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文字因緣】作為本體的“實相”,是沒有文字的。然而,不憑藉文字,便無以詮釋“實相”。比如說,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沒有花草,也就感覺不到春天了。禪宗所說的“不立文字”,并不是摒棄一切文字,而是不執著文字,要因文字而悟“實相”。通過讀經、印經、作文、寫字等同佛法結下善緣,均可稱為“文字因緣“?!毒油羵鳌肪硎庞涊d,白居易曾說:“愿以文字因緣,回向實地。希于來世,贊嘆佛乘,勸轉法輪。”后因以稱詩文等往來而結下的緣分、友誼。如清·馮桂芬《皖水迎師記》:“越三年,謁公金陵,猶縱言及之曰:‘厥后東南事,不出君一書?!嘁欢挝淖志壱??!保ɡ蠲鳈啵?/p>
【第2句】:【地藏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中國民間熟悉的菩薩。也稱為“地藏王菩薩”、“地藏”。如巴金《秋》四三:“這天(指農歷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薩的生日”。又如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六:“請來了便贊。從觀音大士,玉帝,地藏,到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钡夭仄兴_,梵名Ksitigarbha。據《地藏十輪經》等記載,他“安忍不動如大地”,故名。傳說他受佛的囑托,在釋迦佛已經入滅而彌勒佛尚未降生的這段時期度化眾生。他曾發下大誓愿,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民間因有地藏王主幽冥之說。相傳唐時航海來九華山的新羅國太子金喬覺是地藏化身,他住九華山數十年,伀化后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后建肉身殿。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李明權)
【第3句】:【天魔外道】“天魔”,居欲界天頂及色界天頂,領執世樂,故生邪見,憎嫉賢圣涅槃道法?!巴獾馈?,史料載有六師外道,經上說有九十六種外道,“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独銍澜洝氛f:“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洗心非正”是說不能以正法洗心。佛教認為,凡修禪定,先須洗滌從前所有邪惡知見,如同除去毒蜜,方可貯藏甘露。一有不盡,便足以致魔?!瓣幠А币郎硇亩穑疤炷А钡葎t是外魔入心。若能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可奈何。“外道”也足以成為修道的障礙。如《楞嚴經》卷一說:“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娑毗迦羅”譯言“金頭”或“黃發”,謂其發黃如金,為外道名,由他所傳幻咒,自言先從梵天所說,稱為先梵天咒。這是外道名。由他所傳幻咒,自言先從梵天所說,稱為先梵天咒。這是外道妨道的一個例子。后沿用以指邪門歪道。如《朱子語類·論語》:“淳于髡是個天魔外道,本非學于孔孟之門者。”也作“邪魔外道”。見于《藥師經》卷下:“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毖赜萌纭度辶滞馐贰返谝换兀骸叭羰前斯晌那分v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保ㄓ碚衤暎?/p>
【第4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傳統的觀念認為,人活到七十歲,已是 古稀之年。明代《古今小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父親今年 七十九,明年八十齊頭了,何不把家事交卸與孩兒掌管,吃 些現成茶飯,豈不為美?”
【第5句】:【逼著姑娘上轎】(慣)比喻硬逼別人做不愿做的事。
【第6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第7句】:【棋逢敵手難相勝,將遇良才不敢驕】(諺)下棋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想贏對方很不容易;打仗時良將相遇,彼此都不敢掉以輕心。指在競爭中兩強相逢,誰也不敢輕視對方。 也作棋逢對手難藏幸,將遇良材好用功。藏幸:心存僥幸。 棋分對手無上下,將遇良材各逞能。
【第8句】:【騎驢吃豆包——樂顛了餡】(歇)樂顛:快樂得跌落(餡),轉指樂顛顛,形容行走歡樂的樣子。形容非常高興。也指高興得忘乎所以。 也作“騎毛驢吃豆包——樂顛餡”。
【第9句】:山再高也有越嶺人,水再激總有擺渡人
【第10句】:【鞍不離馬,甲不離身】(慣)馬不卸鞍,人不卸甲,隨時準備打仗。 形容軍旅生活的艱辛。 也作鞍不離馬,甲不離軀。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第11句】:【弄花一年,看花十日】 釋義:養花護花得用全年工夫,賞花才只十天。指花開時間很短。 例句:天彭號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遺風……其俗有“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語。
【第12句】:【喝了忘魂湯】 釋義:形容入迷迷糊糊,忘事。 例句:唉!人急馬不快,你急他不來。你扯急筋,他扯慢筋,只怕他們是喝了忘魂湯啵!搞什子鬼去了,還不來呢?
