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南懷瑾: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南懷瑾語錄: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圣,學(xué)佛的人只高談理論,對于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經(jīng)一萬劫也修不到圣人的境界。
不論怎么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想成仙要修無數(shù)功德,無數(shù)善行才行。
南懷瑾大師認為,其實,我們整天在這里打坐、念經(jīng)。
求佛、求福報、求智慧,不也是慳貪嗎?絕對的慳貪。
但是,真正學(xué)佛在哪里學(xué)?不在你那些形式主義。
也不在于你擺出一副儼然學(xué)佛修道的樣子。
功德是在行上來的,不是在打坐;打坐本來在享受嘛。
兩腿一盤,眼睛一閉,萬事不管,天地間還有什么比這個更享受?這是絕對的自私自利。
南懷瑾說:有一次,一位在鄉(xiāng)村擔(dān)任多年警察的人來看我,談到執(zhí)行勤務(wù)的苦處,他便說:老師啊!我很想提早退休,能在你身邊做事,隨便打掃清潔,端茶送飯都可以。
我說:你是一個誠實君子,多擔(dān)待一些煩惱苦痛,為地方社會老百姓做點好事,才是真修行,才是真學(xué)問。
真正的修行,最后就是一個路子:行愿。
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是沒有發(fā)出來的行為,一切的行動則是思想的發(fā)揮。
我們想求得空,這是在追尋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追尋能夠發(fā)生思想的根源。
在行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幾乎是不可能的。
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變成無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這樣。
大家坐起來拼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對于空性的理,根本沒有認清楚。
我們做功夫、打坐為什么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是方法不對,拼命找明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
功夫為什么不能進步?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zhuǎn)。
心理行為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進步的,見地也不會圓滿。
這在中國文化上,不論是儒家、道家,說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個論調(diào)。
學(xué)佛的人有一個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
首先,因為學(xué)佛,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
因為跳出來不管,慈悲就做不到。
我們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這是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
第二,貪瞋癡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氣越大為什么?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來吵你,你還不氣啊?這種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集法句》中云:雖作微小惡,后世招大怖,能有大損失,如毒人腹中;雖作小福業(yè),后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谷實成熟。
由此我們應(yīng)知微細的善惡業(yè),如影隨形,將會生出廣大的苦樂。
南懷瑾告誡弟子們對于微小的善業(yè)也應(yīng)勵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為;對于微小的惡業(yè),也應(yīng)勵力斷除,勿以惡小而為之。
王居士是個非常虔誠的信士,只要有空就往禪寺跑,或者幫園頭師種菜澆水,或者幫典座師劈柴煮飯,總是忙個不停。
如果碰到無名禪師對信徒說法,他便會聚精會神地用心聽講。
有一次,王居士在禪堂外望著學(xué)僧眼觀鼻,鼻觀心的坐禪姿態(tài),不禁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這嘆息剛巧被從一旁經(jīng)過的無名禪師聽到,禪師問道:你為什么嘆氣呢? 王居士又深深嘆了一口氣。
無名禪師不解,問道:平常你虔誠為寺里幫忙,聽佛法也非常用心,可以說身、口、意都在法海里泛游,為什么要嘆氣呢? 王居士答道:不瞞禪師,我的煩惱是因為我聽不懂佛法。
