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英語的獲獎感言
國慶假期舉行的第三屆泡泡全國少兒英語風采大賽早已煙消云散。
說實話,我沒有其他小同學那么激動,因為我知道,我的路才剛剛開始。
此時回眸,我還能回憶起自己一點一滴小心踏過的腳步。
在南昌、上海和北京新東方的日子其實對于南昌新東方學校,早在創立之初我就有了憧憬。
我曾經去過南昌航空航天大學聽過新東方張卓和強浩等名師的巡回演講,在笑聲中我體會更多的是一種振奮。
07年暑假,由于南昌新東方剛建立不久,還沒有開設托福班,于是我選擇到上海新東方上托福課。
上海的托福班規模非常大,人數超過400人,我不得不仰著頭,通過看監控電視完成了三周的課程。
08年寒假我去了北京新東方上SSAT課,連春節也是在北京新東方總部度過的。
除夕之夜,俞敏洪(微博)校長來到了我們身邊,還和我們一起聯歡吃餃子,他的平易近人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南昌新東方的英語演講精品班,這是一個通過自由報名的方式挑選出口語尖子組成的培訓班,每個人都經過了南昌新東方名師毛成軼老師的嚴格把關,最后免費接受了為期十天的賽前培訓。
給我們上課的是富有大賽經驗的艾黎莎和李佳玉老師,她們曾經分獲CCTV杯英語演講大賽的全國冠亞軍。
比賽的訓練過程其實并不魔鬼化,她們逐一點評每個人的演講,不斷操練,讓我們將自己的演講真正理解透徹。
當我拿到江西賽區第一名后又有南昌新東方青少部的龔婷老師再次對我的稿件進行了刪改,從而保證了不會因超時而扣分。
就這樣,我順利并充分地完成了我的賽前準備。
比賽經驗是賽出來的其實我的英語起步不比同學早,我是在小學三年級才開始英語小灶的,。
這個小灶指的是學校之外的英語補習。
我沒有上英語輔導班,而是媽媽給我請到了江西師大英語系的兩個學生做家教,當時她們也只有大一和大二,而這兩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李佳玉和艾黎莎老師。
我的英語基礎打得好也有運氣在里面,不過話說回來,媽媽是打聽了許多老師后才找到她們的,所以運氣也青睞有準備的人。
源于自己對英語的興趣,我從小就花了大量的時間在英文動畫片上,以后又不間斷地閱讀英文原著。
從小學四年級起我開始參加各種校內外英語比賽,基本包攬了江西省大大小小英語比賽的冠軍。
同時我還是04年第五屆CCTV希望之星小學組的全國第9名,07年第八屆CCTV希望之星初中組的全國第11名以及機智靈活獎和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一等獎。
這些比賽經驗與名次讓我有信心去沖擊更好的成績,也培養了我在局面不利時能保持較好的心態的能力。
我是主隊的泡泡少兒英語風采大賽總決賽時情景劇的抽簽正是一個良好的例證。
由于出發前車票出了問題我們一行晚到北京一天,因此就喪失了抽簽機會,我拿到的是無人要的角色。
這個情景劇角色共有四個:一個是汶川地震后受傷需要截肢的學生,一個是她的母親,還有一個醫生和一個志愿者,我得到的是需要截肢的學生的角色。
初看這個角色并不好演,搞不好還會笑場。
我靜靜分析后忽然高興起來,因為只有這個人物才是主角,其他每個人物都在與她發生關系,她是劇中的核心。
對自己有了這個定位,我就有了底,不愁自己表演時沒話說。
所以說,有時壞事可以變成好事,要換個角度思考才行。
在C組,我是最后一個出場的選手,我深深知道當評委看了十幾位選手后一定會出現審美疲勞,我將如何壓好這個軸呢
由于有了賽前預演走臺,我基本做到心中有數:論參賽經驗,我是豐富的;論實力,經過這么多大小考驗我是有底的;雖然在北京,可我對自己說,我是新東方的,我在海淀中心的總部上過課,也在大廈里見過將要頒獎的王強老師,我是主隊的呀
而且這時不早不晚曾經懸掛在教室里的橫幅“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的名言浮現眼前激勵我,這樣我的心里優勢就有了。
當主持人介紹最后一個上場的是來自南昌的趙曉理時,我對自己說這次南昌隊要完勝了
果不其然,出色的發揮使我得到了冠軍。
這個比賽是我好運的開始,我的第一個全國冠軍由此誕生了。
比賽早已謝幕,回程的列車轟然而出,筆直的鐵軌綿延伸向遠方,載著我一顆漸漸起飛的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需要更多的是一份堅持和執著,伴著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800字獲獎感言
獲獎感言 一、定義: 獲獎感言是指在獲獎后所發表的講話。
二、精彩案例: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們: 大家好
作為一名工作不久的新員工,有機會參加比賽并獲獎,我很高興,也非常激動。
此時次刻,我想用三個詞來表達我的心情。
第一個詞是感謝。
我要感謝單位領導和同志們對我的信任、支持和鼓勵,我由衷地感謝你們
(鞠躬) 第二個詞是自豪。
人們常說,一粒種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機無限;而一名員工,只有置身拼搏創業的氛圍,才能蓬勃向上
我非常自豪在人生的韶華之年,來到工行光明支行這片沃土。
在她的培養、造就下,在領導的信任和同志們的幫助下,小小的我才得以成長,我人生的畫屏上才涂下了一抹最絢爛的色彩。
第三個詞是行動。
