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七字兩點——斗出彎來了】(歇)“七”字左上角加兩點,就成了“斗”字下面加個彎鉤。斗:諧“抖”。指人因境遇好轉(zhuǎn)而得意洋洋起來。含譏諷意味。
【第2句】:【七月半燒紙錢——哄鬼】(歇)七月半:指陰歷七月十五,迷信說這一天是鬼節(jié)。紙錢:迷信的人燒給死人或鬼神的冥鈔。本指哄騙鬼魂,轉(zhuǎn)指人說的話或做的事全是騙人的。含責(zé)罵意。
【第3句】:【喝口涼水也塞牙,放屁都砸腳后跟】 釋義:比喻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 例句:我比他們誰矮一點兒?為什么我這么不吃香?喝口涼水也塞牙,放屁都砸腳后跟,毛病挑不完,出氣都不勻?qū)崳€不就是因為咱們是個解放軍戰(zhàn)士嗎?
【第4句】:【矮子看戲——見人道好,他也道好】.(歇)矮子擠在人群里看戲,并未看見,只好隨人說長道短。多指自己沒有主見,附和他人意見。
【第5句】:【一支筷子不能調(diào)炒面,一只腳不能走路】 釋義:比喻一個人力量孤單,辦不成事。 例句:以前跟你們喝血酒的那些奴隸主都去了,只剩下我阿達(dá)一個人。“一支筷子不能調(diào)炒面,一只腳不能走路”,我阿達(dá)沒有辦法,只好派我去同共產(chǎn)(黨)假靠攏。
【第6句】:【姜太公使機(jī)變——不釣魚兒只釣賢】(歇)機(jī)變:機(jī)謀,隨機(jī)應(yīng)變的計謀。指做事另有好的用意。
【第7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風(fēng)險,就不會取得好結(jié)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扶風(fēng))人。班家一門名人輩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堪比“三蘇”(蘇軾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專心治史,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歷史巨著《漢書》;班超的妹妹班昭,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與歷史學(xué)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成語“投筆從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 班超投筆從戎后,決心在外交和軍事上建功立業(yè)。漢明帝十六年,班超隨郭恂出使西域,為漢匈之間的戰(zhàn)爭尋找盟友和支持者。當(dāng)時的西域各國多數(shù)位于今天我國的新疆地區(qū),小國林立,漢朝與匈奴的勢力犬牙交錯,各國在兩大勢力之間來回?fù)u擺不定。作為使者,班超他們來到鄯善,鄯善國王對他們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間又變得很疏遠(yuǎn),不太搭理他們。班超斷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國王狐疑不定,才會這樣前熱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駐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隨從三十多人,激勵大家說:“我們從故鄉(xiāng)而來,想著能夠完成任務(wù),建功立業(yè),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來幾天,鄯善王就已經(jīng)對我們疏遠(yuǎn)了,再多等些時日,我們一定會被他送給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勢危急萬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只能冒險出擊,半夜火攻突襲匈奴使節(jié),一舉消滅他們,到時候鄯善王一定會害怕被匈奴報復(fù),也會懼怕我們的決心。”于是,夜襲成功。第二天會見鄯善國王,將匈奴使者的頭顱出示給他,鄯善王大驚失色,從此成為漢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第8句】:【三貧三富才到老】(諺)三貧三富:多次的貧富變化。指人生一世,往往會經(jīng)歷多次的貧富變化,不會一帆風(fēng)順,一成不變。
