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隔山射虎——全憑硬弓(功)
【第2句】:【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諺)天君:心。指人只要心神安寧,身體各部分機能就會各得其所。也借指主事人從容鎮定,屬下便不會慌亂。
【第3句】:人字雙著寫——不從也得從
【第4句】:【亂成一鍋粥】(慣)形容秩序非常混亂。 也作亂成一團。 亂成一團麻。
【第5句】:一網打盡天下魚——想得到辦不到
【第6句】:明亮的爸爸摘了幾筐青椒要到集上去賣。晚上,他拿起針頭逐個朝里注水。明亮疑惑不解,問他爸這是干嗎?他爸說是注射“保鮮藥水”,可明亮媽卻說:“你爸爸啊,雁過也要拔幾根翎!”(河北·邢臺)
【第7句】:【是狼是虎,來到面前再說】不必先發愁,遇到困難再想辦 法。柳青《創業史》:“走!打你的土坯去。是狼是虎,他奔 你身來再說。”
【第8句】:【又要尿炕,又要睡干床】自己不學好,不爭氣,還要過舒服 日子。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你尿了炕,還想睡干 床,誰叫你去耍錢了!”
【第9句】:【摸不準脈窩】(慣)比喻找不到問題的癥結。
【第10句】:【烏鴉別笑豬兒黑】見“老鴰別嫌豬黑”。
【第11句】:【 三拳打不出一個悶屁來】人太老實,不會說話。成語:寡 言少語。臺灣瓊瑤《幾度夕陽紅》:“他那個太太呀,和他正 相反.三拳打不出一個悶屁來,問一句,答一句,別別扭扭, 不過很漂亮。”
【第12句】:【阿婆不嫁女,哪得孫兒抱】(諺)孫兒:此處指外孫。阿婆如果舍不得把女兒嫁出去,如何能抱上外孫呢?古時催嫁的話。
【第13句】:【骨頭沒有四兩重】謂人沒有多大分量,沒有多大本領。 清代《品花寶鑒》:“幾句話說得潘其觀骨頭沒有四兩重了。”
【第14句】:【爬得高,跌得重】釋義:官職攀得越高,招來的災禍越大。例句:爬得高,跌得重。心越狠,命越窮。人心不知足,得隴又望蜀。
【第15句】:【好拳不贏頭三手】(諺)頭三手:拳術交手的頭三招。指拳術比賽時,真正的高手總是讓過前三招,然后才施展手段。泛指本領高強的人往往到最后才以絕招取勝。 也作“好把式不贏前三手”。
【第16句】:樹木不剪不成材,文章不改不精練,反復修改是提高作文成績的一個重要環節,按爸爸的說法是“米淘三遍沙礫少,文改數遍質量高”。(廣西·南寧)
【第17句】:【膽量是斗出來的,志氣是逼出來的】(諺)膽量是在斗爭中鍛煉出來的,志氣是由逆境逼出來的。指人的膽量和志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環境激勵的結果。
【第18句】:逆水賽龍舟——力爭上游
【第19句】:打燈籠走親戚——明來明去
【第20句】:蟹子過河——隨大流
【第21句】:【 好酒說不酸,酸酒說不甜】謂不怕議論,議論改變不了事 實。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人嘴兩張皮,任他們說去 唄!好酒,說不酸;酸酒,說不甜。” 回爐燒餅不香謂不新鮮,失去原有的特點、優點。《小 說季刊》(1981,4):“回爐燒餅不香,這可不是又香又酥能吃 的燒餅,而是菱洲圩村上的碎嘴姑姑、嬸嬸們對談崩了的親 事又合好的比方。”
【第22句】: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第23句】:課外活動時,整個校園都是學生在活動。一個下地干活的農民路過這里看見了,說:“你看,就跟魚泛池一樣。”(河南·新野)
【第24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釋義:形容疾病發作得快,好得慢。例句:麝月笑勸他道:“你太性急了,俗語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又不是老君的仙丹,哪有這樣靈藥!你只靜養幾天,自然好了。”
【第25句】:【打卦打卦,只會說話】(諺)打卦:算卦,算命,推算人未來命運的迷信活動。指測八字算卦的人,只會用花言巧語騙人錢財。
【第26句】:【耗子栽進書簍里——咬文嚼字】見“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
【第27句】:【過了芒種,不能強種】釋義: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6日前后。大田作物要在芒種以前播種完,芒種以后不宜再播種。例句:俗話說:過了芒種,不能強種。谷雨思尋了一下,才說:“離芒種只有五、六天了……可我尋思,強種也得種呀!決不能坐等國家支援!”
