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感悟
主要內容:通過寫自己游覽都江堰和二王廟表達作者深刻的歷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對李冰精魂、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感悟,也體現了作者對承傳這種精神的樂觀和對膜拜這種精義的欣慰。
余秋雨的都江堰讀后感600字
秦代四川郡守李冰督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名,使用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
余秋雨先生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運用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向我們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蘊和政治意義。
掩卷長嘆,令人在追思李冰父子的同時,聯系我們的實際,心靈不由得產生了絲絲共鳴。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建造都江堰的本意,也是他的座右銘,這和我們黨“領導干部要甘做人民公仆”的從政準則是相似的。
李冰憑著踏實的心態、務實的做法和誠實的作風率領當地百姓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建造了都江堰,造福當地百姓.一座都江堰,成就了他名垂青史,也成為后來為官者的一個路標。
我們的領導干部則以“群眾利益無小事”為準繩,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保一方平安、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群眾、建一方文明,扎實體現了“立黨為公。
執政為民”的宗旨。
但現在的工程牽涉到方方面面,僅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不夠的,還需要尊重客觀實際、科學事實和專家論證。
都江堰之所以持續兩千多年仍在為人類服務,關鍵在于一直遵守“深掏灘。
低作堰”和“遇彎截角,逢正抽心”這科學結論,這結論來之不易,是李冰深入工程一線,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和請教百姓得來的。
正是李冰尊重事實,科學取證和不懈努力才留下這偉大的工程。
反觀我們身邊,決策者好心辦壞事的事件并不少見,如市政工程前面鋪路后面挖坑,招商項目重復建設等等。
遠在非洲,也發生過大事,尼羅河上的阿斯旺大水庫,建好后卻導致海水倒灌,下游地下水全部咸化,不能飲用,代價慘重啊
這些不尊重客觀事實,未經細致周到科學論證而導致的后果已屢見不鮮。
究其原因,還是當權者急功近利心態在作祟,為搞政績,惘顧事實
不愿意做些為百姓有利但短期內又無法體現政績的實事
這就不得不提到政策的連續性,現在我們現行干部政策不可能出現類似李冰幾十年在原崗位上持續執政的情況,這樣就有一個矛盾,一方面執政者希望做些切實對百姓有利的事情,卻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另一方面短期內如果做不出像樣的“政績”,又不能持續的在崗位上堅持下去。
這就有一個為與不為的選擇矛盾,矛盾的原因其實還是急功近利,沒有擺正心態,不以百姓滿意為評判標準而是以領導滿意為準則
我想如果當權者如果始終能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準則,堅持不動搖,政府和社會提供相對寬裕的氛圍,就能更好的保證政策的連續性。
因為不可避免的人事變動,導致原有已經過論證的實施項目中斷,這是另種意義上的資源浪費
保證政策的連續性,要求繼任者擺正心態,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更好地體現人民要求,以實實在在的政績取信于民。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先賢李冰用都江堰為后人樹立了一道豐碑,栽了一顆大樹,我們這些后來者得以在這顆大樹下乘涼。
那么相對我們的后來人,我們也是先人,是否也應該踏踏實實地為后人栽樹呢
讀《都江堰》有感
我對余秋雨老師散文《都江堰》的幾句“叫真” 關注四川地震,我在搜尋“都江堰”仨字時發現了散文《都江堰》。
順著趙忠祥優美的朗誦,我的心就仿佛跟隨《都江堰》之“水”汩汩流淌。
我沒有去瀏覽都江堰的相關網頁,而是關心起《都江堰》來,一查她,才知道這是余秋雨老師十多年前的作品。
我把她作為精品下載并打印裝訂到我的《名家精粹》冊子里,對照著趙忠祥的朗誦細細品味。
——這是一般文章不曾有過的待遇
閱讀的習慣吧,我總愛把名家美文拿出來“叫真”,如果我叫不出“真”來,我就高呼:“美哉
應該收錄到學生教課書里啦
”——這就是我閱讀文章的樂趣。
我認為這也是寫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學習。
于是我把余老師的《都江堰》一一“叫真”,發現了幾處“疏漏”。
我也想把我的看法郵寄給余老師,可是無法得知他的通信處,所以就在此一述吧—— 一、 原文: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不管孟姜女們如何痛哭流涕,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
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肅、陜西、山西、內蒙一帶,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照、荒涼的曠野溶成一氣,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就深厚得多了。
注: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肅、陜西、山西、內蒙一帶,(這一段應該刪除) 二、 原文:我去都江堰之前,以為它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不會有太大的游觀價值。
連葛洲壩都看過了,它還能怎么樣
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過灌縣縣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
因此,在灌縣下車,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注:要去青城山玩,(這個“玩”,要刪除)。
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這一句要刪除)。
我看近期的《讀者》上選登了《都江堰》。
我發現和余老師的原作一樣,沒有一點改動。
我想《讀者》都不敢改動的文章,真的是我“叫真”的不是
但再三品讀,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
為了慎重,請讀者你,看看我的“叫真”對不對,若不對,可以說說理由嗎
要是余秋雨老師看見了該不會生氣吧。
都江堰 課后題 課文描寫了都江堰的哪些景物
《都江堰》通過作者自己游覽都江堰的經歷,從人與水相輔相成的關系表達了自己對道的感想:”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
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這便是道。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將都江堰與長城進行對比,第二部分描繪都江堰的壯觀圖景,第三部分表現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個部分有機融合,表現了作者對都江堰的深情贊美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民族文化的獨特思考,讀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
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厲害。
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達273m。
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
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
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
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
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秦相司馬錯語)。
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余秋雨《都江堰》讀后感400字左右
剛好400字的讀后感。
余秋雨先生以高度歷史使命感解析都江堰始末,運用淵博歷史知識和深厚文學修養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蘊和政治意義。
掩卷長嘆,令人在追思李冰父子同時,聯系我們實際,心靈不由得產生了絲絲共鳴。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座右銘,這和我們黨“領導干部要甘做人民公仆”是相似的。
他憑著踏實心態、務實做法率領百姓歷盡千辛萬苦建造了都江堰,成就他名垂青史,也成為后來為官者的一個路標。
我們領導干部則以“群眾利益無小事”為準繩,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扎實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宗旨。
現行干部政策不可能出現類似李冰持續執政的情況,這就有一個為與不為的選擇矛盾,矛盾原因還是急功近利,不以百姓滿意為評判標準而是以領導滿意為準則
當權者始終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準則,堅持不動搖,政府和社會提供相對寬裕氛圍,則能更好保證政策連續性。
保證政策連續性,要求繼任者擺正心態,更好體現人民要求,以實實在在政績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