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就是要與民同在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如何堅持人民至上(通用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如何堅持人民至上篇1
根據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第二次學習要求,我個人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學習主題,認真開展了自學,有了些許心得體會,分享如下。
發展究竟為了誰、依靠誰,發展成果究竟由誰共享?對這一重大問題的回答,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也是黨員干部的一種必備情懷;如何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內化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是每一個黨員干部的時代課題。
一、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
我們黨自成立以來一直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根本遵循。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站在人民立場,團結和帶領人民反對軍閥割據,抵抗外敵入侵、解放勞苦大眾、建立新中國。無數革命先烈浴血奮戰、前赴后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著力解決人民溫飽問題,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努力改善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確立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帶領人民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黨的十九大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我們黨一直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原則。土地革命滿足了人民擁有土地的愿望,讓人民分享革命勝利成果。群眾路線的確立使人民主體思想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思路,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經濟生活中的創造性,使農村經濟得以蓬勃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從“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兩個務必”,到“八項規定”“三嚴三實”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一系列惠民舉措落地實施,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教育、就業、醫療等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業不斷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年來一直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致力于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把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衡量是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準則,使人民的價值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維護和高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我們黨的一切工作都著眼于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始終堅持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總之一句話,中國共產黨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奮斗的黨。
二、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員干部的必備情懷
既然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那么,所有黨員干部就應當具備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
情懷是一個人的心境或心情,體現和表達著人的情感。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員干部的必備情懷,是應當始終葆有的對人民的純潔而熾熱的感情。只有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把為人民服務不僅僅看作是工作責任,而且看作是熱愛人民、牽掛人民、奉獻人民的崇高境界。革命戰爭時代,毛澤東強調,“我們有困難,人民更困難,我們任何時候都首先要想到人民,我們寧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糧食分給群眾,寧可自己蓋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給人民”。正是具備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黨員干部才能永遠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才能始終堅持“以百姓心為心”的親民意識,才能自覺葆有“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的為民思想,才能真正踐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惠民舉措。
情懷是一個人的精神底色,是人的精神力量的內在源頭。以人民為中心之所以是黨員干部的必備情懷,是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出于精神的追求、心靈的向往而去努力為人民服務。擁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就擁有了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這是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強大精神動力;這是黨員干部“五加二、白加黑”忘我工作的內在自覺、堅持為人民擔當、讓人民幸福的價值取向。
情懷關系到一個人的初心以及對初心的堅守。以人民為中心之所以是黨員干部的必備情懷,是因為只有養成這種情懷,才能不忘初心,一心為民,始終與人民同心同德,在各種誘惑面前巋然不動,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中保持定力。黨員干部手握權力,極易受歪風邪氣的浸染、燈紅酒綠的腐蝕和金錢欲望的引誘,容易出現思想滑坡、信念喪失、宗旨淡薄等問題,政治生態也容易暗涌著物欲、權欲和貪欲的濁流,如果不具備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將逐漸背離人民,釀成大錯。如果人民情懷扎根內心、永不動搖,則能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挑戰勇于迎難而上,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第一位,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一矢志不渝的初心。可以說,堅定和深厚的人民情懷是黨員干部抵御誘惑、經受考驗、迎接挑戰、堅守初心的定海神針。
以上是我個人的學習心得體會,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大學生如何堅持人民至上篇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現了203次,直抵人心,激發共鳴。黨的十九大報告始終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通篇都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在論述大會主題、新時代特征、基本方略時都有生動精彩的表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心系人民的初心和情懷。作為9000萬共產黨人的一員,如何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就需要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所體現的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什么?怎樣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如何為人民謀幸福,實現共同富裕?
