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感言怎么寫
《關于家風的感想和反思》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
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
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
最近,隨著“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涌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磨牙(亳州俗語,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
”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沖突。
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于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
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干成什么大事
”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
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想。
現在,我已經步入初二,早已養成了樂于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
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后給我聊聊關于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非常樂于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
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么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家風家規家訓感悟的有關作文300字
前段時間電視上一直在放著家風這個話題,說每個人的家里都要有家風和家規。
我是根據新聞上的專題,來寫這篇作文的。
現在大家都很注重家里的風氣,風氣的范圍有大有小,有國風、也有班風,今天就來講一下這個家風吧。
所謂的家風就是自己家里的風氣,家里的風氣好不好就會影響到子孫后代,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家風也分為好幾種,在家里做的事、在家里做家務等等,在家里做的事情的是好家風。
家風也叫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
家規很嚴格的,所以家里的規則必須要嚴格遵守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范,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范后代子孫的準則。
家規也叫家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這個規矩就相當于國家的法律。
指家庭的規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講規矩。
最后,我覺得好的家風和家規每個人都要嚴格的遵守,我們小學生也要自己遵守好的行為規范,講規矩,要正義
家風故事和家訓感悟有什么不同
一個是故事 一個是 讀后感
家風感悟優秀范文
家風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奠基石。
對于孩子來說,家風是人生第一堂課。
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家風感悟優秀范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鑒。
▲ 家風感悟優秀范文(一) 良好家風的重要基礎是團結、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
家庭關系不正常,互相指責、埋怨、爭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敵對情緒,心靈深處就會留下痛苦的傷痕,甚至會影響到學習成績。
為了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環境,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
父母對孩子也要民主,主動傾聽他的意見、平等協商。
家庭成員間都應注意情感的投入,這是一種心語 心的交互,“愛要說,愛要做!”彼此給予溫暖、給予關懷。
為了孩子,一定要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團結,給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如果父母不注意家庭中人際關系的建設,不注意情感投入,夫妻爭吵甚至動手,孩子就會在爭斗的環境中形成野蠻的行為。
一個留級生說:“我沒法不留級,我在家沒法學習。
爸爸媽媽整天吵架,不是砸玻璃就是摔東西,有時媽媽幾天不回家,爸爸就拿我撒氣,有時我看到爸爸坐在墻角抽煙,一抽就是幾個鐘頭,我心里也煩極了,哪有心思學習呀。
”大家想想,這樣的家庭關系怎能培養出有教養的文明人。
另外,家庭中不能沒有歌聲和笑聲。
要讓孩子的生活充實,家庭中必須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人們需要物質生活,同時也需要精神生活
關于家風建設的心得感悟精選6篇
關于家風建設的心得感悟精選6篇家風建設是我們現在建設的重點,你從家風建設中學到了什么體會
下面小編帶來的是關于家風建設的心得感悟精選6篇,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進來看看。
篇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我們要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這是總書記對全國千千萬萬個家庭的殷切期望,同時也昭示了新形勢下領導干部更應注重家庭建設。
其實,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談到領導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風問題。
20XX年春節團拜會上,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20XX年2月,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時,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
”20XX年1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
”家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不言而喻。
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家庭、家教、家風如何,不僅關涉自身作風、家庭和睦、事業興衰,還會對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產生導向作用。
因此,作為領導干部,更要
家風感悟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文明狀況不僅是社會文明的縮影,而且可以影響和改變社會風氣,營造社會新。
