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針尖對麥芒】(慣)麥芒:麥穗上的芒,呈針狀。比喻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2句】:【耍死狗】(慣)指使用無賴手段,放刁、撒潑,故意搗亂。 也作耍無賴。 耍賴皮。
【第3句】:【雞來迎雞,狗來迎狗】(慣)比喻沒主見、沒原則,對誰都奉承、迎合。
【第4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釋義:跟上等的比,不如人家;跟下等的比,比人家還強。處于中等水平。多用來表示基本滿足,沒有更高的追求。 例句:再說,當護士雖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樂得逍遙自在,她卻偏不服氣。
【第5句】:【擺擂臺】(慣)擂臺:舊時為比武而搭的臺子。原指搭臺子歡迎人來比武,現比喻向人挑戰。
【第6句】:【耳朵磨出了繭子】(慣)繭子:趼子,手掌或腳掌的某些部位因摩擦過多而生成的硬皮。形容對某些話聽得太多而厭煩。 也作耳朵都聽起繭了。 耳朵眼兒聽得長繭子了。
【第7句】:【此一時,彼一時】見“彼一時,此一時”。
【第8句】:【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見“各人自掃門前雪”。
【第9句】:【中暗箭】(慣)中:受到。比喻被別人暗中傷害。
【第10句】:【出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11句】:【武大郎玩鴨子——啥人玩啥鳥】(歇)本指個子矮小的武大郎只配玩腿短的鴨子,轉喻什么樣的人自會與什么樣的人交往,或什么樣的人配用什么樣的東西。
【第12句】:【人心換人心】 釋義:相互以真誠之心相待。 例句:那是人心!人心換人心,那是自己的心換來的。T市誰不知道他蔣岐山是夠朋友、肯幫忙的人?
【第13句】:【吃人不吐骨頭】(慣)形容人極其貪婪、陰險和兇殘。 也作“吃人不吐核兒”。
【第14句】:【狐貍尾巴露出來了】 釋義:民間故事說狐貍會變成人,常常變成美女來迷人,但還帶著尾巴,偽裝由此而暴露。比喻露出破綻,暴露真相。“露”叉作“現”。 例句:熊木祿心里暗暗罵了一聲:你小子狐貍尾巴到底露出來了!徐黑闖真會掐算啊,蘇完全按這條道跑呢。
【第15句】:【只有慈悲公人,沒有慈悲犯人】(諺)公人:舊時稱管犯人的公差。 指只有同情人的公差,沒有同情人的犯人。
【第16句】:【脫了褲子放屁——費兩道手】(歇)指多此一舉或自找麻煩。常含責罵意。 也作脫褲子放屁——多費一道手續。 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第17句】:【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慣)形容美女嫁給了丑陋無能的丈夫。含諷刺意。
【第18句】:【投以木桃,報以瓊瑤】 釋義:木桃:比木瓜小的一種植物,果實,味酸澀。瓊瑤:美玉。比喻對別人給的好處,以十倍百倍來報答。 例句:自古道:“投以木桃,報以瓊瑤。”你小姐既有玉瑤之投,我焉可無木桃之報?
【第19句】:【主題】“主題”是指文學、藝術作品中表現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 “主題”是個外來詞,它源自德國,來自日本。 在德國,主題最早只是個音樂術語,指音樂中最具有特征的、并處于優越地位的旋律,也就是主題旋律。它表現一個完整的音樂思想,是整個樂曲的核心。音樂中的這個術語后來被移植到文章寫作及文藝創作中,把文章與文藝作品的中心思想稱作“主題”。 我國使用的“主題”這個詞.是從口語引進的,日語從德語中翻譯過來。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意、義、理、旨、主意、主旨、主腦等,實際上都是“主題”的意思。
【第20句】:【誰家敢掛無事牌】 釋義:說明誰家也不可能沒有事。 例句:親戚處,這都是常情嘛!誰家敢掛無事牌,保證沒得個三長兩短的?
【第21句】:【踢破了門檻】(慣)形容上門的人很多或某人來的次數很多。
【第22句】:【結疙瘩】(慣)1比喻雙方因為某些原因而產生矛盾、隔閡。2比喻由于對某事不明白而心存疑問。 也作結扣子。 結死扣。
【第23句】:【龍生龍,鳳生鳳】 釋義:比喻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子女。 例句:“自古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會打洞。沒有好家道,還能出了好兒女?”
