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篆書的臨習要求及特點
鄧石如以隸法作篆,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
逆起駐收,講究內斂含蓄;或逆入平出,輕松流暢。
逆起駐收,畫的兩端渾圓。
在行筆中,彎曲之處,或用提轉之法,而見圓暢:或用先停后轉之法,而見外圓內方;或用頓折之法,而見方勁。
此外注意結構的向背、參差和留白。
題辭寶典:對聯,橫披,賀辭
總結歸納精選(1): 鄧稼先的愛國故事: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鄧稼先于1947年透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
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透過博士論文答辯。
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下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總結歸納精選(2): 鄧稼先的精神品質:社會嗑 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愛國思想是從小就養成的,并支撐著他的一生。
在愛國無功的狀況下,是父親的一番肺腑之言點亮他心中的燈盞,從此,抱著科技救國的信念,鄧稼先刻苦求學,走出了一條輝煌的成功之路。
鄧稼先優秀的精神品質首先表此刻回國的發奮上,甚至堪稱典范,他是義無反顧、迫不及待,拳拳報國之心溢于言表
回國后,鄧稼先在所有場合表現出的無私、執著、吃苦耐勞、獻身精神,以及熱情、謙和、善于團結協作等,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貴品質和精神風貌。
總結歸納精選(3):千秋萬歲名 鄧稼先小時候的故事: 鄧稼先從小就有愛國情懷。
13歲時,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
當時,日本侵略者有個規定:凡是中國百姓從日本哨兵面前走過,都要向其行鞠躬禮。
鄧稼先雖然還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樣回事,但他知道這是一種侮辱,于是,他寧愿繞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禮,以免自己的人格
怎樣寫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
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
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篆書是最早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
篆書結字富有裝飾性。
所以說“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
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種類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樸茂,結體絢熳多姿。
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范文字。
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
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遲速、頓挫、輕重、方圓的變化。
小篆的另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而入印的篆書更為方折,又稱繆篆,即摹印篆。
以下列推薦碑帖為例,詳細講解小篆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篆書推薦碑帖:大篆:《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石鼓文》。
當代臨習鐘鼎文字卓有成就的書法名家有王友誼、劉興、馮寶麟、王鏞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吳昌碩篆書、吳熙載篆書、陸維釗篆書、楊沂孫篆書、鄧石如篆書、趙之謙篆書。
習篆宗法清錢泳《書學·小篆》曰:“學篆書者,當以秦相李斯為正宗,所謂小篆是也。
惜所傳石刻惟有(泰山》二十九字,及《瑯娜臺》刻石十二行而已。
”按語:《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為小篆極則。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入門途徑,同時,更是書法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時,臨摹也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
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和修正原有書寫習慣并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程。
我們的書法創作靈感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被激發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我們的書法創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
因而掌握正確的書法臨摹的方法,對于有效地提升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水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不同的書體,在臨摹的方法和難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說來,篆書臨摹難度要大于其他書體,這主要是由于篆書與我們相距太遙遠,必然會對我們今天的理解與判斷帶來隔閡,古代對臨習篆書技法的相關書論太少,當代又缺少系統而實用的篆書臨習技法方面的讀物,加之篆書的臨摹與創作還需要有較高的學術含量,因而當代的篆書創作一直弱于其他書體。
(一)用筆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
“婉”和“通”雖僅二字,卻準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
因此,臨習篆書寫應以中鋒為主,中鋒立骨,中鋒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此乃正宗古法、風格神采所系。
否則,極易寫得板滯,要打破其板滯,用筆的虛靈是其關鍵。
篆書的捉筆須掌虛而指實,運筆講求中含內斂、流暢通達,筆力藏于筆畫之中,使氣息浩浩然、綿綿然而首尾貫通。
清人朱和羹認為:“筆不虛,則欠圓脫,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
此虛實兼到之謂也,”可謂得其三昧。
一般說來,實筆,指用筆較為重而遲緩且墨濃;虛筆,指用筆較輕而急速且墨干。
用筆要虛實互出、潤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書的筆畫(線條)節奏鮮明,韻律生動,行氣貫通。
故而,書篆宜虛實相生、潤燥結合,宜圓轉澀進,澀而通暢,才能使線條渾厚、通暢而又古拙、虛靈,從而表現出圓通勁健的力度來,形成毛、澀、松、暢的藝術效果。
此外,在臨摹過程中還要注意線條粗細穿插和變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勻。
當然,我們在臨習篆書的初級階段,首先要把篆書的字形和筆順搞清,不要以為其簡單而被忽視。
到熟練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轉向用筆,關注用筆的骨力、虛實、疾澀、潤燥等細節,從而使臨習走向更高級階段,最終完成從形質向神采的過度。
(二)結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小篆成為官方統一的文字。
小篆體勢修長,講究對稱,筆畫停勻,用筆起收不露痕跡,體態端莊而妍美。
自秦以后,歷代的書法家大都把秦篆奉為圭臬,取修長的縱勢為體貌。
唐代李陽冰為篆書者楷模。
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鉉,宋代有張謙仲、喻湍石均為其時的篆書大家。
元代有趙孟頫、吾衍、周伯琦、吳叡,各以篆書擅名一時。
明代徐霖則飲譽當代。
降至清中葉后,王澍、丁敬、錢坫、洪亮吉、衍、莫友芝、楊沂孫,乃至近代羅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脈,皆規模“二李”(李斯、李陽冰)——起筆藏鋒斂毫,行筆中鋒,收筆多垂露,筆畫停勻,講究對稱,字型方整,結體疏松古拙。
這些篆書名家或師《石鼓》、或參鐘鼎籀書,雖然評者譽稱其篆書“遠接前秦”、“情參鐘鼎”,然而,大致工致多于神情——用筆、結字均未能突破前賢的藩籬。
蕭退庵老人認為小篆“必須能寫得方,寫得扁,方是好手”[i],可謂一語道破了篆書的結字特征。
因此,在習篆時,應以方楷一字半為為宜。
以我個人的體會,將篆書寫扁寫方也并非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
這首先要練就過硬的手上功夫,并且要多從漢碑篆額的篆書上去感悟。
同時,在臨習書篆時,必須以“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能容針”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結字達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為風神,以密為老氣,這樣就能想方就方,想圓就圓,要長就長,要扁就扁,隨心所欲,無所不宜了。
另外,還要考慮字形的取勢。
一般來說,取勢是字形生動與否的重要一環。
就篆書字勢而言,應該追求端莊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與垂腳長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適度。
如此于展縱間兼取橫向之勢,便能于一字之內、字字之間,得舒展跌宕而又顧盼之情。
再結合以中鋒用筆為主,偏鋒、側鋒并用,收筆多側鋒,懸針、垂露兼融,筆畫間注意搭接的裝飾意味諸方面,兼工帶寫,篆書“取勢”、“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現出來。
上一篇:第1030章完結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