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名言
要發揚辛亥志士們振興中華、富強祖國的民族自覺精神,繼續沿著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努力為完成國家的現代化事業和祖國統一大業而貢獻一份力量。
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頑強奮斗的愛國情懷; “以浩氣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獻身精神; 關心民生疾苦、立志為百姓謀福祉的高尚品德; 順應時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懷。
以上面內容為中心寫就可以了。
讀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有感800字
此次參觀鄧子恢紀念館,看到老一輩革命先輩們的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下仍然心懷崇高理想,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爭取利益,建立新中國,我實在感慨萬千
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生活實在太幸福了,但著幸福來之不易,我永遠銘記,著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熱血,用生命換來的,應該倍感珍惜,決不能因優越的生活條件而遺忘艱苦奮斗的精神,時刻緊記先輩們的辛勞,一定要認真學習現代科學,立志將中華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我們民族必將屹立與世界民族之林
鄧子恢(1896—1972)是偉大的共產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福建龍巖農業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老前輩是偉大的共產黨員,我們應該學會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黨的優良傳統,黨員之間能夠敞開心扉地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也應在我們之間形成風氣。
我努力在營造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氛圍,黨員要有容人之度,從自己開始,虛心的聽取批評和建議,在今年的黨員發展會上,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會風,使黨員和申請人受到很大的教育。
生活工作在我們身邊,大家熟悉、了解,更容易接受,學習效果更好。
或許他們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但瑕不掩瑜。
因此,我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以期早日加入黨組織,成為光榮的黨員
對特殊情況的同學的思想工作,則盡可能地做到耐心細致,對新的朋友應該給以生活上的指導,提高他們對新環境的能力;化解朋友之間的矛盾,幫助發生矛盾的朋友正確對待自己,認清自身的不足,為共同創造團結協作的校園環境而努力。
我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為身為一個團員而自豪,為能在黨的領導下成長而高興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我們擁有最年輕的笑顏,革命先輩們繪制了藍圖,積蓄了時代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為每一雙與時俱進的腳步導航,形成了世界上最坎坷的民族今天最矯健的身影
我們有幸,一次次見證歷史;歷史有幸,一回回經歷輝煌
沿著港澳回歸的足印、順著三代人“高峽出平湖”的夢想,走進西部大開發飛騰的黃土地、跨上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平臺,展望2008年的繽紛五彩、預見未來20年的燦爛輝煌,我們會情不自禁的為祖國喝采。
歷經風雨滄桑的中國共產黨,仍有一顆年青的心臟,她讓我們青年一代憑添幾分熱情,再增幾分希望
我們不由得要為自己加油、定向。
未來13年,我們將同時代一起賽跑,賽跑在中華民族最嶄新的跑道。
中華民族又一次向偉大復興邁出了舉足輕重的一步。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歷史如鏡,可以鑒往知今,悠悠的五千年文明已經在新時代淀積為勤奮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歲月如山,可以登高遠望,中國共產黨多年來的風雨歷程,使曾經的星星之火已變成無數人心中不滅的火炬
站在世紀初啟的歷史時刻,無論是回眸厚重的歷史,還是俯瞰當今世界,抑或是展望未來。
我發現,當今中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偉大的祖國以她海納百川的胸懷和無堅不摧的氣概,從她這邊獨好的經濟政治形勢和捷報頻傳的歷史盛事,使世界驚嘆的目光應接不暇。
在十七大嘹亮號角奏響的時候,大會選舉產生了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黨的中央領導集體順利了實現了新老交替,一批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領導干部進入了中央領導機構,我相信,在胡錦濤主席的“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定會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繼往開來、開拓奮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定能夠開創新局面,一個經濟更發展、民主更健全、科技更進步、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人民生活更殷實的社會一定會早日實現
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征和建黨宗旨,就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的群眾路線歷來是我們事業發展成功的力量之源。
在和平建設時期,雖然環境和生活條件都大大改變了,但是,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仍然是我們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一定能永葆生機與活力。
我們參觀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時期的展覽,再一次感受到:近百年來,無數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幸福和祖國的繁榮富強,前仆后繼,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美好的今天。
