】:【賞酒不吃吃罰酒】見“敬酒不吃吃罰酒”。
【第33句】:【沒有不吃腥的貓】見“哪個貓兒不吃腥”。
【第34句】:【狗戴帽子裝人】 釋義:罵人假裝正經。 例句:牛打江山馬坐殿,你倒狗戴帽子裝人了!你他媽的問問天,問問你祖宗!誰給你置的家,誰給你養活的人?
【第35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為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揚長避短才是正理。此俗語源出《楚辭·卜居》,屈原忠而見疑,求問龜卜,詹尹回答說:“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龜策誠不能知此事。”意思是說,作為標準的尺寸,有時不能用作標準,用以比喻龜卜雖是替人決疑的,但有時不能決疑。 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曾引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另一番新意,用以比喻白起、王翦兩人之智略各有長短,批評兩人替秦國打下了天下,卻不能替秦國守天下。白起、王翦都是蓋世無雙的名將,本可為萬人景仰的英雄,但白起暴虐,坑殺趙四十萬長平軍,不免橫死;王翦不諫秦始皇行仁義,其孫受殃。這樣,兩人的短處,使他們不能成為人們的楷模,不免使人惋惜。司馬遷用“尺短寸長”來評論,表現了他反暴政的思想。 后世從司馬遷的評論中得到啟發,運用“尺短寸長”這一俗語,則泛指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世上沒有完人,揚長避短,發揮人的最大潛能。
【第36句】:【千里為官只為財】(諺)離家千里去做官,只不過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錢財。指舊時離鄉背井去做官的人,總脫不了發財求利的目的。 也作“千里求官只要財”。
【第37句】:【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眾生要得道度化,出離生死苦海,必須要同佛法“有緣”,才能“感應道交”。這個“緣”,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進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無緣”呢?這就是經上常說的“八難”。“八難”可以分作四類:一是苦障之難,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和盲聾喑啞。二是樂障之難,包括北洲和長壽天。該二處的眾生壽長多樂,但缺乏智慧,甚至誤以為已入“涅槃”。三是惡增之難,即“世智辨聰”,自以為是,妄執堅固。四是善微之難,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難”者,便于佛法無緣。靈丹妙藥,只能醫治命不該絕的病癥;同樣,佛法廣大,只能度化有緣的人。這就是俗語“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的含義。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盡著自家意思,大了膽醫去,或者他命不該絕,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權)
【第38句】:時間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第39句】:花的盛開在夏天,人的健壯在青年
【第40句】:【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諺)到運用知識時才恨書讀得太少,事情不經過實踐就不知道艱難。指書要在平時勤學苦讀,事要在實踐中自覺磨煉。
【第41句】:憂愁煩惱,催人衰老
【第42句】:【紅粉贈佳人,寶劍贈壯士】見“寶劍脫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
【第43句】:【沒水不煞火】(諺)指只有用水才能撲滅火。泛指要想制服一種暴力,就必須動用它的克星。也指離了金錢就辦不成事。
【第44句】:外練身、法、步,內練精、氣、神。
【第45句】:【滿堂兒女,當不得半席夫妻】(諺)半席夫妻:指非原配的夫妻。 即使兒女很多,也抵不上個半席夫妻。指兒女再多再好,也比不上夫妻間的相互體貼照料。 也作“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
【第46句】:【老虎嘴里拔牙】 釋義:比喻環境危險。 例句:“你這一去,是到老虎嘴里拔牙,可得多加小心,千萬別有個閃失。”
【第47句】:打成一片指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個整體。《五燈會元·育王德光禪師》:“上堂:七手八腳,j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且道是什么?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其中“苦樂逆順,打成一片”,意思是把各種感情和遭遇看作是一回事,總的意思是啟示人了悟自己的真性。真性是“耳聽不聞,眼覷不見”,只可自心領會的。佛教主張消弭心境、人我、理事、苦樂等差別和對立,融通無礙,謂之“打成一片”,是“道行”較高的表現。后用以表示把不同的部分合為一個整體。《朱子語類》卷一二三:“今來伯恭(呂祖謙)門人卻亦有為同父(陳亮)之說者,二家打成一片。”亦指思想、感情和生活等融為一體,密切無間。朱自清《論朗誦詩》:“看那感情和思想跟音節是否配合得恰當,是否打成一片,不漏縫兒。”又如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教育每一個同志熱愛人民群眾……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巾。”
