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鬼迷心竅】(慣)比喻受入迷惑或受邪念驅(qū)使,頭腦迷糊不清醒,以至做出蠢事。
【第2句】:【風(fēng)中之燭,草上之霜】(慣)比喻上了歲數(shù)的人,身體衰弱,經(jīng)不起折騰。 也作“風(fēng)前的殘燭,瓦上的霜雪”。
【第3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諺)知府:州府的最高行政長官。雪花銀:成色純正的白銀。當(dāng)上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得到十萬兩雪花白銀。指舊時無官不貪。
【第4句】:我的字總寫不好,爸爸說我的字像是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我埋怨說筆不好,爸爸說:“驢不好好拉套,還嫌套桿子彎。”(河南·新野)
【第5句】:冬天不戴帽子一凍(動)腦
【第6句】:一遇到難題,我就打退堂鼓,老師說;“蠟燭不點不亮,油燈不撥不明,腦筋不開發(fā)就不靈,你得多動腦筋好好思考啊!”(廣東·龍門)
【第7句】:【捉刀】“捉刀”,現(xiàn)在指代替別人做文章。源出南朝劉義慶主編的《世說新語·容止》,而發(fā)明捉刀的人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操滅掉袁紹平定北方后,聲威大振,晉封魏王,許多少數(shù)民族部落紛紛歸附,匈奴也派使者拜見曹操。但在高大的匈奴使者面前,曹操覺得自己長得有些呵磣,“不足雄遠國”,弄不好會損害國家形象。決定找大臣崔琰做自己的替身。崔琰是當(dāng)時有名的美男子,身材高大。曹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崔琰,崔琰也滿口答應(yīng)了。于是,曹操讓崔琰假扮自己接見使者,而他自己卻“捉刀”扮成護衛(wèi)站在崔琰旁邊。等朝見完畢,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聽他對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看起來很有威嚴,但是站在座榻旁邊的那個拿著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看來這個使者真是慧眼識英雄,崔琰雖然帥氣,但還是敵不過曹操的霸氣。其實,曹操是多慮了,據(jù)《魏氏春秋》記載:“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fā)。” 曹操的“捉刀”演變成代人寫文章或頂替別人做事的意思了。現(xiàn)在,“捉刀”的含義又有所發(fā)展,“槍手”是不是從“捉刀”變化來的呢?
【第8句】:【求人不如求己】(諺)指求助于別人,不如自己努力來得可靠。
【第9句】: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天下太平
【第10句】:【胳膊兒往外撇】(慣)比喻說話、做事向著外人。 也作胳膊肘往外拐。 胳膊肘朝外扭。 胳膊肘往外彎。
【第11句】:【百拙無一能】(慣)拙:笨。指一點本領(lǐng)、能耐都沒有。
【第12句】:【拿雞蛋往鵝卵石上碰】(慣)比喻以弱犯強,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也作拿著雞蛋打石頭。 拿雞蛋往墻壁上碰。
【第13句】:【扣子對扣門,歪把跟歪瓢】(慣)指脾氣、秉性相投的人容易聚在一起。譏諷不好的人喜歡聚在一起。
【第14句】:檀香木當(dāng)柴燒——不識好歹;大材小用
【第15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是人們常用到的一個俗語,言簡意明,富有哲理。那么它源自哪里呢?此語出自《菜根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于慮也。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傷于察也,二語立存,精明而渾厚矣。” 這句話告誡人們?nèi)绾螢槿颂幨溃绾螌海绾螌θ恕阂獓溃饷骼诼洌獙捯源耍c人共事要和睦相處,與世無爭,不能存有害人之心。但另一方面,不可單純地以己推人,以為天下人都和自己樣,那就壞了,該設(shè)防還是要設(shè)防的。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天下無賊》,其實天下并不太平。如果疏于設(shè)防,可能像呂伯奢遇到曹操一樣,可能像東郭先生遇到狼一樣,可能像農(nóng)夫遇到凍僵的蛇一樣。這些血的教訓(xùn)應(yīng)該吸取。
【第16句】:太陽落山后的夜貓子一開了眼
【第17句】:【八個麻雀抬轎,擔(dān)當(dāng)不起】釋義:比喻沒有資格或沒有力量承擔(dān)。例句:凡人遇患小疾,豈敢驚動妙手神醫(yī)?八個麻雀抬轎,擔(dān)當(dāng)不起!算了,我知道你是在警告我哩。
【第18句】:拿著搟面杖當(dāng)簫吹——實心眼兒
【第19句】:【 不是撐船手,莫要弄篙竿】外行不必逞能。類似的:不會 拿鉆,別當(dāng)石匠/不會绱鞋,休當(dāng)皮匠/不會念經(jīng),別當(dāng)和尚。 清代《官場現(xiàn)形記》:“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竿,兄弟實實在 在有點來不得了。”
【第20句】:我很饞嘴,想跟媽媽去很遠的地方吃宴席,媽媽說:“就知道吃肥走瘦。”(貴州·印江)
【第21句】:【 手中一鳥,勝過枝上二鳥】重視實際,到手的才能算數(shù)。 或說:一鳥在手,勝于二鳥在林/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握。 海外叢甦《獸與魔》:“哈瑞人雖愚昧,但實際,他相信‘手中 一鳥,勝過枝上二鳥’。”