【第24句】:【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 釋義:鵪鶉:一種小烏,也叫鶉,雄性好斗。比喻人失利后,完全喪失了戰斗力。 例句:“是啊,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這家伙上不了陣勢。”老孟也附和道。
【第25句】:【披星星戴月亮】(慣)天還沒亮就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來。形容非常辛苦、勞累。
【第26句】:【西紅柿】“西紅柿”是人們非常喜歡吃的一種外來蔬菜。那么,外來蔬菜多了,為何單探西紅柿之源呢?因為西紅柿有個典故。 國外傳人的東西,一般用“胡、番、西、洋”來表述,并與國產相區別。 “西紅柿”最初叫“番茄”,現在還有“番茄醬”美食。顧名思義,它來自番邦,大約在明代時傳人中國。最初稱為“番柿”,后來又叫“西紅柿”,因為它的形狀酷似柿子,顏色是紅的,來自西洋的緣故。 據記載,它的老家在南美洲秘魯的叢林幽谷之中,它的枝葉上有一股難聞的氣味,所以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誤認為是有毒植物,艷麗的果實競無人敢吃。當地印第安人認為只有狼才敢吃它,于是給它取名為“狼桃”,警示人們不要誤食。直到十七世紀有個法國畫家先寫下了遺囑,然后冒死吃了一只“狼桃”。他雖然嘗到了酸甜可口的美味,但想到種種可怕的傳說,仍躺在床上心驚肉跳,等候死神的降臨。過了大半天,他仍舊活著,便立即爬起來把遺囑燒掉,興沖沖地出門告訴親友們,“狼桃”無毒可以吃,且味道美極了。這一舉動不亞于魯迅筆下的第一個吃螃蟹者。這件事廣泛傳開,許多科學家對番茄進行研究,證明它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果實。從此,番茄風行全球。
【第27句】:【人急了造反,狗急了跳墻】(諺)人逼急了,就會死命反抗;狗逼急了,就會跳過高墻。指人被逼到無路可走時,什么冒險事都做得出來。 也作人急懸梁,狗急跳墻。懸梁:繩子掛在梁上,上吊自盡。 人急燒香,狗急跳墻。 人急拼命.狗急跳墻。
【第28句】:【堂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諺)瑞草:吉祥的芳草。即使是芳草,要是長在堂前,也會因為妨礙人行而惹人討厭。比喻好事做不到點子上,還不如不做的好。
【第29句】:【嫩扁擔難壓千斤】(諺)嫩扁擔:尚未經受過打熬的扁擔。比喻年輕人沒有社會經驗,難以承擔重任。
【第30句】:【膽小的怕膽大的,膽大的怕不要命的】(諺)膽小的人怕的是膽大的人,膽大的人怕的是拼命的人。指人到了連命都不要的程度,那是沒人敢惹的。
【第31句】:【說得出,做得到】(慣)指人信守諾言,敢作敢為。 也作說得出來,干得出來。 說得出來就做得出來。
【第32句】:【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歇)指害人的東西,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之。 也作“過街的老鼠——到處有人喊打”。
【第33句】:【看人看穿戴,生意看招牌】(諺)看一個人,先從他的穿戴看起;看商場生意,先從它的招牌看起。指人的儀表,生意的招牌,都是形象的標志,絕對不容忽視。
【第34句】:【人離原地活,樹離原地死】(諺)指人離開原地,走出困境,外出闖蕩,就能把生活的路拓寬。 也作人挪活,樹挪死。挪:挪動,離開原地。 樹挪死,人挪活。
【第35句】:【雞叫三遍天明亮】 釋義:比喻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定會到來。 例句:陶家媽媽!雞叫三遍天明亮,烈士們的血不是白流的。我們的力量比從前大得多了!革命總是要成功的。
【第36句】:夏不睡石,冬不困板。
【第37句】:【挨打不記數】(慣)比喻吃虧受挫卻不記取教訓。
【第38句】:【夫人】“夫人”這一稱呼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現在仍在使用。 先秦時,諸侯妻子、帝王妃子均稱夫人,《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日后,諸侯日夫人。”《論語·季氏》:“邦君之妻,君稱之日夫人,夫人自稱日小童。”夫人這一稱呼含有尊貴之意。在古代,只有封爵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二品大員的妻子,才有資格稱“夫人”。到了漢代開始普及,凡達官貴人、頭面人物的妻子均可享受這一尊號了。至于老百姓或布衣之妻是不能隨便稱呼“夫人”的。 如今,“夫人”這一稱號雖然常用于日常生活,平民之妻也偶或有用,但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仍然和為官者緊密相連而與百姓或布衣無太大瓜葛。