【第13句】:【三公后,出死狗】(諺)三公:朝廷最高官位的合稱。死狗:借指人群中的敗類。三公的后代,往往出敗類。指養尊處優的環境容易使人墮落。
【第14句】:【又是饅頭,又是錘子】(慣)比喻軟硬兼施。
【第15句】:如《百喻經·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苯癯S谩艾F在”一詞,泛指目前、此刻。如郭沫若《地球,我的母親》詩:“地球,我的母親……我現在正在你的背上匍行?!?/p>
【第16句】:【見上黃河也不死心】(慣)形容非常頑固,即使知道錯了也不改變。
【第17句】:【當面鑼,對面鼓】(慣)比喻面對面把話說清楚。
【第18句】:《俱舍論》卷二說:“自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牛之苦為‘苦苦’;樂境壞時所生之苦為‘壞苦’,一切有為法無常變遷之苦為‘行苦’?!薄赌藿洝肪硎f“八相為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身心所生長的諸苦)。后用以泛稱痛苦煩惱。如:大學沒考上,他很苦惱。
【第19句】:【無風樹不搖】(諺)如果不刮風,樹枝樹葉就不會擺動。比喻事情的發生必定有起因,沒有起因就不會引出結果來。
【第20句】:【打破醋壇子】(慣)比喻在男女情愛上產生了強烈的嫉妒情緒。 也作“扳倒了醋缸”。
【第21句】:【還俗】在家謂之“俗”,出家修行謂之“僧尼”。佛制:聽任僧尼自愿舍去大戒。又僧尼犯重戒,依律逐出僧團。以上兩種情況,均稱為還俗。另有一說,還俗僅指僧尼犯戒還家。自愿離開僧團,謂之“歸俗”。《寶積經》卷八八載:“五百比丘曰:‘我等不能精進,恐不能消信施,請乞還俗。’文殊贊曰:‘若不能消信施,寧可一日數百歸俗,不應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也?!卑唇浟x,出家人不能守戒、精進,寧可還俗。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三載:罽賓國(在今克什米爾地方)王子求那跋摩二十歲時出家,精通藏經。后來國王駕崩,無人繼位。眾人議請跋摩“還俗,以紹國位”。跋摩不從,隱居山林,又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弘法。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來到中國的建業(今南京),譯經數十部。又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記載:“(杭僧思聰)挾琴游梁,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御前使臣。”可見思聰是個心未出家、熱衷名利的人。(李明權)
【第22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
【第23句】:【草綠色軍服】“草綠色的軍服”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20世紀初,英國人為了掠奪非洲南部的財富,派軍隊進攻非洲的布爾人。當時,布爾人的武器不如英國軍隊。為了戰勝數量比自己多出五倍的英軍,布爾人便根據非洲的山地特點,穿上草綠色的衣服,并把武器也涂上了與草木相似的顏色。他們悄悄地躲在叢林里,敵人簡直看不出叢林里有人。而當時的英軍卻穿著很顯眼的紅色軍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英軍目標太明顯,布爾人老遠就可以用武器射擊,英軍被打死打傷七萬多人。 后來,英國軍隊接受了這個教訓,將紅色軍服改為暗綠色。以后,各國的軍隊也相繼把軍服改成了黃色或草綠色。