【第28句】:【上山捉虎豹,下海擒蛟龍】釋義:比喻冒死去做艱巨危險的事。例句:王二狗站起身來,“團長,只要您老用得著,上山捉虎豹,下海擒蛟龍,我都敢去。” #NAME?
【第29句】:背地里罵知縣——無用
【第30句】:狗熊掰玉米——掰一個丟三個
【第31句】:【里三層外三層】(慣)1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非常多。2形容層次多,一層包著一層。
【第32句】:【蒙在鼓里】(慣)比喻受蒙蔽,不明真相。 也作蒙在鼓肚里。 蒙到鼓里邊。
【第33句】:【鴨子的足板兒——一聯兒的】(歇)本指鴨子的腳趾連成一片,轉指人與人關系密切,聯合在一起。
【第34句】:我的弟弟活潑,好動。白天由奶奶看著,可奶奶一不留神,他就跑得不知去向,這時,奶奶便會說:“這孩子,真是個小地仙,一會兒不見走一千。”(河南·沁陽)
【第35句】:我跟爸爸去集上買年貨,問爸爸是不是每年年前東西都比平常貴。爸爸說:“是啊,常言說一到老年根,黃土貴三分。”(江蘇·高郵)
【第36句】:【 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能滿足一切要求,要什么有什么。 類似的:要東有東,要西有西。香港梁鳳儀《千堆雪》:“自出 娘胎,就錦衣玉食,穿金戴銀……自懂性以來,就要風得風, 要雨得雨。”
【第37句】:【半個秀才】“半個秀才”指有一定的文化,但屬于低層次的。在使用上根據文章語言環境,有時用于褒獎,有時用于嘲諷。如通過參加掃盲班,王大叔也能頂半個秀才了。再如,《孔乙己》里有句嘲諷孔乙己的話:“你怎得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那么科舉考試真有“半個秀才”的稱謂嗎? “半個秀才”源自民間。按清朝科舉考試制度,童生方有資格參加秀才考試。先經縣考初試,再府考復試;復試通過者,可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院考選上的稱為生員,生員亦即秀才。而那些沒有考取秀才的童生,也還是有出路的,經學政擇優錄為佾生。佾生即朝廷和孔廟中任佾舞的歌生、舞生。這樣看來,佾生只是童生到秀才的“一半”。所以民間把佾生俗稱為“半個秀才”。
【第38句】:【 彈不到一股弦上去】彈、談同音借用。謂說不到一起去, 話不投機,沒有共同語言。亦可用反義。馬烽《劉胡蘭傳》: “平素和家里人也是說不了三句話就頂板,和誰都彈不到一 股弦上。”
【第39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最初的衣裳應該是樹葉與獸皮連在一起的“圍裙”。后來傳說黃帝創上衣下裳,即是上下連在一起的服飾,故后人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到有文字記載時,我國的服裝樣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時期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裝。到春秋戰國時,這種上衣下裳開始變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長了一些,就是說這一時期男女還都穿裙子。《詩經》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領)的新式服裝,以及“袍”(一種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做被的長式衣服)、“裼”、“裘”等兒童褓衣和皮衣。可見,當時人們的衣著已十分可觀了。
【第40句】:【使喚什么馬,用什么鞭子】采取相應的方法。韓志君等 《古船·女人和網》:“我暴,是對你,啥馬,用啥鞭子!”
【第41句】:【騎驢不知趕腳的苦】釋義:比喻體會不到別人的苦處。例句:“坐車的都是有錢的,他們哪兒知道拉車的苦!一個錢也不肯多給,你跑慢了他還不樂意,哎,真是騎驢不知趕腳的苦哇!”
