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的名言
【第1句】: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康有為
【第2句】: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康有為
【第3句】:開創則更定百度。盡滌舊習而氣象維新:守成則安靜無為,故縱脞廢萎而百事隳壞。——康有為
【第4句】:取日新以圖自強,去因循以厲天下。——康有為
【第5句】:民智者,富強之源也——康有為
【第6句】:萬紫千紅總是春,開天入地不猶人,曲徑危橋都歷遍,出來依舊一吟聲。——康有為
【第7句】: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所尊貴者工之創新器而已。——康有為
【第8句】:國家以官而任事,則當因事而立官——康有為
【第9句】:熱力愈大,漲力愈大;吸力愈大,生物愈榮。——康有為
【第10句】:以民情驗天心——康有為
【第11句】:圣人之為治法也,隨時而變義,時移而法亦移——康有為
【第12句】:重精神,貴德育——康有為
【第13句】: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康有為
【第14句】:虛驕自大者敗之媒,卑飛使用翼者擊之漸。——康有為
【第15句】:教之有道,則人才濟濟,風俗丕丕——康有為
【第16句】:仁也以博愛為本——康有為
【第17句】:工業盛而商業榮——康有為
【第18句】:人才出于教育。——康有為《中外名人言論集》
【第19句】:市可知治亂,商可見盛衰,商之本在農,商之用在工——康有為
【第20句】:國尚農則守舊日愚,國尚工則日新日智。——康有為
【第21句】:凡物皆始于氣,既有氣,然后有理。生人生物者,氣也。朱子以‘理在氣之前’,其說非。”——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
康有為的故事
康有為是個善于制造市場引爆點、并具有不可思議套現能力的融資界高手。小編收集了關于康有為的故事,歡迎閱讀。
康有為,在近代史上是個政治人物——但這只是后人一廂情愿的誤讀,不是康有為本人。
一個人做什么事,他就是什么人。
康有為是個善于制造市場引爆點、并具有不可思議套現能力的融資界高手。任何事情只要能夠帶來錢,他都會去干,從書生、政治改革家到黑道大佬,每一次華麗麗的轉身,都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康有為第一次在歷史上打響名頭,是公車上書。
公車是漢代的官衙稱謂,職以車馬接送舉子入京科考,后演變成舉人上書言事。1895年,千余名舉子聯名萬言,公車上書,反對朝廷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于是康有為之名,不脛而走,盡人皆知。
但實際上,公車上書是由京城高官發動的。康有為最多是個積極參與者,他只征集到80名書生的簽名,而另一個舉子陳景華,卻聯合了280人共同簽名。
盡管公車上書不是康有為組織的,但他卻是獲利最大的。因為他有著持續經營的思維--三個月后,他就在上海《申報》打出廣告,以每部實洋兩毛的售價,出售他撰寫的《公車上書記》,廣告一連打了六次,稱得上大手筆了。到了第七次的廣告,書價直線下飆--降到了一折銷售,每本售價洋二分。
雖然書價大跳水,但宣傳效果達到了--從此世人以為公車上書,是康有為獨力發動的,而且他還成功的獲取了人生第一小桶金。只是市場變化太快了,市場在變,你必須要變。康有為開始尋找尋找新的商機。
要不要搞個戊戌變法?