【第24句】:隨緣是佛教根本理論之一。“理即佛者,不思議理性也。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減,在圣不增?!保ā督逃^綱宗》)理性不異不變名“如”,循業發現(隨緣)為“來”(色法與心法)。“如來藏”是“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絕待統一體?!半S緣”之義,謂“如來藏”中一切清凈法,周遍法界;隨眾生心,循業發現。眾生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諸佛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楞嚴經》卷三、卷四)。后以“隨緣”表示隨其機緣,不加勉強?!侗饼R書·陸法和傳》:“文宣賜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盡免之。日:各隨緣去。”又表示聽任環境安排,如言“隨緣度日”。
【第25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釋義:山區不同,流行的山歌也不同。比喻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對策。 例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說不準到什么時候,交個好運,發筆洋財。”
【第26句】:【深不對,淺不是】(慣)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對。指不知怎么做才能使人滿意。
【第27句】:【朝里有人好做官】(諺)舊指在朝中有權勢者作后臺與靠山,做官就穩當,升官也容易。
【第28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釋義:到處找,找不到,卻在無意中碰到了。 例句:“有如此絕色佳人,何怕不中姑娘(注:姑娘:吳語,姑母。)之意?”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第29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慣)指遇到不公平的事,出手相助弱者或有理的一方。 也作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路見不平,拔刀相向。 路見不平,拔拳相助。
【第30句】: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第31句】:沒有經過艱難的歲月,不知愛情的可貴
【第32句】:【吊桶落在井里】 釋義:比喻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聽人擺布。 例句:婆惜道:“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來也有‘井落在吊桶里’!”
【第33句】:【五百世冤家】謂犯殺業重罪者,在許多生輪回中冤冤相報,結成無休無止的冤家?!拔灏佟?,泛指極多。多指結冤極深的冤家對頭。《經律異相》卷四六十六引《出鈔毘曇婆娑經》謂:“嘗聞有一女人,為餓鬼所持,即從咒術而向鬼言:‘何以惱他女人?’鬼答言:‘此女人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殺我,我亦五百世中斷其命。若彼能舍舊怨心,我亦舍?!彼渍Z中也用以指緣份極深的有情人。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張生)與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個照面兒?!彼渍Z中昵稱情人為“俏冤家”。如元·關漢卿《一半兒·題情》曲:“罵你個俏冤家,一半兒難當一半兒耍?!保ɡ蠲鳈啵?/p>
【第34句】:【死了老子賣了娘】(慣)老子:父親。父親死了連母親也能賣了。 形容心腸狠毒,沒有一點兒人性。
【第35句】:【有了后娘,就有后爹】(諺)后娘:繼母。指孩子一旦失去了親娘,父親也就會和后娘一樣對孩子只有冷淡,沒有關愛。 也作有后娘就有后爹。 有后娘必有后爹。
【第36句】:他說的“真無”就是“法性”,也就是一切皆空的“空理”。此空理遍一切法(諸有)。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六則說,在“商紂之時,大龜生毛,兔生角,兵甲將興之象也”。這只是一種傳說。
【第37句】:欲知天下事,須讀古今書
