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早上,我無精打采地走在上學的路上,爸爸從后面趕上來催促道:“三斤重的豺狗子,卻長了條九斤重的尾巴,你拖呀拖地走得怎么這么慢?”(湖南·醴陵)
【第2句】:借票子做衣裳穿——渾身是債
【第3句】:劉伯溫的八卦——神機妙算
【第4句】:【現錢買的手指肉】(諺)現錢:不賒不欠付給現金。手指肉:買主用手指向的那塊肉。指只要有現錢,想買什么就能買到什么。
【第5句】:【若要安樂,不脫不著】(諺)如果想要康寧,最好在春夏之際、秋冬之交,不要加減衣服。指乍暖乍寒季節,加減衣服容易生病。
【第6句】:變戲法的亮手帕——不藏不掖
【第7句】:【收船好在順風時】(諺)收船:收起船上的風帆。帆在順風時容易收。比喻做事要見好就收,在順境中收場是最明智的。
【第8句】:【路路通】(慣)哪一條路都暢通。 比喻什么事情都能辦成。
【第9句】:【當著矮人,別說短話】(諺)矮:身材短小。指面對著矮人,不要說有關“短”的話。泛指說話要看對象,注意回避別人的忌諱,以免刺痛人。 也作“對矮人莫說矬話”。
【第10句】:【船無水不行,事無錢不成】(諺)就像船離了水不能劃行一樣,做事離了錢財就辦不成。指錢財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第11句】:深山藏大樹——棟梁之才
【第12句】:【烏龜有肉在肚子里頭】(諺)烏龜的肉不在表層,而是在內里。比喻老謀深算之徒的陰險詭計埋藏得很深,不容易被人發現。
【第13句】:【要打看娘面】(諺)要責打孩子,也要給孩子母親留些情面。指母親的情面重。也指采取行動要照顧到方方面面。
【第14句】:【太公釣魚——愿者上鉤】見“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第15句】:表哥是個大懶蟲,每天都起得很晚。舅媽數落他:“太陽快曬到屁股了你還不起?天上就是掉下黃金,也得起早去撿啊!你呀,真是貪吃懶做,不可教也。”(福建·安溪)
【第16句】:【芝麻掉進針眼里巧極了】極為巧合。《法律與生活》 (1999,5):“忽然,有入拉了我一把,我轉頭一看,哎喲,原來 是哥哥,真是芝麻掉進針眼里——巧極了。”
【第17句】:蚯蚓釣鯉魚——以小引大
【第18句】:【家中無鬼萬年安】(諺)家里要是沒有鬼怪作祟,就會長久地平安無事。指家庭出了邪佞,就會衰敗。
【第19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遇到大的事變,也能保持鎮靜。香 港梁鳳儀《千堆雪》:“他的理由其實極不充分,雖說泰山崩 于前而色不變,不應為人事而阻公事,畢竟人的生命寶貴。”
【第20句】:爸爸這幾天早晨總是很早起來讀書,我問爸爸為什么起那么早,爸爸說:“這叫日出照亮大地,讀書清醒大腦!”(安徽·安慶)
【第21句】:【 萬金油干部】上海以前出產過“萬金油”,又稱“老虎油”, 即今之清涼油(yipinjuzi.com)。不能治大病,卻可以治多種小病。借指沒 有專長的干部,而又可以在任何部門勉強任職。王蒙《湖 光》:“我算是一事無成的萬金油干部哩!反正是除了婦聯 主任以外,我什么工作都干過。”