【第39句】:【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諺)大限:壽命的盡頭。夫妻就像同林棲歇的鳥一樣,到非分離不可的時候自然就得分離。指再好的夫妻也難保永不分離。 也作“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第40句】:【一根針沒有兩頭利】 釋義:比喻不能兩頭同時都顧到。例句:“一根針沒有兩頭利。”何水生嘆了口氣,“唉,難呀,要呢給它拖,死花了許多勞力,翻不得身;不要呢,糧食過不去。”
【第41句】:【河水犯不到井水】見“井水不犯河水”。
【第42句】:【二十四孝】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中華孝道的典范和樣板。那么,它始于何時,都包括哪些內容呢? 二十四孝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版本,但不同版本重合的比例相當高。在現在流行的版本中,共包括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這二十四個故事,涉及的人物則有帝舜、郯子、老菜子、子路、閔損、曾參、漢文帝、董永、江革、黃香、姜詩、丁蘭、郭巨、楊香、蔡順、陸績、王裒、孟宗、王祥、吳猛、庾黔、唐夫人、黃庭堅、朱壽昌等二十四人。二十四孝的最后兩位——黃庭堅和朱壽昌都是宋代人,所以,這個版本的寫定不能早于宋代。一般認為,二十四孝是由元代的郭居敬輯錄,并且每個故事都賦詩一首,作為課訓童蒙的教材。不過,根據最近的研究,二十四孝至少在北宋中期就已經形成,甚至可能要到唐代。在宋代的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以孝子為主題的壁畫或磚雕,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不僅如此,保存在敦煌的唐末寫本中,已經出現了“二十四孝”的名目,其中甚至包括釋迦牟尼。看來,二十四孝故事的流傳不是一兩個人的有意創作,而是由來已久的一種文化傳承。
【第43句】:【百貨中百客】(諺)指商店中的貨物必須品種繁多,才能滿足各方面顧客的需求。也泛指社會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物類,都有各自不同的專門用項。
【第44句】:【玉不琢,不成器】 釋義:玉不經過雕琢,不會成為器物。比喻人不經過教育、學習,不會成材。 例句:“是你不懂道理!”玉姑惱了,“玉不琢,不成器;幼不學,老何為?”
【第45句】:【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諺)內行人只要伸一伸手,就能知道交手的對方有多高的功力。指行家里手一接觸便能估透對方的強弱虛實。 也作“行家動動眼,便知深和淺”。
【第46句】:【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諺)所以:用來。形:形貌。明鏡用來鑒照自己的容顏,往事用來鑒察當前的事理。指借鏡是為了察己,借古是為了察今。 也作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明鑒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
【第47句】:【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養老、醫療、殯葬等各種生活現象;也指人的一生從生到死的過程。是誰把生、老、病、死放在一塊去說,并且形成了新的含義,源出有二。 說法一。源于北宋時一些福利設施與學校相鄰的巧合。北宋崇寧年間,朝廷有旨,令州縣置居養院(即養老院)以存老者,按濟坊(療養院)以養病者,漏澤園(殯葬所)以葬死者。看來,宋代的社會保障機構比較健全,比較重視社會保障工作。而當時的吳江,邑小地狹,遂于縣學(小學)之東的空地,依次設置。當時眾多的小孺子們在學,又與居養院、按濟坊、漏澤園相為毗鄰,故有“生、老、病、死”之說。說來也真巧,還真是一條龍服務。 說法二。源于佛家用語。佛家稱生老病死為“四苦”。《涅磐徑》日:“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第48句】:【交桃花運】(慣)比喻被異性喜歡或看重。 也作“走桃花運”。
【第49句】:【盛喜中不許人物,盛怒中不答人簡】(諺)簡:書信。大喜的時候不答應給人財物,那會給得過量;大怒的時候不回復書信,以免措辭失當。指人在情緒波動中,言行很容易偏頗。
【第50句】:【雛鳳清于老鳳聲】 釋義:雛鳳:小鳳凰。比喻年輕人勝過老年人,后一代勝過前一代。 例句:水溶見他語言清楚,談吐有致,一面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司量也。”
【第51句】:【有吃刀子的嘴,還得有化刀子的肚】 釋義:比喻不僅要有決心,還要有真實本領。 例句:當然,對待困難僅僅不怕是不夠的,有吃刀子的嘴,還得有化刀子的肚,我們必須正視它,必須一個一個加以解決。