禪師您對學(xué)僧們開示的佛法,如"祖師西來意"、"狗子有佛性否"、"即心即佛"、"如何是宗門中事"、"如何是佛"、"如何是本來面目"、"道在何處"等等,我都聽不懂,就好像霧里看花,不知所云。
禪師,為什么我這么用心聽講,還是聽不懂呢? 無名禪師道:以前德山禪師見學(xué)僧入門便棒,臨濟禪師見學(xué)僧人門便喝,雪峰禪師見學(xué)僧人門便道是什么,睦州禪師見學(xué)僧入門便道現(xiàn)成公案放汝三十棒。
歷代祖師大德有的盡其一生參究一個公案尚不能開悟,可見學(xué)禪必須要用心去參,而不是只聽就可以的。
王居士仍不解地問道:如何去參呢? 無名禪師道:就先參這個"聽不懂"! 不管懂還是不懂,都應(yīng)該是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聲音。
南懷瑾先生深懂佛法,他明白世人學(xué)佛,很多人都是一種趨之若鶩的想法,而并非真想學(xué)佛。
而且許多人并未真正了解佛法,所以他建議:與其呆坐如木,不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多做實實在在的善事,這就是于無佛中求佛! 什么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
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
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么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經(jīng)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
我們看到多少學(xué)佛學(xué)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么染污了?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
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禪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
別以為腿能盤一個鐘頭就能升上什么天;一個半鐘頭又能升上什么天,沒這回事。
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為,不是修腿。
所以我們學(xué)佛打坐都是坐在那里偷盜,而在同一時間中,社會上那么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
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這就是行愿的愿,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
我們學(xué)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每天要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
一日一心得 點滴功勛豈自然,有為功德要慢慢一點一點做,今天做一點好事,每天做一點好事,累積起來,等于人獨資蓋一個廟子。
一切佛菩薩不離人間,不離六道輪回的任何一道。
觀世音菩薩的蹤跡,你不一定要到寺廟中求,不一定要到南海去找,說不定你在街上遇到一個最窮苦、最可憐的人,那個就是,只是你有眼無珠,不認識而已;如果此時你行一些慈悲,做一點布施,那便得大利益了。
或者一個你看了最不順眼、最討厭的人,也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甚至可以說每個人家中都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或許是你太太,或許是你先生,或許是你爸爸,或許是你媽媽。
南懷瑾先生佛心道骨儒表分別是什么內(nèi)涵
人生就像一壺茶,一壺茶就是一個世界,人就像茶葉一樣,年輕時浮在水上,年老沉到水底,浮沉過程中釋放清香。
人活的過程也就是展現(xiàn)自己的價值意義。
個人理解,如有不對望諒解
論語: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無所禱也。
”的評析,詳細一
個人建議:就這一句話就有很多精妙,如孔子說的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是不作惡,以免遭天譴,臨時抱佛腳是沒用的;如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這應(yīng)該是古代的諺語,也有一定的道理啊,“縣官不如現(xiàn)管”、“閻王好哄小鬼難纏”等都是此意,都蘊含這人生哲學(xué)的,在一定范圍都是有道理的;再就是王孫賈和孔子的溝通,也很有味道,里面的弦外之音也很豐富,可以看下面的背景。
希望有點幫助。
白話直解:王孫賈問:“‘與其向比較尊貴的祭祀場所“奧“祈禱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貴但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禱保佑’,這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這話不對。
