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_ ...
“功夫不負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語,它告訴人們只要勤奮,就沒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比如頭懸梁的孫敬,他是一個晉朝人,每晚讀書時,他為了不打瞌睡,就用繩子系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端系在房梁上,每當頭往下垂時,繩子就會將他扯醒,醒后便繼續讀書。
刺股的蘇秦,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一直被人家看不起。
于是,他決定要爭口氣。
以后,他就廢寢忘食的勤奮苦讀。
每當到了深夜,四周一片靜悄悄時,蘇秦已經是頭昏腦脹,總想睡覺,他就立即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人也便醒了。
還有愚公移山,在冀川南面、河陽北面有兩座高山,人稱太行山和王屋山。
老人愚公住在山下,因每逢出門都必須爬越兩座高山,極其不便。
于是愚公決定挖去兩座大山,便夜以繼日地挖土、運石,從不間斷。
終于有一天,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天神便移走了兩座大山。
頭懸梁的孫敬,刺股的蘇秦,還有愚公移山,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實例還有很多,從中讓我們明白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有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取得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名言警句告訴了人們什么啟示?字數在200字左右。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
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
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么
”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
”李白吃驚地問:“哎呀
鐵杵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針呢
”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 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
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古今中外,無數事實都在驗證著這條樸實無華的道理:功夫不負有心人。
只要肯下苦功夫,鐵杵都能磨成針,還有什么辦不到...
我懂得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的道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功夫不負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語它告訴人們,做什么事,只要勤奮,努力地去做,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成功之花需要辛勤的汗水來澆灌。
從古至今,千百年來,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飽經滄桑,然而他們面對困難迎難而上,鍥而不舍。
為了理想奮發進取,取得卓越成功。
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
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
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她在做什么
老婆婆說她在磨針。
李白很吃驚,他想:鐵杵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針呢
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
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便發奮讀書,成了唐代的大詩人。
無獨有偶,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
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
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
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把劉琨叫醒后,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
”劉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還有許許多多的事例: 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西漢學者匡衡家貧而好學,夜晚無燈,鑿壁偷光, 著名畫家齊白石年逾90,卻每天作畫5幅。
還記得有句話叫“心如所愿,無事不成。
”又想起郭沫若曾說過“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是啊,只要有這個心愿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只要認真,努力去做了,還有什么事會難倒我們呢
不論你是在追求自己美好理想的歷程中,還是灰心失敗或準備放棄的時刻,都要記住一句話:功夫不負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