【第48句】:【老將至而耄及之】(諺)耄:昏聵,糊涂。指人上了年紀,年老糊涂隨著來了。
【第49句】:手藝是活寶,走遍天下餓不倒
【第50句】:【拄棍要拄長,結伴要結強】(諺)指拄拐棍要拄長的,長的穩當;結伴當要結強的,強的可靠。
【第51句】:【朝三暮四】“朝三暮四”形容做事情反復無常,顛三倒四。為什么早上是三,晚上是四,這些數字代表著什么呢?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宋國有一個非常喜歡猴子的人,他養了一大群猴子。在和猴子的長期相處中,漸漸有了感情,他能猜出猴子們的各種要求,猴子也似乎很能懂得他的心思。養猴人的日子并不寬裕,他寧可減少家人的食物,也盡量去滿足猴子的要求,給它們充足的食物。可是養猴人漸漸人不敷出,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就決定減少猴子的食物供應。 這些猴子非常喜歡吃橡實,養猴人打算減少橡實供應。他能猜透猴子們的心思,生怕猴子們不同意,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對猴子們說:“從今以后,就要減少橡實的供給了,你們不得不少吃橡實了。早上可以吃三個橡實,晚上吃四個,這樣可以嗎?”猴子一聽不高興了,怎么才這么點兒,它們紛紛跳起來表示反對。這在養猴人的預料之中,于是他又說:“那么這樣吧,給你們的橡實改為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可以了吧!”猴子們一聽,都樂呵呵地趴在地上,同意了養猴人的安排。 橡實的總數還是一樣的,可是猴子卻有不同的態度,看起來再聰明的猴子也不能和人相比啊。后來,人們就以此來形容善變了。
【第52句】:【清官難斷家務事】(諺)清正廉明的官員,也難把家務事斷清楚。指家庭內部的事務瑣碎繁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糾纏不清,任何外人都無法理順,更不用說作出公正的裁決了。 也作清官難斷家事。 清官難斷家常事。 清官難審家庭案。
【第53句】:就是祖國的炊煙,也使人感到香甜。
【第54句】:后來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遺骨。如《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見火巾一道青炯,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
【第55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第56句】:【當面是人,背后是鬼】(慣)指人前裝好人,背地里干壞事。 也作“當面做人,背后做鬼”。
【第57句】:【千金難買好音訊】(諺)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好的音訊。指使人振奮的好消息是最有價值的。
【第58句】:【元旦】現在指公歷一月一日,公元是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元,是從國外引進的歷法。那么“元旦”也是外來的嗎? “元旦”最初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年。“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詩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元旦又稱元日、元正、元春、元朔等。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臘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代在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夏歷,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相沿未改。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稱春節,將公歷1月舊定為元旦。
【第59句】:炊沙作飯語本《楞嚴經》卷六:“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意思是:如果不斷“淫”而修禪定,就好像想把沙子蒸成飯,不管你蒸多長時間,只能叫做“熱沙子”。佛家以貪欲為“三毒”之一,妨道障定,故有此喻。“炊沙作飯”就是指煮沙子作飯,比喻徒勞無功,■費氣力。唐代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飯豈堪食?”
