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魯迅紀念館的觀后感
在魯迅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我來到上海魯迅紀念館參觀憑吊,寄托自己對這位偉人的和緬懷之情。
上海魯迅紀念館坐落在魯迅公園(原虹口公園)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兩年前擴建后的新館。
新館仍保留二層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風格,青瓦粉墻,山墻高聳,在正面墻上鑲嵌著周恩來總理當年題寫的“魯迅紀念館”五個大字,白底黑字,鮮明耀目。
走進大門是一個庭園,右首是“百草園”,種有許多魯迅作品中寫到過的植物,如何首烏、木蓮藤等,還有特地從紹興移此的石井欄、烏篷船等。
我們還沒有參觀展覽,已經走進了魯迅作品的特有氛圍。
穿過庭園,便是高大軒敞的大廳,無論建筑材料、建筑語言都是現代化的,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格調。
在大廳左首,一座高二點五米的魯迅全身銅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執煙卷,神情肅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在一樓還設有“奔流藝苑”與“朝華文庫”。
前者乃專題展廳,正在舉行一個畫展;由巴金題額的“朝華文庫”則專門收藏魯迅的弟子、友人以及與魯迅有直接接觸的現代文人的文化遺存,每人一庫,我看到有陳望道、許廣平、巴人、黃源、曹靖華、李霽野、唐
參觀魯迅故居有感
魯迅先生的故居,靜靜的坐落在阜成門內的一個胡同內。
魯迅故居,是一個寧靜的四合院,雖是冬天,但是陽光射到這里,并不顯清冷。
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間不大,但很精致,東、南、西、北四面的屋子緊湊的立在那兒。
院子的中間是魯迅先生親手栽種的丁香樹,歷經八十年的風風雨雨,雖然已人去樓空,它們依然還在吐芳爭艷。
每間房子的門都鎖著,因此我沒有機會進入房間細細觀賞。
只是通過玻璃向里面瞧了幾眼,北屋是正房,兩邊是魯母和魯妻的住所,中間就是魯迅先生的書房,也稱“老虎尾巴”,每間房子的布置都是魯迅先生親自設計的。
家具非常古樸典雅,擺設整齊對稱。
房屋的后面還有一個后院,有兩棵棗樹,不過是后來補種的。
現在的這個四合院,完好的保留了其原貌,也是對魯迅先生最為崇敬的一種表達方式。
在故居的東邊,后來又開辟了一大片地方,作為魯迅博物館的陳列廳。
那天去的時機不錯,剛好是新的陳列廳落成不久的時候,全部的建筑、展覽和裝修都是新近完成的。
一進大廳,我就被這種集合古典與現代之美的室內裝修給吸引住了。
大廳四周的墻壁,用白色大理石和木頭相間覆蓋而成。
仔細看來,上面還有一些字,刻著魯迅先生的作品名稱。
不同的文集之間以不同顏色縱向隔開,大字是文集的名字,有《朝花夕拾》、《且介亭選集》等,小字是每篇文章的名字,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紀念劉和珍君》等。
每種顏色的材料都像是一本直立的書,這也符合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沿著臺階拾級而上,就進入魯迅博物館的展廳,各種展板和實物,濃縮了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
首先是“在紹興”部分的展覽,展示了魯迅先生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有些是兒童的浪漫和幻想,也有些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他經歷了家道的敗落,也由此體驗了人生的辛酸。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因此,經歷家族由盛及衰的曹雪芹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璀璨的明星,而那時的周樹人,也注定會在中國文學史上非同凡響。
“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學經歷,使青年時期的魯迅抱定“救國救民”的信念,后來又毅然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
“在北京”的教學與革命經歷,使他有機會宣傳進步思想,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寫出慷慨激昂的戰斗檄文,喚醒沉睡的國民,激勵人們革命救國。
在這段時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實伴侶許廣平。
可以說,正是有了許廣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時間內,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學作品。
除了寫作之外,魯迅先生對美術和文物有著特別的嗜好和獨特的鑒賞力,他喜歡木刻畫,也收集了許多木刻,在展廳的中央,開辟了兩道高達的展板,用木刻畫堆積而成。
在展出的展品中,還有先生收藏的魏晉時代的陶俑、明代的青花瓷碗和銅鏡,后來他還將明代的兩件古物毫無保留的捐給了國家歷史博物館。
除此之外,我還了解到,先生曾經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但他放棄了。
在他看來,一個民族的命運,遠遠重于個人的得失。
展廳中不時擺放著先生的名言,雖然有些都曾經讀過,但是,當我今天完完全全的走進他的世界時,這些震撼人心的詞句,依然還在深刻的激勵著我,因為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先生那顆熾熱的心靈和那恒久不熄的熱情。
先生生于19世紀八十年代,而我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恰好比先生晚出生一百年,今天的我,感覺自己是懷著一顆敬仰的心,努力感受他的感受,努力走入他那高遠的精神境界。
先生的一生,是與整個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先生是圣人,他堪稱“民族魂”。
因此,魯迅是屬于整個民族的。
求一篇參觀魯迅博物館的觀后感,600字以上吧,謝謝啦
