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狗熊的舅舅——猩猩】(歇)猩猩:諧“惺惺”。形容聰明。也指聰明的人。
【第2句】:【晴天里一聲霹雷】見“青天里一個霹靂”。
【第3句】:【樹不砍,不成材】借指人需要教育培養。馬烽西戎《呂梁 英雄傳》:“古人說:樹不砍不成材,逆子不教難成器。讓政 府的王法好好教育教育他們才對!”
【第4句】:【大樹大蔭涼,小樹小照蔭】 釋義:大樹蔭涼也大,小樹蔭涼也小。比喻家業大花費大,家業小花費小。 例句:別看每月我拿幾百塊薪水,其實,一撒手就光了;有時還要寅吃卯糧,借債過日子。這么說,你也許不相信。要知道大樹大蔭涼,小樹小照蔭。我只是個空架子罷了,哪比得上你殷實。
【第5句】:【端鐵飯碗】(慣)比喻從事有固定收入的、非常穩定的職業。 也作“捧鐵飯碗”。
【第6句】:【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只能看表面現象,內 行人能夠看出規律、技巧。張賢亮《綠化樹》:“俗話說,外行 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即使他干端坯遞泥這樣的簡單勞動, 我馬上知道他非常有眼力。”
【第7句】:【領袖】“領袖”現在指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等的領導人。如偉大領袖毛主席。“領袖”的本義是衣領和袖口。衣領和袖口在衣飾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將“領”和“袖”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見于《后漢書》,《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中就有“蒼頭衣綠耩,領袖正白”的描寫。 第一次將領袖用來形容人的是《晉書·魏舒傳》,其中寫道:“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意思是說魏舒儀表堂堂,氣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領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稱世人之表率。后來,人們逐漸將同一類人中的突出者稱為“領袖”。現在,專用于指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的最高領導人。
【第8句】:外練身、法、步,內練精、氣、神。
【第9句】:【丟把芝麻賺個西瓜】(慣)指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收獲。
【第10句】:【人望幸福樹望春】(諺)比喻人總希望過上幸福生活,享受人生。
【第11句】:【得了上方寶劍】上方寶劍,皇帝所賜之劍,得到此劍有先 斬后奏的權力。指行動得到最高權威的批準。上方,也說: 尚方。張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取得了上方寶劍, 可以先斬后奏,所以放膽批去,整整講了四天。”
【第12句】:【得飯望飽,鬧事望了】(諺)得到飯食,總想著吃飽肚子;鬧起事來,總希望事情有個了結。指鬧事人的共同心理是盼望有人來調解。
【第13句】:【太上皇】“太上皇”是皇帝父親的尊稱。后借用為對有權有勢、凌駕于別人之上者的一種蔑稱。 “太上皇”源自秦漢。據說,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后,萬事如意,卻有一事使他犯了愁,即以何種禮節對待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一天,劉邦去看望老父親,老父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惶惑不解。其父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你父,也不過是個平民百姓,區區庶民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聽出話中有話,就仿照秦始皇曾尊死去的父親為太上皇的例子,馬上舉行大典,將父親扶上了太上皇高位。
【第14句】: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悔恨心
【第15句】:水往下流,人爭上游。
【第16句】:【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解情況不全面。明代《西游記》: “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險峻,我挑著重擔, 著實難走。”
【第17句】:【吃慣的嘴,跑慣的腿】(諺)常吃養成了慣性,就總想去吃;常玩養成了慣性,就總想去玩。指貪吃貪玩一旦形成了習慣,就不由自主。
【第18句】:【大亂住城,小亂住鄉】(諺)指世道荒亂不安定時,大局動蕩避在城里比較安全,局部騷動避在鄉里比較安定。 也作“大亂避城,小亂避鄉”。
