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蘆花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有一句著名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而在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中,還有一個形象生動、意境深遠的描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個描寫就是唐代文學中最為經典的蘆花描寫。
唐詩中描寫蘆花的篇章非常多,《觀書有感》中也有“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描述無不表現出了唐代文人對于蘆花這種自然景物的情感和贊美。而其中最為出名、影響最大的便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在這首詩中,王之渙描寫了自己一路走來所經歷的艱難困苦以及對于人生的感悟與思考。而當他爬到鶴頂紅垣的時候,眼前出現了廣闊無垠、秋色如洗的景象——“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而在這個景象之中,唯一顯眼的便是那片片蘆花——“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王之渙通過這個描寫,將自己與自然景物相融合,并在其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和人生意義。同時,在他看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也是要不斷地超越自我、追求更高境界和價值觀念。
總體來看,《登鸛雀樓》中那片蘆花雖然只是一個細節描寫,但卻深刻地表達出了人性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這也讓我們更加認識到了唐代文學中蘆花描寫的獨特魅力和深刻內涵。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