為了感謝領導和同志們對我的信任,為了回報光明支行對我的培養,我將把這份感謝與感恩化作行動,將自己的全部智慧與力量奉獻給光明支行,勤奮敬業,激情逐夢,在做大做強企業的道路上執著前行,努力做到更好
謝謝大家
摘自文若河著《會說話,得天下》轉載請注明出處。
可以仿照下文看看書—寫寫字,寫寫字—看看書,這已成了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越來越滿足和安樂于這種方式生活了。
把平時寫的字,自己分成了三類:一類是把在現有水平局限內自我感覺良好的放在一起,這類作品一年內能有那么個三張五張、十張八張的,則算是好年景、好收成了,自己留著出版作品集和參加比較重要的展覽,或者偶爾贈予癡情書法且能賞識她的知音朋友;二類是把雖談不上精品力作也還不算多差的收在一起,拿這些作品換些柴米油鹽、養家糊口、改善生活,說文雅堂皇些是以文養文,以書養書;三類便是大堆大堆寫廢的作品,作為自己和同樣喜愛著筆墨的老婆作練功的“器材”,正反兩面“吊嗓子”般的一遍一遍重復練習。
當然,前面的一類作品過些日子變成了二類作品,二類作品過些日子又變成了三類作品,也是常事。
獲獎的這件應該是2007年春節前后寫的那批中的作品,自己想趁著現在多多少少也算有了點經驗積累和創作能力,而且體質精力也還算富強的年齡階段里,寫一些大作品,當然這“大”不單是指作品的尺寸,主要是想寫幾件多文字、大篇章內容的作品,因為我總覺得對以渾厚蒼茫、雄強樸茂、古拙凝重、雍容淵穆為篆書主脈特征的書體而言,有震憾力的作品還應該是交響詩史般的抗鼎之作。
而且金文中是否能書寫長篇巨制或許可以說是一個古文字書法作者功力和難度的體現。
這次獲獎內容的作品當時寫了三件。
一件中間有漏掉的字擱置一邊了,挑選了一件裝裱后參加了省里舉辦的中國書法蘭亭獎河南獲獎作者的作品聯展,展覽結束后作品還是自己的。
后來又拍了反轉片收進《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書法卷》的個人作品集中。
剩下的便是獲獎的這件了。
本來想在征稿期間再寫寫,讓線質再勁健凝煉些,讓虛實枯潤對比再增強些,讓用筆變化再豐富些,讓章法的起承轉合節奏感再分明些,包括落款的小行書也能寫得再果敢、從容、沉著和簡約些。
然而那些日子正趕上一些雜七雜八卻又難以推辭排解的煩心事,終沒能找到適合的創作狀態和大塊的創作時間。
到截稿時間了,也就只能這樣把原來的這件折疊好裝進信袋中…… 雖然自己已過了雄姿英發、激情四溢的年齡,雖然這么多年來大大小小也獲過一些獎項,雖然已不可能再找到當年第一次入展和第一次獲獎時徹夜難眠的那種興奮,但自己在近年來心態漸趨沉靜淡定、悠然從容中,就這么由著自己性子寫的這些字能在這次展覽中獲獎,仍然應該算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如果這能從一個側面說明些許自己的藝術感覺還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流逝,自己的思維審美還沒有隨著頭發的蒼白而蒼白,則應該是暗自慶幸的了。
寫個字于社會、于眾生究竟能有多少裨益,在那些匡時濟世有抱負、有作為人士的心底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種事業,這些且不去管他,而對于胸無大志的一介凡夫俗子,寫個字竟能寫成自己的立身之本,這無論如何都應該感恩書法。
——不只是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交付給了書法,更多的則是書法給予了自己所有一切的一切。
感恩書法,也感恩所有在書法藝術這條“漫漫其修遠兮”的道路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給過自己關愛、支持和幫助的人們。
書法比賽獲獎感言怎么寫
剛給人寫一個,你運,給你 我叫 ,是 的一生。
首先,非常感家給了我這次發表感言的機會
我從 時跟隨 老師練習書法至今,從沒有間斷過,書法是我成長的伴侶,六年來,我多次在 大賽中獲獎。
如今我掌握了真、草、隸、篆四種字體。
我從墨色和線條的變化中體會到了書法中的樂趣,從書法的練習中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學到了古代大書家勤奮學習的精神和剛正不阿的人品,正如老師常講的練字練人,練習書法的同時,培養了我的耐心和毅力,提高了我的審美能力。
學校的走廊里,黑板報上、鄰居門上的春聯、福字,都是我展示風采的大舞臺。
這次獲獎我非常的高興,這份榮譽又給了我更多的鼓勵。
我將永不放棄書法,再接再厲! 盡管練習書法的過程有些辛苦,但我從中收獲了更多的樂趣,學到了更多的知識
成為一名書法家是我最大的夢想!謝謝大家!
關于審美的經典句子有哪些
摘要 美的體驗的作用在于認識美、發現美和創造美。
審美主體通過審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為因素的介入,以及審美的深度性、共鳴性和創造性,達到對美的體驗。
關鍵詞 審美體驗 介入性 美是客觀的,它不以欣賞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對美的感受正是來自于客觀存在的美的事物。
這種對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動的綜合體就是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對認識美、創造美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這種體驗與別的一般性的體驗是有很大區別的,它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要求。