【第22句】:【猶豫】“猶豫”是拿不定主意,遲疑不決的意思。它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卻源自兩種動物。據古書上說,“猶”是一種猴科動物,雖靈巧,卻生性多疑,一旦發現人或其他“敵情”,便慌張地迅速爬到樹上,躲藏在茂密的樹葉之后,探頭察看。待一切平靜,它再跳下樹來,東張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懷疑,又爬樹上。如此反復多次。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就是“疑神疑鬼”。《說文》載:“豫,象之大者。”豫,是一種長得像大象的動物,雖力大,但是常是遇事無主意。人們根據動物“猶”和“豫”的多疑無主見的特性,把它們合在一起,組成“猶豫”一詞,既形象又確切。
【第23句】:【當墊腳石】(慣)比喻充當別人借以向上爬的工具。
【第24句】:【念完經打和尚】(慣)比喻事成之后,打擊有功勞的人。
【第25句】:【哪陣風兒吹來的】(慣)指人難得來訪。不常見面的親友來訪時常說的客套話。 也作哪陣香風吹來。 哪一陣風把你吹來了。 什么風把你們刮來了。
【第26句】:【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別人屋瓦霜】見“各人自掃門前雪”。
【第27句】:有一天,爸爸在笨手笨腳地釘上衣的扣子。突然,只聽爸爸“哎喲”一聲:“扎死我了。”在一旁做家務的媽媽風趣地說:“棍不打好人,針不扎巧人。”(山東·棗莊)
【第28句】:【咬耳朵】(慣)比喻湊近入耳旁小聲說話,不讓他人聽見。
【第29句】:火車出站臺——走得正,行得直;越跑越歡
【第30句】:老鼠給貓祝壽——獻媚也不看看對象
【第31句】:爸爸拉一袋麥子去磨面,袋子上面有個小窟窿,媽媽看見了,連忙拿針線去縫,還說:“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掉了多可惜!”(河南·鄧州)
【第32句】:我吃飯前總不愛洗手,爸爸說:“吃的干凈,少生疾病。機器不擦要生銹,人不衛生要短壽。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對。”(重慶·榮昌)
【第33句】:貓哭耗子——假慈悲
【第34句】:【張家長,李家短】“張家長,李家短”這一俗語意思是特指那些喜歡說閑話的人。與張家李家并無關連,如同張冠李戴、張三李四一樣,都是一種借代。但在源頭上與張家李家并不是一點瓜葛也沒有,“張家長,李家短”就源自張獻忠與李自成。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后,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雙雄并峙,互爭雄長。在民間流傳有“張家長,李家短”的俗語,張獻忠為此很欣喜,認為這句話是在說自己的實力很強大,能長久。李家的戰斗力不行,是短命的,預示著自己必將戰勝李自成,取代明朝坐上皇帝寶座,因而樂不可支。其實這只是張獻忠的一廂情愿罷了。歷史便是最好的證明,事實上張家李家都不長,張獻忠一天皇帝也沒做上,李自成只做了四十多天的皇帝。
【第35句】:【病好打太醫】將恩人當仇人。成語:恩將仇報。汪幸福 《浪跡臺灣島》:“狗婆子,過河丟拐杖,病好打太醫。過去, 你男人為升官想方設法巴結我。今天,我浪跡到這里,你卻 忘恩負義拒我于門外,做了幾天和尚,連肉味也忘了。”
【第36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諺)指人生下來兩手空空,到死時一錢一物也帶不走。勸人要淡泊名利,知足知止,不可在財物上貪得無厭。
【第37句】:【老鼠急了會咬貓】(諺)比喻人到了無可忍耐時,什么樣的冒險事都會做。
【第38句】:小鬼叫門——要命