【第60句】:【三寸不爛之舌】“三寸不爛之舌”,是指能說會道,伶牙俐齒,嘴上功夫過硬。這個俗語出自兩個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國去請援兵,并簽訂聯楚抗秦條約,任務十分艱巨,平原君立即挑選赴楚隨員。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找上門來,自薦前往。經面試,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 到了楚國后,經雙方艱苦談判,楚王還是不想出兵。毛遂見狀,手提佩劍,闖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來不及了,只好服軟。毛遂便義正詞嚴地分析楚秦兩國的利害關系,坦陳趙楚兩國締約的重要意義,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遂即締約,并出兵解了邯鄲之圍。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后,感慨地對別人說:“毛先生這次使楚,辦成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厲害,勝這百萬之師啊!” 那么,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爛之舌”呢?原來這跟佛教有關。相傳和尚只要將《法華經》誦讀千遍,死后舌頭不爛。而且還有例證,《法苑珠林》卷十八記載,一個名叫釋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發之,身肉都盡,唯舌不朽。” 《史記》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爛舌”聯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爛之舌”了。
【第61句】:【凍豆腐——難拌】(歇)拌:攪拌,諧“辦”。指事情很難辦,或問題不好處理。 也作“凍豆腐——拌不成”。
【第62句】:【樹枝交叉才有蔭涼,人有交情才會順當】 釋義:要注重人情交往,與人互相幫助。 例句:凡事都從長遠著想,樹枝交叉才有蔭涼,人有交情才會順當……我問你,家里是不是還缺糧?有什么為難的事,你盡管跟我來商量。
【第63句】:【廟里撞鐘——驚神】(歇)驚:諧”精”。形容人有生氣,有活力。
【第64句】:【投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交手】(諺)練武的人想要提高武藝,投師領教,不如訪友切磋;訪友切磋,又不如交手實練。指親身實踐提高最快。
【第65句】:【靠山山崩,靠水水流】 釋義:比喻依靠什么,什么靠不住。 例句:再加上這些年來,眼里看的、身上挨的、手上千的,“靠山山崩,靠水水流”。唉,這么一折騰,心勁沒啦。
【第66句】:【捧臭腳】(慣)指對人極力巴結、討好、吹捧。
【第67句】:動則不衰,樂則長壽
【第68句】:千里迢迢禪門語,指與見性事相去甚遠。南、宋法應輯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第九卷六祖下第一世:“千里迢迢信不通,歸來何事太匆匆。白云鎖斷巖前石,掛角羚羊不見蹤。”后形容路途遙遠。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范巨卿雞黍死生交》:“辭親別弟到山陽,千里迢迢客夢長。豈為友朋輕骨肉?只因信義迫中腸。”清代俞萬春《蕩寇志》第八三回:“去了不但自己無益,反害了云親家。若到云太公處,千里迢迢,帶著老小逃難,更不穩便。”秦牧《鮮花的河流》:“在接受獻花的人們當中,包括有……千里迢迢把貨物送到牧民蒙古包里的姑娘。”
【第69句】:【有鐵就能碾釘子】(諺)有了鐵,就能打出釘子來。比喻具備了基本條件,事情就能成功。
【第70句】:【長命債,長命還】(諺)指長期拖欠下的借款,只能慢慢地分期歸還,不能立馬還清。
【第71句】:打問訊“問訊”義稱“打問訊”,是佛教徒相見時的禮儀。其法:正身,彎腰,當胸合十,向對方問安。宋代道誠《釋氏要覽》引《善見律》:“比丘到佛所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戒律巾規定,相見致敬時應問安,“不得如啞羊”,一言不發,故稱“問訊”。例如《水滸傳》第三回:“智真長老打了問訊,說道:‘施主遠出不易。”’打坐原是僧道修行坐禪的一種方法。即將雙腿按一定姿勢坐好,而雙手結印,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參見“趺坐”。宋代文天祥《遣興》詩之二:“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劍便神仙。”元楊暹《西游記·語餞西行》:“京師大旱,結壇場祈雨,玄奘打坐片時,大雨三日。”近代文學作品也有引用此詞,如李廣田《山之子》:“且隨處是小橋流水……雞鳴犬吠,人語相聞,山家婦女多做著針織,在楊樹下打坐。”
【第72句】: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
【第73句】: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第74句】:【水流千里,終歸大海】(諺)比喻事物千變萬化,總要歸結到根本上。也比喻人奔走千里萬里,最終總要回歸故土。 也作水流千轉歸大海。 水流千遭歸大海,樹老葉落要歸根。