一、審美體驗的重要意義 作為人的本質力量感性顯現的美,總是不能離開一定的物質形式,但如果把美僅僅歸結為單純的物質形式,看成一種可以離開社會而存在的自然現象,那是不正確的。
它應是美的內容與美的形式的有機統一。
如果我們對美的認識停留在對美的事物的感知階段,就只能處于遠距離的旁觀者位置,很難把握對象的內容,只能獲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認識。
毛澤東說過:“無論任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 是沒法子解決的。
”① 那么,我們要想獲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進入對象或其所處的環境中去 體驗、領悟對象美的蘊含。
因此說美的體驗對認識美具有重要作用。
美來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只有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以及人的本質力量的豐富性在對象世界中的不斷展開,美才能不斷地豐富發展起來。
拿自然界來說,在人類的蠻荒時代,它是與人們完全對立的,是完全異己的,無所謂美丑。
而只有當社會實踐進一步發展,自然界成為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時,人們才獲得了自然的美。
而且隨著人的認識和實踐不斷深入,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美被發現。
我們對美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經驗的感性的認識上,而應當經過實踐,切身體驗,才能真正獲得美的享受。
同時由于實踐活動本身具有多種可能性和發展性,這樣就使得在對美的以往經驗、理論認同的同時,使美的新的認識成為可能,這對美的創造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切實體驗,才能真正地認識美、創造美,離開這一點,對美的認識就容易停留在經驗的位置上靜止不前,更無從談到美的創造。
美的體驗越深,對美的認識就越深。
著名畫家徐悲鴻畫馬出神入化,美不勝收。
他自己談到:“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作過深入的觀察。
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并學過馬的解剖,熟悉 馬之骨架、肌肉、組織,夫然后詳審其動態及神情,乃能有所得。
”②正是畫家對繪畫對象的 “美”的一次次的體驗,使他獲得了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認識,從而創造出令人難忘的“美”。
因此,可以說,美的體驗是認識美、創造美的關鍵。
— 8 3—我們強調美的體驗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抹煞美的純哲學理論,恰恰相反,美的體驗應是美的理論與美的實踐的結合體。
在美的實踐中檢驗和形成對美的理論認識,反過來這種理論又推動和指導著美的實踐的有效進行,如此循環不已,每一次循環都是對美的認識的又一次提高。
二、審美體驗的介入性特點 人類最初對美的體驗是跟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的,但絕不能把人的美感與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的實用感混為一體,后者只是美感的起源,這樣,美的體驗固然包括日常生活的一般性體驗,但它具有更為深刻和獨特的內涵。
有些人把美的體驗簡單地等同于一般的生活體驗,在藝術創作中極力渲染,其結果只能是自然主義的代名詞,與美的認識與創造是大相徑庭的。
美的體驗是以美的客觀存在為前提,沒有美的客觀存在,無論怎樣體驗,也感受不到美。
但美之所以令人感到興味無窮,卻不在于審美主體———人被動地接受了什么,而在于他主動地發現了什么,補充了什么,設身處地,切身體驗,才是認識美的正確途徑,這就是美的體驗的“介入性”。
這種“介入”是全身心地置于對美的體驗中。
它包括審美感知因素、審美情感因素、審美理解因素和審美行為因素。
通過這些因素的介入,從而達到對美的體驗。
審美感知包括審美感覺與知覺。
人必須首先通過感覺和知覺才能同周圍世界發生關系,這是整個人類認識過程的共同特點。
馬克思曾說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 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
③ 強調了審美感覺的重要性。
審美感知的特點是側重于對美的對象的形式感受的認識和對事物面貌的整體把握,由于孕涵著人們已有的審美經驗、審美知識、審美興趣和審美態度,因此感知的內容便在感性形式本身附著了特定的觀念和情緒意義。
所以,這種感知是自覺的,而非被動的,而且必須具備健全的社會化的審美器官。
當我們望著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會油然而生“曾經滄海”的感嘆;當聽到小提琴曲《梁祝》,我們不禁陶醉其中,隨著旋律的起伏,而感受到一對戀人的悲歡離合。