【第39句】:【萬綠叢中一點紅】指襯托得好。清代《兒女英雄傳》:“那 莊門外本有無數的大樹,此時正是濃蔭滿地、綠葉團云的時 候,遠遠的望著,那萬綠叢中一點紅,便有個更新氣象。”
【第40句】:【打花胡哨】(慣)指虛情假意地應酬或應付。
【第41句】:【刀切豆腐兩面光】釋義:比喻人兩面討好。例句:如今過日子不能刀切豆腐兩面光,在誰面前都想賺好人。腳踩兩只船略有點風浪就會閃到海里去,輕了嗆幾口水,重了會淹死。
【第42句】:【墻上掛竹簾——沒門兒】(歇)門:本指門戶.轉指門路、辦法。指事情根本辦不到或行不通。 也作“墻上掛簾——沒門”。
【第43句】:【常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歇)冷眼:冷淡、鄙視的眼光。橫行:本指螃蟹橫著爬行,轉指行為蠻橫,胡作非為。對橫行不法的人,從旁冷眼相看,總看得到他到頭的日子。指人末日將到,橫行不了幾時。
【第44句】:【糞坑里的攪屎棍——聞不得,舞不得】(歇)聞:諧“文”。舞:諧“武”。指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哪一個行當都干不了。
【第45句】:【破家值萬貫,一搬三年窮】(諺)家用什物賣掉不值錢,要買卻很貴,搬一次家,就得丟失損壞,長時期添置不全。指居家不宜搬動,以免經濟損失。
【第46句】:【宮保雞丁】四川名菜數不勝數,“宮保雞丁”更是人人垂涎。它和“東坡肉”一樣,是因人而得名,此人就是丁寶楨。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人,咸豐三年進士,曾任山東按察使,后任四川總督。貴州平遠素以善制炒雞丁而著稱,而丁本人一直很喜歡吃用雞肉和辣椒相爆之類的菜肴。當上四川總督后,他又特別愛吃用天府花生、嫩雞肉、辣椒制作的炒雞丁。每遇設宴請客,他總要廚師必上此菜。即使在回貴州省親時,當親朋為他接風洗塵,他總是說:“各位不必破費,只上炒雞即可。”并吩咐加上花生、辣椒同炒。久而久之,丁寶楨愛吃花生辣椒炒雞丁的嗜好廣為人知。因丁寶楨官職是總督,當時總督尊稱為“宮保”,故人們便把他愛吃的這道菜稱為“宮保雞丁”。此菜雞肉細嫩,花生酥香,辣而不燥,肥而不膩,在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期間便風靡省內。至清末民初,隨著川菜普及到全國各大城市,“宮保雞丁”也聞名全國,馳譽中外,現已成為川菜中最著名的一道特色菜。1986年,北京西來順飯莊特級廚師喬春生烹制的“宮保雞丁”榮獲布拉格第五屆國際烹飪大賽金牌。
【第47句】:我吃罷飯要去上學,伸手又拿了個油卷,媽媽點著我的鼻子說:“你真是缺一米,塞個豆。”(河南·長葛)
【第48句】:喇喇蛄(螻蛄)穿大衫——硬稱土紳士
【第49句】:理發店關門——不理了
【第50句】:【 泥鰍翻不起大浪】泥鰍只能浮到水面上翻一點水花,產 生一點漣漪。比喻力量小,成不了大事,鬧不了大亂子。亦 可用反義。從維熙《傘》:“那就睡大覺去,小泥鰍掀不起大 浪頭來。”
【第51句】:嬸嬸想讓小華去集市上幫她賣菜,叔叔說:“不行,他膽子太小,白天仨人架著還不敢看螞蟻打架呢,這事怎么能讓他去?”(山東·巨野)
【第52句】:【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釋義:不能靠父母的余蔭過日子。比喻自己要有志氣,不依靠別人。例句: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依孩兒的意思,總是自掙的功名好,靠著祖、父,只算做不成器!”