【第22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釋義:比喻只要誠心誠意去做,就一定會克服困難,達到目的。也比喻對人真誠,能產(chǎn)生極大的感動力。例句:這是個父母不肯許的。又有一個父母許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轉(zhuǎn)來。一念堅貞,終成夫婦。留下一段佳話,名日《秋千會記》。正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23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釋義:白天勞動,夜晚休息。例句:這里家家互通有無,不分彼此,休戚相關(guān),情同骨肉;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織,人人勤儉。
【第24句】:【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諺)一朝:一旦。一旦執(zhí)掌大權(quán),即可發(fā)號施令。指不掌權(quán)則已,只要權(quán)力到手,就要充分施展職權(quán)的威力。
【第25句】:爛柿子落地——軟成一攤
【第26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慣)指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也指過高地估計對方的力量,而對己方的力量估計不足,因而助長對方氣勢,使自己灰心喪氣。 也作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 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fēng)。 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
【第27句】:土地爺?shù)钠ā駳?/p>
【第28句】:吃香蕉剝皮——吃里爬(扒)外
【第29句】:我見飯桌上只有一碟花生米,一碗白菜湯,便不高興起來。媽媽嗔怪地說:“好吃不過茶泡飯,好看不如素打扮。有這些菜就不錯了!”(四川·瀘州)
【第30句】:【 酒好不怕巷子深】好東西自能吸引人。或說:背巷出好 酒/好酒出背巷。《北京日報》(1982,12,2):“這不禁使人想 起另一句商業(yè)諺語:酒好不怕巷子深。有些商業(yè)服務(wù)網(wǎng)點 雖不占地勢之利,但只要商品質(zhì)量好,服務(wù)質(zhì)量高,就不必 發(fā)愁生意做不好。”
【第31句】:塘里的荷花一眾人其賞
【第32句】:【好漢難打三面鼓】(諺)手腳再利索的漢子,也不能同時敲響三面鼓。借指人不論怎樣精明能干,也難應(yīng)付同時發(fā)生的多起事情。
【第33句】:【—把鼻涕,一把眼淚】形容不住地哭泣。或說:一行鼻涕 兩行淚。成語:涕泗交流。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他 說到傷心的地方,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哭得眼都腫了。”
【第34句】:【娘好囡好,秧好稻好】(諺)囡:小孩。母親的素質(zhì)好,生養(yǎng)的孩子就好,就像秧苗好,長成的稻子就好一樣。 也作“秧好稻好,娘好囡好”。
【第35句】:【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釋義:什么忌諱都沒有。例句:一年四時八節(jié),這個年節(jié)頂大,正是“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歡樂的辰光。
【第36句】:小偷報警一賊喊捉賊
【第37句】:【運動不出汗,成績不見面】(諺)指體育運動不練得出汗,就不會有效果。
【第38句】:梳頭照鏡子一對立;面對面
【第39句】:【初生犢兒不怕虎,長出犄角反怕狼】釋義:犄角:角,牛角。比喻人受過挫折,膽子變得越來越小。例句:不管史太昌如何夸贊大成,大嬸還是期望郝大成在吃過這次苦頭以后,暴烈的性情會有所改變。正像俗話說的:“初生犢兒不怕虎,長出犄角反怕狼。”
【第40句】:土地爺逮螞蚱——慌了神
【第41句】: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第42句】:【看人下菜碟兒】根據(jù)人的身份,用不同的菜肴招待。謂 看人行事,態(tài)度不一。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你就是 看人下菜碟兒唄,也不能這樣啊!我和香草,人再不濟,可 也有臉皮。”
【第43句】:【在商為義士,在周為頑民】(諺)商:商朝。義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頑民:不順從的人。商朝認為的義士,周朝則視作頑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看問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jié)論。
【第44句】:【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原為佛教徒的用語。借指:做好事 做壞事都會有報應(yīng)。明代《醒世恒言》:“善有善報,惡有惡 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那天公算善惡個個記得明白。 古往今來,曾放過哪個?”