【第52句】:【油條】“油條”是一種油炸食品,條狀故名。油條也稱油炸檜、油炸鬼。它是南宋杭州百姓制作的早點食品。1142年,民族英雄岳飛被賣國賊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計,暗中陷害于風波亭。當時風波亭附近有一家專賣油炸食品的飲食店,店老板正在油鍋里炸食品,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從盆中抓起一塊面團,捏成一男一女兩個小人,并將它們背靠背黏在一起,丟進油鍋,口里連連喊道:“吃油炸秦檜啦!”圍觀百姓爭購即食,以解憤恨。其他的飲食店見狀,也爭相效仿。整個臨安城都做起“油炸檜”,并很快傳遍全國。由于它是兩條面合在一起油炸而成,呈長條形,人們又稱“油炸檜”為“油條”。 油條制作簡單,味道鮮美,至今深受人們喜愛。
【第53句】:【人有同貌人,物有同形物】(諺)世界之大,偶爾也會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形狀完全相同的物。指人和人、物和物相像,這是大自然的巧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第54句】:【北人乘馬,南人乘舟】見“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第55句】:【白發故人稀】(諺)故人:老友。 指人到老年,老朋友就越來越稀少了。
【第56句】:【偷的鑼兒敲不得】(諺)比喻做下見不得人的事,不敢在人前露相,只能偷偷摸摸,遮遮掩掩。 也作“偷來的鑼鼓敲打不得”。
【第57句】:【射幸數跌,不如審發】(諺)幸:僥幸。審:審慎。射箭偶爾中了一次,卻多次失落,不如審慎發射。 指凡做事不可只圖僥幸,要精心慎重為好。
【第58句】:【卷鋪蓋】(慣)比喻被開除、辭職不干或收拾行李走人。 也作“卷鋪蓋卷兒”。
【第59句】:【死馬當活馬醫】“死馬當活馬醫”,其含義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做出的拯救舉動。典出宋·朱翌《猗覺寮雜記》。 在古時候,有一個人的良馬死了,傷心地閉門謝客。郭璞找上門來,說可以將馬救活,那人先是不信,后來一想,反正馬已死了,姑且聽聽他怎么說吧。郭璞何許人也,晉書有《郭璞傳》,郭璞不僅是一位文學家、訓古學家,還是一位高明的獸醫。 郭璞指點:“派一個健壯勞力,拿一根長竹竿,往東行走二三十里,遇到一片樹林,就用竹竿猛打,會得到一個小動物,把它拿回來,馬就能活過來。” 那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做,果然得到一只像小猴子的小動物,這個小動物一見死馬,立即湊過去,與馬接吻,猛吸馬的鼻子,不一會,這馬就站起來,又跳又叫,與平常無不異。 這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出處。
【第60句】:【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給人刁難或暗中打擊報復。“穿小鞋”源自一個民間傳說。 在古代,確實有“小鞋”,不過,它是一種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為女子從小纏足后形成的小腳,稱為“三寸金蓮”,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腳。 相傳,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樣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樣做成鞋子,再送回來讓新娘子上轎時穿。傳說宋朝有個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給又丑又啞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適逢有人給巧玉介紹了一個滿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個很小的鞋樣給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雙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轎要穿新鞋,可這怎么也穿不上,一氣之下,便懸梁自盡了。從那時起,人們便將這種背地里刁難人打擊報復的行為或使壞點子整人的行為叫做“穿小鞋”。
【第61句】:【鋦鍋的戴眼鏡——找碴兒】(歇)碴兒:器物上的破裂處,諧“茬兒”。比喻故意挑毛病,找差錯。
【第62句】:【放著河水不洗船】(慣)比喻放著有利條件卻不知利用。
【第63句】:【撈外快】(慣)指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分外的好處。 也作“撈油水”。
【第64句】:【打不掉馬蜂窩反螫了自己的手】 釋義:螫:蜇。比喻沒整了別人,自己反而吃了虧。 例句:女人坐起來,冷冷地說:“看打不掉馬蜂窩反螫了自己的手!”