【第53句】:陳爺爺退休后不愿享清福,辦起了養兔場,整天起早貪黑。我說:“陳爺爺,你咋這么大的干勁,不覺得累嗎?”陳爺爺說:“你不知道,這就是想吃泥鰍就不能怕青泥糊眼,想勞動致富就不能怕苦怕累。”(河南·內鄉)
【第54句】:【好馬不吃回頭草】(諺)比喻有志氣的人一旦認定了方向,便一意向前,絕不中途反悔,走回頭路。 也作好馬不吃回頭草,好漢不買后悔藥。 好漢不走回頭路,好馬不吃回頭草。
【第55句】:【初一雨落井泉浮,初二雨落井泉枯,初三雨落連太湖】釋義:五月初一下雨,井中涌出泉水;五月初二下雨,井里泉眼要干枯;五月初三下雨,井水外流通太湖。例句:五月,諺云:“初一雨落井泉浮,初二雨落井泉枯,初三雨落連太湖。”又云:“一日值雨,人食百草。”
【第56句】:【孟婆湯】“孟婆湯”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古人信奉人是可以生生世世輪回反復的,轉世前喝了盂婆湯就可以忘掉前世恩怨。“孟婆湯、孟婆湯,人口前世即可忘,前世恩仇前世罪,黃泉陌路孟婆湯。”這是我國民間發喪時經常唱的一首歌。從這首歌中不難發現,人們認為“孟婆湯”是一種遺忘藥,喝了它之后,可以讓人喪失記憶,忘卻所有煩惱,忘掉所有愛恨情仇。 “孟婆湯”是怎么來的呢?相傳,漢朝有個姓孟的女子,從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后開始念經誦佛,后來人山修行。她平時食素,致力于勸人向善,不要殺生。她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設想未來,一直到八十一歲,還是處女之身,世人稱她為“孟婆老奶”。上天看重她的為人和特點,任命孟婆負責去除投胎鬼魂的前世記憶,因為當時人間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會泄露天機。接任后孟婆常駐在地府的奈何橋邊,她在池塘、溪流采集草藥,熬制成如酒一般的有甘、苦、辛、酸、咸五種口味的湯,即孟婆湯,服用后會立即喪失全部記憶。因此,孟婆湯也被叫做“迷魂湯”或“忘情水”。但凡準備投生的鬼魂,都會被押到孟婆所掌管的醚忘臺灌孟婆湯,以忘卻前世和地府里的一切。
【第57句】:【炕上一把剪子,地里一把鏟子】(慣)形容婦女勤勞能干,家務活、農活都是一把好手。 也作炕上一把剪,炕下一把鏟。 炕上剪子,地下鐮刀。
【第58句】:【搖車里的爺爺,拄拐的孫孫】(諺)身臥搖車的小孩,卻是爺爺輩的;拄著拐棍的老人,卻是孫子輩的。指舊時的主子再小也是老爺,仆人再老也是下人。
【第59句】:【 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為了追求個人名利地位,犧牲別 人。張潔《沉重的翅膀》:“他從來把話說在明處,不背后整 人,不編排事情算計人,不背地里打人的小報告,踩著別人 脊背往上爬,也不給人小鞋穿。”
【第60句】:【跑了和尚跑不了廟】(諺)和尚跑得了,和尚廟卻跑不了。指當事人可以跑掉,但產業還在,有干系的人還在。比喻暫時的應急辦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也作跑了和尚有廟在。 跑得了老道跑不了觀。觀:道教的廟觀。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
【第61句】:【比登天還難】(慣)極言事情之難辦。指事情不可能辦成。 也作“比登著梯子上天還難”。
【第62句】:失群的大雁——孤孤單單
【第63句】:八吊錢算命——難摸那一吊(調)
【第64句】:【吊死鬼抹胭粉——臭美】(歇)譏諷人得意地顯耀自己。
【第65句】:【綿里針,肉里剌】釋義:比喻外貌溫和,內心刻毒。例句:我還把他當好人看成。原來知人知面不知心,那里看人去。原來是個綿里針,肉里刺的貨,還不知背地在漢子表層跟前架的甚么舌兒哩(《金瓶梅詞話》五一回)。
【第66句】:【戲有戲德,臺有臺規】(諺)戲劇演員要有藝德,臺上表演要有臺規。指戲劇表演一要有道德規范,二要有嚴格規程。
【第67句】:【把貓說成虎】釋義:比喻夸大事實,把小的說成大的。例句:我還以為什么大事呢,這么點上不了大秤的小貨頭,不值得抬著扁擔稱斤兩,別把貓說成虎,自己嚇自己,你嚴厲批評他,如果不聽,扣發他的獎金。
【第68句】:東家瓜,西家棗——沒話尋話
【第69句】:【三兩棉花四張弓——細細地彈】(歇)弓:彈棉花用的繃弓兒。彈:諧“談”。指詳細地談談。
【第70句】:鐵軌上的火車——走得正行得直
【第71句】:我同媽媽去摘豆角,沒干多久就不想干了。媽媽說:“快干啊!秋天貓貓腰,頂上春天走一遭。”(河北·深州)
【第72句】:寧犯天公怒,莫惹眾人惱。
【第73句】:【蛤蟆上櫻桃樹,既想攀高枝又想高口味】釋義:譏諷人欲望高,想得美,但實現不了。例句:“嘿嘿,是笑我們廠蛤蟆上櫻桃樹,既想攀高枝又想高口味哪……”史文遠聽了,連連搖頭:“這種歪言邪語何足掛齒!誰愛嚼舌頭就讓他去嚼吧。咱們走咱們的路。”
【第74句】:【打鐵要趁熱,治病要趁早】(諺)泛指辦事要抓緊時機,及時采取行動。 也作“趁熱打鐵,趁早治病”。
【第75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民間傳說: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 李鐵拐、呂洞賓、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為八個得道的仙 人,他們各有特殊的本領。指各自發揮自己的能力。或說: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分開 了,我們哥兒幾個,可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總比這么吃大 鍋飯強!”