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禱也沒用了。
”下面是 拍灶君的馬屁(見南懷瑾 論語別裁)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
”何謂也
子曰:不然。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王孫賈是衛(wèi)國的大夫,孔子在衛(wèi)國很多年,衛(wèi)靈公對他非常好,但衛(wèi)靈公又偏寵有名的美人——南子。
衛(wèi)靈公實在很想起用孔子,衛(wèi)國的權(quán)臣王孫賈有一天就對孔子說出:“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的問題。
這也是中國古代宗教思想中很有趣的歷史性問題。
凡是中年以上的人,都見過我們在大陸上家庭中供奉的灶神。
每到夏歷十二月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小孩子們非常高興,口袋里就可裝糖果了。
現(xiàn)在用電爐、瓦斯爐,沒有灶了,當然也就沒有灶神。
為什么要祭灶神呢
以宗教思想來說,中國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么神都信。
十年前有一位外國的神父來和我研究中國宗教思想問題,他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
我說中國絕對有宗教信仰。
第一個是禮,第二個是詩。
不像西方人將宗教錯解成為“信我得救,不信我不得救”的狹義觀念。
我說這一點的誤解,使我絕對不能信服,因為他非常自私嘛
對他好才救,對他不好便不救。
成嗎
一個教主,應(yīng)該是信我的要救,不信我的更要救;這才是宗教的精神,也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其次,談到中國“詩的精神”,所謂詩的文學(xué)境界,就是宗教的境界。
所以懂了詩的人,縱使有一肚子的難過,有時候哼呀哈呀的念一首詩,或者作一首詩,便可自我安慰,心靈得到平安,那真是像給上帝來個見證。
第三,中國信多神教,這代表了中國的大度寬容。
出了一個老子,還是由東漢、北魏到唐代才被后人捧出來當上個教主——老子自己絕對沒有想過要當教主。
孔學(xué)后來被稱為孔教,是明朝以后才捧的,孔子也不想當教主。
總之,世界上的教主,自己開始都不想當教主,如果說為了想當教主而當上教主的話,這個教主就有點問題,實在難以教人心服。
因為宗教的熱忱是無所求,所以他偉大,所以他當了教主。
我們中國,除了老子成為教主以外,孔子的儒家該不該把它稱為宗教,還是一個問題。
但是中國人的宗教,多是外來的,佛教是印度過來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是外來的。
我們中國人自古至今對于任何宗教都不反對,這也只有中華民族才如此的雍容大度。
為什么呢
有如待客,只要來的是好人,都“請上坐,泡好茶”。
一律以禮相待,誠懇的歡迎。
所以我們的宗教信仰,能叫出五教合一的口號,而且這種風(fēng)氣,目前已經(jīng)傳到美國去了。
現(xiàn)在紐約已經(jīng)有教堂,仿照我們中國人的辦法,耶穌、孔子、釋迦牟尼、老子、穆罕默德,都“請上坐,泡好茶”了,凡是好人都值得恭敬。
所以我最后告訴那位外國神父,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替中國的宗教辯護,而是外人沒有研究深入而已。
現(xiàn)在我們再講“奧”與“灶”。
為什么他們拜灶神
如果以政治哲學(xué)的思想來講。
“民以食為天”,這是管子講的名言。
因為飲食最值得重視,值得注意,所以拜灶神。
尤其在過去,教育不普及,講禮治的時代,家里有灶神、財神和祖宗等神祇的牌位。
中國古代的建筑,大多有這一套設(shè)計,進門一定是大廳,大廳上供祖宗牌位,有的上面寫著:“天地君親師之位”。
民國初年,牌位上的君字改成國字,看這五個字,中國人究竟信哪一個教呢
任何一教都不信,而任何一教都信。
還有財神供在臥房里,灶神供在廚房里。
“奧”是古代的家神,我們中國古代的神——宗教很妙,代表中國政治組織的理想。
家里有家長,就有家神。
還有灶神,連吃飯都要管。
據(jù)說灶神一年到頭,不但對家里人的行為要管,連在心里起了好念頭,或動過歪腦筋,他都會記錄下來,到一年終了:上天報告好壞。
所以鄉(xiāng)下人送灶,弄塊糖給他吃,送一個紅包給他,以便“上天言好事,下地報吉祥”,請他上天報告時,多替家里講講好話,回來時候多賜些福祉。
所以在臘月二十三以后,一直等到第二年初四之間,他在天上還未回來以前,不在家里的時候,偶爾背后轟他一下,暗地里幽默他幾句。
中國民間這些神話故事,現(xiàn)代也可以歸到“民俗學(xué)”。
要了解這些,起碼要看《荊楚歲時記》這本書,尤其是南方——長江南北過年過節(jié)的風(fēng)俗,這本書大概都有了。
在人世間的社會上有里長、鄉(xiāng)長、區(qū)長。
在看不見的一面,便有土地、城隍等神。
城隍歸誰管
歸閻王管。
閻王去歸玉皇大帝管,玉皇大帝歸誰管
玉皇大帝的媽媽——瑤池圣母。
由此看來世界上的宗教,最高都是女神。
天主教來個圣母,佛教的觀音菩薩,中國的瑤池圣母。
所以女性還是最偉大。