【第19句】:【為著別人的豆子,炸了自己的鍋】(慣)比喻為給別人辦事,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第20句】:【掉鏈子】“掉鏈子”用于調侃人們做事情正在興頭上或關鍵時候,突然卡殼做不下去了,導致事情失敗或無法進行。 “掉鏈子”源于北京口語,具有調侃意味。對喜歡玩單車(自行車)的人來說,都知道車行半路掉鏈子的尷尬。假期三五知己輕裝短打,太陽鏡一戴,單車徑上風馳電掣競技,絕對是賞心樂事,大家爭先恐后踩動腳踏,鏈條拉動車輪飛車之時,突然“喀嚓”一聲,腳丫子再也蹬不動了,那沾滿油污的鏈子突然掉將下來,眼見驢友們載著歡聲笑語遠去,自己卻要下來掛鏈條,本來高昂的情緒頓時一落千丈,像泄了氣的皮球。 北京的自行車是上百萬人每日上班上學的主要交通工具,對腳下“私家車”掉鏈子的掃興、尷尬、著急、無奈,體會更加深切。于是北京人展開聯想,發明了“掉鏈子”一詞,真是形象之至。
【第21句】:【有情】梵語Sattva的意譯。舊譯作眾生,即生存者的意思。《唯識述記》中說:“梵言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言眾生者,不善理也,草木眾生。”關于“有情”與“眾生”兩語的關系,說法不一,或謂有情指人類、諸生物。依此則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為非情、無情。而眾生則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然另一說法認為“有情”即是“眾生”的異名,皆包括有情的生物和無情的草木山川等。后常指有感情;有交情。如《世說新語·賞譽》:“王恭始與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悅之間,遂致疑隙。”亦指男女之間互相有愛戀之情。如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也泛指所有眾生。如許地山《愿》中:“我愿你作無邊寶華蓋,能普蔭世間諸有情;愿你為如意凈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間諸有情。”(文賢)
【第22句】:【法師】指精通佛教教義,又能如法修行,并善于為他人演說教法的僧尼。比如精通經律論三藏的,稱三藏法師。就廣義講,佛在世時,許多外道分別論師都在宣講他們的教義,也被稱為法師。佛“十號”中有天人師一號,也就是說,佛是為天人等說法的大法師。佛教經論中,對于法師的資格有其特定的含義,其運用也非常廣泛。如《法華經·法師品》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共五種法師。《辯中邊論》說十種法師。法師又是菩薩的異名,如《瑜伽師地論》和《大乘莊嚴經論》說:法師(說法者)即菩薩十六種異名之一。在中國佛教史上,一般只對出家僧人尊稱為法師。道教受了佛教的影響,道士善于苻箓祈禳諸法術者,亦稱為法師,如《唐六典》:“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無名氏)
【第23句】:【殺雞駭猴】(諺)當著猴的面,殺雞放血,使猴子害怕。比喻嚴懲某人,儆戒其他人。 也作殺雞給猴子看。 殺雞給猢猻看。猢猻:猴子。
【第24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為眾人服務,眾人也為我服務,互 助互利。古華《芙蓉鎮》:“原先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如 今是人人防我,我防人人。”
【第25句】:【好拳不贏頭三手】(諺)頭三手:拳術交手的頭三招。指拳術比賽時,真正的高手總是讓過前三招,然后才施展手段。泛指本領高強的人往往到最后才以絕招取勝。 也作“好把式不贏前三手”。
【第26句】:有理擺到事上,好鋼使到刃上。
【第27句】:【在一棵樹上吊死】(慣)形容人心眼兒死,不知變通。 也作在一根樹枝上吊死。 一棵樹上吊死。
【第28句】:【酒亂性,色迷人】(諺)酒能亂性,使人喪失理智;色能迷人,使人溺于淫欲。指人一旦沉迷酒色,就會釀成禍亂,導致墮敗。
【第29句】:【搔不著癢處】(慣)比喻沒有觸及要害。 也作“搔頭不知癢處”。
【第30句】:【九月九,蚊蟲叮石臼】(諺)九月九: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石臼:大塊石頭鑿成的搗谷用具。 指秋后的蚊子連石臼也敢叮,叮人更厲害。
【第31句】:【大魚奔深水】 釋義:比喻有本事的人向往重要部門或大單位。 例句:“縣上水就深,省里的更深。”朱升瑤瑤鞭桿,大魚奔深水、古今一理。”
【第32句】:凈財指來路正當、用于供養佛、法、僧這三寶的錢財。如修寺、建殿、造像、印經、齋僧等:舉兩個例子,唐白居易《繡兩方幀贊序》:“(弘農郡君)舍凈財,繡西方阿彌陀佛像及本國土眷屬一部,奉為故李氏長姊楊夫人滅宿殃,追冥佑也、”此系為造像而舍凈財。又如龔自珍《助刊(圓覺經略疏)愿文》:“佛弟子仁和龔白珍同妻山陰何氏敬舍凈財,助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成。”此系為印經而舍凈財。佛教徒為供養三寶而施舍凈財,是修習布施的重要內容之一,屬于“功德行”。然而,正信的佛教徒不可白恃功德而希冀“人天福報”,而應將此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回向“兩方極樂世界”。
【第33句】:【從來好事多風險,自古瓜兒苦后甜】 釋義:美好的事總要經歷許多風險。 例句:有句俗話說,“從來好事多風險,自古瓜兒苦后甜”,辛鎮也不是避風谷,田家鳳投入了另一個斗爭的旋渦。
【第34句】:【 更上一層樓】原為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借指提高一 步。臺灣朱秀娟《女強人》:“你本身仍然是個成功的榜樣, 而且你會更好,我有信心你會更上一層樓。” 后長的胡子比先長的眉毛長新的超過舊的。類似的:后 長的犄長比先長的耳朵長。郭澄清《大刀記》:“有智不在年 高。后生的胡子比先長的眉毛長,年輕的就準不如年老 的?”