【第76句】:【此地無銀三百兩】釋義:古代民間故事:有人把三百兩銀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地上插一木板,上寫:“此地無銀三百兩。”比喻想隱瞞、掩蓋,結果更加暴露。例句:劉稻村最后冷笑了笑說:“哼!此地無銀三百兩!請回去吧。”
【第77句】:【冰炭不同爐】釋義:兩者不能共處。例句:她自從和武大郎配為夫妻,當然是冰炭不同爐:一個是絕色的美人,一個是滿臉的麻子,而年齡又不相當,心里怨恨極了。
【第78句】:豬膽包黃連——苦中有甜
【第79句】:【臺上握手,臺下踢腳】(慣)比喻耍兩面手法,表面裝得友好,暗地里害人。
【第80句】:【借著中秋買月餅】(慣)指趁著某種機會為自己撈取好處。
【第81句】:火雞[吐綬雞]躲獵人——藏頭露尾
【第82句】:【窮算命,富燒香】(諺)算命:用迷信方法預測人的前途命運。舊指窮人喜歡算命,指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富人喜歡燒香,祈求神靈保佑自己長富不貧。
【第83句】:楠木當柴燒——不識貨
【第84句】:牛耕田馬吃谷———個受累,—個享福
【第85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諺)殃:災禍。池魚:一說是人名,池仲魚,因靠城門居住,城門失火時被燒死:一說是護城河里的魚,因救火汲干了護城河,魚皆干死。比喻無辜受到連累。 也作“城門失火池魚喪”。
【第86句】:【指著和尚罵禿子】(慣)比喻明指著這個人罵,實際上罵的是那個人。
【第87句】:【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諺)三尺土:三尺高的土丘,指墳。百年:一輩子。指人只要還沒有死,就不敢擔保有生之年能不能平安無事。
【第88句】:【把貓說成虎】(慣)比喻夸大事實。
【第89句】:心急等不得人,性急釣不得魚。
【第90句】:【福無雙至日,禍有并來時】(諺)走紅運的事不會同時到來,遭厄運的事卻往往是接二連三。多指人往往會連續發生不幸的事。 也作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禍不單行,福無雙至。
【第91句】:扯旗桿放炮——生怕別人不曉得
【第92句】:【吹牛皮不貼印花】釋義:比喻說大話不費力,不花錢。例句:嫂子說:哼!說兩句大話壯壯膽吧!吹牛皮不貼印花,你能考上,我頭朝下走三年!