審美情感因素在美的體驗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它廣泛地滲入整個審美過程,另一方面又是觸發其它因素的誘因,起著動力作用。
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說:“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于吟詠”充分肯定了情感的重要作用。
審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著更為豐富、更加深刻的社會內容。
它超越了狹隘的個人功利,有著寓熱于冷的情感再體驗特點。
這個“熱”就是對美的體驗的“激情”,這個“冷”就是對美的體驗的“理智”。
單有激情,只能演為一種鋒芒外露的情緒沖動,影響美的體驗的正常進行。
因此有理智的激情才能真正成為美的體驗的動力。
當我們站在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前時,莫不感動,以至落淚。
這是因為我們從這個滿面蒼桑的老農身上看到了父輩含辛茹苦、默默奉獻的偉大的人格力量。
當聆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我們忍不住心潮起伏,那充滿激情的樂章為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悲憤、樂觀奮進。
美的體驗中理解因素的意義,就是借助于感知、情感、想象等諸因素,將具體表象的“美”直接轉化為對“美”的理性認識,而無需通過中間階段。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談到“妙悟”,其實就是審美理解的最好詮釋,即通過認識和實踐直接理解把握對象,而不必中斷自己的感受。
它有著“可以意會難以言傳”的特點,是人的感性經驗積累的結果。
理解可以是表象之外的意象、“弦外之音”。
我們讀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首先映出的是主人公惜春、怨春的兒女情長心態,“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讀完此篇,我們感覺到的卻是 — 9 3—一個具有遠大抱負、懷才不遇、有志無成的愛國者不平之音。
這是因為我們綜合了辛棄疾的生平、藝術創作特點、作品的獨特意象,才會得到這種理解。
主人公的惜春、怨春,正表現了辛棄疾對南宋王朝“愛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斜陽、煙柳則是對昏暗王朝的諷刺。
整首詞借兒女之情露不平之氣。
由此,我們達到了對這首詞的深刻理解。
我們在美的體驗中,有時感到體驗過程本身就具有一種美,這種感覺似乎不單純是感知、情感、理解上的,而是一種情感、理智、意志和筋肉運動的結合的流動的狀態,在這里姑且稱之為審美行為因素。
杜甫《望岳》一詩寫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是一種對美的“行為”體驗。
杜甫稱贊泰山是“造化鐘神秀”,由登臨泰山而有“蕩胸生層云”之快意,更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所有感受均由“登”泰山而生。
有人熱衷足球運動,并不單單為進幾個球,更是為了在這種拼搏的行為過程中展示人的本質力量,達到一種美的體驗。
在學雷鋒活動中,我們通過助人為樂、甘于奉獻的行動而體驗到了一種深刻的美;在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許多人積極投身于建設大潮,并以此為美的追求與實踐。
由此可見美的體驗不單是感知、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的活動,也是包括心理活動在內的全身心的行為過程。
三、影響審美體驗的其它因素影響審美體驗的其它因素還有審美體驗深度性、共鳴性和創造性。
審美體驗的深度性是指對同樣的美,不同主體、不同時間的體會程度經常會不一致,有時深刻,有時膚淺,造成這種不一致的原因與體驗的深入程度不同有密切關系。
美的體驗的這種深入程度我們簡稱為“深度性”。
茅盾對路邊的白楊樹高聲贊美,劉白羽由觀日出浮想聯翩,而這些在有的人看來可能覺得平淡無奇。
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一次在荊州看到梁代畫家張僧繇的作品,初看時還不能理解張畫的好處,認為張“虛有其名”,可是第二天再去看時,發現了畫的一些好處,就說“這樣的畫家在現代也應該算是好手!”第三天去,越看越覺得好,不禁說道:“真是大畫家,名不虛傳!”最后他簡直不愿離去,竟住在畫下,專心觀摩了十天。
閻立本所以前后態度不一,就是體驗深度造成的。
具體地說影響審美體驗深度的因素有個人的審美感官因素和個人的審美修養因素以及情感投入不同和行為過程影響等因素。
一個具有健康感覺器官的人與有感官殘疾的人在審美體驗上是大不相同的。
而人們審美修養則是由于對美的觀點、知識儲備、生活經歷等的不同而異。
魯迅所說的:“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④說的就是個人審美修養的差異。
審美情感還在于審美的心境。