【第35句】:【狗肉上不了筵席】(諺)指狗肉雖然好吃,但檔次不高,上不得酒席。 常比喻素質差的人經受不起別人的抬舉,或見不得世面。 也作狗肉上不了大席面。 狗肉上不了茶盤。
【第36句】:【好鷹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獸】 釋義:比喻行為要光明磊落,昧良心的事不做。 例句:巴滿貢追上幾步,又氣又笑地攔住她:“你把話說明白呀!好鷹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獸,赫哲人辦事都在明處。”
【第37句】:【豬貪別人槽】想占別人的好處。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 狗》:“弓著個腰,上別人的槽頭搶食吃。怎么不讓你一口氣 上不來噎死!”
【第38句】:【獅子大開口】(慣)1比喻要價或提的條件太高。2形容嘴張得太大,吃東西太快。 也作獅子大張口。 獅子大張嘴。
【第39句】:【貓兒扳甑子——給狗趕了膳】(歇)甑子:蒸米飯等的炊具,形似木桶,有屜無底。膳:飯食。比喻自己得來的成果被人奪走。
【第40句】:【棋逢敵手難藏行】(諺)藏:隱藏不露。指下棋人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每一著的用心都會被對方識破,難以施展。比喻兩軍對陣,足智多謀者相逢,雙方都很難施展計謀。 也作“棋逢對手難回避”。
【第41句】:【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 釋義:栽種蔬菜,水起重要作用,不能缺水。 例句:栽樹種菜,倒是滿好的,可常青道: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這都得靠個水。
【第42句】:【 歇人不歇馬/歇驢不歇磨】人休息,工具、設備不停。劉云 若《小揚州志》:“我不理你們,反正歇驢不歇磨,敞開樂吧, 王八小子們!”
【第43句】:瓜好吃不在大小,人健康不在胖瘦。
【第44句】:現行佛教唯識宗謂八識中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之功能,渭之種子,白此種子生現前的色心之法謂之“現行”,也指所生之法而謂之“現行”。現實生活中把現在施行的、現在有效的均稱為現行,把正在進行和不久前曾進行的活動稱為現行活動。如鄒韜奮《經歷》十:“即偶有微細失檢之處,亦可按現有的出版法及其關于言論出版的現行法規,在出版后加以糾正或禁止。”
【第45句】:【人生何處不相逢】今后仍有相逢的可能,應保持友好關 系。明代《醒世恒言》:“彼此睜眼一認,雖然隔了六年,面貌 依然。正是昔年還銀義士。正是: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 處不相逢。”
【第46句】:【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要以貌取人。多指不要因 為其貌不揚,就小看了人。浩然《山水情》:“我也不知道怎 么,反正這字兒不像他寫的。當然啦,人不可貌相,海水不 可斗量。”
【第47句】:【前世燒了斷頭香】信徒為了表示虔敬,在禮佛等場合,一般不燃折斷或污染過的香。如《三世因果經》云:“今生臭氣為何因?前世污香供佛前。”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我是怎么了呢?沒修積個兒子來罷了,難道連個女兒的命也沒有?真個的我前世燒了斷頭香了。”(李明權)
【第48句】:【老馬識歸途】(諺)指老馬認識走過的道路。
【第49句】:【 魯班門前弄大斧】魯班,戰國時期有名的木匠。此句表 示:在內行人面前賣弄自己,太不自量。成語:班門弄斧。 賈平凹《廢都》:“得了得了,鍾主編是什么人,你別魯班門前 掄大斧!”