所以,良好家風的構建與傳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風利家利民利國,相反則害己害人害社會。
良好的家風是優良品質在家庭中的積淀和傳承,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仁智禮義信,今有勤孝謙和思,良好家風因背景各異,也各有千秋: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里友愛;或克勤克儉,常懷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之念,靠勤奮興家聚業,講節約精打細算;或本分做人,不為富動,盡職敬事,誠信待人。
以上種種,在無形中影響著家人,讓子女終身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良好家風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熏陶與積淀,應該加強教育,反復訓練,注重養成,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我認為良好家風的形成,要從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則要有意識的去培育養成。
要明白代代相傳的不僅是家財和地位,更應該有內涵和精神。
把老一輩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風接續下來、傳遞下去,是造福當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責任,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二則要在家庭中營造崇尚學習的氣氛。
古人講,“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學習就能升華。
要讓家里多一分書香氣,茶余飯后,看看書,讀讀報,談天論事,讓家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
三則長者要做好傳與帶。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老師,這一點也不錯,耳濡目染影響著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你的穿戴、舉止、觀點、接人待物等,無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道德應當人人都明白。
四則要創造和諧文明的家庭環境。
居家里外,干凈、明亮、整潔、有序。
去朋友家串門,有的家庭還很注意家風家教文化,懸掛著激勵感人的家訓格言,如“敦行致遠,吃虧是福”、“家和萬事興”等等,讓人置身其中,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一種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滲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觸里,諄諄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個成員,并且影響到鄰里和社會。
讓大家都來關注家庭文明建設,給社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
意境國學。
悌篇(家風傳成)長幼有序。
讀后感悟怎么寫
國學經典的讀后感5篇2024-09-17 1頁
【第4句】:42分 余妍用App查看國學經典的讀后感5篇導語:國學是我們中國五千年來的一種傳統文化。
我喜歡國學。
因為他能告訴我們許多受益匪淺的知識,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國學經典的讀后感5篇文章,僅供參考
國學經典的讀后感5篇 《國學經典》是一本傳揚中國經典文化的書籍。
書雖然小,其中的知識和道理可真不少。
比如在經典要義這一章里有許多名言警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如實回答。
所以我們不知道的就是要說不知道,好請教別人,“萬物之生意,最可觀。
”這句話的意思是:萬物的生長意境是最值得觀賞的。
我們應當多去觀賞一下各種動植物的生長情況。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水是靈動的,代表了變通,比喻聰明的人;山是沉穩的,代表了沉靜,比喻仁德的人。
比如,在故事這一章里,許多故事都帶著大大小小的道理。
《曾子殺豬》這個故事是說人要誠實守信,不要去欺騙別人。
我們也千萬不要從小養成了欺騙別人的壞習慣。
《網開三面》這個故事主要說了我們要學會寬容別人,如果我們寬容了別人,以后別人就會幫助我們。
《子罕睦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懂得謙讓。
因為,謙讓了別人,別人就會敬重你。
讓我們一起來誦讀《國學經典》吧!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
國學經典的讀后感5篇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
有幸學過《國學經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開闊視野。
讀的是中華文化精品,領略的是人類文化精華,重溫的是文化精髓,堅定的是中華復興的信念。
雖然里面節選的一些經典名著各篇的經典段落語句,但讀過之后有一種想讀原文原篇的欲望。
該書中《論語》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荀子》中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務焉。
”等等,都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經典語句。
有的名著,在學生時代老師已講解過,由于當時未認真理解記憶,許多知識已忘記得差不多了,但學習《國學經典》之后又讓我重溫了這些名著名篇,更讓我去較深入了解了與之相關的內容。
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
黨為什么重視家風建設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都是如此。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家規家風,肯定是兒女不才,家庭不睦,道德滑坡,風氣低俗。
沒有良好的“家規”的約束,甚至還會觸犯“國法”。
中央電視臺今年春節期間連續搞了關于“你家的家風是什么”的調查,對于我們重新認識家規、家風的地位作用很有意義。
家風通常是指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從某種程度上講,家風是家規的外在表現,家規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修、齊、治、平的統一,把“齊家”與“修身”、“治國”、“平天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以教家立范的家訓文化十分發達,許多家訓名篇被奉為治家教子的寶鑒而流傳極廣,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柏廬的《治家格言》等等。
傳統家訓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但核心始終圍繞著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開,實質是倫理教育和人格塑造,主要包括:孝親敬長、睦親齊家、勤勞謙敬、勿貪勿奢、勵志勉學、習業農商、治生自立、崇尚科技、拒絕迷信、審擇交游、近善遠佞、寬厚謙恭、謹言慎行、和待鄉鄰、救難濟貧、潔身自好、力戒惡習、養生健身、嚴禁亂砍亂伐等方面的訓導。