同時也可知人們講了半天的宗教,盡管教理和教條如何如何的,但他們最后還是崇拜女性的,因為母性的慈愛畢竟是最偉大的。
像這樣一個宗教組織,無所不包,代表了中國人的政治哲學(xué)思想。
所以天與人是一貫的。
王孫賈問孔子這個奧與灶的問題,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訴孔子說,你老是跟諸侯往來,我們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講幾句好話,是沒有用的呀
你拜訪了諸侯,還是該來向我們燒燒香。
孔子卻作正面的答法:“不然。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這是中國人宗教思想的精神。
他說一個人真的做壞人、做壞事,怎樣禱告都沒有用,任何菩薩都不能保佑你。
所謂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
換句話說,人有人格,尤其需要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來的庇護。
如果進教堂,上帝就保佑,那么上帝首先就犯了接受賄賂的罪。
同時也等于孔子答復(fù)王孫賈說,這些手法我全知道,只是不屑于如此而已。
這就是前面提到過,中國夏、商、周三個朝代文化的演變:夏尚忠,殷尚質(zhì)(鬼),周尚文。
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偏重的意思,夏的文化偏重于忠誠、樸實。
殷商的文化仍是重質(zhì)樸,但是宗教觀念很強。
周代文化呢
我們今天講孔孟思想中的中國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
“周監(jiān)于二代”,是說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
我們今天的中國文化,是以周代文化作代表。
“郁郁乎文哉”,郁郁是形容詞,意思是非常茂盛、偉大與光輝的人文文化。
孔子在此自稱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啟后,發(fā)揚周代的文化精神。
這是連接到上面所講的宗教文化之后。
孔子認為只有人文文化這個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人生相聚兩依依,人生聚散終有時。
”是什么意思
《精神分析引論》《誰將是中國最富有的人》《房地產(chǎn)投資基金》《優(yōu)填王經(jīng)》《權(quán)力意志》《雙城記》《攝影入門》《西方政丶治學(xué)》《宏觀經(jīng)濟學(xué)》《溝通中西文化》《厚黑學(xué)》《茶余飯后》《哲學(xué)史講演錄》《黑囊經(jīng)》《微觀經(jīng)濟學(xué)》《世界偉人成功秘訣之分析》《邏輯學(xué)》《推丶背丶圖》《商界》《呻丶吟語》《三命通會》《資治通鑒》《中國高層新智囊》《貨幣崛起》《長尾理論》《圣馬丁札記》《等待戈多》《經(jīng)濟漫談錄》《二十四史》《蓮花部赫怒伽》《行政管理學(xué)》《周髀算經(jīng)》《定風(fēng)波》《百年孤獨》《偉大的博弈》《大悲咒》《誰是未來的中國首富》《棋經(jīng)十三篇》《大藏經(jīng)》《地藏菩薩大傳》《道家符咒》《天堂地獄——基督教文明》《燃燈佛》《梨俱吠陀》《周易參同契》《大般烽火經(jīng)》《三洞瓊綱》《陰符經(jīng)》《聽雨》《迦葉菩薩品》《維摩經(jīng)》《華嚴經(jīng)》《亂世存亡》《南懷瑾說道》《本草綱目》孫思邈《千金翼方》《阿含經(jīng)》《大日經(jīng)》《石頭記》《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兩種財富》《七年之癢》《陀思妥耶夫斯基天才犯罪論集》《有這樣一款男人》《梁父吟》《吟江湖》《天遁》《羊皮卷》《民丶主的危機》 沃科爾精英民丶主主義理論批判》 《政丶治社會學(xué)導(dǎo)論》 《政丶治學(xué)》 《領(lǐng)袖論》 《中國經(jīng)濟報道》 《道德經(jīng)》 《韜略》《隨見錄》《茶說》 《中國房地產(chǎn)的最大泡沫》華茲華斯的《StrangeFitsofPassionHaveIknown》約翰彌而頓的《失樂園》 《韜略》太白青蓮之《古風(fēng)》 安蘭德撰寫的《阿特拉斯的無奈》 為官須看《曾國藩》經(jīng)商必讀《胡雪巖》《鬼谷子》《全球史》 塞爾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 茶圣陸羽《茶經(jīng)》 極為晦澀的《青月頌》 馬克斯韋伯的《新教理論和資本主義精神》 《國家戰(zhàn)略》《天府廣記》《江妃賦》 《古陵海經(jīng)》《丑陋的中國人》 《納蘭詞》 《世界宗教史》《經(jīng)濟學(xué)》 《格調(diào)》《東西方文明沖突》 岡察列夫《平凡的故事》 南宋末年趙希鵠《洞天清祿集》 《圣經(jīng)馬太福音》 《曾國落家書》 《新周刊》 《誰動了我的奶酪》 《十七樓的幻想》 《三命通會》 《星學(xué)大成》 《靈魂本輸篇》 《宋朝史歌》《福布斯》《華嚴經(jīng)》 蔡扈的《青衣賦》 元煦《游滬雜記》 《釵頭鳳》 《小窗幽話》 《閑情賦》 《收丶藏》道家寶典《道藏》 《國家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