【第50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謂培養人才需要很長時間。楊朔 《三千里江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個工程師豈是容 易的。”
【第51句】:水乳交融佛教常以水乳來比喻事物結合之緊密或難于分辨。《最勝王經》卷六:“上下和穆,猶如水乳。”《正法念處經》:“譬如水乳同置一器,鵝王飲之,但飲乳汁,其水猶存。”此喻也常為禪師所借用。《五燈會元》卷九:“師呵呵大笑日:‘如水乳合。…同書卷十七:“玄黃不辨,水乳不分。”后常用來比喻結合緊密無間,關系十分融洽。《老殘游記》第十九回:“幾日工夫,同吳仁擾得水乳交融。”朱自清《鐘明(嘔心苦唇錄序)》:“他能讓讀者和他水乳交融——至少在讀他的文字時如此。”
【第52句】:【七十三、八十四】民間有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七十三、八十四”對上歲數的人是一個忌諱的歲份。其實,“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歲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過是我國歷史上兩個圣人歸天的虛齡罷了。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圣人孔丘,一個是故國時代的亞圣孟軻。 正巧孔子年僅七十三虛歲時命歸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虛歲。因為孔孟都被尊為“圣人”,誰也不敢活過圣人,所以,他們歸天的年齡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 實際上,在我們周圍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歲的,其實完全是一種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齡段稍多一點的話,也是因為心理壓力過重導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第53句】:【鳳凰不入烏鴉巢】(諺)鳳凰:傳說中的鳥中之王。烏鴉:鳥,全身羽毛黑色。鳳凰不會進入烏鴉的窩。比喻清白的人不去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家。
【第54句】:【 無顏見江東父老】原指項羽兵敗,無臉回江東故地,在烏 江自刎。借指失敗后羞見熟人。海外於梨華《三人行》:“從 臺灣回來,他便無顏見江東父老,不愿回到洋人圈里。” 小曲好唱口難開指不好張口明說,羞于啟齒。特指男 女開始相愛時,有話不好直說。李季《王貴與李香香》:“小 曲好唱口難開,櫻桃好吃樹難栽;交好的心思兩人都有,誰 也害臊難開口。”
【第55句】:【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諺)指錢財不值得看重,而仁愛義氣才是最寶貴的。 也作錢財如糞土,情義值千金。 錢財容易有,仁義值干金。 錢如東流水,仁義值千金。
【第56句】:身無彩風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第57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慣)1形容知識豐富,通曉古今。
【第58句】:【老母雞不吃白大米——喂啥】(歇)喂:諧“為”。詢問某事的原因或目的。
【第59句】:魔“魔”是梵語Mara(魔羅)的省音。原來澤作“磨”,梁武帝認為“字宜從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澤為“殺者”、“奪命”、“能奪命者”、“障礙”等。亦作“惡魔”。一切擾亂身心、障礙修行的事物,均可稱為“魔”或“魔障”。經中關于“魔”的講法很多,主要有“四魔”為障:一是“煩惱魔”,即貪、嗔、癡等。二是“五陰魔”,即種種身心煩惱。三是“死魔”,即生死無常的威脅。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譯為“惡障”。據說他經常率領魔眾到人間去破壞佛法。釋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樹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領的魔軍。《西游記》等神話小說中關于“魔”的描寫即于佛經。后來,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惡徒邪術。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術”等。
【第60句】:【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慣)比喻雙方都是高手,勢均力敵,才智相當。 也作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棋逢對手,將遇作家。作家:行家。
【第61句】:【大家馬兒大家騎】(諺)指屬于公眾的馬,人人都有權利騎。泛指凡是公眾的福利,應歸公眾享受,不應被個人獨占。 也作“公眾馬,公眾騎”。
【第62句】:碾谷要碾出米來,說話要說出理來。
【第63句】:【 面和心不和】臉上裝和氣,內心里勾心斗角。海外張愛 玲《封鎖》:“他告訴她許多話,關于他們銀行里,誰跟他最 好,誰跟他面和心不和。”
【第64句】:【孤樹不成林,獨木不成橋】見“單絲不成線,孤樹不成林”。
【第65句】:【人怕老來貧】年老貧窮,無力改變處境,沒有希望,可悲。 或說:人生莫受老來貧。清代《紅樓夢》:“雖說是人生莫受 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
【第66句】:“境界”相當于人們所說的客觀世界,然而,佛教認為“境界”乃是意識所現出來的“相分”。《大乘起信論》謂:“以能見故,境界妄現。”又指學佛修行所達到的境地。如《無量壽經》渭:“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后來,或以“境界”泛指景象。如元代耶律楚材《再和呈景賢》詩:“我愛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或以泛指思想、藝術所達到的境地,意境。如云:思想境界很高。又如:詩中的境界很美。
【第67句】:【遠并不救近渴】(諺)遠處的井水再多,也解決不了當前的口渴。比喻緩不濟急。 也作遠水救不得近渴。 遠水不解近渴。
【第68句】:【死也落個飽肚鬼】不管怎樣,也得吃飽飯。相關的:有死 罪,沒餓罪。柳青《銅墻鐵壁》:“石得富朝張和明說:榆林的 氈匠師傅,放開肚量吃,死了落個飽肚鬼!”