【第38句】:【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諺)指希望中的多數,不如實際據有的少數。 也作“樹上十鳥,不如手握一只”。
【第39句】:【屎不知道在哪里,屁就放下一大堆】(慣)比喻事情還沒動手就造出許多輿論。
【第40句】:【馬好還得鞍子配】見“好馬須得配好鞍”。
【第41句】:【吹大法螺】法螺,是佛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時吹奏的一種樂器。螺即螺貝,生長在大海,俗稱海螺,系軟體動物,肉可食,螺頭穿孔吹之,聲大而遠。吹大法螺或吹法螺,比喻佛說法廣被眾生。螺聲勇猛,表示大法之雄健。又吹螺表示號令三軍,比喻佛說法降魔?!按荡蠓荨币徽Z,出自多種佛經。如《法華經·序品》亦說:“吹大法螺,擊大法鼓。”《金光明經·贊嘆品》亦說:“吹大法螺,擊大法鼓,燃大法炬,雨勝法雨?!边@種法螺,現在我國漢傳佛教寺院做佛事,一般不用了,但藏傳佛教寺院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時,仍然吹奏這種樂器。由于法螺中空聲大,距離很遠的地方都可以聽到。所以后用以比喻吹牛皮、空口說大話為“吹大法螺”。(無名氏)
【第42句】:【七月的荷花,一時鮮】 釋義:比喻新鮮一時,不長久。 例句:開春我就說:“供銷社是七月的荷花,一時鮮。”當時大家不信,現在該明白了,墻上畫馬不能騎,紙上畫餅不充饑,訂了供銷合同,也成廢紙。
【第43句】:【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此俗語意思明白,無需解釋,流傳極廣。典出宋代道原《是德傳燈錄-卷十二·壽州紹宗禪師》:“‘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此俗語源出一處,流卻很多,早被古人引用。如,《水滸傳》: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居都知道了,只瞞武大一個不知。 再如,評書說道:趙匡胤年輕時喜歡打抱不平,行俠仗義,是個好管閑事的祖宗,闖沒頭禍的太歲。一日,趙匡胤救了被強盜搶走的京娘,并護送回家,京娘父母喜出望外,殺豬設宴款待趙公子。其兄與父私下商議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妹子被強人劫去,今日跟這漢子回來,人無利己,誰肯起早,想必他與妹妹早有私情。妹子經了許多風波,又有誰聘她?不如招這漢子為婿。誰知親沒結成,氣跑了趙匡胤,京娘為證清白自縊而死。
【第44句】:【烏龜吃了螢火蟲——心里明】(歇)螢火蟲:昆蟲,腹部末端有能發光的器官。明:本指明亮,轉指明白。指心里很清楚、明白。
【第45句】:一個人唱不成全家福。
【第46句】:【腹稿】“腹稿”是指已經想好但還沒有寫出來的文稿。 “腹稿”一詞,最早見于《新唐書·王勃傳》。王勃,唐初四杰之一,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據《新唐書·王勃傳》載:“(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而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腹稿。”大意是:王勃在構思寫文章時,起初想得不精細,他就先磨好許多墨汁,然后就暢快地喝酒,喝醉了就拉開被子蒙頭大睡,等睡醒之后,才拿起筆,飽蘸濃墨,一揮而就,而且連一個字也不用改動。因此,當時人們稱他的這一過程為“腹稿”。 現在,“腹稿”一詞被廣泛應用,特別是高考作文,打草稿來不及,只好先打好腹稿,一氣呵成。
【第47句】:木魚可供打擊而發聲的東西,印度人稱為Ghanta(犍槌),意為聲鳴、打木等。在寺院中,犍槌用于集眾、報時等。晉代法顯謂,他在于闐瞿摩帝大乘寺見“三千僧共犍槌食”(《佛圍記》)?!澳爵~”應是一種中國化的犍槌?!端鍟泛汀短坡墒枳h》中提到的“木魚”是一種魚形的木質符信,作用類似于虎符。唐代司空圖《上陌梯寺懷舊僧》詩云:“松日明金像,山風向木魚。”可見至遲在唐代,寺院中已普遍使用木魚了。原先的木魚是刻木為長條形的…直魚”,又稱“長版”或“梆”,懸于庫堂之側,用于集僧、報時?!峨沸薨僬汕逡帯肪戆酥^:“木魚,齋粥二時長擊二通”,又謂“(木魚)報更則隨更次第擊之”,即指“直魚”而言。稍后又產生一種刻木巾空的“團魚”,唐人亦稱為“魚鼓”。