【第9句】:【一個紅臉,一個白臉】(慣)一個做惡人,一個充好人。比喻兩人串通一氣,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壞事。
【第10句】:拉弓要膀子,唱曲要嗓子。
【第11句】:【四面冒煙,八邊著火】(慣)形容事情緊急。
【第12句】:【新官上任三把火】(諺)指新上任的官員,往往一上任先抓幾件緊要的事,以樹立自己的威信。也泛指事情的開頭往往雷厲風(fēng)行,之后就風(fēng)平浪靜。
【第13句】:【橋歸橋,路歸路】(慣)比喻二者互不相干。也比喻事情明明白白地擺在那里。 也作“橋是橋,路是路”。
【第14句】:【不怕寅時雨,只怕卯時雷】 釋義:寅時:凌晨三時至五時。卯時:早晨五時至七時。不怕寅時下雨,但怕卯時打雷。 例句:雷占:未雨先雷,船去步回。不怕寅時雨,只怕卯時雷。
【第15句】:【午時三三刻問斬】在戲曲或古典小說里常有“午時三刻問斬”的情節(jié)。古人真的是在午時三刻執(zhí)行死刑的嗎?其實,古代并沒有午時三刻執(zhí)行死刑的硬性規(guī)定。那么,為什么偏偏是午時三刻頗受“垂青”呢?這與午時三刻之特殊有關(guān)。午時三刻此時太陽行至中天,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古人認(rèn)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處死的人是否有罪,他的鬼魂都可能會回來糾纏行刑的相關(guān)人員,因此,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驅(qū)趕陰氣,避免被鬼魂糾纏。同樣,古代刑場選擇在鬧市,也有借助眾人的陽氣來驅(qū)鬼的意味。 古人將鬼魂報應(yīng)看得很重,因此,行刑的相關(guān)人員也各有各的辦法避邪。 如法官在死刑執(zhí)行命令上簽字的時候,由書房書吏將寫有死囚犯的“犯由牌”倒置呈上,長官提朱筆不動,由書吏順勢一拖,死囚姓名勾到紅筆痕,這簽發(fā)死刑令的名頭就算在朱筆上了,與法官無關(guān),而這支朱筆也就此丟棄不用。 監(jiān)斬官為了避邪,則在監(jiān)斬時穿上全套公服,外罩一件大紅斗篷,行刑結(jié)束之后,還要到城隍廟燒香,求城隍老爺保佑。劊子手作為親自行刑者,更是要在行刑之后披紅掛彩,到熱鬧的地方轉(zhuǎn)轉(zhuǎn),驅(qū)散陰氣。這都和午時三刻問斬同源——以陽制陰。
【第16句】:【好鞋不踩臭狗屎】 釋義:比喻品行端正的人不招惹思想行為不好的人,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例句:不過,話得往深處說,壞人盡管搖頭擺尾地得意,好人還得做好人!咱們得忍著點,不必多得罪人,好鞋不踩臭狗屎,你明白我的話吧?
【第17句】:【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釋義:比喻壞人本性不會改變。也比喻本事強(qiáng)的人到哪里都吃香,無能的人到哪里都吃虧。“行”又作“走”。 例句:馮貴堂滿心歡喜,心里想:“可見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認(rèn)識金子的人,漫沙荒野里會拾到金子;不認(rèn)識金子的人.滿地黃金走,兩眼黑糊糊,我這算碰上朋友了!”
【第18句】:【君子不記小人過】見“大人不責(zé)小人過”。
【第19句】:【巧媳婦不怕挑剔婆】(諺)指媳婦心靈手巧,就不怕婆婆百般挑剔。常比喻商場或服務(wù)行業(yè),只要服務(wù)周到,就能使顧客滿意,無可挑剔。
【第20句】:【人不出門,不長見識】(諺)指人要想見識廣,必須走出家門。
【第21句】:【得了便宜還賣乖】 釋義:乖:乖巧,討人喜歡。既得了好處,又討人喜歡。 例句:“行啦,你別得了便宜還賣乖,保險三分利!孫掌柜!” ……一
【第22句】:【佛多不靈,眼大無神】 釋義:佛爺多了不靈驗,眼睛太大了沒有精神。也比喻人多干事互相依靠,不盡職。 例句:這龍門山上共有十萬多尊佛像,大的幾十丈高,小的有落花生那么大。 常言說,“佛多不靈,眼大無神”,海老清和雁雁轉(zhuǎn)了半天,把這些佛像只好當(dāng)作景致看了。