【第69句】:【一根針沒有兩頭利】 釋義:比喻不能兩頭同時都顧到。例句:“一根針沒有兩頭利。”何水生嘆了口氣,“唉,難呀,要呢給它拖,死花了許多勞力,翻不得身;不要呢,糧食過不去。”
【第70句】:【一條道走到黑】(慣)1形容人固執,做事不知變通。2形容人堅持錯誤立場不改悔。3形容人意志堅定不動搖。 也作一條道兒跑到黑。 一條路走到黑。
【第71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一俗語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面。 此俗語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王母娘娘開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園內恰巧遇見鵝仙女,被其美麗所傾倒,大動凡心,遭鵝仙女呵斥并狀告至王母娘娘處。王母娘娘大怒,隨手將嫦娥月宮中獻來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罰其下界為蟾蜍(癩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癩蛤蟆體內。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卻了一件寶物,令癩蛤蟆磨難結束后完璧歸趙,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監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由此而來。
【第72句】:【鵓鳩樹上鳴,意在麻子地】(諺)鵓鳩:又名勃鴣,鳥名。鵓鴣鳥身在樹上嗚叫,心卻想的是吃麻地里的麻子。比喻人表面做作往往是假,心里暗打主意才是真。
【第73句】:【擔雪填井——沒個滿的日子】(歇)本指填不滿水井,轉指人的欲望永無滿足的時候。
【第74句】:【好話說上千千萬,不如實事辦一件】(諺)好聽的話說得再多.也不如切切實實地做上一件好事管用。 指光說不起作用,貴在拿出實際行動。 也作“好話千句,不及好事一樁”。
【第75句】: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第76句】:【孩子哭了,抱給他媽】事情由主管者處理。尤鳳偉《中國 一九五七》:“不交待立刻去向隊長匯報,孩兒哭抱給他娘。” 好漢作事好漢當自己做事承擔全部責任。馬烽西戎 《呂梁英雄傳》:“好漢作事好漢當,決不連累你們。”
【第77句】:三天不吃餓成病,十日無餐送了命
【第78句】:【樹林子大,什么鳥都有】 釋義:借指人多的地方,什么樣的人都有。 例句:“真是樹林子大,什么鳥都有,居然有人誣告盧華。”
【第79句】:【暮鳥戀巢,落葉歸根】借指人到老年,懷戀故鄉,回到家 鄉。傅寧軍《臺灣海峽悲歡錄》:“俗話說,暮烏戀巢,落葉歸 根,望回來吧!”
【第80句】:又如老舍《茶館》第二幕:“可是呀,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有個事兒作,也就得念佛!”