【第45句】:鞭打千里駒——快馬加鞭
【第46句】:【柳樹上開花——沒結(jié)果】(歇)柳樹開黃綠色的花,結(jié)蒴果;從蒴果中分裂出的種子很小,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fēng)飄散,像一團團白色的花朵,人們誤以為柳樹只開花不結(jié)果。結(jié)果:本指結(jié)果實,轉(zhuǎn)指結(jié)局。多指事情沒有好的結(jié)果。
【第47句】:【管山的燒柴,管河的吃水】(諺)管山的有柴燒,管河的有水吃。指掌管哪一行業(yè),就靠哪一行業(yè)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也作“管山吃山,管水吃水”。
【第48句】:【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歇)指害人的東西,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之。 也作“過街的老鼠——到處有人喊打”。
【第49句】:【記德不記仇】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忘掉別人對自己 的傷害。明代《醒世恒言》:“那白氏是個記德不記仇的賢 婦,念著同胞份上,將前情一筆勾卻。”
【第50句】:【沒有腳底風(fēng),刮不倒人】(諺)腳底風(fēng):從腳下卷起的旋風(fēng)。比喻要搞垮對方,必須先從收買他身邊的人入手。
【第51句】:鐵匠爐里的料,庵堂寺廟的鐘——不是挨打就是挨敲
【第52句】:【 扯了龍袍也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無論輕重,都有死罪, 干脆豁出去,大膽干。類似的:一錐子也是疼,一刀子也是 疼。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今天去修碉堡,又叫黃皮猴 子打了一哭喪棒,不是村里人緊拉住,我真要揍他兩下!反 正扯了龍袍也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一命換一命算了!”
【第53句】:賈寶玉的通靈玉——命根子
【第54句】:【貓兒狗兒識溫存】(諺)溫存:溫和體貼。指貓和狗也懂得人對它的溫存關(guān)愛。比喻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溫情與關(guān)照。
【第55句】:麻線上扯電燈——搞錯了路線
【第56句】:【天狗吃不了日頭】釋義:迷信認為,日、月之蝕是天狗吃了太陽和月亮。比喻事情不會變壞,不用擔(dān)心。例句:天狗吃不了日頭,你就把心放在肚里吧!