【第23句】:【首級】《三國演義》描寫張飛勇猛“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首級”中的“首”本義是頭,可為什么又被稱為“首級”呢? 這與古代的軍級制度有關(guān),它源于秦國的商鞅。商鞅到了秦國,實行了變法,在軍事領(lǐng)域確立了一套新的軍級制度,以取敵人頭顱的數(shù)目作為評定爵位的基礎(chǔ)和依據(jù)。新制度規(guī)定:每斬獲一個敵人頭顱,士兵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shù)個。斬獲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級。因為一首對一級,因而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頭顱稱為“首級”了。 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對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當(dāng)時的規(guī)定,如果一個士兵在戰(zhàn)場上獲得兩個敵人首級,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為自由人,他做奴隸的妻子也可以轉(zhuǎn)為平民。而且,如果父親戰(zhàn)死沙場,他的功勞可以由兒子繼承。這無異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極大提高了秦軍的戰(zhàn)斗力。 秦國的強(qiáng)大,與商鞅的這些制度有直接關(guān)系。到了北宋,廢除了首級制度,但“首級”這個詞卻保留到了今天。
【第24句】:【蘧伯玉帶籠頭——牽牽君子】(歇)蘧伯玉:名瑗,春秋時期衛(wèi)國人,衛(wèi)大夫史鰌知道他是難得的賢人,曾多次向衛(wèi)靈公推薦。籠頭:套在騾馬等牲口頭上的皮條或繩索,用來系牽牲口的韁繩。牽牽:諧“謙謙”,形容謙遜。指謙虛謹(jǐn)慎、彬彬有禮的人。
【第25句】:【老鼠尾巴上綁雞毛——不是什么正經(jīng)鳥】(歇)比喻不是個正派人。常含責(zé)罵或譏諷意味。 也作“老鼠尾巴綁雞毛——不是個正經(jīng)鳥”。
【第26句】:【碰了一鼻子灰】(慣)1比喻遭到拒絕或斥責(zé),感到尷尬、沒趣。2比喻受到打擊。 也作抹一鼻子灰。 撞了一鼻子灰。 惹了一鼻子灰。
【第27句】:【抱粗腿】(慣)指攀附有錢有勢的人。
【第28句】:【新葫蘆裝舊酒】 釋義:比喻只改變形式,不改變內(nèi)容,表面變了,實質(zhì)未變。 例句:舊支部也沒撇開.中農(nóng)也參加運動;支部書記王二合當(dāng)上了貧農(nóng)團(tuán)的主任,村長劉老迫和個浪蕩寡婦也選進(jìn)主席團(tuán),換湯不換藥,新葫蘆裝舊酒。
【第29句】:【前有車,后有轍】 釋義:借指前人做過的事,后人可以學(xué)著做。 例句:“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們的榜樣!”
【第30句】:【躲在門縫中瞧人——把人都瞧得扁了】見“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第31句】:【是禍躲不脫,躲脫不是禍】見“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
【第32句】:【兒不嫌母丑】(諺)孩兒不會嫌棄娘的長相丑陋。指孩兒對生身母親的愛是最純真的,任何外力都無法改變這種天賦的感情。 也作兒不嫌母丑,狗不厭家貧。 孩兒不嫌娘丑。
【第33句】:【背著石頭上山】(慣)比喻徒勞無益。
【第34句】:【牽著鼻子走】(慣)比喻控制別人,強(qiáng)迫其按著自己的意思去做。
【第35句】:【一匹馬配兩個鞍子】(慣)鞍子:放于牲口背上馱運東西或供人騎坐的器具。比喻做兩手準(zhǔn)備。
【第36句】:【偏憐之子不保業(yè),難得之婦不主家】(諺)偏憐:偏寵愛憐。慣寵的子弟守不住家業(yè),高攀來的媳婦不會主持家事。指一味寵愛偏袒之下出不了實干的人才。
【第37句】:【抓起紅土當(dāng)朱砂】(慣)朱砂:一種紅色的無機(jī)化合物,無毒,可做顏料,中醫(yī)入藥。比喻好壞不分,真假不辨。
【第38句】:【油髻上封官,粉鼻凹里受宣——裙帶頭衣食】(歇)髻:假發(fā)盤成的髻。鼻凹:鼻翼兩旁凹下去的地方。受宣:接受皇帝的宣召。指靠裙帶關(guān)系當(dāng)上高官。含譏諷意味。
【第39句】:【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好似衣錦夜行】 釋義:富貴:指有錢有勢。人富貴了,應(yīng)當(dāng)回故鄉(xiāng)看一看。 例句:羽搖首道:“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好似衣錦夜行,何人知曉?我已決計東歸哩!”