【第48句】:【坐山觀虎斗】“坐山觀虎斗”比喻暫不介入各方間的爭斗,伺機從中漁利。它源自《史記·張儀列傳》:“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口:‘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意思是莊子看見兩只老虎在吃一頭牛,欲行刺老虎。館豎子見狀,制止了莊子的行動,并對莊子說:“兩只老虎jF在吃牛,吃完了牛必然相爭,兩虎相斗,結果是大虎傷,小虎亡。這時,你再去刺殺受傷的大虎,就容易得多了,可以一舉兩得?!?莊子聽了館豎子的話,覺得有道理,在一旁靜觀其變。不一會兒,兩只老虎果然爭斗起來,大虎受傷,小虎當場斃命。莊子把受傷的虎很輕松地刺殺了。
【第49句】:【寧穿朋友衣,不戲朋友妻】(諺)指朋友的東西不妨借用,但對朋友的妻子不能輕浮隨便。 也作“寧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
【第50句】:【滿肚子墨汁】(慣)形容人書讀得多,非常有學問。
【第51句】:【說大話做小事】(慣)指話說得很響亮,行動卻跟不上。
【第52句】:砂鍋不搗不漏,木頭不鑿不通。
【第53句】:一個臭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臭皮匠,做事好商量;三個臭皮匠,合個諸葛亮。
【第54句】:【白露身不露】 釋義:“白露”時,不要再光膀子了。言天氣漸冷,赤身露體易著涼。 例句:八月,秋興:諺云:“白露身不露”,言至是天氣乃肅,可以授衣耳。
【第55句】:【半路出家】指不是從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為“半路出家”。出家,梵名波吠儞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門的凈行。《維摩詰經·弟子品》:“我聽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蓖洝斗奖闫贰酚终f:“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來改行的稱半路出家。如《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說:“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無名氏)
【第56句】:【茅坑里的石頭——屎硬】(歇)屎:諧“死”。指人呆板、生硬,頑固不化。常含責罵意。
【第57句】:【王子犯法,與民同罪】(諺)王子:帝王的兒子。王子犯了法,也要和普通百姓一樣治罪。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位再高,也不允許逃脫法律的制裁。 也作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庶民:普通百姓。 王子犯法,一律同罪。 王子犯法,庶民同例。
【第58句】:婆婆有德媳婦賢。
【第59句】:成功是勇敢的影子
【第60句】:【湖區出好谷,山區出好屋】(諺)湖區澆灌方便,稻谷就長得好;山區木材豐富,房屋就蓋得好。指哪方面的資源厚實,哪方面就得天獨厚。
【第61句】:【人靠飯,鐵靠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諺)人要有精神,靠的是飯食,好比鐵要有硬度,靠的是有鋼一樣。指人的生命是靠飯食維持的,一頓不吃飯也不行。 也作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累倒樁。 人是鐵,飯是鋼,三天不吃軟丁當。
【第62句】:【有理也要讓三分】見“得理讓三分”。
【第63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釋義:人的生死由命運決定,人的貧富決定于天意。這是一種消極的聽天由命的思想。 例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江家要不想斷后的話,你還可以再生一個嘛!