為啟動這個強力引爆點,康有為完成了他從書生到政治改革家的第一次轉型。
公車上書三年后,康有為游說朝野,終于開始實施戊戌變法。歷時103天。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失敗,太正常了。這么大的國家,怎么可能一百天就搞出個眉目來?而康有為能夠走上歷史前臺,是因為他比別人膽子更大,不管有沒有把握,先拍了胸脯保證、獲得出場機會再說。
康有為走馬上任之后,發現事情根本不象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于是病急亂吃藥,想出來個把中美英日四國合并一邦的怪想法。這當然不具絲毫可行性。最終他圖窮匕現——密召江湖人物入京,準備圍頤和園,捕殺慈禧太后。但消息走露,康有為火速逃走。
康有為逃到香港,注冊一家公司,全稱是: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凡加入這家公司的,不但沒薪水發,還要上繳會費,但公司可以向港澳、北美和大洋洲的華僑募捐。許多華僑相信他,紛紛毀家抒難,把血汗錢都送給了康有為。
這些錢,就成為了康有為政治生涯的紅利。據記載,康有為逃出國后的第二年,他就分得紅利上萬銀元。
政治改革家的身份,成為了保救大清皇帝公司的品牌文化,確保了他在融資市場上的收益。
這時候康有為的身份,已經由政治改革家,成功轉型為商界強人。
康有為的前瞻性投資眼光,也在這時候體現了出來,僅他在墨西哥的地產投資,就收益10多萬銀元,約合現在的100萬美金。
但是,正常的經營利潤,遠不足以維持康有為的開銷。他有五個老婆,六個兒女,私人雇員40多個,但最大的開銷還是中國式的.人情往來,每月只是紅包就要遞出去2000銀元。
短短五年時間,康有為的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就迅速從巔峰滑落,進入了破產倒計時。
強大的融資需求,促成了康有為的第三次轉型。
早在康有為公車上書時,有一個不起眼的追隨者,叫劉士驥,他是和康有為結交20多年的好朋友。維新變法失敗后,當時在廣西任職的劉士驥,不顧身家性命上書,替康有為鳴冤--這為劉士驥帶來了殺身之禍!
但殺劉士驥的,并非是朝廷,慈禧太后根本沒有難為他。沒過多久,劉士驥以廣西補用道--相當于廣西省主管財政的副省長的身份,去美國為廣西銀礦開采募股。
在美國,劉士驥接到知交好友康有為的一封信。康有為明確表示,廣西富饒的銀礦,有必要成為保皇黨的“黨產”。這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黨產”這個怪詞,是康有為的首創。
讓康有為失望的是,劉士驥拒絕了康有為的要求。因為劉士驥已經發現,康有為伸手撈錢,不過是為了彌補自己紙醉金迷的爛攤子。
劉士驥的拒絕,讓康有為索然大怒,從此兩人勢同水火。
康有為展開報復,他下令在美國的保皇黨成員,控告劉士驥詐騙。美國警方果然拘押了劉士驥,后經清國外交干預,才得以釋放。
但這只是開始,此時日本間諜機關正在清國周邊活動,他們驚訝的發現,完成募股歸國的劉士驥,在香港被保皇會所綁架,勒令他把募得股資的一半,充入保救大清皇帝公司的賬戶。
劉士驥斷然拒絕,而保皇會也不敢在香港行兇,只好放他離開。
劉士驥返回廣西半個月后,兇案就發生了。他是在家中遭人伏擊,被亂刀活活砍死的。
劉士驥被殺三個月后,涉及到廣西銀礦的另一名股東,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暗殺。
兩起命案,震驚全國。劉士驥畢竟是位副省級官員,說殺就殺了,這可不妥當。朝廷命廣西限期破案。很快一名涉案疑犯落網,大量證據指向其幕后主使,就是劉士驥的知交好友康有為。
于是,朝廷不得不第二次對康有為發出通緝令。上一次他是政治犯,這一次卻是刑事犯。
到此時,康有為也成功地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三次轉型——融資界老大,這有可能才是他真正的身份。
但清廷已經來不及追究康有為了,辛亥革命就在這個時間段爆發,改朝換代,推倒重來,再也無人追究康有為指使手下殺害劉士驥的血案。他優哉游哉地返回國內,定居上海,過著富比王侯的生活。
細數康氏生平,此人是個地地道道的大冒險家。他的個人成功固然有其精明的成分,有特定的時空背景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人性最需要的是什么。用現在的商業術語,就是他知道什么叫市場。