【第40句】:【五心不做主】(慣)五心:內(nèi)心。 指心里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辦才好。
【第41句】:【百褶裙】時裝是過幾年一輪回,“百褶裙”是前幾年年輕女性的流行裙裝,穿上百褶裙顯得青春靚麗,楚楚動人。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來歷一。很久以前,有一個聰明能干的獵人,安套繩的本事很高,只要他下的扣子,必定能套著野獸。有一天,獵人上山察看扣子,看見套住了一只狐貍。獵人正要揮刀砍死狐貍,不料狐貍開口說話啦:“年輕人,別動手。 我是天神的女兒。”說著脫去狐貍皮變成一個美麗的姑娘。她看上獵人的勤勞勇敢,自愿與獵人結(jié)為夫妻。 獵人與狐女結(jié)成夫妻后,生了一兒一女,可是,自從她脫掉狐皮之后,一直找不到一件適合的衣裳,兒女大了,自己老光著身子,很不方便。于是,她又跑回到山上,想去找一件滿意的衣服。 獵人回到家,不見妻子,十分著急。此時電閃雷鳴,暴雨傾盆,獵人打著傘,進(jìn)山尋妻。在一個山洞里,他找到了妻子。聽妻子訴說了苦惱,獵人靈機(jī)一動,扯掉傘骨,把傘衣遞給妻子做了裙子。傘衣做的裙子甚是好看,可惜在腰間掛不住,手一松便脫落下來。狐女只好提著裙子走出山洞。這時雨過天晴,山間出現(xiàn)一道彩虹,狐女趕忙剪下一截,當(dāng)腰帶把裙子緊緊扎住。 這樣一來,裙子不再下落,走起路來像踏云,腰帶像彩虹,把狐女打扮得更漂亮。從此以后,這式樣便傳了下來。 來歷二。從前,苗家婦女不穿裙,穿的是粗布大腳褲。那時候,有一座黑森林,黑森林里有一個朝天洞,洞里住著猴子精。它的嘴巴像山洞,耳朵像簸箕,腳有碓桿粗。它時常出來搶走寨子里的姑娘,弄到山洞里糟蹋,折磨死后吃掉。 有一天下大雨,黑森林邊勤快而美麗的兜花姑娘拿著傘出門干活,直到天黑都沒回來,原來是被猴了精抓到洞里去了。姑娘在洞里受盡折磨,可是沒有辦法逃出來。一天深夜,她哭著哭著睡著了,夢見一個白胡子老頭指點她,用松脂涂在猴精曬太陽的大石頭上,粒住猴精,就可以逃出來。 姑娘依計采集了許多松脂,涂到那塊大石頭上。猴精一坐下就被粘住了,掙也掙不脫。姑娘趁機(jī)逃出山洞,在大森林里整整走了一個月,衣褲全被樹枝掛破了,身子露在外面。她害羞這樣回去見鄉(xiāng)親,只好把來時帶著的傘抽掉傘骨,用傘衣套在腰上,遮住下體。回到寨子,鄉(xiāng)親們見了很新奇,姑娘們立刻仿照傘裙的樣子,做出了能展能收,打開像傘,合攏起來也像傘的百褶裙。
【第42句】:【肩不能挑擔(dān),手不能提籃】(慣)指什么活也干不了或不會干。 也作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手不能提,肩不能挑。
【第43句】:【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釋義:做事留有余地有好處。 例句:“我們不要占便宜,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第44句】:【替罪羊】“替罪羊”是指代人受過的意思。何以用羊替罪?源出兩處,一中一外。 先說國外。源于《舊約全書》中的一個故事。亞伯拉罕是猶太人的始祖,他的獨生子叫以撒。以撒成了他唯一的寄托,視如掌上明珠。一天,他聽到了上帝耶和華的吩咐,叫他把愛子以撒獻(xiàn)為燔祭。他痛不欲生,但還是決定執(zhí)行。亞伯拉罕把兒子帶到山頂上,把他綁了起來。以撒嚇得魂飛魄散。亞伯拉罕舉起了閃閃發(fā)光的尖刀,毫不猶豫地向兒子刺去。正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上帝派出的天使出現(xiàn)了,他擋住了亞伯拉罕的手,以撒得救了。原來上帝是有意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的。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行為表示贊賞。這時,一只迷途的山羊剛好跑過來,把角掛在荊棘上,亞伯拉罕便順手拿這只羊代替以撒做了燔祭。這只羊被稱為“替罪羊”。 據(jù)《圣經(jīng)》載,古代猶太教每年一次由大祭司按手在羊頭上,表示全民族的罪過已由這頭羊承擔(dān),然后把羊趕入曠野,稱為“負(fù)罪羊”或“替罪羊”。 無獨有偶,在中國古代也有“替罪羊”的故事。 《孟子·梁惠王上》記載:大王(齊宣王)坐在堂上,有個人牽著牛從堂下走過。大王問他道:“牽牛到哪里去?”他回答道:“要拿它去殺掉祭鐘。”大王說:“放掉它吧,它沒有罪過卻把它往死地里送,看它那發(fā)抖的樣子,我心里實在不忍。”那個人回答道:“那就廢掉祭鐘好嗎?”大王說:“怎么可以廢掉祭鐘呢?拿只羊去換吧。”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發(fā)抖的樣子,而命以羊換牛祭鐘。看來,中西替罪的都是羊,理由都是祭祀,“替罪羊”一詞的產(chǎn)生,在中國也有它的淵源。