【第75句】:有理贏,無理輸。
【第76句】:僧來看佛面謂和尚來訪,看在佛的面上也應款待他。比喻接待來人,要看在有關重要人物的背景上,給予禮遇。《官場現形記》第二回:“這個人是你王公公薦來的,僧來看佛面,不可輕慢于他。”(參見“不看僧面看佛面”)敲骨吸髓相傳釋迦牟尼前生曾為最勝仙人,為求佛偈,乃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書寫經典。參見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卷五、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三。《景德傳燈錄·菩提達摩》:“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后用意完全轉換,比喻殘酷剝削。清代馮桂芬《請減蘇松太浮糧疏》:“向來暴斂橫征之吏,所謂敲骨吸髓者,至此而亦無骨可敲,無髓可吸矣。”又作“敲骨剝髓”,《封神演義》第二九回:“未嘗有身為大臣,逢君之惡,蠱惑天子,殘虐萬民,假天子之命令,敲骨剝髓,盡民之力,肥潤私家,陷君不義,忍心喪節,如令兄者。”
【第77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丈二和尚”指寺廟中比較高大的諸天、羅漢等塑像。俗用“和尚”來稱呼羅漢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經上常有這一類話:“(佛)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羅漢等佛弟子。顯然,人們無法用手觸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比喻弄不明情況,搞不清底細。如明代周清源《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78句】:【狗眼看人低】 釋義:比喻人眼光勢力,看不起人。 例句:去,老張頭,待著你的去!真是狗眼看人低,怎么會不認識這位曹長7宜?!
【第79句】:兄弟和氣金不換,妯娌和氣家不散。
【第80句】:一動不如一靜據宋代張端義《貴耳集》卷上記載:南宋孝宗皇帝·日到天竺和靈隱禮佛,經過飛來峰,問陪同的和尚僧輝:“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僧輝對道:“一動不如一靜。”一般地說,佛家修定主靜,反對身、口、意因妄動而造業。僧人所居的寺廟,梵名Aranyaka,意譯為寂靜處。僧人所修的禪定,梵名Dhyana,意譯為靜慮。“靜慮”這一意譯,當從《禮記·大學》而來:“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佛教也有“因定發慧”之說。后引用“一動不如一靜”,系指小必多此一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警世通言》卷二二:“況且下水順風,相去已百里之遙,一動不如一靜,勸你息了心罷!”王西彥《春寒》:“一動不如一靜,看看事態的發展再說。”
【第81句】:懺:’晦對自己的過錯或罪惡進行反省并決心改正,謂之“懺悔”,這是一個梵漢并舉的詞一懺,是梵語Ksama(懺摩)的省音,意為悔過。懺悔原為僧閉每半個月舉行一次的誦戒儀式。在儀式上,讓犯戒者披露自己的過失。南朝梁蕭子良《凈住子‘滌除三業門》說:“懺悔之法,當先潔其心、靜其慮、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肅其容,內懷慚愧,鄙恥外發,)'’指出懺悔時必須至誠懇切。
【第82句】:【一淵不兩蛟】(諺)淵:深潭。 蛟:蛟龍。一潭深水中,不能同時容得兩條蛟龍。比喻在同一處地域里,不能同時并立兩個實力相當的人物或集團。
【第83句】:【關公放屁——不知臉紅】(歇)關公: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面如重棗,是一個紅臉漢子。臉紅:本指臉面發紅,轉指害臊、羞恥。 指人不知羞恥。常含責罵意。 也作“關老爺放屁——不知道臉紅”。
【第84句】:【好竹出惡筍】竹、祖協韻,筍、孫諧音,借指子孫不肖。反 義說:壞竹子出好筍。臺灣林語堂《武則天正傳》:“可是好 竹難免出惡筍,在后代子孫方面,皇帝也難免不如意。”
【第85句】:白沙在涅,不染自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第86句】:【老虎不吃回頭食】(諺)老虎不回轉身去找食物吃。常比喻有志氣的人做事,認定目標,勇往直前,絕不中途反悔。 也作“猛虎不吃回頭食”。
【第87句】: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最佳
【第88句】:【井里打水往河里倒】 釋義:比喻白費力氣。 例句:萬一蕭何壯大起來自立為王,那漢王不是井里打水往河里倒,白費力氣嗎?因此,他老是牽腸掛肚地派人到關中去慰問蕭何。
【第89句】:【蔥辣嘴,蒜辣心,韭菜光辣舌頭根】 釋義:吃蔥辣嘴,吃蒜辣心,吃韭菜辣舌根。 例句:三平正吃得有勁兒,聽見兩個姐姐在外面議論,她是一句不讓,對著門外說道:“蔥辣嘴,蒜辣心,韭菜光辣舌頭根。這辣子,真好吃!”
