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神童莫扎特給你怎樣的啟發
莫扎特是彎腰用鼻子夠到中間那個音符的。
兩只手分別在鋼琴的左右兩邊的話,由于沒有多余的手,所以中間的音符只能用鼻子夠了。
然而,這也許只是個傳說,后人事實上并沒找到莫扎特的這樣一首鋼琴作品,所以至今沒能考證。
關于莫扎特的小故事
莫扎特被人們稱為“音樂神童”。
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
他僅僅活了36歲。
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遺產。
他1756年出生在奧地利,他的父親是宮廷樂團里的小提琴手,也是一名作曲家。
由于父親是佚名音樂家,家里的孩子都受到父親的培養和熏陶,在莫扎特3歲的時候,有一天,爸爸正在琴房教姐姐彈鋼琴,莫扎特搬來一個小凳子在一邊觀看,他開始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以后,每當爸爸教姐姐彈琴的時候,他都在一邊聽,莫扎特的記憶力特別好,只要是他聽過的曲子,他都記得,每當姐姐彈錯音樂的時候他都能準確的指出來。
在莫扎特的指指點點中,父親發現了兒子的天才,于是當莫扎特4歲的時候,父親便開始教他彈琴了,莫扎特年級雖小,許多技巧復雜難度大的協奏曲他都背誦下來,還彈的很好。
4歲的小莫扎便常常向家人展示他的音樂才華,每當家人吃晚飯的時候,他都要獻上一曲給大家消遣消遣。
特別是家里有客人來的時候,他更是喜歡變現自己,他常常不管你允許不允許,便跑到鋼琴邊上彈了起來,凡是聽他彈過的客人,都會對他豎起大拇指。
5歲的時候,剛上一年級的小摸著特便會自己創作各種曲子了,這個城市里的人們都知道他們家出了一個音樂小天才。
在家里,經常有爸爸的2位朋友來練小提琴,這2個朋友是和爸爸一起同臺演出的小提琴手,有一天,莫扎特在聽見爸爸和朋友們在客廳里演奏3重奏的小提琴曲,于是他自己也拿著小提琴來到客廳,平時摸著特主要是跟爸爸學鋼琴,爸爸教他小提琴純粹是為了調節。
“爸爸,我來擔任你們的第2小提琴手,行嗎
” “不行,這個曲子你還沒有練習過” “我可以看著譜” “行行,就讓我們的小天才試試吧”,在一旁的第二小提琴手發言了。
就這樣,莫扎特跟著爸爸和另一位叔叔一塊演奏了小提琴3重奏,演奏結束了,三個大人站在那里一動不動了,大家都看著小莫扎特,為他的才華目瞪口呆。
“天啊,你這小家伙真是一個天才” 莫扎特的父親發現自己的兒子的確在音樂方面具有才華,為了讓孩子們開闊眼界,父親便帶著孩子們到外地去演出,6歲的莫扎特和姐姐一起到維也納、荷 蘭、慕尼黑等各地演奏,他們的表演獲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尤其是莫扎特的表演,聽眾經常要莫扎特加演好多曲子。
在莫扎特14歲那年,他遇到了音樂大師巴赫,巴赫非常喜歡這位音樂天才,于是親自指導他的演奏和作曲。
莫扎特一聲創作的音樂領域有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等。
莫扎特還寫了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
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
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
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
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征,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
誰能幫我講講音樂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生平 莫扎特(1756一1791)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
他出身于薩爾斯堡的一個宮廷樂師家庭,很小6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譽為神童。