【第45句】:【不會做官看前樣】(諺)指不熟悉當(dāng)官的事,只要看看以前的種種事例,也就知道該怎么做了。也泛指多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就可知道如何從政。
【第46句】:【草活一秋,人活一世】(諺)草只活一季,人只活一世。人的生命實際上和草一樣,短暫而脆弱。指人應(yīng)該珍惜生命,不可虛度。 也作“人生一世,草長一秋”。
【第47句】:【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慣)指老老實實地有什么說什么,不夸大也不隱瞞。
【第48句】:【打柴總得先探路】(諺)比喻做事總得要先摸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
【第49句】:【人生有酒須當(dāng)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諺)九泉:也稱黃泉,人死埋葬處。人生在世,有酒應(yīng)當(dāng)醉飲,須知死后連一滴酒也享用不到。 指人生當(dāng)及時行樂。
【第50句】:【擺陣勢】(慣)指拉開架勢,準(zhǔn)備較量。
【第51句】:【駝子跌在街心上——賣翹】(歇)翹:諧“俏”。指人故意造作嬌媚姿態(tài)來誘惑人。含譏諷意味。
【第52句】:【水豆腐——不經(jīng)打】(歇)打:本指拍打,轉(zhuǎn)指打擊。形容虛弱,經(jīng)不住打擊。
【第53句】:【耍了猴子下不了竿】(慣)比喻被人玩弄得無法下臺。
【第54句】:【花蛇黑蛇都是蛇】 釋義:本質(zhì)一樣,沒有區(qū)別。 例句:壞分子難道比右派分子真要好一點,罪減一等?在自己看來,都是一籮蛇。花蛇黑蛇都是蛇。
【第55句】:【白眼、青眼】“白眼”,眼睛向上看或向旁邊看,露出白眼珠,是看不起人的一種表情;“青眼”,眼睛正著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間(青即黑),是對人喜愛或重視的一種表情。源出《晉書·阮籍傳》。《晉書·阮籍傳》記載:晉代阮籍狂傲不羈,見到凡夫俗子,便翻白眼看人;見到高雅之士,便垂青眼相待。有一天,嵇康的哥哥嵇喜去看他,他翻白眼以視,瞧不起嵇喜,嵇喜很不高興地離開了。嵇康也是當(dāng)時名士,聽說哥哥遭冷遇后,便帶著酒,拿著琴去拜訪,阮籍用青眼見他,很是熱情,二人相聚甚洽。以后,“青眼”表示對人的喜愛、看重。“垂青”也是從青眼演變而來的,還有“青目”、“青眸”。“白眼”則相反。 “白眼”、“青眼”之語很快流行。唐白居易《春雪過皇甫家》:“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詩談笑自將來。”化用其典。楊炯《祭汾陽公文》:“郭有道之青目兮,蔡中郎之下迎。”也是化用其典。 今“垂青”一詞用得多,“白眼”用得亦多。
【第56句】:木尺雖短,能量千丈。
【第57句】:【錢財通性命】見“財連于命”。
【第58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諺)從善:順從善道。從惡:順從惡道。 指做善事就像登山一樣艱難,作惡就像崩塌一樣迅速。指學(xué)好難,走邪路易。
【第59句】:【恩愛夫妻不到頭】(諺)夫妻恩恩愛愛,情感過深,往往難以白頭到老。舊指夫妻間關(guān)系過于和美的,反不如那些吵吵鬧鬧的能夠長久。
【第60句】:【打如意算盤】(慣)比喻考慮問題不顧客觀情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第61句】:【幡桿燈籠,照遠(yuǎn)不照近】 釋義:幡桿:垂直懸掛一種窄長旗子的旗桿。比喻做事照顧遠(yuǎn)客,不照顧近親近鄰。 例句:他心里倒是挺高興的,可是還有點埋怨侄兒不照顧他,就嘰嘰咕咕道:“阿堅這孩子真是個幡桿燈籠,照遠(yuǎn)不照近!”