半小時的參觀很快就結束了,我帶著沉重的心情,邁著沉重的腳步一步步走出紀念館,并在紀念館門前合影留念。
回望著身后“隆重慶祝新四軍建軍七十周年”的標語,我感到非常激動與自豪,激動的是能夠在閩西這塊紅土地上生活學習4年時光,感到非常榮幸;自豪的是革命烈士用鮮血、用壯麗、用光榮而短暫的一生,換來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位后來人都應該向先輩們學習,學習他們至死不渝、頑強不息的革命斗志,學習他們戰勝重重困難,奪取最后勝利的偉大精神。
我們會自覺地自重自律、自奮自強,讓自己融入集體,順應時代,這是歷史對我們青年一代的召喚,這是黨對我們青年一代的厚望。
因為時代發展的趨勢,恰如大江東流。
我們的愛國之情、集體之心、報恩之愿、自強之志,只有順應發展的時代大潮,我們的所作所為才能有利于國家,有益于集體;才能無愧于長親,無悔于本心,我們的青春才能綻放光彩,我們的生命才會價值永恒
關于緬懷革命先烈的感受
三一文庫()\\\/心得體會范文\\\/心得體會緬懷革命先烈心得體會 緬懷革命先烈心得體會一: 今天是清明節,我想很多同學都回家祭祖掃墓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說的就是每當這個特殊的時候,人們都會倍加思念已經死去的親人,心情難免傷感。
今天在這莊嚴的升旗儀式上,我們凝視著烈士鮮血所染的國旗,不覺思緒又回到那艱苦崢嶸的歲月:舊中國飽受戰爭的創傷和帝國主義的欺凌,人民受盡磨難和屈辱。
舊上海的公園門口曾立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外國輪船在黃浦江上肆意闖蕩,撞翻中國民船,淹死中國人也不管。
那時洋人在中國土地上為所欲為,國人已喪失了最起碼的做人尊嚴。
祖國危難之時,無數愛國志士挺身而出,為了祖國的獨立統一和人民的解放,甘灑一腔熱血。
從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的女俠秋瑾,到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鄒容;從江姐到劉胡蘭;從黃繼光到董存瑞……無數英烈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烈的愛國樂章。
難道他們不知道生命的可貴嗎?不!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們深深懂得:在祖國危亡之時,作為一個中國人,保衛祖國,拯救祖國是自己的責任,為了祖國的解放,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戰火中出生入死,監牢里堅貞不屈,刑場上大義凜然。
他們用生命、熱血換來了華夏民族的新生。
時代的列車已進入 如果,如果沒有那些先烈們英勇的奮戰,中華民族怎么會迎來今天 是呀
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文
為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在沈陽讀時候,只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
習非常勤奮、刻苦,常常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自己在閱讀書報時思考的問題。
當時他們討論得最多的是怎樣救國和宣傳救亡的問題。
周恩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認真完成課外作業,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有禮貌,守紀律特別注意課外閱讀,來彌補課堂上學習的不足。
他所讀的書報,范圍也比較廣泛,除了社會科學的書籍外,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的書籍也是他喜愛的讀物。
他還能把幾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閱讀,加以比較,探求最科學的內容和答案。
有一天,東關模范高等學堂的魏校長把同學們召集起來,問大家:“讀書為了什么
” 有的同學說:“為了給自己將來找條出路。
” 有的同學說:“為了能發財致富。
” 還有個同學說:“為了幫助父母記帳。
”原來他的父親是個商人。
魏校長問周恩來:“你呢,為什么讀書
” 周恩來站起來,大聲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就是說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興盛,像巨人一樣挺立在世界而讀書學習。
老師和同學們都敬佩地望著他。
周恩來在小學三年,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經被選送到省里,作為小學生的模范作文印行,這篇題目為《東關模范學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來還收入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學校國文成績》和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中學國文成績精集》這兩本書里。
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寫得非常精采,其中對于老師、同學充滿著熱情的希望,希望師生一道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
這對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周恩來中學畢業以后,赴日本留學前,曾經回到沈陽母校,看望諸位師友。
他給一個要好的同學寫了臨別贈言:“志在四方”,“愿相會中華騰飛世界時”。
相約當中華民族獨立、繁榮的時刻再相見言歡。
這位同學一直把這個題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給周恩來總理,兩位老同學終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國重逢,暢談了祖國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畢生的目標,唯是如此,周恩來才受到萬民的景仰,幾成為一個完美的化身。
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沿著偉人的足跡前進 1995 剛才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讓我想起了86年前的一陣掌聲。
84年前,也就是1911年,在沈陽東關小學的教室里,者師問:“你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同學回答稅為了當官,有的稅為了發財,也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年僅13歲的周恩來回答的卻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語驚人,掌聲四起。