【第64句】:【茶禪一味】意指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語出于《日本禪師錄》。利休居士曾說:茶室品茗是修行得道的最好辦法。打水取薪,煮水沏茶,供于佛、施于人,自己也喝上一口,室內有花有香,人人都可以從這里尋找到佛祖的勝跡。茶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唐代陸羽曾著《茶經》,對于茶的種植、采摘、焙制、飲用等都作過詳細記述。形成獨特的茶文化。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榮西和尚將茶葉帶到日本,并著《吃茶養生記》,將飲茶與修禪結合起來,在飲茶過程中體味清虛淡遠的禪意,后在日本逐漸形成有詳細儀規的“茶道”。日本山上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曰:“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依歸”。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曰:“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不知茶味。”“茶禪一味”即源于這種獨特的茶文化。(亦西)
【第65句】:【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這個詞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其典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笨追f達疏引服虔日:“牝牡相誘謂之風……此言‘風馬?!?,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贝撕螅笫浪煊蔑L馬牛不相及,風馬牛不相接等來比喻事物之間的毫不相干,沒有關聯。 “風馬牛不相及”除此解釋之外,還有一種解釋——遠距說。認為風為放逸、走失之意。齊楚兩地相距甚遠,所以馬牛不會走失到對方地界。如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的《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說:“‘風’與‘放’通,此指兩國相去極遠,絕不相干,雖牛馬放逸,也無從相及?!?/p>
【第66句】:【佛口蛇心】出自禪宗公案。意謂口頭上搬弄經中言句,而其心則僭曲?!段鍩魰舸葧颐芏U師》:“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边@個公案,好像是在呵佛罵祖,痛斥善知識,其實不然,不能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幾句話。中國禪宗的修持是頓悟法門,不立文字。他們主張以心傳心,心心相印,直指明心,見性成佛。佛口蛇心后用以比喻口蜜腹劍、嘴上說得好聽,心地極其狠毒的人。明·梅鼎祚《玉合記·焚修》中有“好兩個佛口舌心”一語。亦作“蛇心佛口”。如明·王玉峰《焚香記·構禍》:“王魁你惡狠狠蛇心佛口,我便到黃泉,也須把你這歹魂兒勾。”(無名氏)
【第67句】:【露口風】(慣)指從言談話語中透露出某種不為人知的信息。 也作漏口風。 透口風。
【第68句】:【比雌雄】(慣)指通過比拼,決出勝負高下。
【第69句】:一山出虎,百家豬死。
【第70句】:草不遮人眼,水不遮魚眼
【第71句】:【七十二行,莊稼為王】(諺)七十二行:泛指各行各業。在各行各業中,農業生產是最重要的一行。指農業生產關系著國計民生,是重中之重。 也作七十二行,以農為本。 千行萬行,莊稼是頭一行。
【第72句】:實踐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明燈
【第73句】:人爭氣,火爭焰,佛爭一炷香。
【第74句】:【走桃花運】見“交桃花運”。
【第75句】:據說,念佛可以消除煩惱、業障。原始佛教一般專念釋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則主張念十方世界諸佛。其中,凈土宗又主張念西方凈土教主阿彌陀佛(包括阿彌陀佛的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如著名的凈土經《觀無量壽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凈土宗的念佛法門包括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這也是凈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臥皆可念佛,有時默念,有時出聲。強調佛號要從心起,從口出,從耳入,念得歷歷分明,一心不亂。著名的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念佛的歸宿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清代省庵《觀修凈土詩》云:“勸君念佛歸西去,利比娑婆萬信贏?!?/p>
【第76句】:【掙錢不掙錢,先落個肚兒圓】(諺)舊指勞力工或生意人,先不說掙錢多少,只要能吃上飽飯就滿足了。
【第77句】:【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慣)指本以為要尋找的人或物在很遠的地方,其實就在跟前或附近。 也作遠在天涯,近在咫尺。 遠在千里,近在眼前。
【第78句】:刀越磨越亮,勁越練越強。
【第79句】:【是親三分向,是火熱如炭】(諺)舊指人情從來就是有親必顧的。 也作是親三分向,是火就熱炕。 是親三分向,是灰熱過土。 是親三分向,不親不一樣。
