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常賭無贏客】(諺)經常賭博的人,沒有一個是贏錢的。指凡賭博,最后都是以輸錢為下場。 也作“久賭無勝家”。
【第2句】:【陽溝里翻船】(慣)陽溝:露在地面上的排水溝。比喻在不該出問題的地方出了問題。
【第3句】:【離了你地球照樣轉】 釋義:意謂沒有你也行。 例句:“不要以為離了你地球就不轉了,大學里漂亮的女學生有的是!”
【第4句】:【油干燈草盡】(慣)燈草:燈芯草莖的中心部分,用作油燈的燈芯。 油燈里的油干了,燈芯燒盡了。比喻生命枯竭或精疲力盡。
【第5句】:有心燒香,不論早晚。
【第6句】:【交椅】現在所說的“交椅”,是人們對權力的另外一種描述,“坐上第一把交椅”是指成了某地、某組織、某單位的“第一把手”。那么,“交椅”源自何處? 傳說“交椅”與唐玄宗李隆基有關。這位李三郎風流成性,喜好旅游,經常游山玩水。可是,出遠門不能坐龍椅,那些太監設計出輕巧方便且能折疊的椅子,不用就疊上,用時再打開,而且還能靈活轉動一周。玄宗坐上一試,果然舒服,比龍椅還要受用。因為這種椅子可以折疊,椅腿交在起,玄宗皇帝傳旨,將此皇家專利產品命名為“交椅”。 不過,“交椅”在史料中確有記載。宋代高承在《事務紀原》中引《風俗通》的話說:“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這段話明確指出,在漢代稱胡床,在宋代稱交椅,胡床即交椅。北方的“胡床”比較實用,樣子猶如矮凳,坐上去很舒服,胡床雙足交叉,可以折疊,好像現在的馬扎。到隨朝,因忌諱“胡”字,原先的“胡床”改名為“交床”。約在唐以后,人們在“交椅”上添加后背和扶手,制作出了原始的椅子?!敖淮病彪S即榮升為“交椅”。到了南宋時期,正式有了“交椅”之名。 當時的“交椅”有直背與圈背兩類,坐上去都很舒服。宋江在梁山好漢中坐第一把交椅,別忘了,那小說是明朝人寫的,不過,文藝作品也不能脫離當時的生活環境。
【第7句】:【三磚打不透】(慣)形容人非常愚笨,點不醒。
【第8句】:威武面前不屈膝,困難面前不折腰
【第9句】: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第10句】:【人老易松,樹老易空】(諺)指人老了,來日不長,心勁容易松動,就像樹老了容易空心一樣。 也作人老怕松,樹老怕空。 樹老易空,人老易松。
【第11句】:【高田宜黍稷,低田直稻麥】 釋義:高田:地勢高的田。低田:地勢低的田。指黍稷性耐寒,宜種在高田:稻麥性喜暖,宜種在低田。 例句:然麥性微寒,以為金,則徐氏之說優矣。古稱:“高田宜黍稷,低田宜稻麥。” ………
【第12句】:【一口唾沫一個釘】見“吐口唾沫是個釘兒”。
【第13句】:【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第14句】:【山高有個頂,海深有個底】 釋義:事情總有個邊兒,有個限度,可以弄清楚。 例句:山高有個頂,海深有個底,世事沒有絕對秘密,何況沙木龍兄弟還提示過我?,F在看來,茶三錢再狡猾,只怕今朝跑不脫了。
【第15句】:【跑了小鬼有閻王】(慣)比喻手下人跑掉了,當官的還在。
【第16句】:【無兒不使婦】(諺)沒了兒子,就不要打算使喚兒媳婦。指兒子死后,最明智的做法是讓兒媳婦另嫁。 也作無兒不留媳。 無兒難置婦。
【第17句】:【老鼠鉆到風箱里——兩頭受氣】(歇)受氣:本指受氣流的擠壓,轉指遭受指責、欺壓。指兩方面都受到指責或遭到欺壓。 也作老鼠落在風箱里——兩頭受氣。 老鼠入風箱——兩頭受氣。 耗子鉆風箱——兩頭受氣。
【第18句】:【拉弓不可拉滿,趕人不可趕上】見“趕人不要趕上”。
【第19句】:【顧頭不顧尾】(慣)比喻只考慮眼前,不作長遠打算。也比喻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終,或不能通盤安排。 也作顧前不顧后。 顧腦袋不顧屁股。
【第20句】:“習氣”一詞出于梵語Vasana,謂現行的煩惱歷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BBB習氣”、“我執習氣”等。正如唐代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所說:“言習氣者,是現氣分,重習所成。”習氣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法相宗認為:斷除了煩惱的“種子”,伏除了煩惱的“現行”之后,還存在煩惱的“習氣”。“習氣”在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隋代智顗《四教義》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習氣究竟盡也。”這就是說,二乘羅漢還有“習氣”,只有佛才能完全斷除“習氣”。