【第57句】:大貍貓伸懶腰——唬(虎)起來了
【第58句】:【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慣)形容美女嫁給了丑陋無能的丈夫。含諷刺意。
【第59句】:我和媽媽在街上看到一張布告,上面說母女倆合伙詐騙被判了刑。媽媽感慨地說:“啥大人養(yǎng)啥孩兒,啥蒜結(jié)個啥蒜薹兒。”(河南·湯陰)
【第60句】:【劉海】指少女或兒童垂在額前的整齊的短發(fā)。這一叫法,源出三說。一種說法是這種叫法來自一個人——劉海。他是五代時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遠,號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傳是遼中進士,嘗事燕主劉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稱正陽子來謁,海蟾待以賓禮。道人向他索取金錢十枚,雞蛋十個,以一錢間隔一蛋高高疊起,形似塔。劉蟾驚呼:“危哉!”道人日:“君榮祿,履憂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棄官隱于華山,終南山。劉海曾化名阿保,到蘇州富商貝宏文家當(dāng)傭人。有一次,他在貝家打水時,從井里打出三條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繩系好,放在肩上,對人說,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總算找到了。當(dāng)街坊們擁來看熱鬧時,只見他肩負蟾蜍,向主人舉手致謝之后,便從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劉海這時已是一位白發(fā)老人,但在民間畫像中,他卻返老還童,成為一個豐滿可愛的胖小子。他前額垂著短發(fā),騎在蟾上,手里舞著一串錢。人們覺得他的發(fā)式很美,少女和兒童就模仿他梳理這樣的發(fā)式。后來,將少女和兒童垂在前額的整齊的短發(fā),稱為劉海。二說來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個村叫“劉海莊”,村中有座“劉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塊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劉海寺)石碑。2010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發(fā)現(xiàn)一塊石碑,上刻“漢朝劉海大仙”六個大字。那么,劉海怎么后來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絲瓜井畔劉家門”,這是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中劉海的兩句唱詞。劉海莊世代相傳的劉海,做過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貶湖南,告老還鄉(xiāng)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門,最后返老還童,得道成仙。劉海得道成仙返老還童后,喜歡把額前的頭發(fā)留下來,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劉海頭,稱作“劉海兒”或“劉海兒發(fā)”。這也得到了考古的證實。東漢末年,為躲避戰(zhàn)火,劉海寺里的一個瘋僧將劉海寺里70厘米高的劉海銅像砸下來,帶到山西,現(xiàn)在存放在五臺山上,新中國成立后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尊劉海銅像可以看出,我們所謂的“劉海兒”發(fā)型也正源于劉海額前的頭發(fā)式樣得來。三說來自武則天。據(jù)傳,武則天當(dāng)了皇帝后,曾破獲了一個策劃宮廷政變的集團。在審查謀逆者的名單中,武則天發(fā)現(xiàn)有上官婉兒的名字,立即將上官婉兒召來施以黥刑(在臉上刺印)。后發(fā)現(xiàn)是上官婉兒為了救她而臥底叛亂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錯怪了上官婉兒。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舊執(zhí)行,不過行刑改用朱砂在額前刺梅,婉兒變得更好看了。但終究是個恥辱——罪犯的標(biāo)記,聰明的婉兒便從額頂梳下一縷青絲,剛好蓋住那個朱砂記。宮中嬪妃們看了,覺得競比頭發(fā)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紛紛仿效,并稱之為“劉海兒”,后又傳人民間。
【第61句】:吊好了膘的公駝——銳不可當(dāng)
【第62句】:冬天到了,弟弟晚上睡覺時總嫌被窩涼,死活不肯脫衣服;早晨起來,又嫌外面冷,拖拖拉拉不肯出被窩。奶奶笑著說他是“晚上難脫殼,早上難出窩”。(河南·南陽)
【第63句】:【風(fēng)不搖,樹不動】(諺)風(fēng)如果不刮動,樹枝就不會搖擺。借指凡事總有個起因,絕不會無緣無故地發(fā)生。 也作“風(fēng)不吹不響,樹不搖不動”。
【第64句】:大年初一,一幫小孩站在柴火垛上玩“打仗”。一位老爺爺看見后說:“腳下的娃子,真是鬼難拿啊!”(河北·萬全)
【第65句】:大姑娘生頭胎——開懷
【第66句】:【 閉門不問天下事】不過問社會上的大事。類似的:兩耳 不聞窗外事。梁斌《紅旗譜》:“干脆,閉門不問天下事,心里 倒也干凈。”