【第62句】:【屎不知道在哪里,屁就放下一大堆】(慣)比喻事情還沒動手就造出許多輿論。
【第63句】:【順得哥情失嫂意】(慣)這方滿意,另一方卻生氣了。形容很為難,兩面都不能得罪。 也作“順得姑來失嫂意”。
【第64句】:【敵強(qiáng)用智,敵弱用勢】(諺)如果敵人強(qiáng)大,就用智謀取勝;如果敵人弱小,就用強(qiáng)力征服。指或用智,或用勢,不能死守一法,要視敵方的強(qiáng)弱而定。
【第65句】:【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諺)大喜中說的話,往往過后兌現(xiàn)不了;大怒中說的話,往往過火沒分寸。戒人在感情沖動時說話要有理智。
【第66句】:【開綠燈】(慣)比喻為某些事或人提供便利條件。
【第67句】:【蠟燭不點不亮】(諺)比喻不使用硬的手段就沒有效果,或不指點提醒就不會明白。 也作蠟不點不明,燈不撥不亮。 蠟燭不點不亮,鑼鼓不敲不響。
【第68句】:【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諺)冬天能連下三場好雪,來年的麥子必定大豐收。指麥子能不能豐收,冬雪是很關(guān)鍵的。
【第69句】:【菜碟子舀水——一眼看穿了底】(歇)形容事情很明顯,一眼就能看清楚。 也作“菜碟子舀水——一眼看到底”。
【第70句】:【百日床前無孝子】(諺)百日:指日久天長。指人長期臥病在床,服侍的子女再有耐心,也會產(chǎn)生厭煩情緒而照顧不周。 也作常病無孝子。 久病床前沒孝子。
【第71句】:【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諺)在家中一切事都好辦,出門在外,隨時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舊指出門在外,總不如在家方便。
【第72句】:人怕理,馬怕鞭.
【第73句】:劈柴看紋理,說話憑道理.
【第74句】:【只有凍死的蒼蠅,沒有累死的蜜蜂】(諺)蒼蠅不勞動,天冷時只有凍死;蜜蜂勤勞,絕不會因此而累死。比喻上天只會凍死懶惰的人,不會累死勤勞的人。勸人熱愛勞動。
【第75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慣)取不盡,用不完。形容資源豐富。
【第76句】:【籬笆破,野狗鉆】(諺)籬笆(l/ba):用竹竿或木條扎起的圍墻。籬笆要是有破洞,野狗就會鉆進(jìn)來。比喻防范不嚴(yán)密,壞人就有可鉆的空子。 也作籬笆破,狗進(jìn)來。 籬笆勒不緊,野狗鉆進(jìn)來。
【第77句】:【射冷箭】見“放冷箭”。
【第78句】:【愛戴高帽子】 釋義:比喻喜愛別人奉承。 例句:多九公道:“老夫聞?wù)f此處最喜奉承,北邊俗話叫作‘愛戴高帽子’;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滿頭盡是高帽子,所以漸漸把頭弄長了。這是戴高帽子戴出來的。”
【第79句】:【又要過河,又怕脫褲子】(慣)比喻既想辦事,又怕麻煩。
【第80句】:【單面鼓一面鑼】 釋義:比喻獨自發(fā)號施令。 例句:你徐某得意,一人號令大家聽令。喜歡單面鼓一面鑼。
【第81句】:【打破砂鍋問到底】流傳在民間的這句俗語,用來形容十分認(rèn)真的態(tài)度,一心要把事情弄個明白。 “打破砂鍋問到底”源自生活中的自然象。砂鍋即用含沙的泥燒制成的鍋,多為人們用作熬制中藥或冬季煨燙火鍋的器具。這種鍋稍不小心極易破碎,據(jù)說,藥熬好后;從火上取下來不能馬七往木頭制品上放,一放就裂,而且一裂就會裂到底。實際上是打破砂鍋“紋”到底,變成了漏鍋。因為裂紋的“紋”同“問”諧音,后來就變成了“問到底”了。