【第21句】:【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釋義:當了家或做了領導,才體會到東西的可貴,才知道生活的艱難。 例句:她自幼生長深閨,足不出戶,與人無爭,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也不為衣食住行分心勞神……
【第22句】:水停百日生毒,人閑百日生病
【第23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第24句】:【墻里的柱子——捶使勁不顯身】(歇)指暗中不露聲色地出力。也指不吭聲地埋頭苦干。
【第25句】:【逼公雞生蛋】 釋義:比喻要求苛刻,強人所難。 例句:袁廷發頭也不回,抵塞他:“你們簡直在逼公雞生蛋噦?!?/p>
【第26句】:【寶塔】佛塔俗稱“寶塔”,又稱“浮屠”、“浮圖”。如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四:“本是眾寶裝飾,故稱寶塔,今則磚瓦所成動稱寶塔矣?!庇秩珀愐恪堆影矊毸琛罚骸把影灿袑毸?,巍巍高山上?!睂毸鹪从诠庞《?,本有兩類:一類是窣堵波(Stupa,或稱浮圖Buddhastupa),“塔”是省音譯,意為方墳、靈廟等,是收藏佛舍利和高僧遺骨的建筑。《說文解字》中沒有“塔”字,最早見于晉·葛洪的《字苑》。一類是支提(Chaitya),不放舍利、遺骨,而放佛像、經卷等。相傳釋迦牟尼佛涅槃后,八國國王分取其舍利,造塔供奉。后阿育王立佛教為國教,據說造了“八萬四千”寶塔。印度的窣堵波一般為復缽狀的半圓冢,傳入中國后,同中國故有的建筑形式相結合,形成習見的樓閣式、密檐式等,用木、磚、石等建造,亭亭玉立,千姿百態。寶塔的平面以八角或四方形居多。層次通常為單數,五、七、九級居多。寶塔分為塔剎、塔身和地宮三大部分。藏傳佛教的塔,如北京北海的白塔,與印度窣堵波的形制比較接近。一說,寶塔為“七寶塔”的省稱,指用“七寶”(眾寶)裝飾之塔。典出《法華經·見寶塔品》:“多寶佛于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獅子座上結跏趺坐。”佛教認為造塔功德很大,故佛教徒廣建佛塔,使佛塔星羅棋布,為大好河山生色不少。在語詞中,塔亦泛指高聳細長的塔形建筑物,如燈塔、鐘塔等。(李明權)
【第27句】:【茶喝二道酒喝三】(諺)茶喝二道:茶喝到第二道,茶味正濃。酒喝三:酒喝過三杯后,精神興奮。 指二道茶方釅,三杯酒提神。
【第28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英雄面前有英雄
【第29句】:【財去身安樂】(諺)去:失去。失去了錢財可以換來自身的平安康樂。舊時對失去錢財的安慰語。 也作“財去人平安”。j
【第30句】:【水深不響,水響不深】(諺)水深的地方東西掉下去沒響聲,東西掉下去有聲響的地方水不會深。比喻品德厚重、學識淵博的人絕不淺露,好自我炫耀的人往往缺德少才。
【第31句】:【鐵刷帚刷銅鍋——家家挺硬】(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爭斗的雙方都很強硬,互不相讓。
【第32句】:牛頭不對馬面系從地獄鬼卒“牛頭馬面”衍化而成,其意義渭毫不相干,對不上號。源于《景德傳燈錄·福州雪峰義存禪師法嗣下》:“驢唇馬嘴夸我解問。”義例如《文明小史》第二四回:“盡其所有寫上,都是牛頭不對馬面?!?/p>
【第33句】:【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諺)來的人不會懷好意,懷好意的人不會前來尋事。指對惡意尋釁的來人,要加倍防范。 也作“善者不來,來者不善”。