【第80句】:【傘】“傘”是下雨天出行誰也離不開的雨具?!皞恪笔钦l發明的呢? 據《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丈夫而發明的??磥恚粢暾垖@?,還是魯班夫婦倆人共享比較合理。 傳說,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云氏每天都要往返送飯,若遇上雨天,免不了挨淋。魯班便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小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內暫避一下。然而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于是云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知道媳婦的想法后,茅塞頓開,動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塊布,安上骨架,裝上把兒,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
【第81句】:【東家不飲客不餐】(諺)東家:主人。指飲宴時的習俗是:如果主人不舉起酒杯或拿起筷子,客人便不進餐。
【第82句】:【碰了一鼻子灰】(慣)1比喻遭到拒絕或斥責,感到尷尬、沒趣。2比喻受到打擊。 也作抹一鼻子灰。 撞了一鼻子灰。 惹了一鼻子灰。
【第83句】:【外頭閃電里頭空】(慣)外表光鮮華麗,內里卻空虛窘迫。比喻沒落的富貴之家徒有其表,實際上已經財力空虛。
【第84句】:【游行】佛典中泛指游歷各地的意思,亦稱“行腳”。《法華經·信解品》:“漸漸游行,遇向本國。”又《釋氏要覽》:“《毘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滿,得離依止,游行人間?!彼渍Z中多指游街。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七回:“那官聽見是得罪了外國人……便不由分說,給了一面大枷,把鄉下人枷上,判在靜安寺路一帶游行示眾?!币仓赋鲇巍⒂喂?。如冰心《寄小讀者》十五:“我能自在游行,尋幽訪勝,不似他們纏綿床縟,終日對著懨懨一角的青山?!焙髮V冈诮稚辖Y隊而行以表示某種意愿。如楊朔《昨日臨汾》:“人到齊了,現在就要游行,下半天再開會演戲。”(文賢)
【第85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第86句】:寧可無錢,不可無恥。
【第87句】:金錢造不出好漢
【第88句】:【端公盆,說公理】(慣)指主持公道,說公平合理的話。
【第89句】:【樹正不怕月影斜】(諺)比喻自身行為端直,就不怕流言蜚語的惡意中傷。 也作樹正何愁月影斜。 樹正不怕影子斜。
【第90句】:《楞嚴經》卷幾于示正說后常結言:“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蹦б喟ㄒ磺行?、障事理?!澳в兴姆N: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復次,除諸法實相,馀殘·切法盡名為魔,如諸煩惱結使、欲縛、取纏、陰入界、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盡名為魔。”(《大智度論》卷五)惡魔,如《圓覺經》言:“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蹦Ъ療?、障礙等一切惡法,故名“惡魔”。今以“惡魔”比喻十分兇惡的妖魔或人。如《西游記》第五十二回:“遇著一個惡魔頭,名喚兕大王,神通廣大?!保▍⒁姟澳А薄#└浴⒏魅说谋拘院捅举|,俗語謂之“根性”。如茅盾《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盡磨滅的羞恥心,還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這一剎那間爆發。”“根性”源于佛家,謂眾生善惡的業力和習性。唐代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指出:“能生為根,數習為性?!币庵^能產生善惡的力叫“根”,善惡的習氣叫“性”。如宋代蘇軾《勝相院經藏記》:“凡見聞者,隨其根性,各有所得。”與“根性”相似的還有“根器”。佛教認為眾生根器有大小、高下、利鈍、善惡等區別。如唐代李華《潤州鶴林寺徑山大師碑銘》:“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攝而歸一?!彼^“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而分別設立的。佛門主張觀人的根器而“對機說法”,做到有的放矢。
【第91句】:【人嘴兩張皮】(諺)人的嘴不過是兩張皮,怎樣說都由你。指話是由人說的,只要講出道理就行。也指無論什么話,都能從嘴里說出,不能當真。 也作人嘴兩張皮,反正都是理。 人嘴兩片皮,各說各的理。
【第92句】:【費周折】(慣)指經過許多曲折。
【第93句】:【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諺)世間夫妻之間的關系最親近,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最真切。指論親近數夫妻,論恩情數父母。 也作至親不過爹娘,至近不過夫妻。 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