【第82句】:【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釋義: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自取滅亡”又作“自損其身”。 例句:程少杰陰險地笑道:“趙力群嘛,他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我得到了最可靠的消息,明天方雷帶他跟車,看來跟車是假,進(jìn)京告狀是真,就憑這一條,也該叫他們一起去見上帝。”
【第83句】:【杯杯酒吃垮家當(dāng),毛毛雨打濕衣裳】(諺)家當(dāng):家產(chǎn)。毛毛細(xì)雨能把衣裳淋濕,酒盅雖小能把家產(chǎn)吃光。指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宗浪費,積累起來就能使家業(yè)破敗。 也作“毛毛雨打濕衣裳,杯杯酒吃敗家當(dāng)”。
【第84句】:【郎不郎,秀不秀】(慣)郎、秀:明初把人分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下,郎居中,秀最上。既不是郎,也不是秀。形容人不倫不類,沒有出息。
【第85句】:【冤家】“冤家”一詞,原意為怨家,指仇人。現(xiàn)在指愛的親昵之稱,是反語,如同情人之間女子說情郎“你真壞”一樣。“冤家”一詞源自唐代,唐張薷《朝野僉載》有“此子與冤家同生”之句。 到了宋代,“冤家”這個詞,通過“不饒人”這一語義成分,從所仇轉(zhuǎn)為所愛,表示似恨而實愛的感情。如黃庭堅《晝夜樂》詞:“其奈冤家無定據(jù),約云朝又還雨暮。”《董解元西廂記》一日:“正是咫尺是冤家,渾如天樣遠(yuǎn)。” “冤家”的這種含義,在“冤家”一詞的運用過程中得到了豐富。宋蔣津在《葦航紀(jì)談》中對“冤家”的這種豐富含義作了總結(jié):后閱《煙花記》有云:“冤家之說有六:情深意濃,彼此牽系,寧有死耳,不懷異心,所謂冤家者一;兩情相系,阻隔萬端,心想魂飛,寢食俱廢,所謂冤家者二;長亭短亭,臨岐分袂,黯然銷魂,悲泣良苦,所謂冤家者三;山遙水遠(yuǎn),魚雁無憑,夢寐相思,柔腸寸斷,所謂冤家者四;憐新棄舊,忘恩負(fù)義,恨切惆悵,怨深刻苦,所謂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觸景悲傷,抱恨成疾,迨與俱逝,所謂冤家者六。”“冤家”的這六重含義,無不傳達(dá)了男女之間那種又愛又恨,又疼又怨,纏綿悱惻的復(fù)雜感情,難怪古往今來的戀人都愛以“冤家”相稱了。 “冤家”一詞,除了指心愛的人外,還指心愛的東西。如《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日:“婆子袖里扯出個小帕兒來。道:‘就是這個冤家,雖不值錢,是一個北京人送我的,卻不道禮輕人意重。…
【第86句】:【軟繩可以捆硬柴】(諺)柴是硬的,繩是軟的,軟的繩能捆住硬的柴。比喻人使用柔軟的手段,往往能制服強(qiáng)硬的敵手,或性情溫和的人往往能迫使性情剛烈的人就范。
【第87句】: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第88句】:【甜從苦中來,福從禍中生】(諺)甜是從苦中熬出來的,福是從禍中轉(zhuǎn)化來的。指苦與甜、禍與福是會互相轉(zhuǎn)化的。
【第89句】:【常打魚總有撈上王八的時候】(諺)王八:鱉的俗稱。指經(jīng)常打魚,總有一次會撈上鱉。比喻事情只要常常去做,總有好機(jī)會,好結(jié)果。
【第90句】:【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釋義:牛的眼看到人高大,狗的眼看到人低小。比喻勢利,小看人。 例句: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老子是聶司令的先遣隊,你敢放刁?