【第81句】:【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原指武藝高強,借指精通有關方 面的技術。師陀《果園城記》:“就是說他得教國文、地理、歷 史、自然、算術,甚至還得會教體操,十八般武藝他得件件精 通。”
【第82句】:【千里井,不反唾】(諺)出遠門在千里之外,飲過井里的水,不要以為再不路過此處,便朝井里吐唾沫。指為人要忠厚,不可做欺心的事。
【第83句】:【日出三竿,不急便寬】 釋義:三竿:舊時估量太陽離地面的主觀約數。指太陽出山三竿高,風勢不猛,則風會逐漸平息。 例句:諺云:“日出三竿,不急便寬”。大凡風,山出之時,必略靜,謂之風讓日。
【第84句】:【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諺)勢:權勢。以權勢相交的,權勢盡后朋友就散;以財利相交的,無利可圖時交情就斷。 指以權、錢相交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第85句】:【六根清凈】“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器官,眼根與色境相對,能生眼識,乃至意根與法境相對,能生意識。由能生之義而稱之為“根”。《法華經·功德品》說,菩薩消除眼等六根無始以來罪垢,以無量功德莊嚴,使之清凈潔白。由此清凈功德而六根各發“無礙妙用”。清凈眼根“見于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乃至清凈意根“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又《大智度論》卷十一說:“布施時六根清凈,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內心清凈……得一心故,實智慧生,如是等諸善法悉皆得。”后借用表示內心清凈,不受外境干擾。如《水滸傳》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凈,與汝剃了,免得爭竟。”又有“耳根清凈”,形容不受嘈雜聲或是非之語的干擾,安靜自在。《水滸傳》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興,都到外面看時,果然綠楊樹上一個老鴉巢。眾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凈。’”元·李文蔚《燕青搏魚》第一折:“我出的這門來,燕順也離了家中,可也耳根清凈。”(禹振聲)
【第86句】:【老的別惹,小的別逗】(諺)不要惹怒老人,不要逗惱小孩。指人到老年往往性格變得倔強,而未成年的孩子又喜怒無常,故老人小孩不可惹逗。
【第87句】:【祗樹有緣】祗樹,即祗樹園,簡稱祗園,在古印度舍衛城,與王舍城的竹園同為釋迦牟尼時代的兩大精舍之一。釋迦牟尼在祗園住了二十五年左右,宣講了許多經典。可參見《大唐西域記》卷六。此外,“祗園”在詩文中又往往泛稱佛寺。如唐·白居易《題東武丘寺六韻》詩:“香剎看未遠,祗園入漸深。”又如清·姚鼎《鷲峰寺》詩:“寂寂清溪水,蕭蕭祗樹園。”后俗語中用“祗樹有緣”指與佛法有緣份,多指入寺為僧。如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自家叫做佛印,生來有些靈性,只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兩鬢。漫言祗樹有緣,落得浮萍無定。”(李明權)
【第88句】:天下之事,非教無成
【第89句】:【叫花子剛有得吃,就苛待要飯的】謂人的情況好轉,翻臉不 認朋友。類似的:今天撂下討飯棍,明天就把窮人恨。柳青 《創業史》:“咱們都是在郭家河窮得立不住腳,搬到蛤蟆灘 來的哎,你家搬過來的那陣是啥樣?叫花子剛剛有得吃的 了,就苛待要飯的啦?”
【第90句】:腳跑不過雨,嘴強不過理。
【第91句】:【橫挑鼻子豎挑眼】(慣)形容很不滿意,百般挑剔。 也作“橫挑眼,直挑眼”。
【第92句】:【娼不笑人娼,盜不罵人盜】(諺)娼:妓女。比喻從事低賤行業的人,不會鄙視同行者。
【第93句】:【打架忘了伸拳頭】(慣)形容人緊急關頭慌亂得忘了自己該做什么。
【第94句】:【 歲月不饒人】年老力衰,是不可抗拒的規律。海外於梨華 《尋》:“到底是四十多歲的人啰,歲月不饒人,誰也逃不脫。”
【第95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諺)百足之蟲:一種多足的爬蟲,即馬陸,軀干多節。僵:倒下。比喻有雄厚實力的權勢門第,雖然衰敗,還不至徹底消亡。 也作百足之蟲,三斷不蹶。 百腳之蟲,至死不僵。
【第96句】: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第97句】:【肉賤鼻子聞】(諺)價錢便宜的肉,要用鼻子聞聞,以防買下臭肉。 也泛指貨物賣價過于低廉,要格外當心,以防上當受騙。
【第98句】:【鴨子不吃癟稻——肚里有食】(歇)癟:不飽滿。指人不吃差一些的食物,是因為肚子不餓。
【第99句】:【和尚置梳篦】(慣)梳篦:梳子和篦子的合稱。和尚是光頭,不需要梳子。比喻做毫無用處的事情。
上一篇:經典人生哲理文案,干凈氣質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