【第67句】:【寺】佛寺遍及中國各地,它是中國佛教僧人聚居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門寺”等。那么,“寺”是怎么來的呢?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動場所。寺,《說文》云:“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wèi)人員,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來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guān),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三府九寺”。 “寺”作為對佛教僧侶基本生活和活動場所的稱呼,與鴻臚寺及其掌管的事務(wù)有關(guān)。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jīng)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招待四方賓客的國家賓館,非僧人久居之地,后來另建居所,取名“白馬寺”。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名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第68句】:【吝嗇】“吝嗇”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dāng)用不用。“吝嗇”一詞,最遲見于漢朝。《三國志·魏書·曹洪傳》云:“初,洪家富而吝嗇。”史書記載,當(dāng)屬正源。關(guān)于這個詞的來歷,民間還有一段趣聞:傳說很久以前,有兩位先生,一個名叫吝先生,一個名叫嗇先生。吝先生有一回到城里辦事,在半路上碰到了嗇先生。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談得十分投機,于是便結(jié)為朋友。分手時,他們相約中秋節(jié)到烏有山子虛亭(子虛、烏有是漢朝司馬相如《子虛賦》中的兩個虛構(gòu)的人物)飲酒賞月,定好了由吝先生攜酒,嗇先生備菜。但兩人都很小氣,不肯輕易花一分錢。中秋節(jié)到了,兩人如約來到烏有山上的子虛亭,但彼此都是一雙空手而來,他們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對視了一會兒,忍不住哈哈大笑。兩人謙讓一番在亭子里坐下之后,吝先生首先站起來打破僵局。只見他一只手彎曲著佯做舉杯狀,另一只手遙指高空,朗聲說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請嗇先生開懷暢飲。”嗇先生也不甘示弱,隨即伸出兩個手指做筷子,指著荷塘深情地說:“池中游魚魚是菜,請吝先生大飽口福。”兩人觥籌交錯,互敬互讓,好不高興。吝先生脖子一仰,嘴里咂得滋滋作響,連聲稱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遜色三分!”嗇先生也把手指送入口中,連聲稱道:“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無與倫比!”過往的行人看到兩個人如癡如呆的舉動,無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過客認識吝嗇二人,便走上前打趣道:“今天兩位仁兄賞月,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嗇菜,活著是吝嗇人,死了是吝嗇鬼。”從此,“吝嗇”一詞便傳揚開來。
【第69句】:大船載太陽——勉強度(渡)日
【第70句】:【三十晚上咽了氣——活不到大年初一】(歇)指活不長久,即將死亡。
【第71句】:窗口插桂花——里外都香
【第72句】:老天爺拄拐棍——竿子插到底
【第73句】:【潑婦】“潑婦”是指生活中那些兇悍、蠻不講理的歸女。它源自哪里呢?漢代名臣朱買臣,在家是個“妻管嚴”,他不想這樣狼狽地生活下去,準(zhǔn)備外出找官做。妻子對他冷嘲熱諷,譏其朽木不可雕,并跟他鬧分手。朱買臣只好跟妻子分了手。豈料,這個朱買臣在外真的做了大官,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xiāng)時,妻子后悔了,又來找他,要求和他復(fù)合。朱買臣拿起一盆水潑在馬前的地上,對妻子說:“如果你能把水都收回盆里,我就和你復(fù)合!”成語“覆水難收”也是由此而來。姓朱的惡老婆也就有了個“雅號”——潑婦,即像潑出水的婦人,不能再走回頭路了。這就是歷史上原裝的“潑婦”。但“潑婦”的傳播卻與乾隆帝有關(guān)。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的行程中,路過古城鎮(zhèn)江之時,看到大市場口有兩個老婦在叫罵惡斗,極其不雅,不禁嘆道:“天下之潑,唯……之婦也。”皇帝一出口,“潑婦”一詞流傳也就更快了。
【第74句】:經(jīng)市中醫(yī)院劉醫(yī)生兩天的精心治療,爸爸康復(fù)出院了。姐姐對他說:“藥對方,一口湯;不對方,一水缸。爸,要是您仍在江湖游醫(yī)那里醫(yī)治,只怕再過十天,病情也不見得會有好轉(zhuǎn)呢!”(浙江·紹興)
【第75句】:【 一回生,二回熟】開始生疏,以后會逐漸熟悉。回,也說: 次。老舍《四世同堂》:“以后我就曉得怎么留神,怎么見機 而作了!一次生,二次熟!”