人各有志。
千百年來,對為什么而讀書,有許多不同的回答,電視連續劇《八月桂花香》中,胡雪嚴的父親胡道宏,幾十年寒窗苦讀,捱到中舉當官之日就中風而死;《儒林外吏》中,吳敬梓筆下的范進,看到自己榜上有名竟當場發癲,在他們心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世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于是,讀書當官,成了他們心中的理想,苦苦的追求, 胡道宏、范進是那么的可笑,可悲而又可憐,相比之下,他們讀書的理想是那么的渺小而短淺。
那么,周恩來為什么會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崇高而遠大的理想呢? 我們都不會忘記,中國近代史上一頁頁屈辱的歷史: 鴉片戰爭的失敗,《辛丑條約》的簽定,山東半島的侵占,東北三省的淪陷, “東亞病夫”的屈辱,“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這耳聞目睹的事實,—樁樁烙印在少年周恩來的心坎。
岳飛的“精忠報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個個愛國英雄的事跡也深深的教育了他。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有志不在年高。
少年周恩來正是痛心于祖國的落后挨打、飽受侵略,慘遭蹂躪的現實,才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們不會忘記周恩來為實現他的理想而刻苦讀書的歷歷往事: 圖書館,他專心孜孜,如饑似渴;旅行途中,他爭分奪秒,不知疲倦; “大江歌罷掉頭東”,他東渡日本,為的是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他遠涉重洋,赴法勤工儉學,為的正是中華之崛起…… 讀書,他不滿足于學校,他投身社會,深入群眾,向工人學習; 讀書,他不滿足于國內,他放眼世界,投身巴黎公社,洋為中用…… 讀書,周恩來不僅掌撮了豐富的知識,為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豎實的基礎,也讓他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更堅定了他的共產主義信念。
踏著偉人的足跡,回首歷歷徑事,我們激動不已,面對現實,我們不禁感慨萬千。
時下,教授下海,學生也下海。
大學生下海,中學生小學生也下海。
有些學生退出象牙塔的教室,占據商品琳瑯滿目的三尺柜臺,儼然一個精明的大老板;還有些學生60分萬歲不虧本,80分驚喜要紅包,還美其名曰有商業頭腦,一切向錢看。
他們跟年少的周恩來比,真是相差太遠了。
志當存高遠。
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動力,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有了恒久的精神動力。
那么,我們又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呢? 大家都清楚,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
人均收入、綜合國力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應當成為我們共同的理想。
然而,中華之崛起、民族的強大,光靠理想是不夠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的建設者,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我們應當刻苦學習,為真正實現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同學們,讓我們沿著偉人的足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奔向二十一世紀。
每個星期一的早晨,我們都會沐浴在陽光下,在嘹亮的國歌聲中莊嚴肅穆的注視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這時候我們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種愛國之情,是的,作為炎黃子孫,愛國是我們的神圣使命,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你是否意識到:該如何報效我們的祖國呢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為了報效祖國,寫下了一頁又一頁的輝煌。
在古代,楚國詩人屈原把滿腔的熱忱溶于《離騷》之中,含恨而逝。
宋朝愛國名將岳飛,背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伴隨著他走過了多少個戎馬春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這首《過零丁洋》至今還震撼著我們的愛國之心。
清朝禁煙大臣林則徐在趕赴廣州之前給他的老師留下了一句詩:“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近代,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還有秋瑾的詩,田漢的詞,聶耳的曲。
多少革命老前輩用生命和青春創造了我們今天的幸福,毛主席的油燈,周總理的大衣,朱總司令的扁擔。
他們把自己的愛國之情表現在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在現代,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人民的好衛士——任長霞同志執法為民保平安。
同學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以天下為己任。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學生的義務就是學習,我們要把強烈的愛國之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知識才是力量,沒有科學文化你何以談報國
出了這道校墻,我們要面對的是社會的紛繁復雜。
是我們單純稚嫩的思想所必須接受的。
只有在校園里學好知識,練好專業,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正所謂:看世間風云變幻,誰主沉浮
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已騰飛,“振興中華”的偉大任務就由我們來承擔,同學們,明天的太陽一定會由我們托起,讓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為空談,不再成為口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上一篇:去原諒最恨的人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