1773年起他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因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滿主教對他的嚴歷管束,于1781年憤然辭職,來到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的道路。
在他的創作中出現了許多革新的因素,但卻不為當時墨守成規的人們所歡迎,因此經濟壓力很大,經常靠借債度日,然而他卻心甘情愿地過著貧苦而自由的音樂家生活。
他曾說,我的舌頭已經嘗到了死的磁味,我的創作還是樂觀的。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歌劇二十二部,其中最著名的是《費加羅的婚禮》、《唐·橫》、《魔笛》;交響曲四十九部,其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
他還創作了奏曲、鋼琴曲、室內樂重奏等多部作品。
莫扎特的創作深受巴赫、海頓等人的影響,他的作品結構精致勻稱,旋律富有歌唱件,風格明朗,樂觀,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對后世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兩年是他經濟最困難的時期。
1791年12月5日他去世時,妻子正患重病,家里連一個零錢也沒有,他被埋在窮人的公墓里,沒有一個親屬給他送葬。
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成員之一。
他的創作,是十八世紀歐洲音樂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輝總結。
他為德國民族歌劇奠立了基礎,創造出一種現實主義音樂劇的新體裁;他擴充并革新了器樂作品的內容,使交響曲和室內樂曲的形式格外嚴謹。
莫扎特在創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尋,把十八世紀的音樂藝術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并為后來的音樂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條件--這就是莫扎特在音樂史上的功績所在。
天才的孩童 的確,莫扎特有著讓西方為之迷戀和驚訝的童年。
曾在1762年贈與莫扎特宮廷禮服的瑪利亞王后(MARIA THERESA),說過他看上去全然不象七歲的小孩,是一個縮小的成年人,就象簡單的跳過了他的童年。
他寫作風格在他去世后變為流行了,年輕的莫扎特幾乎是他父親的縮影,依據傳聞利奧普與小號J.A.SCHACHTNER回家時發現他五歲的孩子專心地寫著一首鍵盤協奏曲,該曲幾乎是他父親一部作品的重現.另外由十九世紀的藝術家所畫的木刻畫中可見11歲到14歲時的MOZART,無論那里都象個卷發的天使.對于人們,無法理解為何那如神賜的音樂從這個孩子身上涌出來。
莫扎特的天才是19世紀的總結。
在匿名的法國出版物上,MOZART發表了一些獨立完成的作品,作品所顯露出與同時代不相同令人驚異的東西。
那不會另人弄錯的信息是:“非常用力地用羽毛筆去寫,只有小孩才會那樣的。
” 旅游的歲月 帶著兩個天才孩子四處游歷的經驗讓利奧普無法抗拒,同時可讓MOZART增加更多的知識。
在1762年到1766年間,他們幾乎走遍歐洲的每一個主要國家,為了滿足觀眾,莫扎特要讀很多困難的樂譜,和即席寫作。
當他六歲時,他就在MARIA THERESA的夏宮為皇后表演。
在皇后給他的旅行公寓里,MOZART不小心摔倒,皇后的小女兒MARIE還親手扶起他。
莫扎特當時還說大個后要與MARIE結婚,并用他的手臂圍著MARIE和親她。
莫扎特有較長的時間停留在倫敦,在1763-64年間,他們停留了有15個月,在此他們進見了皇帝GEORGE III 和皇后。
這時的10歲英國王子還要由保姆帶著。
坐在大鍵琴前的MOZART不同于他身旁的三個大人的地方只是體形。
他就象一個美麗的玩偶。
在倫敦的其他場合MOZART與這里的音樂家們經常聚會,很可能在這里認識了J.S.BACH的最小的兒子JOHANN CHRISTIAN BACH(克里斯帝安-巴赫).這樣MOZART早期在倫敦寫的交響曲經常出現J.C.BACH的影子就并不意外的,不論是11歲或14歲,他的鋼琴,小提琴,即興創作,以及作曲也算是個神話了.從1768年到1775年他停留在薩爾斯堡期間,他和他的父親有過三次遠游到意大利和德國.莫扎特也由一個天才變為一個真正的作曲家. 啟蒙時代 歷史學家們指出1756年就是MOZART的啟蒙時代,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有系統的,開明的,政治意識的萌芽時代。