對于任何事都無動于衷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美的。
為了提高美的體驗的深度,通過美育的手段提高審美修養。
這樣我們既通過美的體驗逐漸達到對美的深刻認識,同時自覺地接受美的教育以獲得美認識和一定的理論水平,在美的體驗中自覺地加以融匯貫通,從而獲得更為深刻的美的認識。
審美的共鳴性是說美具有社會性。
審美感受具有分享性,它本身就要求社會的普遍贊同。
雖然人對美的感受首先表現為個人直覺性,但因其中蘊涵著普遍的社會性內容,因而能產生廣泛的共鳴。
魯迅在《阿Q正傳》中塑造了阿Q這一藝術形象。
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概括性。
在阿Q身上,透過盲目自大、自輕自踐、自欺欺人、自我陶醉于虛幻的精神勝利法,我們看到了在民主革命時期普遍存在于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弱點。
阿Q這一典型,對于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在里邊照出自己的或某一人的形象,具有深刻的針砭作用。
它超越了作品本身,具有普遍的美學意義,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作者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強烈抨擊的真實用意,因此引起廣泛共鳴。
當雄壯的國歌奏響,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們同樣處在一種美的體驗的共鳴之中。
五星紅旗是我們中華人民共— 0 4—和國國旗,它是成千上萬的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它象征著自由、解放,標志著我們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團結。
正因為具有這些豐富感人的內容,正因為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就共同體驗到了一種雄壯、自豪的美。
有的人以丑為美,醉心其中,但由于得不到社會的普遍認同而走向美的反面;一些在歷史上出現過的舊俗陋習,在當時稱其為美,但由于它們不符合美的本質,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而趨于消失。
相反,斷臂維納斯的發現,使人們這個形象看到了人自身的美,成為世界上公認的“美”的化身。
美來源于人類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由于人類自由自覺的活動總帶有一定的創造性,人的本質力量又是積極向上的,因此美必須同人類的社會進步性相聯系,是流動的、充滿著生氣和新穎性的。
與此相應,美的體驗的過程本身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它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問題,并提供解決新課題的經驗材料,這種新要求、新問題、新材料,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美的體驗促進了美的再認識、再創造,因而具有創造性。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它形象地說明了美的體驗的創造性。
郭沫若在日本時接觸了惠特曼的《草葉集》,深深為其所感動,開始做狂放不羈的自由詩,為《女神》的發表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蘇軾曾途經赤壁,其時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不免有消極思想,但身臨赤壁古戰場,其雄奇壯麗大大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寫下了名篇《赤壁懷古》。
綜上所述,美的研究,古已有之,而其作為一門科學,卻還很年輕,許多問題也還沒有徹底地解決,審美體驗無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因此,了解審美體驗的重要性,了解審美體驗的特點,對我們更加深刻、全面地認識美、掌握美、創造美具有重要意義,這將進一步使美的認識與實踐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
如何用一個成語或者一段諺語或者俗語,形容,每個人的審美眼光和需求的不同呢
見仁見智
【釋義】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處】《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
【用例】見仁見智,議論紛紜,卻無非背后論人是非,在兆奎面前都有忌諱。
(高陽《清宮外史》上冊)語本《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知,同“智”。
后以“見仁見智”謂對同一問題各有各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