【第65句】:【牙齒還有和舌頭相碰的時候】(諺)比喻在一起生活的人,關系再親密,也不免有時要發生沖突。 也作牙跟舌頭還有不和的時候。 牙齒跟舌頭那樣親,有時也會咬到。 牙齒有時也會嚼痛舌頭。
【第66句】:【青石板上釘釘,不會更動】 釋義:石板上釘上釘子,牢上加牢。比喻事情一做決定,不再改變。 例句:按照他的說法,這門親事,自然是青石板上釘釘,再不會有什么更動了。
【第67句】:【除夜犬不吠,新年無疫癘】 釋義:除夜:除夕的夜晚。疫癘:流行傳染病。舊謂除夕夜里狗不叫,過了年就沒疫病。 例句:歲時雜占:“除夜犬不吠,新年無疫癘。”
【第68句】:【請風光博笑臉】(慣)形容極力巴結、討好。
【第69句】:【好漢爭氣,賴漢爭食】(諺)好漢爭的是一口氣,賴漢爭的是嘴里食。指好男兒在功名事業上拼搏,奮力向上;賴漢子只謀填飽肚子,毫無出息。
【第70句】:【馬瘦毛長,人拙理短】(諺)馬瘦了,毛就顯得長;人笨拙,有理講不出或做事不圓到,就顯得理虧。指笨拙的人不是理短,而是嘴笨或處事不當。
【第71句】:【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諺)皺眉:皺著眉頭,有愧良心。切齒:咬牙切齒,十分痛恨。 指為人只要不做有愧于良心的事,世上就不會有和自己過不去的人。 也作“平生不做虧心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第72句】:【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諺)指談論別人是非的人,往往就是是非的制造者。也指提出問題的人,往往就是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人。 也作來言是非者,即是是非人。 來說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第73句】:【打蛇先打頭,擒賊先擒王】 釋義:比喻打擊壞人或敵人要先打擊為首的。 例句:常言說:打蛇先打頭,擒賊先擒王。只要將山大王拿住,一切就好辦了!
【第74句】:【連鍋端】(慣)1比喻徹底消滅。2比喻全部出動。
【第75句】:【敵不可縱,縱敵患生】(諺)縱:放縱,寬容。對于敵人,絕不能寬容,以免留下無窮的后患。指對敵對勢力不能心慈手軟,必須徹底消滅。
【第76句】:【快馬難追鮮魚價,宰相管不了水產行】 釋義:比喻鮮魚價錢變化快,誰也控制不了。 例句:姓紀的,你以為做買賣像帶兵似的,靠一紙命令就行了?錯嘍,俗話說:快馬難追鮮魚價,宰相管不了水產行。你發動群眾蓋房子,搞的挺氣勢,可汛期終不能發動群眾經商吧? ……._一…….
【第77句】:【走麥城】(慣)《三國演義》中描述,劉備大將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殺害。比喻英雄人物遭到失敗。 也泛指失敗。
【第78句】:【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難移】見“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第79句】:【十年九不遇】(慣)形容非常少見,難得碰到。
【第80句】:【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釋義:沉魚落雁:魚見了沉入水底,雁見了降落沙洲。閉月羞花:月亮見了躲藏起來,花兒見了感到害羞。形容女子容貌特別美麗。 例句: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日大喬,次日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心中向往已久,欲得之而無門。
【第81句】:【問門道】(慣)比喻尋找能夠達到目的或辦成事情的途徑。
【第82句】:【拿蘆席比天,小鬼比神仙】(慣)形容兩者差距太大。
【第83句】:【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釋義:沒有某種能力或力量,就不要招攬某種事情。 例句:徐秋齋說:“長官,沒有金剛鉆,也不敢攬你這瓷器活。你放心吧!”
【第84句】:【旱棗澇柿子】 釋叉:棗喜歡干旱,柿子喜歡雨水大。 例句:劉世盛說:“旱棗澇柿子嘛,俺們這個地方十年有九旱,越旱棗兒就越結得稠,也就越甜!