在MOZART的一生時間里所發生了一系? 事,根本地改變了他不僅僅在鄉村式的薩爾斯堡生活而走向世界。
啟蒙哲學家比如JEAN-JACQUES ROUSSEAU,主張人生活于自然,權力是上流社會的,并不是單純是統治者的。
人不可能再回到那種相信神授的無知的社會,ROUSSEAU提倡建立一個對人教育的制度,教導人們的道德,發掘人們的天才潛能。
FRANKIS VOLTAIRE是一個熱情的啟迪教育擁護者。
忠實于光明正大的思想和正義信念。
他花費了一生去寫諷刺的抨擊去辱罵強權。
對神的信仰是他最大的原因。
啟迪教育并不是必須的,但卻是一場民主的運動,在法國,路易十四,和后來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是專制主義的王朝。
但奧地利的皇帝MARIA THERESA有較大寬容和自由的主張。
有志于進行民主改革。
SALZBURG(薩爾斯堡)位于奧地利的西部,是有醉人美景的地方,也就是電影“The Sound Of Music”的拍攝地。
SEMISOVEREIGN公國由這里蔓延到神圣羅馬帝國。
薩爾斯堡是一個大主教屬地,保守的天主教信條阻礙著啟蒙的思想。
小莫扎特的父親LEOPOLD(利奧普)來自AUGSBURG(奧斯堡)的一個裝訂商人的家庭。
他受到的是團結的耶穌會信徒教育。
他擁有兩個顯微鏡,一個望遠鏡,一個地球儀,和一本地圖集。
當他到薩爾斯堡旁的圣本鐸大學開始,LEOPOLD將注意力轉移到的從事作曲上來。
定居在薩爾斯堡后利奧普在超過四十年的期間,侍奉過五個大主教。
1756年當小莫扎特出生時,利奧普正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提琴教程。
由此很快地他就揚名國際。
在1800年,在利奧普去世差不多十二年后,他的這部教程仍然使用著。
小莫扎特的母親ANNA MARIA與利奧普有著足足三十二年的婚姻她的父親WOLFGANG是一個被受贊譽的男低音歌唱家和合唱對領唱者。
由于家庭的培養,她很聰明和應變很好,這些渡都讓冷靜而沉默的利奧普為之動心。
他們的共有過七個孩子但只有小莫扎特和她的姐姐NANNERL(娜納)長大成人,NANNERL大莫扎特五歲,(在這畫中12歲的姐姐象一個17歲待嫁的姑娘,7歲的MOZART也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 《MASS IN C MINOR》 在1782年的夏天,莫扎特在他從出生地薩爾斯堡遷移到維也納定居的一年之后,他與康斯坦策.韋伯結了婚.這是一個難以讓人接受的結合.莫扎特的父親曾經強烈反對他的孩子在未有固定職業的情況下結婚.莫扎特本人曾經發誓,如果他擁有他的康斯坦策,他將會攢寫一部新的彌撒,在他帶同他的新婚妻子去見他的家人時在薩爾斯堡演出.他的妻子將演唱新的彌撒.幾乎所有莫扎特早年寫的彌撒規模上是屬于小型的作品.多是為了特定的禮拜儀式在大主教COLLOREDO要求下而寫的.這部彌撒與之前的全然不同,是一個圣頌彌撒,在很多時,圣頌的頌詞是分開很多段落的,屬于多樂章的作品.我們知道莫扎特在1783年寫下了一部分,但并未完成.六個月后他就開始與妻子起程前往他的故鄉薩爾斯堡.對于他的這部作品,他也再沒有去寫完它.這次他將可能要面對人們諷刺和譏笑,最少地也會少了很多對他這段婚姻的祝福.但事實上他的很多關系到康斯坦策的作品沒有完成.但這個作品無論如何也要在薩爾斯堡做客時演出,時間是1783年的十月二十六號,地點是羅可可風格的圣彼得基督教修道院.莫扎特準備從他早期寫的彌撒中取用部分音樂作為未完成部分的補充,但這部作品并沒有得到恰當的贊頌.因為它是以接受洗禮的音樂曲式來寫它的頭兩個樂章的.莫扎特明顯地暗示要去完成這個彌撒.為此他寫下(榮耀頌)CREDO和差不多全部(贊美詩)SANCTUS.在1785年,他采用它的部分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以及絞合為一個擴展樂章并作了一些小變動,寫作了懺悔圣詩DAVIDDE.從此他再沒有回到這個作品上.愛因斯坦叫這個沒完成部分為NOBLE TORSO.C小調彌撒的樂曲形式是莫扎特深思熟慮的,他感興趣于它的結構.它含有宮廷音樂的味道以及古老的BARON VAN SWIETEN的音樂手法.相對于巴赫和韓德爾的作品這并不是流行的寫法(很快這也變的流行了)。
這作品仍然環繞在BACH有關弦樂的賦格,鍵盤音樂的賦格上。
教會音樂,一直具有較保守的形式的。
傳統上具體表現在合唱的賦格上。
