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龍舟節、重午節,是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之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人們會吃粽子、飲雄黃酒、賽龍舟等。而在唐詩宋詞中也有不少關于端午節的佳作。
唐代詩人杜甫曾寫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首《登高》詩描述了江南地區的美麗景色。而在端午節時,江南水鄉更是美不勝收。此時沿江樹木郁郁蔥蔥,花草鮮艷欲滴;江面上波光粼粼,龍舟競渡、鑼鼓喧天。
宋代文學家蘇軾則以一個“屈原”的故事為題材創作了《赤壁懷古》一詞。這首詞描繪了屈原放逐于南楚后,在漢朝謁見孔子和老子的情形。相傳屈原正是在端午節那天跳入汨羅江自盡的,后來百姓聽聞此事便紛紛劃船撈救,競渡比賽也由此而來。
另一位宋代文學家蘇轍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一詞中,也有描述端午節的句子:“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誰道人生無再少?月明中夜皎皎。”這首詞以南宋時期的江南景色為背景,形容了端午節夜晚的清幽和安靜。
除了杜甫、蘇軾、蘇轍等文學巨匠外,唐代女詩人于慧也曾寫過一首關于端午節的詩。她在《端午日寄妻》中寫道:“白日縮衣陪短劍,黃昏斷腸急管弦。不知何處吳江畔?依舊煙波十里連。”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在外游子思念家鄉、想念妻子的心情。
從唐詩宋詞中可以看出,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在文學藝術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無論是描繪江南美景、講述屈原故事還是表達思鄉之情,都讓人感受到端午節的獨特魅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