【第90句】:【猴子穿馬褂,裝貴人】 釋義:比喻諷刺人冒充尊貴的人。 例句:我那是什么地方?能讓你正經嗎?一天不理人,閑言冷語都來了。臭派頭,窮講究,肚子里全是草,猴子穿馬褂,裝貴人。你受得了嗎?
【第91句】:【懸壺】“懸壺”聽起來生疏,但在醫院和醫生那里卻備受追捧,也經常能看到患者送的寫著“懸壺濟世”的匾牌。其實,“懸壺”就是行醫的代名詞。它來源于《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據記載:東漢時的費長房是汝南(今河南上蔡附近)人士,曾經是管理市場的小官吏。在他常去的市場上,有一個賣藥的老翁。這個老翁賣藥時會在自己的攤位前懸掛一個壺,等到散市的時候就跳人壺中。集市的人都沒有看到他的這個舉動,只有費長房正好在樓上看到了。于是他帶著酒肉等禮物去拜訪老翁。老翁見他心誠,就帶他進入壺中。只見壺里別有洞天,“玉堂嚴麗,酒甘肴盈”,二人盡興而出。后來,老翁對費長房說:“我是神仙之人,因為犯了錯誤所以才受到責罰。現在對我的責罰期限滿了,我就要離開此地,你是否跟我一起離開呢?”費長房于是追隨老者學道,經歷了許多考驗與磨難,學成后返鄉,“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土地神)”,成為一代名醫。傳說,他后來因為失去了護身符,而被眾鬼斬殺。 壺公與費長房的傳說,令后世行醫者神往不已,“懸壺”就因此成為行醫的代稱。因為“壺”與“葫”諧音,所以常以葫蘆作為藥鋪的標志,也因此有了“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的說法。
【第92句】:【大恩不言謝】(諺)大恩大德,不能用普通的謝禮來報答。指人有大恩于我,只能銘記在心,終生不忘。
【第93句】:水退石頭在,好人說不壞。
【第94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謂不應虛度光陰。劉彥林《春 風得意》:“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光陰好似河流水,只能 流去不流回。”
【第95句】:【放空炮】 釋義:比喻說空話、大話。 例句:這些文章,從量的方面來說,要比專業寫作者所寫的不知多多少倍;從質的方面來說,大部分說的是心里話,放空炮的很少。
【第96句】:誠破天下偽,實破天下虛
【第97句】:【睡下去一個人,站起來一條身】(慣)指沒家沒口,只有單身一人。
【第98句】:【金水子,銀水子,買不下這奶水子】(諺)奶水子:乳汁。哺育嬰兒,無論怎樣貴重的飲料,都無法與母體的乳汁相比。指嬰兒最好的食物是乳汁。
【第99句】:【磨洋工】“磨洋工”一詞,一般多指消極怠工,干活磨磨蹭蹭。但它原來的含義不含有磨蹭、懶散的意思,而是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 中國舊式房屋,考究者要求“磨磚對縫”。磨磚,就是對磚的表面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年至1921年,美國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共耗資500萬美元,占地33公頃,建筑質量要求很高,外觀上采取中國傳統的磨磚對縫、琉璃瓦頂。由于這項工程是外國人出資、設計,中國人稱之為“洋工”。協和醫院有主樓14座,又都是高層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而且工程質量要求很高,需要耐心、細致,“慢工出細活”,耗時很長,參加建筑工程的許多工人就把這一工序稱為“磨洋工”。 “磨洋工”可不是應付洋人,是轉義為貶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