【第85句】:【媳婦堂前拜,公婆背利債】(諺)指舊時窮人家要靠借債來娶媳婦。
【第86句】:【一個人吃飽了,一家子都不餓】(慣)指過單身生活,無牽無掛。 也作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 一個人吃飽一家人不饑。 一個人吃飽一家人不鬧饑荒。
【第87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還有晴】(歇)晴:諧“情”。指說是無情卻還有情。
【第88句】:【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諺)三春: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的總稱。春天正是百鳥生育的季節,打死一只母鳥,就會餓死一窩雛鳥。指人要有保護動物、特別是保護雛鳥幼獸的觀念。
【第89句】:【大將無能,累死三軍】(諺)三軍:軍隊的總稱。指將領如果無能,三軍就會跟著倒霉。也借指領導人物缺德少才,下屬就會跟著白受苦。 也作“將帥無才,累死三軍”。
【第90句】:【六月戴氈帽——不看氣候】(歇)氈帽:嚴寒時所戴的用羊毛氈做的帽子。比喻不識時務或不看時機。 也作“六月間戴氈帽——不合時宜”。
【第91句】:【雨不大,淋濕衣裳;事兒不大,惱斷心腸】(諺)指某些小事處理不妥,同樣讓人倍感煩惱。
【第92句】:【遺子黃金,不如一經】(諺)遺:留給。經:經書。給子孫后代遺留黃金,不如教他們學好一部經書。 指留給子孫的,金錢不如知識。
【第93句】:【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諺)涌泉:冒出的泉水。得到別人一點一滴的恩惠,就要以涌泉般的好處回報,指人有恩于我不可忘,得好好報答。 也作受人滴水之恩,應以涌泉相報。 滴水之恩,不忘涌泉相報。 人有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
【第94句】:【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諺)分外:格外,特別。仇人相遇,彼此看得格外真切。指仇人之間特別痛恨,一見面誰也不肯放過誰。 也作仇人見仇人,分外眼睛明。 仇人見仇人,眼里起紅云。
【第95句】:【蘿卜雕寶盒——不是個材料】(歇)指不是做某事的合適人才。|
【第96句】:【扯后腿】見“拉后腿”。
【第97句】:【~碗豆腐,豆腐一碗】(慣)比喻沒有差別,都是一回事。
【第98句】:【寒食節】現在寒食節是一個為故去的親人(特別是父母)燒紙錢的節日,是一個全國性重大的民俗節日。唐代大詩人杜牧有首描寫清明節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魄……”后來,清明節與寒食節混為一談,甚至有些年輕人只知清明,誤把寒食當十月一(與故去的親人燒紙送寒衣)。 “寒食節”始于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歷史事件。寒食節本是個禁忌性的節日,也是一個紀念性節日。所謂禁忌,寒食節也叫禁火節、禁煙節,是在節日不準生火做飯,而要冷吃事前做好的飯或水果之類,所以叫寒食節。所謂紀念,是相傳這個節日起源于紀念介子推。 兩千六百多年前,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后母驪姬的陷害,在國外流亡多年。一次路過衛國的時候,重耳和他的隨從被人追擊,慌不擇路,逃到一個渺無人煙的地方,甚是饑餓。這時重耳發現大臣介子推不見了,別人說他乘危逃脫,重耳相信介子推不是那種人。果然過了一會兒,介子推給公子端來了一碗肉湯。重耳饑不擇食,狼吞虎咽,一飲而盡。這湯原來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的肉熬的。公子得知此情,表示即位之日,一定重加封賞。后來重耳真的即位成了晉文公,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犒賞功臣時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請賞,悄悄地到山林里躲了起來。人們贊賞介子推的這種行為,同時也對晉文公不滿,于是,有人在他的門上掛了封信。晉文公見到信,猛然想起介子推,遂派人去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從。 有人給晉文公出主意放火燒山攆他出來。不想,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樹而死。晉文公有感于此,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全國禁火,吃干糧、冷飯。 關于禁火的日期,也就是寒食節的節期,歷來說法不一。它不是固定在一年的某月某日,而是給出一個相對的參照點推算。參照點有兩個,一是清明,一是冬至。一般說法是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為寒食節。另一種說法是以上年的冬至為基準,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天為寒食,所以寒食節又叫“百五節”、“百六節”。《荊楚歲時記》云:“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兩種推算方法都與清明相鄰,所以,現在無論是給親人燒紙還是給英烈掃墓都在清明前或清明進行。俗諺有“早寒食,晚十月一”之說。
【第99句】:【雞腳高來鴨腳低】(慣)比喻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鬧意見、鬧別扭。
上一篇:古風詩詞大全(古風古詩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