但C小調更進一步,一些獨唱的樂章例如:“DOMINE DEUS”和“QUONIAM”也隱含著古老而非常嚴謹的對位法,韓德爾式的寫法與段落的分布融合巴洛克風格。
對位上的嚴謹以及更多的潤飾出現在“LAUDAMUS TE”中,在“ET INCARNATUS EST”尤甚。
只有在極端自我感覺的曲式的樂曲中才出現一些不遵從傳統的寫法。
在作品上所使用的古式文體風格明顯多于其他的合唱曲。
數個低沉而優美的曲調一次次出現在這神圣的音樂中,例如“QUI TOLLIS”,兩聲部,四聲部合唱曲中,在降調的四聲調音符中與傳統的巴洛克音樂挽歌中。
所有這些都在這神圣的音樂中表現出來。
莫扎特沒有最后整理他的未完的作品。
包括這首曲與另一首同樣未完成的安魂曲。
但那些樂章已經是足夠光芒四射了。
受困薩爾斯堡 當莫扎特接受到羅馬教皇的金馬刺徽章時才14歲,薩爾斯堡狹小的氣芬開始防礙了他.他長久渴望尋找一個具挑戰的工作環境.直到1777年,21歲的MOZART向他的大主教請辭.這次觸怒了傲慢的大主教,大主教將MOZART和他的父親都解雇了.但利奧普少有地討好大主教,讓他收回命令但同時放棄了出外游歷的權力.但MOZART決定去尋找一份發揮他的才能的工作的欲望更強烈了.被限制的利奧普只能留在薩爾斯堡,莫扎特與他的母親就得承擔艱巨的行程,在1777年到慕尼黑,曼海姆和巴黎。
沒有合適的邀請出現,在巴黎貧窮狀態,消磨莫札特嘗試意志。
巴黎人跟本漠不關心他的音樂。
另一個打擊他的是他的母親ANNA MARIA死于1778年7月3日的巴黎。
之后莫扎特聽從他父親的意見回到了薩爾斯堡,雖然他將行程拖后了六個月也無補于事,與父親的隔膜也由此開始。
在慕尼黑他受到他的戀人,歌手ALOYSIA WEBER的冷落,但這個并沒有破壞他的雄心,尤其是對于寫歌劇。
在18世紀歌劇相當于現在的電影。
回家后的莫扎特仍然盤算著如何離開薩爾斯堡。
當1780年他收到一份由慕尼黑發出的攢寫歌劇的邀請就興沖沖地來到慕尼黑,就這樣他寫下了他第一部偉大的歌劇Idomeneo(伊多梅紐斯)。
在很多他寫給父親的信中,他努力去壓抑他的興奮和感激之情。
在行動上他與父親分岐令他不可能讓父親理解,當大主教傳喚莫札特到維也納去參加慶祝JOSEPH II的加冕時,莫扎特就再也不想離開維也納了,就在一次跟大主教尖刻地對恃的場合下,被大主教趕了出去。
Idomeneo(伊多梅紐斯)——莫扎特一生的轉折點 1781年的莫扎特在薩爾斯堡大主教的淫威下已達到忍無可忍的地步,就在此時慕尼黑的宮廷發了個邀請,讓莫扎特為狂歡節譜寫歌劇。
喝求譜寫一部大型歌劇已久的莫扎特迫不及待地離開薩爾斯堡去完成它。
意大利正歌劇的模式雖然不大合適他的風格,但歌劇里包含了他其它作品沒有的美,甚至包括使他揚名的作品在內。
對與莫扎特本人這個歌劇的重要并不比他后來的作品少。
就是它莫扎特擺脫了薩爾斯堡大主教轉移到維也納開始他一生中最燦爛也是最痛苦的時光。
SIR COLIN DAVIS可以說是本世紀莫扎特的代言人,無論是莫扎特的器樂作品還是歌劇表現都極為出色。
幾乎可以說只要是他指揮的莫扎特就值得收藏。
建議你去下一部電影,《莫扎特》,里面演的就是他的一生,非常值得去看,完全可以看到一個天才在凡間是怎么生活的。
強烈推薦,看了你就都明白了。
有誰能合情合理地說明白音樂神童莫扎特的死因
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由于英年早逝,加之當時人為的因素,弄的莫扎特死因撲朔 迷離,人們在欣賞他的美妙作品的同時,常為他 的早逝而惋惜,同時對他的死因 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幾百年來人們一直沒有停止對莫扎特死亡之謎的探索,就目前 我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莫扎特死亡原因已達100多種,近來隨著莫扎特家族遺骨 的發現,莫扎特死亡之謎有望在2006年-莫扎特誕辰250周年為廣大的崇拜者揭開 迷底…… 從莫扎特生命的升華之日起,離開我們這個星球已經213年零二個月,用他的 生辰來計算就是249年零8天,明年的1月27日是他的250誕辰紀念日,為了紀念他奧 地利把2006年定為莫扎特年,就是根據他的誕辰來確定的,這是我們所知道的第二 個莫扎特年(上次莫扎特年在1991年)。
我們所說的偉大的莫扎特,應該首先想 到他是來自德國奧格斯堡的列奧波德.莫扎特和來自奧地利的圣.格爾根的安娜.瑪 麗婭的完美結合的產物,當然安娜.瑪麗婭的祖籍也是德國,在德國沃爾夫岡湖邊一個叫圣沃爾夫岡的小鎮,從莫扎特父母的遺傳基因來看,莫扎特可謂是一個日爾曼血統中的皎皎者,這樣說絕沒有任何納粹崇拜的意思。