他只用小小的付出,就換來巨大的回報,而在這個過程中,道德被嚴重忽略了。
康有為最大的人生成功,不在于他指使殺人之后、逃脫了懲罰。也不在于他每一次轉身變形,帶來的都是巨大的商業成功。而是他在干了如此之多不名譽事件后,卻仍然被正統奉為"近代著名政治家"。事實上政治只是他在一段時間里的產品標簽,一旦標簽過時,他就會毫不猶豫的將之丟棄。
生前獲利,死后博名。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時至今日仍然獲得收益,那只能證明,或者是人性、或者是規則、又或者是二者,在自康有為至今的一百多年以來,始終未發生變化。
康有為名言名句閱讀欣賞
康有為名言名句大全
【第1句】: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康有為
【第2句】:去讒賤,所以修身。——康有為
【第3句】:蒙養之始,以德育為先。?——康有為
【第4句】:仁也以博愛為本——康有為
【第5句】:養體開智以外,又以德育為重。——康有為
【第6句】:開誠心,布大度。——康有為
【第7句】:取日新以圖自強,去因循以厲天下。——康有為
【第8句】:國勢之強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康有為
【第9句】:一人獨學,不如群人共學;群人共學,不如合計百億兆人共學。學則強,群則強,累萬億兆皆智入,則強莫于京。——康有為
【第10句】:國家以官而任事,則當因事而立官——康有為
【第11句】: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康有為
【第12句】:重精神,貴德育——康有為
【第13句】:市可知治亂,商可見盛衰,商之本在農,商之用在工——康有為
【第14句】:教之有道,則人才濟濟,風俗丕丕——康有為
【第15句】: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康有為
【第16句】:師道既,學風自善。——康有為
【第17句】:百倍其功,終必有成。——康有為
【第18句】:犀象至龐大,人熊御之;虎豹鷙猛,人能伏之。惟其任智而學也。——康有為
【第19句】:工業盛而商業榮。——康有為
【第20句】:國尚農則守舊日愚,國尚工則日新日智。——康有為
康有為與徐悲鴻的師生情緣的散文
哈同花園的奇遇
徐悲鴻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于在四赴上海以后的1916年2月考取了震旦大學法文系,他在上海總算是有了立足之地。在震旦大學入學不久,徐悲鴻便在報紙上看到了上海哈同花園倉圣明智大學征集倉頡畫像的啟事。
在舊上海,哈同花園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是近代上海最大的一座私家花園,被譽為“海上大觀園”,花園的主人是遠東第一富豪猶太人哈同。從1910年以后的十多年間,哈同夫婦曾在哈同花園辦過多種形式的義務學堂,招收貧苦人家的孩子,到哈同花園念書。學校提供食宿,學生不用交學費,另外還能得到一些書雜補貼。
倉圣明智大學也是設在哈同花園里的一所義務學堂,課程主要是文字和佛學。學校設有圖書館、禮樂器室等,校長由熱心文化事業的哈同花園總管姬覺彌擔任。校名中的倉圣,指的就是倉頡,學校奉倉頡為先師,每年春秋都要舉行祭祀活動。
徐悲鴻從報紙上看到征集倉頡畫像的啟事以后,便馬上開始著手創作,準備應征,他想以此掙點稿費。他根據傳說中倉頡“四目靈光”的特征,為這位古代造字圣人畫了一幅一米多高的水彩畫像。畫面中的倉頡滿臉須毛,肩披樹葉,眉毛下面是上下重疊的四只眼睛,神采飛揚。
徐悲鴻的畫在眾多應征稿件中脫穎而出,順利入選。他不僅得到了一筆高額獎金,哈同夫人和校長姬覺彌還邀請徐悲鴻住進哈同花園作畫,同時他們聘請徐悲鴻為哈同花園的美術指導和倉圣明智大學的美術教授。走進哈同花園,是徐悲鴻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機會,他從此開始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在哈同花園,經校長姬覺彌介紹,徐悲鴻首先結識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師——康有為先生。
拜康有為為師