【第42句】:【吃得筵席打得柴】(慣)既能在宴席上做賓客,又能到深山里當樵夫。指人既能過富日子,也耐得了貧苦。
【第43句】:【留后手】(慣)指為避免以后發生困難而采取留有余地的措施。
【第44句】:【拿著雞毛當令箭】釋義:比喻把別人隨便講的話當作命令一樣來對待,或把小事當成大事。例句:“俺就得問,這是俺們民兵的責任!”“哼!別拿著雞毛當令箭,你爹見著俺還得讓三分。”
【第45句】:【有根才開花,有蔓才結瓜】(諺)沒有根的草木開不了花,沒有蔓的植物結不出瓜。指凡事必定先有根本,然后才能發展壯大。
【第46句】:【專咬硌牙的鐵核桃】(慣)比喻專門整治態度強硬或難對付的。
【第47句】:出門戴口罩——嘴上一套
【第48句】:【射幸數跌,不如審發】(諺)幸:僥幸。審:審慎。射箭偶爾中了一次,卻多次失落,不如審慎發射。 指凡做事不可只圖僥幸,要精心慎重為好。
【第49句】:小姨在織一件朱紅色的毛衣,叔叔說道:“這顏色顯得太濃了。”媽媽在一旁笑著說:“羊吃苦苦菜,各有心上愛。哪有喜好完全一樣的人呢?”(甘肅·靖遠)
【第50句】:【 有風的使風,有雨的使雨】各人使出自己的本領。或說: 能行風的行風,能行雨的行雨。成語:各盡所能。《小說月 報》(1983,3):“國家提倡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展自由市場, 自由競爭,有風的使風,有雨的使雨,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就看誰能為國家多賺錢。”
【第51句】:死馬當作活馬醫——妄想;想盡一切辦法
【第52句】:【兵隨將令草隨風】(諺)兵士要隨著將領的指揮行動,就像草隨著風向而擺動一樣。指在戰斗中,士兵必須堅決服從指揮。 也作“兵隨將轉”。
【第53句】:【枇杷黃,醫者忙;橘子黃,醫者藏】(諺)枇杷皮色發黃時是夏天,這時瓜果桃李齊上市,疾病多,醫生忙;橘子皮色發黃時是冬天,市上沒了瓜果,疾病少,醫生閑。指夏季人們亂吃瓜果,容易生病。
【第54句】:【泥佛勸土佛】(慣)比喻勸說或勸慰與自己情況相似或遭遇相同的人。 也作“泥菩薩勸土菩薩”。
【第55句】:最近一段時間,陰雨連綿,眼看麥子到熟的季節了,天氣卻不見晴好。爺爺發愁地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部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濕了老鴰毛,麥子必從水里撈。”(河南·西平)
【第56句】:剪開蠶繭貼在眼睛上——滿眼都是絲(私)
【第57句】:【黃狗吃米,逮住黑狗剁尾】后者冤枉,作替罪羊。或說:黃 狗偷食(吃肉),白狗擔當(當罪)。趙樹理《三里灣》:“咦! 這才是黃狗吃米,逮住黑狗剁尾哩,別人愿不愿嫁你,我礙 得著什么事呀?”