一、“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人民至上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特別是儒家文化當中,一直強調“仁”這個字。“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范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由此推導出為政者對于百姓的關切,進而再推導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建立起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這樣一種關切。所以千百年來,儒家文化當中的這種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當中的優秀基因。
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會見平民教育會諸述周時說:“政治問題,主要是對人民的態度,看你是想和老百姓做朋友,還是站在老百姓的頭上壓迫他們,只要和他們接近,和他們打成一片,他們自然相信你,隨你要他們的錢,要他們的命都可以辦到。只要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何愁沒有人上前線,何愁沒有人抗戰?”毛澤東同志將黨群關系比喻成魚水關系,他說“共產黨是魚,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沒有魚,魚可是永遠離不開水啊!”
1981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新時期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和基本內涵作出了新的概括:“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鄧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句樸實的話語,明白無誤地道出了鄧小平群眾觀的思想情感來源。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探索和設計每一個步驟,每一項決策的可行性,鄧小平同志都始終堅守一條準則:看“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
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主張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提到“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習近平引述的這句古語,充分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觀念。人民至上,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表達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樣的宏愿,也說過“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這樣的為政哲理。從2024年的“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到2024年的“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習近平關心的民生領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醫療、教育、就業、住房、扶貧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風雨兼程、訪貧問苦,模范踐行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二、“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依靠人民
2024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指出,面向未來,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風險挑戰,順利實現中共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正所謂“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匯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礴力量。
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2024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人民實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智慧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從根本上說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正是把人民群眾的實踐作為源頭活水,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理論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戰略定力,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新鮮經驗,并上升為黨的創新理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三、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目標
實現共同富裕,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目標,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2024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鮮明特征。
如何完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的關鍵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自覺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大力弘揚“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理念,鼓勵人民群眾艱苦奮斗、勤勞致富、守法經營,通過自身努力創造美好幸福生活。
四結語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都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干部培訓教育的一名工作者,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理念貫穿在我負責的每一期培訓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我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用細心對待我負責的每一個培訓班課程計劃,我用耐心對待學員的每一次詢問,我用恒心服務于公路行業培訓,我用忠心對待我的信仰。不忘交通人的初心,為為人民群眾提供滿意交通貢獻智慧。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新詮釋,也是我們沖刺全面小康征程的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是一以貫之的紅線,始終體現著親民、愛民、憂民、為民的人民立場,始終飽含著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家國情懷。
大學生如何堅持人民至上篇3
按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求,學習了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后,結合人社工作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準確定位新時代的人社工作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人社領域有著直接體現:勞動者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勞動權益訴求更加多元,在就業、工資、社保、維權等方面的需求發生重大變化,人們不僅希望有穩定的就業崗位,而且希望有更公平的就業環境、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不僅要求按時足額支付工資待遇,而且追求更體面的工資收入,希望共享社會發展成果;雖然已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但人民對保障水平有著更高的期待;高層次人才在數量質量上不斷提升,但制約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因素仍然存在,人才隊伍建設與社會建設現代化的戰略要求還有差距。做好新時代人社工作,要全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人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準確把握人民群眾需要的時代特點和客觀規律,科學研判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來思考和謀劃人社工作。