【第76句】:【桃李滿天下】(慣)桃李:比喻所教的學(xué)生。形容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很多,遍布各地。
【第77句】:【二則二,一則一】見“一是一.二是二”。
【第78句】:【榜眼】“榜眼”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二名。它為什么叫“榜眼”,又產(chǎn)生于何時? “榜眼”的稱呼在北宋才開始出現(xiàn)。北宋年間的殿試規(guī)則是,進士一甲只欽點三人,并規(guī)定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為榜眼。第二、三名之所以同為榜眼,是因為填進士榜時,第一名狀元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體的眼部地位;參見皇帝時,第一名狀元在前面正中,第二、三名分立狀元身后的左右位置,也如同身體的兩只眼睛,故以榜眼稱呼第二,三名進士。到北宋后期,為對殿試中的第二、三名進士有所區(qū)別,人們便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之為“探花”。“榜眼”則成為第二名進士的專稱。
【第79句】:【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諺)指婦女疑難病癥多,難治;小孩兒不知配合,更難治。
【第80句】:【卻之不恭,受之有愧】(慣)卻:不接受,拒絕。拒絕別人的好意顯得不恭敬,接受了又覺得慚愧。 接受別人饋贈或邀請時的客套話。
【第81句】:【疾風(fēng)暴雨,不過寡婦之門】見“促風(fēng)暴雨,不入寡婦之門”。
【第82句】:【喜鵲落在樹上——各占一個枝兒】(歇)比喻人各有各的意見和主張,或各有各的道理。
【第83句】:【打埋伏】(慣)1指隱藏起來,待機行動。2比喻隱瞞一些實際情況。
【第84句】:【數(shù)核桃打棗】(慣)比喻責(zé)罵這個,訓(xùn)斥那個。
【第85句】:妹妹這一段學(xué)習(xí)進步不小,傲氣十足。爸爸在一旁提醒她:“山外青山樓外樓,英雄好漢在前頭,爭得上游莫驕傲,還有好漢在前頭。你呀,可不能翹尾巴。”(湖南·城步)
【第86句】:【破題兒第一遭】破題,八股文開頭兩句。借指開端,首 次。類似的:開宗明義第一回。《傅雷家書》:“像這樣不打 草稿隨手翻譯,在我還是破題兒第一遭。”
【第87句】:【侯門深似海】(諺)侯門:舊時王侯的府門。指王侯的府門像海一樣深,平常人難得通報進去。也泛指達官富豪之家,不容普通人進出。
【第88句】:【鋸了嘴的葫蘆】釋義:葫蘆本不響,鋸了“嘴”就更不會響了。比喻說不出話或無話可說。例句:至于他爺爺及方必開兩個,到了此時,都變成“鋸了嘴的葫蘆”,只有執(zhí)壺斟酒,舉箸讓菜,并無可以插得嘴的地方,所以也只好默默無言。
【第89句】:【老母雞下出鳳凰蛋】(慣)比喻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情。
【第90句】:村上的二叔賭輸了錢,回家拿兒子小剛?cè)鰵猓瑲獾枚鹬绷R他:“刨不到冬瓜刨瓠子.抓不到黃鱔捶田埂,你還是別再賭錢了,好好干活就會有好日子的!”(江蘇·海門)
【第91句】:【好漢不打上門客】(諺)英雄好漢不慢待那些好意上門來的人。指凡能上門,都應(yīng)以客禮相待,即使彼此不和,也應(yīng)寬恕。
【第92句】:我沒聽清媽媽說的啥,結(jié)果把東西拿錯了。媽媽笑著說:“聽三不聽四,叫你砍柴你砍刺。”(湖北·武漢)
【第93句】:爺爺早已退休了。前不久,不知怎么,單位把他的檔案弄丟了,要爺爺重新填寫履歷表。爺爺說:“我今年七十多歲了,還填什么表,真是‘重上搖籃倒做周(生日)’。”(安徽·無為)
【第94句】:媽媽責(zé)備爸爸做家務(wù)做得不好。爸爸委屈地說:“真是好心不得好報,好頭戴爛帽,好柴燒爛灶。”(廣西·柳州)
【第95句】:干草碰上火——下子烘(哄)起來了
【第96句】:【扯后腿】見“拉后腿”。
【第97句】:爸爸下班回來說,老張家三個兒子,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整天閑逛啃老子。爺爺在一旁說:“好虎一只能鎮(zhèn)山,耗子一窩喂貓的貨。”(黑龍江·哈爾濱)
【第98句】:龍王爺出海——興風(fēng)作浪
【第99句】:【放過的爆竹——聲勢已盡】(歇)本指爆竹已經(jīng)失去聲響和勢焰,轉(zhuǎn)指人完全失去了聲威和氣勢。
上一篇:李玫瑾育兒經(jīng)典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