【第58句】:【駝子摔跤,兩頭不著地】駝子不能平躺在地上。借指沒著 落,或兩頭落空。香港唐人《金陵春夢》:“如果還有其他糾 葛,那我就不準備殺死他,以免討好了這一面,得罪了那一 方;駝子跌筋斗,兩頭不著實。”
【第59句】:種地不長苗——壞種
【第60句】:小明放學回家,爺爺讓他去買包茶葉,他磨磨蹭蹭地不愿去。吃完飯,爺爺又催他去買,小明還是懶得動。奶奶在一旁說:“這真是饑了蹭,飽了愣,不饑不飽不想動。”(河南·三門峽)
【第61句】:拿著草帽當鍋蓋——盡是出氣眼;亂扣
【第62句】:【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指職業收入倒掛的現象,腦力勞 動收入不如體力勞動收入多。雜文圖書:“民謠已經說了, 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
【第63句】:【二者必居其一】此語的意思是只能在兩樣事物中選擇一種。此語典出《孟子·公孫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這段話說的是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去齊國,齊王贈金一百,他不受。到了宋國,宋君贈金七十,他接受了。又到薛國,薛君贈金五十,他也接受了。孟子的學生陳臻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問他說:“假如你不接受齊王之贈是對的,那后來接受兩國之贈就不對了;如果說接受宋君、薛君之贈是對的,那么,不接受齊王之贈就是錯了。一個人前后的行為應當一致,您只能在這二者中選擇一種,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解釋說:“你說的非常有道理,但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宋國和薛國,我們游說的時間長,去的地方多,處處需要錢,我當然要接受。而齊王給我們的贈金,我沒有用處,沒有用處而又要別人的贈金,那不是向別人借錢嗎?天下哪有君子向別人借錢的呢?”陳臻聽了,覺得老師說得很有道理。
【第64句】:孤兒院里的孩子一窮小子
【第65句】:【卷起毛邊說光邊】毛邊,指紙的邊緣不整齊。謂掩蓋缺 點,只說優點。《人民日報》(1981,8,29):“有些文章則是卷 起毛邊說光邊,最后不輕不重、不疼不癢捎上幾句,末尾還 來個‘總之,瑕不掩瑜’云云。”
【第66句】:【知底莫過當鄉人】(諺)當鄉人:同鄉人。再沒有比同鄉人更清楚底細的了。指在同鄉人面前,不要想隱瞞自己見不得人的事。
【第67句】:暑假里的一天中午,天氣悶熱。吃飯時,我脫光衣服,開著電扇,還是熱得要命。奶奶說:“要是能把肉皮子也脫了就涼快了!”(四川·達川)
【第68句】:【慣子如殺子】(諺)慣:嬌慣。一味嬌慣子女,反而會害了他們。指對后代絕不可溺愛。 也作“惜子如殺子”。
【第69句】:背后作揖——空頭人情
【第70句】:【一家人臭嘴不臭心】(諺)臭嘴:斗嘴,說出些難聽的罵人話。指一家人過日子,免不了要頂嘴鬧別扭,但總是一心一意過日子的。
【第71句】:今年一直大旱,農民盼望著下雨。我爺爺說:“該下了。九月九,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河南·尉氏)
【第72句】:石頭縫里塞棉花——軟硬兼施
【第73句】:【天有不測風云】此語比喻人有難以預料的災禍。它典出《元曲選,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那小廝恰才無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好像現在的“躲貓貓”。沒過多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便引用了此語。《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周瑜與曹操大戰于三江口。諸葛亮和周瑜英雄所見略同,采用火攻。一切準備就緒,但冬季少有東南風,周瑜發愁病倒。諸葛亮去探望他,他又不想說實話,只說:“人有旦夕禍福,誰又能保證不生病呢?”而諸葛亮卻故意神秘地說:“天有不測風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 周瑜覺得諸葛亮言外有意,便連忙問有何藥方可治他的病,諸葛亮寫了十六個字遞給周瑜。這十六個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看了,眼前一亮,病競好了。這才引出好戲“借東風”。看來,到明代“天有不測風云”一語已經比較流行。
【第74句】:冰凍三尺——不是一天的工夫
【第75句】:爸爸和爺爺一樣性情暴躁,稍有不順心的事,就大發雷霆。奶奶常無可奈何地說:“唉,真是什么谷子碾什么米,什么老子有什么樣的兒啊!”(河北·行唐)
【第76句】: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第77句】:關夫子賣豆腐——人強貨不硬
【第78句】:【馬有失蹄,人有失足】(諺)失蹄:馬在行進間腿蹄閃空。失足:失足落水,借指行為出錯。馬有失蹄的時候,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指人偶爾犯錯是難免的。 也作馬有前失,人有后悔。 馬沒有不打前失的,人沒有不犯錯誤的。 人有失錯,馬有失蹄。
【第79句】:破船過江——人人自危