【第94句】:【薩其瑪】“薩其瑪”聽起來像外文中譯,但它并非西點,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小吃。“薩其瑪”是滿族的一種風味糕點。 “薩其瑪”一詞,最早見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學士傅恒著《御制增訂清文鑒》一書。書中寫道:“薩其瑪”,把白面(指已和好的)經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摻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成書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薩其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边@里是指薩其瑪的制作方法。制作薩其瑪的最后兩道工序是:將其切成方塊,隨后碼起來。“切”,滿語為“薩其非”;“碼”,滿語為“瑪拉木壁”?!八_其瑪”便是這兩個滿語的縮寫。早期,薩其瑪的漢名叫“糖纏”,這可見于《清文補匯》一書。但此名一直沒有傳開,而薩其瑪卻成了滿漢兩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稱。
【第95句】:【殺雞不用牛刀】見“割雞焉用牛刀”。
【第96句】:還俗在家謂之“俗”,出家修行謂之“僧尼”。佛制:聽任僧尼自愿舍去大戒。又僧尼犯重戒,依律逐出僧團。以上兩種情況,均稱為“還俗”。另有一說,“還俗”僅指僧尼犯戒還家。自愿離開僧團,謂之“歸俗”?!斗ㄔ分榱帧肪砭哦d:“五百比丘日:‘我等不能精進,恐不能消信施供養,請乞還俗?!氖鈳熇兴_贊言:‘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寧可一日數百歸俗,不應一日破戒,受人信施?!薄唇浟x,出家人不能守戒、精進,寧可還俗。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i載:廚賓國(在今克什米爾地方)王子求那跋摩二十歲時出家,精通藏經。后來國王駕崩,無人繼位。眾人議請跋摩“還俗,以紹國位”。跋摩不從,隱居山林,又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弘法。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來到中國的建業(今南京),譯經數十部。又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記載:“(杭僧思聰)挾琴游梁,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御前使臣?!笨梢娝悸斒莻€心未出家、熱衷名利的人。
【第97句】:【民不舉,官不究】(諺)舉:告發。 指舊時的訴訟案件,受害人如果不提出訴訟,官府絕不主動審理。 也作民不告,官不究。 民不催,官不理。 民不告狀,官難過問。
【第98句】:【有緣】指事物互相作用、依仗的關系。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只有在一定的條件關系中才能產生、變化,稱為“緣起”。如樹,便是由陽光、空氣、水份、枝干、花葉等各種緣和合而生成的?!秷蠖鹘洝肪砥哒f:“佛世尊應現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痹诜鸾浿?,有緣多指信入佛法而得度的有善根的人。此外,遇法寶出現,與高僧往來等,也稱有緣.如南朝梁·簡文帝《奉阿育王寺錢啟》:“牙床白繖,無因不暏;金瓶寶函,有緣斯出。”又如唐·司空圖《贈岑上人》詩:“巡禮諸方遍,湘南頻有緣?!币喾褐赣袡C緣和條件。如《三國志·魏志·董昭傳》:“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況今有緣,宜通其上事并表薦之?!庇痔刂赣幸鼍?,亦作“緣會”。如唐·元稹《遣悲懷》詩:“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俗語中又有“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這句話的含義偏于上半句,意思是人與人相逢結交都是彼此間有緣。如《水滸傳》第三五回:“宋江聽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庇侄鄬V改信g結為良緣。如明·朱鼎《玉鏡臺記》第四出:“孔雀屏開燭影紅,會看佳婿近乘龍。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保ɡ蠲鳈啵?/p>
【第99句】:【改換門庭】“改換門庭”有兩個含義,一是改變門第出身,提高社會地位,屬中性詞;二是投靠新的主人或勢力,以攀高枝,謀求出路。 此語源于明朝。封建時代清苦的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而謀取官位,以改變家庭的社會地位,這叫“改換門庭”。在那時,改換門庭并不是個形容詞,它是名副其實的大動作。 明朝末年,朝廷采取了一些改換門庭象征性措施,以強化科舉考試的轟動效應。中舉以后,報錄者手持短棍,一進中舉者家的大門,即亂打亂砸,直至屋內,把門窗廳堂家雜全部砸得稀巴爛,跟著在后面的工匠立即把全部更換一新。接著,同姓的大戶便來“通譜”,哪怕八代之前有親戚關系也連成一家。再后,拜師的、送禮的、招婿的等紛至沓來,地方官吏也宣布“三免”(免役、免稅、免費使用奴婢)。你看,第一階梯的“改換門庭”就已是多么顯赫,多么堂皇!真是“鯉魚躍龍門”。中舉就如此顯赫,中了進士、狀元就更不用說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