參觀魯迅博物館的心得體 今年十月十九日,國文化巨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紀念日。
這周三系分團委組織05級各支部成員參觀了魯迅博物館。
博物館坐落于阜城門內大街,是國家文物局直屬的國家級博物館。
是魯迅在北京四處故居中唯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處遺址。
步入館內,首先進入眼簾的是魯迅先生的雕像,魯迅先生的臉上依然是那堅毅的表情,他的手中依然握著那只戰斗用的鋼筆。
館中按時間順序以手跡、照片、 圖片形象地展現了魯迅不朽的-生。
其中有新發現的魯迅地質佚文手稿,也有與我們熟悉的作品密切相關的文物。
如《阿Q正傳》的唯一一篇殘稿、魯迅20多歲時所寫《自題小像》手稿、魯迅在仙臺醫專時的解剖學筆記等等,都是十分珍貴、難得一見的珍品。
站在仿真的三味書屋前, 我仿佛看到了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欄,高大得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又仿佛聽到了油蛉低唱,蟋蟀們的琴聲。
站在魯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視著他始終堅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魯迅先生眉頭緊鎖,奮筆疾書的“戰斗”場面,仿佛聽到了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深沉吶喊。
走出展廳,我們又參觀了魯迅先生的故居,七十年時光流逝,這座故居中的一切卻都保存完好。
在那間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魯迅工作室內:一張普通的三屜桌上,高腳煤油燈、“金不換”毛筆、硯臺、文具……擺放如昔,令觀者睹物思人。
庭院中,兩株魯迅當年親手栽種的白丁香樹,雖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葉茂。
時至四月,丁香花開,清香縷縷,分外宜人。
參觀結束,雖然我離開了博物館,但魯迅先生的執著和堅毅將一直鞭策著我
參觀魯迅博物館有感 魯迅博物館坐落在白塔寺附近。
(刪)我們(刪)踏著春天的腳步,我們走進了坐落在白塔寺附近的魯迅博物館。
首先我們參觀了魯迅的故居,導游告訴我們:魯迅做過什么,住在(那)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記住人們對他的評價,(刪)他的精神(。
魯迅是)他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的精神。
在魯迅書房的東墻上掛著一幅畫《三個士兵和一個婦女》,他時時刻刻用這幅畫來激勵自己拯救人民。
(刪)隨后我們進了展覽廳。
這里記錄著魯迅的一生,這里陳列著關于魯迅的一切,這里充滿了人們對魯迅的思念。
隨著導游一字一句的解說,我們在慢慢走進魯迅的世界。
魯迅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1902年留學日本學以后痛感于醫治麻木的國民精神更重于醫治軀體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藝運動。
1909年回國以后在北京廈門廣州人國教,并參加了新文化運動。
1926年定居上海,從事文學寫作。
1936年去世。
魯迅用他畢生的精力來寫作來拯救中國麻木不仁的國民。
參觀完魯迅博物館后,我回想著自己看到的一切(,)。
那深深(的)地刻在課桌上的“早”字已深深的刻在我心里。
魯迅用一個字來勉勵自己。
然而外因是事物的條件和環境,是靠內因起作用。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和動力。
即使外界施加多大的壓力,只要你決心不改,沒有人能改變你。
(刪)一個字不能使人怎么樣,但是這個字早已刻在魯迅心里了。
他的決心令人感嘆不已。
我們也應該這樣。
面對自己的缺點,自己的壞習慣,找個克服的辦法,把它銘記在心,一天天把缺點克服掉。
魯迅的決心真令人感嘆不已——自那以后魯迅再也沒有遲到過(刪)。
魯迅對瞿秋白的感情感動了我。
他對瞿秋白的友誼是 兄弟般的。
魯迅不光說到了,而且做到了。
在瞿秋白被追捕時,魯迅不怕被連累毅然讓瞿秋白住在自己家里。
在瞿秋白的追悼會上,魯迅不顧朋友家人的勸阻,不僅來了,還作了演說。
這種感人至深的(感)友情,這種為了朋友把自己置身度外的精神,這種說到做到的(原則)氣度,(不知道)值得我們去體會、去揣摩、去學習。
嗎
天地間的海誓山盟多了,誰又能說到做到呢
(刪)魯迅為了事業拼搏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魯迅為文學事業不畏國民黨迫害,這一點就足夠我們去學習了。
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我們就退縮;當我們的學習成績不如意時,我們就灰心;當我們學習道路上,出現了荊棘,我們不敢去披荊斬棘。
而魯迅為了事業,為了國民,不管荊棘冰山,他都跨了過去。
我們也應該這樣,為了學習,不管前面是荊棘還是冰山,都應該去拼搏去努力。
這些就是我參觀魯迅博物館的心得吧
凝望魯迅——參觀魯迅博物館有感靜靜地走在魯迅博物館的展覽廳里,站立在先生的遺像面前,用心去體驗那個血與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和個人勇氣,看著用實物和圖片記述的魯迅戰斗的歷程:從紹興到南京,再到東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戰斗的足跡在我面前展現出來,我思潮起伏,心緒難平,不禁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嘆服。
魯迅筆耕一生,戰斗一生,始終為人民,為民族,為真理而戰,他是一面鮮艷的戰斗旗幟,他是那個時代的“另類”、“叛逆”,一個屬于那個時代的人卻擁有了不屬于那個時代的思想。
魯迅,注定是孤獨和寂寞。
中國文化和中國士大夫向來有著“恕道” 和“中庸”的傳統。
而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魯迅,卻大大出格于那個時代,他一反傳統文人的形象。
以獨特的眼光發現了中國封建上社會幾千年來吃人的本質。
他終其一生不停地批判,論戰,反擊。
對封建就禮教
上一篇:上架感言天賜良基玄幻小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