【第91句】:【碰杯】飲酒時碰杯的由來有兩說。一說來自古希臘。據(jù)傳說古希臘人認(rèn)為:人們喝酒時,鼻子能聞到香味,眼睛能看到酒色,舌頭能嘗到酒味,唯有耳朵例外。于是他們想出個好辦法,即在飲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讓這種清脆的響聲傳人耳中,以滿足“五官”之所需。 二說來自中國古代。在古代,并非只有喜慶或親朋好友間飲酒,還有會盟、生意場合、招待使者等,都需要飲酒。古人為防不測,約定俗成以碰杯溶酒表示誠信。這些場合的規(guī)矩,慢慢演變成一種禮儀,形成了飲酒的禮俗。
【第92句】:【交情是交情,買賣是買賣】 釋義:做生意不能講個人交情。 例句:老棒子要跟他在賬上找齊!——賬可是一筆一筆都記得清清楚楚的。交情是交情,買賣是買賣。何況他跟這個“黃毛”算什么交情?簡直是他身上的一塊牛皮癬,想起來就癢。
【第93句】:【馬后炮】“馬后炮”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和形容事后采取措施、行動遲緩。它源自中國象棋術(shù)語。 最初,馬后炮的詞義并不消極,它指的是在象棋的對陣中,炮位于馬之后,隔山將殺的一種招式。說起它的詞義色彩,甚至偏向積極,因古時候下象棋時,“馬后炮”常常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 在下象棋時“馬后炮”是比較常用的招數(shù)。這時,只要把馬放在對方的將上隔一格,用于控制將的移動,再用炮“將軍”,如果對方?jīng)]有棋子可墊,往往形成絕殺。可見,“馬后炮”是置對手于死地的很厲害的一招,詞義并不消極。 “馬后炮”之所以反其意而用之,有兩種語境可以說得通。其一,馬后炮雖然是絕殺,馬的功勞是第一位的,馬死死控制住了老將,炮才能起作用,不然還是放空炮。從這個棋講,馬先炮后,不是正好應(yīng)了“馬后炮”的比喻或引申意義了嗎?其二,馬后炮雖然厲害,但中國詞匯不能望文生義,因為它是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在許多情況下與原意不同。如“高高在上”一詞,說風(fēng)箏是好,說干部作風(fēng)是壞,這就是反其意而用之。
【第94句】:【蒼蠅見了血】(慣)比喻壞人見到了想要的東西而眼紅。
【第95句】:【七分人事,三分天資】(諺)人事:指人主觀上努力與否。天資:天賦。指人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天資聰敏不是主要因素,主要是靠勤奮刻苦。
【第96句】:【蛤蟆跳在戥盤子里——自稱自贊】(歇)戥盤子:戥子(一種測定貴重物品或藥品重量的小秤)一端盛放所要測定重量的物體的小盤子。稱:本指測定重量,轉(zhuǎn)指稱贊。 指自己稱贊、夸耀自己。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蛤蟆跳在戥盤——自稱自贊”。
【第97句】:【肚臍上長茵子——心花兒都開了】(歇)茵子:茵陳蒿,別稱茵陳,多年生草本,秋季開黃花。指開心,高興。
【第98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 釋義:比喻躲開了一場災(zāi)難或打擊,又遇到了另一場災(zāi)難或打擊。 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他們供銷社又怎么聽到我來流口的風(fēng)聲?為了甩開他們,我昨天在古人鎮(zhèn)就放出要去串鄉(xiāng)賣貨的煙幕,可是他們還是跟蹤來了。”
【第99句】:【老鼠養(yǎng)的貓不疼】(諺)老鼠生下的崽子,貓不會疼愛。比喻人只知疼愛自己的孩子。也比喻人對別人的勞動成果不關(guān)心,不愛惜。
上一篇:朋友圈晚安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