然后在列奧波德發起的一個偉大的莫扎特之旅中,小莫扎特在這個社會的大學校中,風餐露宿作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成為全人類崇拜的偶像,什么是偶像,English世界中偶像就是God(上帝),Baal(古代迦南人信奉的司生生化育之神),對于這樣一個全人類的文化偶像我們的神經往往過于興奮,過于麻木過于神經質,很多的莫扎特研究也進入了一個誤區,好像偶像就是神圣的完美無缺的,好在今天這樣的局面正在改變…… 在莫扎特的生前身后榮是世上罕見的,為了求職他拜訪一個又一個貴族時雖然到處碰壁,但他終究是以一個神童的名義在世界上留有大名赫赫,并成就了一代偉業,成為了輝煌的古典音樂時代的當之無愧的舉旗人。
所以今天到歐洲朝拜的人絡繹不絕,人到歐洲都一定要到薩爾茨堡看看;更有好事者還要沿著莫扎特曾經旅行的路線,踏尋莫扎特當年的足跡。
從音樂文化名人中來看,莫扎特的崇拜者都可以排成長長的一列縱隊,多少人窮經酷首為的是研究莫扎特的每一個成長的經歷或細節為樂趣,并引以為榮,所以從神童出現讓世人矚目開始,對于莫扎特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并且方興未艾,莫扎特的同時代的人,以及他的嗣后和他的妻子康斯坦策,后來的莫扎特研究專家丹麥外交官奧爾格.尼古拉斯.內森,他于莫扎特死后18年迎娶了莫扎特的遺孀康斯坦策,而且內森作為莫扎特身后見證人和莫扎特研究專家,撰寫了世界上第二部莫扎特傳記。
(第一部在1798年出版),在他身后更是研究家層出不窮:德國的阿爾弗雷德.愛因斯坦,日本的海老澤敏,中國的傅雷、錢仁康、趙鑫珊等等都有獨到的研究隨著莫扎特誕辰250年即將到來,莫扎特的研究更加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可以說莫扎特是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
早在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紀念時,一篇題為《<安魂曲>為誰安魂》的文章登載在1991年12月30日《參考消息》上,文章是一批好萊塢學者偵探考證的,他們是以羅賓斯.蘭登和理查德.蒙德爾為代表的。
文章列舉了最新研究成果十項,他們叫做是莫扎特的鮮為人知的10件事。
10件事大體上是這樣的:
【第1句】:莫扎特去世時并非窮困潦倒。
【第2句】:莫扎特并不是一位被人遺忘的悲劇性人物;
【第3句】:莫扎特并沒有被安葬在窮人的墓地里;
【第4句】:據記載,莫扎特死于“傷寒”,不過更可能是鏈球菌感染。
【第5句】:有關莫扎特被人毒害的謠言迅速傳開并且被流傳下來;
【第6句】:據莫扎特家屬說,是莫扎特自己首先提出中毒說法的;
【第7句】:早期的傳記(1798年)認為,莫扎特相信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為自己創作了《安魂曲》;
【第8句】:來約他寫《安魂曲》的“穿灰衣人”確有其人;
【第9句】:有關莫扎特把完成《安魂曲》的工作交給蘇斯邁爾的故事,好像是康斯坦策添枝加葉編出來的;10。
薩列里沒有參與《安魂曲》的任何工作。
這里我最最重視的就是第一個問題,他和歷史的的說法大相徑庭, 就當今的莫扎特死因研究來講,由于普希金在薩列里死后第7年,1830年就寫出了悲劇《莫扎特和薩列里》,又過了67年俄國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又創作了同名歌劇,而以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的話劇《阿瑪丟斯》為藍本,由好萊塢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導演1984年拍攝的電影《莫扎特》就比任何時候都肯定地明確了薩列里的兇手身份。
據1992年《文匯報》上的一篇文章(楊偉民文)《莫扎特的死因和他的入葬》中說事實和的普希金的悲劇《莫扎特和薩列里》和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的話劇《阿瑪丟斯》的故事恰恰相反,薩列里是先發瘋而后才宣布自己毒死莫扎特的。
當時報紙曾作過如下報道:“我們無限敬仰的薩列里完全喪失了理智。
他在彌留之際喃喃囈語中,認為自己是莫扎特早死的罪人。
有誰會相信這一派胡言,除了那個瘋老頭自己……”在貝多芬的用來交談的便條本上,也清楚的發現“純屬無稽之談”的評語。