【第34句】:【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塊相提并論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現在有的女人對丈夫或相好既愛又恨時還會說:“你個死鬼。”那么,這種奇怪的稱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說,“官”同“管”,古代是種男尊女卑的社會形態,男人在外要管財,在內要管好家中的妻妾,這個“管”字就諧音而來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 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稱呼源自陰陽五行。根據五行理論,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比我者為兄弟,克我者為官鬼,我克者為妻財。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觀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對于男人是“妻財”(妻子和財物);娶后男人處于支配地位,相對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稱丈夫為“官人”;有些比較厲害的女人稱丈夫為“死鬼”。意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對丈夫的稱呼,其根源是“克我者為官鬼”?!八拦怼倍嘣谂伺c丈夫或相好打情罵俏時使用。
【第35句】:【打家雀喂小貓,積一家損一家】 釋義:積:指積德,迷信的人為了求福而做好事。比喻有利于這方卻害了另一方。 例句:斗爭地主時,他反對兒子出面,也認命;說那是“打家雀喂小貓,積一家損一家?!?/p>
【第36句】:明代梅鼎祚《玉合記·緣合》:“丑:‘韓相公,荒山募緣,疏頭要請大筆。古人道: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你家孑L圣人也重我們?!骸跻姷??’丑:‘你不見7L圣人叫做仲尼?’生:‘使不得呵佛罵祖?!薄瓰槎U宗用語,意在解縛去執,禪家往往正語反說,別含機鋒,類似的還有“佛頭著糞”、“丹霞燒佛”等,不可拘泥字面。后亦表示無所顧忌,敢作敢為。《禪關策進·筠州黃檗運禪師示眾》:“平日只學口頭三昧,說禪說道,呵佛罵祖,到這里都用不著。”也作“罵佛罵祖”。如《景德傳燈錄·宣鑒禪師》:“溈山晚間問大眾:‘今日新到僧何在?’對日:‘那僧見和尚了,更不顧僧堂便去也?!瘻可絾柋姡骸€識遮阿師也無?’眾日:‘不識。’溈日:‘是伊將來有把茅蓋頭,罵佛罵祖去在。”’羅漢梵語Arhat(阿羅漢),簡稱“羅漢”,一般意譯為“殺賊”、“不生”等。
【第37句】:【饞貓總得奔腥味兒】(諺)指貪吃腥物的貓,一聞到腥味就會跑過去偷吃。比喻貪婪的人,總經不住物欲的誘惑。也比喻走邪道的人習性難改。 也作“饞貓改不了吃腥”。
【第38句】:【千年松,萬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諺)松樹的樹齡可達千年,柏樹的樹齡可達萬年,但都比不上槐樹的樹齡。指天下樹齡最長的要數槐樹。
【第39句】:【不要氣,只要記】(諺)指無論發生什么事,不必生氣,只要記取經驗教訓即可。
【第40句】:寶塔佛塔俗稱“寶塔”,又稱“浮屠”、“浮圖”。如清代顧張思《土風錄》卷四:“本是眾寶裝飾,故稱寶塔,今則磚瓦所成,故稱寶塔矣。”又如陳毅《延安寶塔歌》:“延安有寶塔,巍巍高山上?!睂毸鹪从诠庞《?,本有兩類:一類是率堵波(Stupa,或稱浮圖Bucldhastupa),“塔”是省音譯,意為方墳、靈廟等,是收藏佛舍利或高僧遺骨的建筑?!墩f文解字》中沒有“塔”字,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字苑》。一類是支提(Chaitya),不放舍利、遺骨,而放佛像、經卷(稱“法舍利”)等。相傳釋迦牟尼佛涅檗后,八國國王分取其舍利,造塔供奉。
【第41句】:【烏鴉別笑豬兒黑】見“老鴰別嫌豬黑”。
【第42句】:積一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干世界”?!耙匀e千故,名三千大干世界。”(《釋氏要覽·界趣》)《五燈會元》卷一:“遍觀三千大干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日:‘汝但于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據說,我們人類等所在的“大干世界”名叫“娑娑世界”,由釋迦牟尼教化。一個“大干世界”包含十億個世界,而宇宙中有無數的“大干世界”(見《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第43句】:來得不善,去得也易;來得不明,去得糊涂
【第44句】:成德每在窮困,敗身多因得志