【第80句】:【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人堵一道墻】釋義:開一條路,指遇到困難得到幫助;堵一道墻,指給自己增加障礙。意為不要得罪人。例句:他喃喃地說:“我是說犯不著去得罪人呀!自古道:‘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人堵一道墻’。都是街坊鄰居,一出門就見面,鬧翻臉多不好!……”
【第81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慣)三界:佛教用語,指眾生輪回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原指超然于塵世之外,得道成仙;后指出家修行的人不問世俗之事,脫離世俗羈絆;現在多指人超脫于社會生活之外。 也作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82句】:閻王的爺爺——老鬼
【第83句】:吃過晚飯,奶奶坐在客廳里補襪子。媽媽看見了,就勸奶奶:“媽,別補了,我不是給您買了新襪子嗎?您還要放到啥時候才穿啊!”奶奶卻說:“閨女啊,光勤不儉等于買個沒底兒的碗。等你到了我這把年紀時,就知道啥事都得省著點了。”(河南·滎陽)
【第84句】:【火燒眉毛——且顧眼前】(歇)且:姑且,暫且。指情勢急迫,暫且先料理眼前的事。也指遇事缺乏長遠眼光。
【第85句】:【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諺)賢:賢良,賢慧。指為夫免禍賴妻賢,為父寬心賴子孝。 也作妻賢夫省事,子孝父心寬。 省事:省去了種種煩心的事情。 妻賢夫少禍。
【第86句】:這天,奶奶看到一群螞蟻爭先恐后地往樹上爬,忙對我說:“螞蟻上樹,滿天風雨;螞蟻下山,必有干旱。婷婷,快把晾著的衣服收起來吧!”(河北·唐山)
【第87句】:【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交談中受到啟發。贊美或恭維 之詞。清代《老殘游記》:“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是 聞所未聞!”
【第88句】:【山高皇帝遠/天高皇帝遠】地區偏遠,政權管轄不到。趙 樹理《孟祥英翻身》:“這地方是個山野地方,從前人們說山 高皇帝遠,現在也可以說山高政府遠吧,離區公所還有四五 十里。”
【第89句】:【費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90句】:【從來好事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諺)指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好事不會長久,就像彩云一閃就過,也像琉璃容易破碎一樣。
【第91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此語一般兩句連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過去封建時代,用來激勵人們上進好學,形容讀書的重要性和好處。那么,它源自何處呢?它源自宋真宗的《勸學詩》,詩中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使他沒有想到的是,后來人們受其啟發,又續貂一句“書中自有顏如玉。”也不知道人們是有意逢迎皇帝,還是寒磣皇帝,反正“顏如玉”不如“黃金屋、千鐘粟”格調高雅。不管怎么說,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給冷落了。以上三句詩,無非是說明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讀了書,有錢花;讀了書,有飯吃;讀了書,有嬌娘。有的少年為此追逐名利享受,誤入歧途。毛澤東也曾向少兒勸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才是正道。
【第92句】:【唱白臉】(慣)白臉:中國傳統戲曲中奸臣的臉譜,象征奸詐,泛指反面人物。比喻在矛盾和爭斗中充當強硬、蠻橫的角色。
【第93句】:【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歇)裹腳:指裹腳布,舊時婦女用來裹腳的長布條。本指懶婆娘的裹腳布既長又臭,轉譏人文章或講話等很長卻又空洞無物,令人厭惡。 也作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裹腳布——又臭又長。
【第94句】:【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饃】生產以人多為好,消費以人少 為好。此語反映了人口與生產、消費的關系。或說:人少好 吃飯,人多好做活/人多好種田,人少好過年。臺灣柏楊《丑 陋的中國人》:“人口問題是很重要的,如果中國要想強大, 人口一定要拼命減少。有句話說: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 饃。”
【第95句】:【掌印把子】(慣)比喻掌握政權。
【第96句】:干著指揮有威信,坐著指揮話不靈。
【第97句】:【蒼蠅不鉆沒縫的蛋】(諺)比喻若人一身正氣,邪惡小人便無從鉆空子。 也作蒼蠅不抱無縫的蛋。 蒼蠅無縫不下蛆。
【第98句】:【想起一出是一出】從前富貴人家,把戲班叫到家中唱戲, 戲目由他們決定,叫點戲。他們想點哪一出就演哪一出。 引申為:沒有準譜兒,一會兒一個主意。王蒙《活動變人 形》:“老孫辦事就是這么荒唐可笑,想去一出(戲)就是一 出。”
【第99句】:碰到南墻不回頭——死心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