雖然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傳統家訓家規的內容有些缺陷,但從總體上看,仍不失為先人們留下的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倫理文化遺產。
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在認識上的偏差,過于放大家規家訓中糟粕的內容,而對其合理的成分視而不見,把嬰兒連同臟水一起倒掉,造成了“家無家規”的現象。
由于缺少了家規的道德約束力,以致一些家庭出現了不贍養老人、賭博酗酒、好吃懶做、婚外別戀等等不良現象。
也有很多家庭平時也注重孩子的學習,望子成龍,但忽視了很重要的習慣養成、道德培養方面內容,“家規”內容不夠全面。
還有一些家庭對于“家規”或多或少地有些感悟,有些只言片語,但總結提煉不夠,不能形成系統全面的經驗,沒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加之固化,因而隨意性大,不能以一以貫之。
為此,在現階段有必要重新認識“家規”的地位作用,在繼承家規這一傳統道德遺產時,賦予家規以新的、適合時代的要求內容,使之能夠與時俱進。
要鼓勵每個家庭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內容加以具體化,結合家庭自身的情況特點,制定出符合自己家庭的 “家規”,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信為本”、“止于至善”、“寬厚謙恭”、“克勤克儉”等成為每個家庭的閃亮名片。
“家規”既要精心制訂,還要善于亮出,更要身體力行。
提倡將“家規”懸掛在家庭的顯著位置,作為座右銘,時時提醒家庭的每個成員,遵德守禮,良言善行,從而一代影響一代,一代成就一代,以良好的家規家風,形成全社會和諧良好的風氣。
良好家風家訓的傳承有何意義
眾所周知,風濃縮夏子孫幾千年來的價值取向神追求,是中華民族世傳的精神瑰寶,是涵養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核心價值觀的微觀體現,更是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
因此,陪樹良好家風,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對凝魂聚氣開展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匯聚實現“中國夢”精神動力,具有不可代替的價值和意義。
一.好家風是中華名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家風是指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是家族最核心的價值。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傳統的中國家庭非常注重門楣家風,重視庭訓家教,講究“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遵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不同的家庭,家風的呈現形式不盡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成型的為人處世格言,更多的是無形的言傳身教、隱含于每個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為中。
古人關于家風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棟,據統計,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就有一百二十多種。
自古至今,為世人尊崇而廣為流傳的有:孔子對兒子孔鯉的庭訓、諸葛亮的《誡子書》、陶淵明的《貴子》、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熹家訓》、周怡的《勉諭兒輩》、吳麟征的《家誡要言》、古訓《增廣賢文》、朱柏廬的《治家格言》、被譽為20世紀中國“三大家書”的《梁啟超家書》、《曾國藩家書》、陳毅《示女兒》詩等等,不一而足,無不體現良好家風關于修身、治家、立世的思想光芒。
細品中國傳統家風,其思想淵源主要是儒家精髓的聚集,其核心內容歸結起來不外乎“五常八德”,即“仁、義、禮、智、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不管是耕讀傳家、家國天下,還是積德行善、仁孝清廉,好家風濃縮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
家風是傳承道德的重要載體,對良好家風的傳承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傳承。
二.家風傳承務須博采眾長、與時俱進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訓。
”各家有各家的規矩,各家有各家的傳統。
盡管家風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間卻能形成交集,這個交集形成中華優秀道德觀念,是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
家風既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共性,又有彰顯家庭本色的鮮明個性。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中國傳統家風的共性。
孔家嚴謹治學、楊家滿門忠烈、岳家精忠報國等,是世人所熟知、景仰的家風個性。
家風具有時代特點。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家風典范:封建社會的家風與民國時期的家風有區別,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家風與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家風會不同。
如:諸葛亮《戒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陸游《示子孫》“富貴茍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朱柏廬治家格言》要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曾國藩留給家人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郭德綱教子“吃虧無妨,但當防欺詐”等等。
既各具特色,又被深深打上時代烙印。
家風有積極的、先進的、開放的、可以直接保留傳承,也有消極的、落后的、封閉的、需要改進改造的。
所以傳承家風,應該堅持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運用毛澤東同志教導我們的方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做到人為我用、推陳出新。
我們應該禮敬傳統,讓勤勞守信、儉樸持家、睦鄰友善、耕讀孝義、詩書禮法、厚道正直等良好家風薪火相傳。
更應與時俱進,賦予家風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聯系。
惟有如此,家風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匯聚成傳承中華文明的正能量,為改革開放宏業添磚加瓦,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推波助瀾。
上一篇:加入九三學社后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