【第45句】:【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釋義:比喻要抓住主要的,重要的。 例句:你可挑揀那大而珍貴的,捉住一個打鐵的,頂一群小爐匠;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第46句】:【過鬼門關】(慣)鬼門關:迷信指陰陽交界的關口,比喻兇險的地方。指經歷艱險或磨難。
【第47句】:【身在曹營心在漢】 釋義:蜀將關羽被曹操拘禁,曹操為使關羽投降,給了關羽優厚的待遇,但是關羽照樣想念劉備。比喻人在這一方,心卻想念另一方。 例句:有人在一個單位玩不轉了,就托人找關系,一走了之。這就助長干部身在曹營心在漢,騎著馬找馬的壞風氣。
【第48句】:【把別人的棺材抬到自家哭】 釋義:沒有事找事,自找煩惱。 例句:八戒近前道:“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里哭!不要煩惱!……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
【第49句】:【重陽濕漉漉,穰草千錢束】 釋義:漉漉:水漸漸滲下的樣子。穰草:田禾秸稈。謂重陽這天雨淋淋,一束秸稈值干錢。謂遭災年柴草昂貴。 例句:重九日晴,則冬至、元旦、上元、清明四日皆睛;雨則皆雨,又主灶荒。……“重陽濕漉漉,穰草千錢束?!?/p>
【第50句】:【一槌敲響了悶鼓】(慣)比喻一句話使人頓時明白。
【第51句】:【一時貓臉,一時狗臉】(慣)貓臉:指善相。狗臉:指兇相。形容態度一會兒好,一會兒壞,對人又哄騙又威脅。
【第52句】:【先生迷了路——在家也是閑】(歇)先生:民間對瞎子的戲稱。瞎子迷了路閑轉悠,坐在家里也是閑坐著,反正是一樣閑著不做事。比喻事情不值得花費心思去想去做。
【第53句】:【三代不讀書會變牛】(諺)連著三輩人不讀書,后人就會變得像牛一樣蠢笨。指讀書不但開發自身智慧,對后代的遺傳也十分重要。
【第54句】:【白露日個來,來一路苦一路】 釋義:個:助詞,無義。來:指雨來。謂白露這一天下場雨,會使蔬菜發苦。 例句:白露雨為苦雨,稻禾沾之則自颯,蔬菜沾之則味苦。諺云:“白露日個來,來一路苦一路?!?/p>
【第55句】:路是彎的,理是直的.
【第56句】:【沒有擒虎藝,不敢上山崗】(諺)沒有捉拿猛虎的武藝,就不敢到猛虎出沒的山崗上去。比喻沒有高超的本領,就不敢去犯風險,闖難關。 也作沒得斬龍劍,哪敢下東海。 沒有擒虎藝,不敢上高山;不是擒龍手,怎能下海洋。 沒有擒龍手,不敢下東洋;沒有打虎藝.不敢上山崗。
【第57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 釋義:比喻在各種能人之中,缺少一位女的。 例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進據點,在敵人的肚子里戰斗,海潮鄉那個勇猛的女民兵,馬國本覺得不能輕易使用,瞎子媽媽又只有那么一個女兒,萬一有個兇險,不好。
【第58句】:【卸擔子】(慣)比喻解除所承擔的責任。
【第59句】:【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諺)沒志氣的人,經常立志,卻不能實行;有志氣的人,一次立志,終身實行。指立志不在次數多,在于堅定不移。
【第60句】:法力無邊“法力”,原指佛法的威力,可以伏異端,降魔道,除煩惱,度眾生。如《維摩詰經·佛國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又如宋蘇軾《答圓通禪師書》:“所幸圣恩寬大,不即誅殛,想亦大善知識法力冥助也?!焙笠蛞浴胺Α敝干裢?。如宋代朱松《書永和壁》詩:“道人法力真無礙,解遣龍孫吐浪花?!彼渍Z巾又以“法力無邊”指神奇的力量,了無障礙。如《三俠五義》第四回:“方才遇見相公的親隨,說相公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望祈搭救我家小姐才好?!?/p>
【第61句】:【前言不對后語】指說話前后不照應,漏洞百出。原為禪語。《續燈錄》卷十一:“曰:‘向上宗乘又且如何舉唱?’師曰:‘前言不及后語?!薄跋蛏献诔恕庇址Q“向上一路”,即禪宗直指人心的特別法門。“前言不及后語”就是說語言是無法充分表達“向上宗乘”的,只能靠內心的證悟。后俗語中也有用前言不搭后語。如《官場現形記》第六回:“這位王協臺一臉煙氣,問他營里的事情,多是前言不對后語?!庇秩缭o等《新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大水下決心發言,憋出一身汗,前言不搭后語,結結巴巴的說了一潑灘。”(李明權)
【第62句】:只可救苦,不可救賭.