【第93句】:【虎毒不食子】釋義:人再兇狠,對自己的子女總是疼愛的。例句;蘇爾登立刻想到剛才那個不愿認親的吳自榮,頓時罵了起來:“天下竟有這樣禽獸不如的人!虎毒還不食子呢,他連自己的親兒子看都不看一眼!……”
【第94句】:【額頭連下巴——沒面孔】(歇)本指沒有臉面,轉指丟了體面。
【第95句】:【燒酒(白酒)】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歷史悠久。相傳,杜康造酒,其子造醋。那時的酒與現在的酒一樣嗎?比比飲酒的器皿和飲量就知道了。古時飲酒用爵(有三條腿)、樽或碗,都比現在的盅大,古人酒量大得驚人,如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連喝十八碗。顯然,那時的酒與現在的燒酒不同。那么,燒酒源自何時呢?有唐說,有宋說,有元說。目前,學術界認為“蒙元”說比較可信。李時珍《本草綱目》云:“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人甑,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凡釀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這些敘述已頗準確可靠。同時考古上有江西李渡燒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等元末明初考古遺跡發現,爐灶、晾堂以及蒸餾設施一應俱全。可見,這一時期有燒酒生產確鑿無疑。其實,一種東西的傳播不見得一蹴而就,我們不能武斷否定經過蒸餾的燒酒在唐代就確實沒有,因為很可能這時燒酒只是初期,還沒有獲得人們適應和較大規模生產。即使到了宋、元時期,有了這種釀造技術,但也是逐步推廣的,完全可以米酒和白酒同時發展。就是今天,米酒也沒有完全消失,米酒在陜西、浙江等許多地方照舊流行著。
【第96句】:【販古董的——識貨】(歇)指有識別真假好壞的眼力。
【第97句】:【殺風景】“殺風景”一詞源于民間隱語,原意是損壞美好的景色,后來用于比喻在興高采烈的場合使人掃興。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他撰寫的《雜纂》一書中曾有六個“殺風景”的例子:一、清泉濯足。在清澈晶瑩的泉水中洗腳。二、花上曬裨。在美麗的花枝上曬褲衩。三、背山起樓。背靠山起樓,開窗看不到令人神清氣爽的山色。四、焚琴煮鶴。把琴當做木柴燒,把鶴宰了煮著來吃。五、對花啜茶。賞花本應飲酒,但不飲酒而喝茶。李白有“花間一壺酒”的詩句。六、松下喝道。清幽靜謐的松下是歇腳小憩的理想所在,不料達官貴人驅使車騎人馬吆喝而過。這是“殺風景”的典型例子,后來泛指一些掃興和不愉快的事情。如魯迅《致山本初枝》信:“龍華的桃花雖然已開,但警備司令部占據了那里,大殺風景,游人似乎也少了。”此例“殺風景”一詞用得非常到位準確,一語雙關,不愧為文學泰斗。
【第98句】:【名、字、號】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名字,可在古代,人們不僅有“名”,而且還有“字”,有的人還有“別號”。如關公,姓關,名羽,字云長;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 “名”的起源當在上古時期,與姓、氏起源相當。這是社會發展和生存的需要,“姓、氏”區分集體,“名”區分個體。“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古代貴族取名,都有一定的禮儀,要符合規矩。而底層的百姓起名一般都很隨意,如阿狗、阿貓等。據說這樣孩子好長大。后來隨著語言文字和文化觀念的發展,人名也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被重視。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所以古人的字多與名含意相近或相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孔明”的義相近;岳飛,字鵬舉,鵬舉就是起飛。一般說來,“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示他們已經開始受到人們的尊重。不過這是指上層階級,下層人往往沒有這么多的講究。 “號”,是指稱號,即人的別稱。別號則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并不受家族、行輩的制約,可以自由地寄托或標榜自己的某種情操,一般文人往往有自己的別號,如李白號青蓮居士,陸游號放翁,王安石號半山等。號有自號,也有為他人所取。他人所取的號往往表示對此人的評價,如宋江號及時雨,吳用號智多星等都屬此類。現實生活中有起外號的陋習,往往抓住某人的缺陷冠以外號,有辱人格之嫌。名、字、號其實都是人的名稱,但在用法上很有講究。在人際交往中,上對下、長對少一般直呼其名。下對上稱呼時則稱字、號。上流社會在交際應酬中愛以別號相稱以表示尊重,直呼其名,是很不禮貌的。
【第99句】:【棒打不回頭】(慣)形容人意志堅定,毫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