二、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在發展中改善民生。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人社工作涉及民生,實質是服務“人”的工作。應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第一位的工作,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就業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讓廣大勞動者擁有更加穩定、更高質量的工作。加強和改進工資收入分配宏觀調節,建立健全工資增長機制,進一步規范工資收入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格局,使廣大勞動者擁有更加滿意的工資收入。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加大勞動權益保障力度,從保障基本權益做起,聚焦主要民生訴求,筑牢民生底線。讓勞動者實現更體面的勞動。同時,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從實際出發,做到民生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共建共享共治,建立公平的制度體系,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不斷推進人社事業的新發展,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三、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人社工作助推我市高質量發展
人社工作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人社部門要主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切實履行職責。要貫徹落實“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要求,大力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面對新時代,我們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至高追求,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拿出新舉措,展現新作為。一要聚焦穩增長,在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上下功夫。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擺在工作首位,大力實施就業創業。鼓勵企業內部挖掘潛力,促進穩崗轉崗再就業。開展多渠道幫扶措施,促進更多貧困勞動者就業增收。二要聚焦調結構,在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上下功夫。不斷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深化“高層次人才服務專窗”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加強人才創業孵化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實訓基地、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基地建設,努力為人才提供優質服務,打造宜人的人才發展環境。三要聚焦惠民生,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建設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社保領域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政策制度全覆蓋向人員全覆蓋轉變,織密扎牢民生安全網。發揮就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四要聚焦促改革,在提升干部人事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完善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激勵政策,深化績效評估改革,強化結果運用,充分發揮績效評估激勵約束作用。五要聚焦防風險,在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上下功夫。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加強風險防控和源頭治理,讓勞動者實現更體面的勞動。以解決工程建設領域尤其是政府投資工程項目欠薪為重點,嚴厲打擊惡意欠薪行為。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人民群眾是我們人社工作的最高裁決最終評判者。新時代人社部門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成為實施人才戰略的重要推動者、改善民生的重要承擔者、社會保障的重要建設者、社會穩定的重要守護者,確保為XX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大學生如何堅持人民至上篇4
“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近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出版發行,在第四個專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總書記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出了重要論述。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出發點在“人民”,落腳點也在“人民”,習近平總書記的莊嚴承諾,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辯證法,提綱挈領地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是共產黨人許黨許國、報黨報國雄偉氣魄的真理寫照。
發乎于“心”,以“無我”之境,勇毅奉獻。何為“無我”?道家、佛家經典中常用“無我”來表現悲天憫人的情懷,傾向強調超脫于凡人的存在。清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也曾用“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來區分中國古詩詞的美學境界。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無我”則是指以國家前途為念,以民族未來為己任,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寶貴精神。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所在。黨員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干,是人民公仆,肩負著為中華民族謀幸福的崇高使命,只有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不計個人利益得失,時時以黨和國家的利益為先,事事以群眾利益為重,把群眾裝在心里,把責任扛在肩上,方能鍛造出心系人民、行為人民的博大胸懷,培育出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
見乎于“行”,以“有我”之境,擔當作為。認真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讓我對“人民至上”有了更深的體會,更能深刻領悟到我們黨近百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人民服務”,不能僅停留在喊口號層面,更要體現在勇于擔當、勤于奮斗的點滴行動中。“有我”,是黨員干部對自我角色身份的認知,亦是對恪盡職守奮發有為的新時代干部擔當精神的深刻領會。“責任面前應有我,干事面前該有我,發展面前當有我”,簡單的“有我”二字,體現了“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豁達胸懷,凝聚著“奮楫篤行,臻于至善”的剛毅品格,蘊含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堅毅勇氣。“我是黨員,沖鋒必有我!”疫情席卷,卡口值守、入戶測溫,黨員干部遇險不避挺身而出,展現硬核擔當;洪峰過境,沿河值守、徹夜清淤,黨員干部遇難不懼而奮勇向前,彰顯為民情懷。一名黨員一面旗,一句“有我”踐初心,只要國家召喚、人民需要,共產黨人永遠沖鋒在前!
顯乎于“范”,以“忘我”之境,勇立潮頭。談到“忘我”,似乎都會聯想到“忘我工作”這個成語,而此處“忘我”之境的“忘我”卻是指忘記本我,以職責身份來引導自己的言行。共產黨員是政治身份,也必然是第一身份,不只是個人的身份標識,更是對與其相關的價值觀、理想信念、行為規范的認知。在這重身份的背后不僅有榮光,還有責任和使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無比壯麗的崇高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斗。國家和民族賦予新一代共產黨人以時代重任,就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團結一心發揚勇立潮頭精神,主動迎難而上,全力攻堅克難。越是關鍵時期、任務艱巨,越需要黨員干部時時牢記“第一身份”、恪守“第一職責”,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從思想上抵制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錯誤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無私奉獻中成就人生境界,在為民造福中實現自我價值。
上一篇:堅持夢想的高中議論文【匯編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