【第63句】:【新安茅廁香三天】(諺)茅廁:茅房,廁所。新砌好的茅房總能保持三天沒臭味。比喻素質差的人或事物,開頭還好,往后就一天不如一天。 也作新開茅廁三天香。 新砌茅廁三天新。
【第64句】:【機緣】泛指機會和緣分。如劉白羽《日出》:“但很長很長時間,我卻沒有機緣看日出?!贝嗽~源于佛教,現義有所引申。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如來壽量品》:“隨其器量,善應機緣,為彼說法,是如來行。”《四教義》卷一:“夫眾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庇帧秹洝酚小稒C緣品》,表明禪宗接引學人,也有臨機應緣各種差別。佛經義旨有大小、偏圓、漸頓、權實,皆由眾生機緣各別,必須隨機施化,方能各自受益。機、緣皆就眾生而言,謂眾生有善要根之“機”而為受教法之“緣”。機有善根細微待發、圣凡相關相對、適宜事理修法等義。佛典中,機緣、根機、根器、根性常互用;也單用“機”,如:“隨機施化”、“應機說法”等。(禹振聲)
【第65句】:【得命思財,瘡好忘痛】(慣)剛把命保住了又想發財,瘡疤好了就忘了當時的疼痛。指人貪財忘本。
【第66句】:【咽下口水吞了自己的話】(慣)比喻話說出去了又反悔。
【第67句】:【皇帝】“皇帝”是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號。 “皇帝”這個稱號始創于秦始皇。夏、商、周三代,既沒有“皇”,也沒有“帝”。夏朝稱“后”,商、周都稱“王”。春秋時期,諸侯無論爵位高低,通稱國君;后來,周王勢力衰落,諸侯兼并,齊、楚、燕、韓、趙、魏、秦都先后稱王,甚至中山小國也稱起王來。秦王贏政統一六國,結束了戰國紛爭的局面。但贏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采上古帝位號,號日皇帝。”“朕”成為皇帝自稱的專用詞,也是由秦始皇開始的。歷史上雖然對秦始皇褒貶不一,但他確實是“千古一帝”。
【第68句】:【冤殺旁人笑殺賊】(慣)殺:表示程度深。指冤枉了無辜的人,讓壞人高興。
【第69句】:【會家不難,難家不會】見“難家不會,會家不難”。
【第70句】:一朵花不能香萬里,萬朵花才能遍地紅
【第71句】:【在商為義士,在周為頑民】(諺)商:商朝。義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頑民:不順從的人。商朝認為的義士,周朝則視作頑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看問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第72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 釋義:只看見利益,卻看不見危害。 例句:“每見世人惟利是趨,至于害在眼前,哪里還去管他。所以俗語說的:‘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p>
【第73句】:【不圖今年筍,但圖來年竹】(諺)筍:竹的幼苗,可作菜食。比喻凡事不應只圖眼前的近利,要從長遠利益著眼。
【第74句】:J質水推舟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順應某種形勢而說話、辦事。原為禪語,見《續傳燈錄》卷七:“到這里喚著順水放船?!庇秩缃鸫f松老人《從容錄》:“本要以毒攻毒,長慶只解順水推船。”“順水推舟”在禪宗那里比喻隨順眾生的機緣,開示說法。在文學中如元代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庇秩纭都t樓夢》第四回:“老爺何不順水行舟,做個人情,將此案了結?!?/p>
【第75句】:【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諺)遇合:碰到好官運。賣力耕作,不如逢個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個好官運。舊指依照常規努力,比不上有個好運氣。
【第76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 釋義:只要沾點邊,就算有關系。 例句:“別胡思亂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席,吃,也擾了,不吃,也擾了:我看你還是領頭快沖,一沖,麥子就算到手,別的事兒,咬著白面饃再說!”