有人說莫扎特死的蹊蹺,一定是有人暗害了莫扎特,這樣就帶著這樣的眼睛來研究,結果找了很多的實證來證實莫扎特的死因,我就看了這樣的一個剪報文獻,因為年代太久,又忘記了寫上日期,好像是1992年左右的資料,剪報上說的是在英國的南部海濱城市布賴頓舉行的音樂節上,由莫扎特的崇拜者--250多位音樂家和法律家組成的“莫扎特死因法庭”根據音樂史和浩繁的史料,初步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莫扎特是遭謀殺致死的。
至于兇手是誰,卻有三種不同的看法。
其一認為兇手是莫扎特的情婦之夫--維也納宮廷大臣豪弗梅爾特;其二認為是宮廷樂師安東尼奧.薩列里,據說此人嫉妒心極重;其三認為是莫扎特的弟子蘇斯邁爾。
在這三人之中,人們認為豪弗梅爾特的嫌疑最大,理由是此人在莫扎特下葬之日,用剃刀先殺其妻,然后割喉自殺。
天才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12月5日在35歲時逝世。
在這之后的200多年間,人們在欣賞他的美妙作品的同時,常為他英年早逝而惋惜,對于他死因的猜測也一直持續不斷,看法五花八門,其中包括腦出血、斑疹傷寒甚至被人毒死等等。
不僅自認頗有福爾摩斯才能的業余分析家常發奇想,而且業務精湛的醫學專家也不甘寂寞,都有各自的理論。
2004年,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行的第六屆美國臨床病理會議上,針對莫扎特死因的論文不少。
不過,這些結論可不是根據一些蛛絲馬跡的線索得出的,而是專業味十足地研究莫扎特發病史人士的成果。
其中,一名叫費茨格拉德的女博士的觀點引人注目。
她認為:莫扎特死于風濕熱。
莫扎特于1756年生于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小時候就顯示出過人的音樂天賦,年輕時不斷有天才作品問世,聲名顯赫。
但是,正當他的事業發展如日中天時,他卻在1791年11月20日突然病倒。
他高燒,全身疼痛不堪,手臂和大腿嚴重腫脹。
此時,莫扎特還是非常清醒,但是,病痛使這位喜愛音樂的人,竟然承受不了鳥的叫聲,讓人將鳥籠搬出屋外。
一周以后,莫扎特開始嘔吐和腹瀉,全身浮腫,以至連平時穿的衣服都嫌小。
1791年12月5日,這位天才的音樂家終于撒手人寰,擺脫了痛苦。
根據這樣的病情發展,費茨格拉德博士認為,“莫扎特顯然死于風濕熱”。
風濕熱是一種由細菌引發的疾病,現在由于抗菌素技術的發展,這種病已極易治療,但是,在200多年前,它是不治之癥。
費茨格拉德博士認為,可以將肺病和斑疹傷寒從莫扎特死因中排除,因為莫扎特沒有這些疾病的典型癥狀。
而風濕熱導致了莫扎特的心臟功能衰退,全身浮腫,而且莫扎特突然厭煩鳥叫,也是風濕熱病人的一個典型癥狀,任何一點動靜都使病人煩躁不安。
美國西雅圖一家醫學研究中心的簡?希斯奇曼醫生近日指出,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當時很有可能是吃了被旋毛蟲病菌感染而且未煮熟的豬肉。
綜上所述,從很多的研究成果來看,一些研究者還在莫扎特死亡之迷的誤區中徘徊,因為我們是在研究莫扎特的死亡,而非其他人的死亡,就我們掌握的歷史資料來看,莫扎特的尸體已經找不到了,那么很多人的研究成果是從何而來的,只能是根據一些歷史資料來推斷,所以這樣的推斷看來是沒有根據的。
200多年已經過去,常言又說“死無對證”,關于莫扎特的死因似乎也是見仁見智,很難得到一致的說法。
就像上述的關于莫扎特死亡的猜測和判斷一直就為停止過,而且越來越多,就美國Discovery公司的最新研究成果,莫扎特死因的各種結論目前累計已經有100多個
近來,莫扎特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性進展,考古學家近日發現了一些被認為是莫扎特親屬的遺骨。
科學家近日將對這些遺骨和國際莫扎特基金會保存的頭骨進行DNA測試,從而解開已有100年歷史的莫扎特頭骨之謎。
這次DNA測試工作的發起人、奧地利國家電視臺科學專欄女記者比格爾?澤茲舒納說,考古學家上星期在奧地利薩爾茨堡發現了一個被認為是莫扎特家屬的墳墓,內有數具尸骨。
因為此前有人聲稱持有莫扎特頭骨。
專門研究德國和奧地利名人骸骨的法醫病理學家赫伯特·烏爾里希博士說,基金會收藏的莫扎特頭骨肯定是假的。
“我于1999年檢查了那個頭骨的石膏模型。
頭骨的所有特征顯示,它是個女人的頭骨。
問題在于,沒有人能夠真正確定。
因為莫扎特是草草下葬的,沒過多久就沒有人知道他的墓究竟在哪兒了。
要想找到答案,唯一的辦法就是DNA測試。
”
莫扎特小時候的故事
沃爾夫岡.阿瑪臺烏斯.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里。
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杰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
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
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后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
就連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
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
可以這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
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
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 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仆,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 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
終于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來到了維也納發展。
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
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并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莫扎特被公認為音樂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顯露出了在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和卓絕才能。
從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個孩子對待音樂的積極心態,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
雖然不能人人皆為天才,但對廣大孩子來說,“神童莫扎特”絕對是具有傳奇色彩、又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小時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鋼琴前面,按著琴鍵細聽,并努力彈出他曾經聽到過的音樂。
一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歲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寫東西。
父親問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說他正在寫鋼琴協奏曲。
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一看,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說:“你看,他寫的這些又正確又富有意義啊
”天資加上勤奮和用心,這就是神童莫扎特
為何說莫扎特是音樂神童和世界的第九奇跡
傳奇色彩太濃,簡單點說。
3歲父親發現才華,4歲學琴,5歲作曲,6歲開始姐和父親在歐洲巡回演出,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歌劇,12歲受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
他的生暫,但作品量卻相對而言非常大,下筆如有神助。
音上少有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