徐悲鴻第一次見到康有為時,康先生已經年近六旬,這時老人已經很少再收弟子了,但是,當他見到眼前這位氣宇軒昂、一表人才的年輕人的時候,老人竟喜不自禁,馬上答應破例收徐悲鴻為入室弟子。這樣,幾天之后,在辛家花園康宅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徐悲鴻跪在地上向老師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能被一代國學宗師一眼相中,可見青年徐悲鴻的魅力。
拜師之后,康有為邀請徐悲鴻住到自己家里,讓他為家人及朋友畫像,同時在國文、金石、書法、繪畫等多方面給予徐悲鴻全面指導。在康家,徐悲鴻認真地瀏覽了老師收藏的大量歷代書畫、碑帖作品,并將“石門銘”、“爨龍顏”等名碑臨摹多遍。在老師親自指點下,徐悲鴻得“宗碑派”真髓,藝術造詣突飛猛進。
康有為是民國初期最早提出“美術革命”的先驅人物,在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流亡國外,游歷歐洲。當他看到歐洲各國的美術狀況后,感觸頗深,他認為“羅馬畫為全歐第一”,而“我們的國畫疏淺,遠不如之,此事亦當變法”,很明確地提出了中國畫變法的思想。他還提出改進中國畫不僅關系到中國文明的進步,而且與振興工商業有內在聯系,應當派留學生到歐洲去學習。康有為這些改革中國畫的思想對青年徐悲鴻觸動非常大。
攜蔣碧微出奔日本
徐悲鴻在哈同花園期間結識了從家鄉宜興初到上海的18歲美少女蔣碧微,一見鐘情。可此時的蔣碧微卻不是自由之身,她在13歲時,就遵父母之命與蘇州的查公子定了親。這個查家是姑蘇大戶,退親根本不可能。這令徐、蔣這對相戀的年輕人十分苦惱。
看到這種情況,康有為親自出面幫徐悲鴻解決難題。他讓徐悲鴻藏在自己的家中,對外聲稱要去法國留學,實際精心準備著徐悲鴻與蔣碧微私奔日本。在兩位年輕人臨去日本之前,康有為先生還特意為徐悲鴻寫下了“寫生入神”四個大字,同時署上了“悲鴻仁弟,于畫天才也,寫此送其行”。既表達了先生對徐悲鴻這一時期藝術的評價,同時也充滿了對這位天才弟子的無限寄托。
徐悲鴻和蔣碧微在日本待了不到半年,因為手上的經費花光了,便返回了上海。回來后,徐悲鴻馬上去看望康有為先生,他在談話中向老師表達了想去歐洲留學的愿望。康先生說現在世界大戰打得正酣,眼下去歐洲不太可能,不如先去北京,看看能否弄到一個官費留學的名額,將來出國,兩個人的'生活可以過得寬裕一些(官費,就相當于現在的公派出國)。康先生又說,去北京的話,他可以介紹幾位朋友。
聽從了老師的話,1917年12月,徐悲鴻、蔣碧微夫婦一同北上。他們先乘船到天津,然后再乘火車來到了北京。這是徐悲鴻第一次到北京。
到北京后,徐悲鴻拿著康有為先生的介紹信,首先找到了康先生的大弟子羅癭公先生。羅癭公是北京名士,在政教兩界很有地位,著名的京劇大師程硯秋就是羅癭公先生一手栽培的。羅癭公看到老師的信后,馬上給當時的教育總長傅增湘先生寫了一封信,請他給徐悲鴻一個官費出國留學的名額。
“你可以去法國留學了”
徐悲鴻經羅癭公介紹去見傅增湘總長,見面時徐悲鴻表達了想爭取官費去法國留學的愿望。傅總長說:“聽說徐先生畫兒畫得好,能不能畫幾幅讓我們看看?”
于是,第二天,徐悲鴻把自己畫的多幅作品送到了教育部。幾天后,徐悲鴻又去見傅增湘,傅先生說:“你畫得確實很好,只是現在世界大戰未停,將來有機會的時候一定少不了你。”徐悲鴻公費留學之事就這么簡單定了下來。
與傅增湘先生交往,年輕氣盛的徐悲鴻還做了一件傻事: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18年的10月,徐悲鴻聽說教育部派了兩位北大教師去歐洲留學,他坐不住了,馬上跑到教育部,當面質問傅總長,責備傅增湘先生說話不算數。
傅總長解釋說:“世界大戰還未停,你不必著急,這次派出的兩個人僅是考察不是留學,你再等一等。”
回家以后,徐悲鴻還是想不通,他就給傅增湘先生寫了一封措辭更加尖銳的信,發泄自己的不滿。幾天后,徐悲鴻遇到羅癭公,羅癭公說傅總長對徐悲鴻的謾罵非常生氣。
徐悲鴻也是郁悶未消,他說:“既然不派我留學,當初為何還答應我?”羅癭公說:“這段時間教育部從沒派遣過留學生,你公派留學的名額也未被取消。”聽羅癭公這么一說,徐悲鴻對自己的做法非常懊悔。
時間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教育部開始派留學生去歐洲學習。傅增湘馬上召見徐悲鴻,見面時徐悲鴻覺得很局促,無地自容。傅增湘先生毫不介意,第一句話便說:“好了,你現在可以去法國留學了。”很快,徐悲鴻收到了公派留學的通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