【第77句】:【好事全歸花大姐,壞事全怪禿丫頭】(諺)花大姐:富貴人家的小姐。禿丫頭:侍候小姐的丑丫頭。 好事情全都歸在小姐的名下,壞事情全都扣在丫頭頭上。借指有功勞都是頭頭們的,有錯誤都是手下人的。 也作“好事總歸花大姐,壞事總怨禿丫頭”。
【第78句】:【門坎子不好邁】(慣)比喻人不好對付。
【第79句】:【有智吃智,無智吃力】(諺)指有知識的人靠知識生活,沒知識的人靠體力生活。
【第80句】:現世報原稱“現報”,為佛家所謂三業報之一。晉代慧遠《三報論》說得很明白:“經說業有三報。一日現報,二日生報,三日后報?,F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俗語用“現世報”為詈詞,意為今生乃至當下就遭到惡報。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再沒有一個身子上,先前做了貴人,以后流為下賤,現世現報,做人笑柄的?!边€特指不肖子孫。如清代顧張思《土風錄》卷十一:“罵人日現世報,見李翊《戒庵漫筆》。張桂當國,有帖‘十可笑’于門。八可笑,駙馬招個現世報。”又如《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自他死后,家事都就零落,況又遭著兵火,遂把我閣族子孫,都滅盡了。單留得我一個現世報,還在這里?!?/p>
【第81句】:【二六時】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記晝夜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晝夜各六個時辰,故稱“二六時”。這是佛門的一句熟語,猶言一整天,整日整夜。佛門勸人要在“二六時”中保持正念,精進正道。如明·佚名《贈書記·假尼入寺》:“將來墮落知何地?因此上情愿焚修二六時。”現代亦偶有運用者。如魯迅《華蓋集·雜感》:“只有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二六時中,沒有已時者有望?!?李明權)
【第82句】:【捂蓋子】(慣)比喻掩蓋真相,不許別人揭露矛盾或揭發壞人壞事。
【第83句】:【燒紙錢】在民間,死了人要燒紙錢,上墳也要燒紙錢。那么,燒紙錢是從哪里來的呢? 相傳,漢朝時候,有個叫尤文一的秀才,苦讀寒窗十幾年終未能獲取功名,于是向蔡倫學習造紙。蔡倫死后,尤秀才繼承蔡倫的造紙業,但技遜一籌,造出的紙質量降低,賣不出去。為此,尤秀才茶飯不思,沒幾天,竟閉上眼睛死去了。右鄰右舍知道后,都過來幫助料理后事。尤秀才的妻子哭著對大伙說:“家境不好,沒什么可以陪葬,就把這些紙燒給他做陪葬吧?!钡搅说谌?,尤秀才突然從棺材中坐起來,嘴里還不停叫著:“快燒紙,快燒紙!”在場的人們都嚇壞了。尤秀才卻說:“我真的活過了,是燒的這些紙把我救了。這燒的紙到了陰曹地府就變成了錢,我用這些錢還了債,贖了罪,閻王老爺就把我放回來了?!边@件事傳出去后,一位有錢的老員外對尤秀才說:“我用金錢陪葬,不比紙值錢得多嗎?”尤秀才說:“金銀只能在陽間使用,不能帶到陰曹地府,不信,打開棺材看一看,陪葬的金銀保證分毫沒差。”員外聽了點頭稱是,并買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紙。于是買紙的人一下子多起來了。其實,這是尤秀才和妻子設下的一個計策,為了多賣一些紙,才上演了死而復生的戲。從此,給死人燒紙的風俗便一直流傳下來。
【第84句】:【黃連水里泡苦瓜】 釋義:把苦瓜泡在黃連水里。比喻苦上加苦。 例句:龍北斗嘆息道:“這哪里是你一家的事?來這里的人,哪一個沒有一段苦事,誰不是黃連水里泡苦瓜的?但我不相信世道總是這個樣兒。”
【第85句】:【賣解的吞寶劍——要錢不要命】(歇)賣解的:舊時稱雜技演員或街頭雜耍藝人。指為了錢,命都不要。常含譏諷意味。
【第86句】:【四大金剛】為佛經所稱帝釋的外將,分別居于須彌山四埵,各護一方,因亦稱護世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執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持羂索;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寶叉。寺廟山門兩旁多塑四大天王像,俗稱四大金剛。文學中多有引用,如《西游記》第五回:“玉帝大惱,即差四大天王,協同李天王并那吒太子,點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去花果山圍困,定捉獲那廝處治。”生活中也常有將某些身材高大,力大無比,或護佑某些人物者亦以此稱呼之。(李君岡)
【第87句】:一夜不睡,十夜不醒。
【第88句】:偷來錢,兩三天;血汗錢,萬萬年.
【第89句】:【逢場作戲】原指游方藝人遇到合適的場地,就開臺表演。后來以“逢場作戲”一詞,用為隨意應酬,湊熱鬧的意思。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江西道一禪師》:“鄧隱峰辭師。師云:‘什么處去?’對曰:‘石頭去?!瘞熢疲骸^路滑。’對曰:‘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庇帧段鍩魰ゃ钐逗橛⒍U師》:“僧問:‘逢場作戲時如何?’師曰:‘紅爐爆出鐵烏龜?!彼巍ぬK軾《南柯子》詞:“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寬忍)
【第90句】: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最佳
【第91句】:寧做窮人腳下土,不做財主席上珍.
【第92句】:【錢為人之膽】見“財是富之苗,錢是人之膽”。
【第93句】:【耗子】“耗子”即老鼠。那么,為什么把“老鼠”稱為“耗子”呢? 五代時,封建軍閥割據,爭戰頻繁。統治者為了自己窮奢極欲地享受和籌集戰爭經費,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他們給苛捐雜稅立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據《舊五代史·食貨志》記載,賦稅除正項之外,還有許多附加稅,如農家吃鹽要上鹽稅,釀酒要交酗稅,養蠶要交蠶稅等。 不僅如此,附加稅之外還有附加稅,名為“雀鼠耗”。官府規定:每交糧食一石,加損耗兩斗。連絲、棉、綢、線、麻、皮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每交銀十兩加耗半兩。 到后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加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開抱怨皇帝,便將一肚子的怨氣發泄到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其實,老鼠是小耗子,官府才是大耗子。
【第94句】:【金榜】科舉時代俗稱殿試錄取的榜為“金榜”。金榜是相對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沒有前二榜,也不會有金榜,因為鄉試、會試、殿試是層次遞進的。古代科舉考試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黃榜。桂榜是鄉試錄取舉人的公告榜,因為放榜時正值桂花盛開而得名;杏榜是會試錄取貢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時正值杏花盛開而得名;黃榜則是殿試之后朝廷發布的錄取進士的公告榜,因該榜用黃紙書寫而得名。黃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處進呈于內,大金榜則由內閣學士加蓋“皇帝之寶”的大印后張掛于外。 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說的黃榜。
【第95句】:【赤手攥空拳】(慣)形容人一無所有,孤苦無依。
【第96句】: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第97句】:命根佛教認為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有三個要素:壽、暖、識。“壽”就是壽命,維持壽命的功能謂之“命根”,從梵語jivitendriya而來。命根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所生的。唐代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說:“命謂色心不斷,是命之根也?!鄙牟粩嗟囊馑际且黄谏纳硇幕顒友永m不斷?!毒闵嵴摗肪砦逯赋觯骸懊w即壽,能持暖及識。”“暖”是以體溫為標志的生理活動,“識”是以認識為標志的心理活動。命根能維持暖和識,并以暖和識為其存在的依據。
【第98句】:外練身、法、步,內練精、氣、神。
【第99句】: 一門技術或學問,以期深造,稱為“一門深入”。此說本于《楞嚴經》卷四:“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原來,佛在楞嚴會上問大家,你們各用什么方法(門,法門)證得“圓通”境界,二十五位菩薩、羅漢分別介紹了各自證道的經驗。例如,觀世音菩薩由“耳根”“一門深入”,而證到“圓通”。佛家認為,深入一個法門可以證知一切法門,如唐代善導說:“從此一門得人法界,即是普人一切法界門也?!保ā洞笕战浭琛肪硪唬耙婚T深入”的結果,是獲得清凈解脫。
上一篇:佛語文案現實,致自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