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集:《窮人》小引
〔10〕 “富是使個人加強的”等語 見陀思妥耶夫斯基《手記·財富》。
〔11〕 叢蕪 韋叢蕪(1905—1978),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譯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窮人》等。
〔12〕 Constance Garnett 康斯坦斯·迦內特(1862—1946),英國女翻譯家。曾翻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人的作品。
〔13〕 Modern Library 《現代叢書》,美國現代叢書社出版。
〔14〕 原白光 日本的俄國文學翻譯家。
〔15〕 素園 韋素園(1902—1932),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譯有果戈理的中篇小說《外套》、俄國短篇小說集《最后的光芒》等。
〔16〕Dostoievsky’sLiterarscheSchriften德語:《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著作集》;Mereschkovsky’sDostoievskyundTolstoy,德語:梅列日科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梅列日科夫斯基(E.`.XMRMaYTNIYJZ,1866—1941),俄國作家,象征主義和神秘主義者。一九二○年流亡法國。著有歷史小說《基督和反基督》、《保羅一世》等。
〔17〕癗曙夢(1878—1958)日本的俄國文學研究者、翻譯家。著有《俄國近代文藝思想史》、《露西亞文學研究》,譯有列夫·托爾斯泰《復活》等。
魯迅是富人還是窮人?
近看魯迅晚年書信,他對此都有明確的表述。這些表述,對于我們了解魯迅的偉大人格及他的經濟生活,是第一手的材料。
魯迅很重視自己和文人的經濟收入。他曾對友人說:“無論什么,總和經濟有關,居今之世,手頭略有余裕,便或出或處,自由得多,而此種款項,則需豫先積下耳。”“我想贈你一句話:專管自己吃飯,不要對人發感慨。并且積下幾個錢來。”為什么魯迅要重視經濟收入和積一點錢呢?除了一般“防患未然”外,主要還是當時斗爭的需要。他曾對日本友人說過:“我為了反抗政府,確實貯了一些錢,以備萬一,使我即使被迫害,什么都不能做了,還能有飯吃。”“許多人毫無準備,一受壓迫,大都不外屈服。”上世紀30年代初,國x黨白色恐怖加劇,進步文人有被捕、被殺的,魯迅幾次避居在外,他寫的書文,不僅過去的被禁,新寫的也常不能發表,使他不斷變換筆名,即使這樣,還常被刪削,因此他的經濟收入大受影響。就是這種情況,因他過去“貯了一些錢”,所以生活還能過下去。他給友人信中說:“(近來)文稿很難發表,因壓迫和書店買賣壞,經濟上自然受些影響,但目下還不要緊”。又說:“倘照現狀生活,尚可支持半年,如節省起來,而每月仍有多少收入,則可支持更久。”
魯迅于1927年秋天同許廣平往上海同居后,至1936年逝世,這9年期間,他除開始幾年受聘過蔡元培的“大學院特約撰稿員”而領每月固定薪酬300元外,其余全靠寫(譯)作為生。他去上海前給友人信中說:“我先到上海,無非是想尋一點飯,但政,教兩界,我想不涉足,因為實在外行,莫名其妙。也許翻譯一點東西賣賣罷。”又說:“到上海去。那邊較便當,或者也可以賣點文章。”然而到上海后,他很快發現:“上海靠筆墨很難生活,近日禁shu至百九十余種之多”,“我能否以著書生活,恐怕也是一個疑問”。“以譯書維持生計,現在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他在給友人信中發出感嘆:“其實在今筆墨生涯,亦殊非生活之道,以此得活者,豈誠學術才力有以致之歟?”
但不管怎么說,魯迅畢竟是一位有影響的作家,作品容易發表,因此稿酬也多,生活總的還是優裕的。有研究者統計了魯迅日記中這9年的經濟收入,得出這期間魯迅總收入為舊幣【第7句】:8萬多元,平均每月收入有700多元,合今天人民幣二三萬元。有人據此認為魯迅當屬富人之列。
這是表面看問題了。
為了生計,不論嚴寒和酷暑,也不顧勞累和生病,他總是不停地在寫作、翻譯和編書
首先,魯迅這點收入取得是非常不易的,且無保障。他除開始幾年有“大學院”固定薪酬300元外,其它全靠辛苦寫作和譯作來取得。他在給友人信中說:“現在的生活,真像拉車一樣,賣文為活,亦大不易。”魯迅在一封信中又說:“我近來總是忙著看來稿,翻譯,校對,見客,一天都被零碎事化去了”,因此,他的寫作時間都只能在夜深人靜之時。另一封信他說:“別的瑣事又多,會客,看稿子,紹介稿子,還得做些短文,真弄得一點閑工夫也沒有,要到半夜里,才可以嘆口氣,睡覺。”他給友人寫信訴苦說:“老實說罷,我實在很吃力,筆和舌,沒有停時,想休息一下也做不到,恐怕要算是很苦的了。”魯迅晚年身體不好,時常生病,但為了生計,他還得去寫作和翻譯。有多封書信談到了這種狀況:“近來因為生病,又為生活計,須譯著賣錢,許多事情都顧不轉了。”“上海大熱,昨天室內已達(華氏)九十五度,流著汗譯《死魂靈》,痱子發癢,腦子發脹。”之前魯迅曾向一位青年作家解釋說:“今年也熱,我們也都生痱子。我的房里不能裝電扇,即能裝也無用,因為會把紙吹動,弄得不能寫字,所以我譯書的時候,如果有風,還得關起窗戶來,這怎能不生痱子。”“又在咳嗽,消化不良。我的一個壞脾氣是有病不等醫好,便即起床。近來又為了吃飯問題,在選一部小說,日日在讀名著及非名著,忙而苦痛。”總之,魯迅為了生計,不論嚴寒和酷暑,也不顧勞累和生病,他總是不停地在寫作、翻譯和編書,他真是“很苦”的了。
收入雖然不少,但負擔重,用錢地方多
然而,就是這樣,魯迅還經常收不到稿酬和版稅。他在給友人信中說:“我的'版稅被拖欠得很厲害。”“我就從來沒有收清過版稅。”“我有三千余,與開明書店交涉至今,還是分文也得不到。”就是魯迅親自幫助建立的北新書局,后來也常拖欠魯迅版稅,以至有一陣子魯迅要聘請律師,和北新打官司。魯迅曾和友人說過,北新欠他有十七八萬元。魯迅逝世后,這位友人寫文說:如魯迅得到這批款子,就有條件易地療養,還能活得長久些,貢獻更大些。再有就是魯迅寫的書文,常被盜版。魯迅給友人寫信說:“上海真是流氓的世界,我的收入,幾乎被不知道什么人的選本和翻版剝削完了。然而什么法子也沒有。”就是魯迅自己花錢印的書,放在書店里代售,“他們收下了,我也無此本領向他們收回書款,我自己印的書就從來未有不折本的。”“還有頂要緊的,是代賣店,他們往往賣去了書,卻不付款,我自印了好幾回書,都由此倒灶的。”
此外,魯迅收入雖然不少,但負擔重,用錢地方多。1930年年初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談到:“我近來做事多而進款少,另外弄來的錢,又即被各方面紛紛分散,今又正屆陰歷年關,所以很窘急。”這“各方面”都指什么呢?首先是家庭負擔。魯迅說:“負擔親族生活,實為大苦,我一生亦大半困于此事,以至頭白,前年又生一孩子,責任更無了期矣。”北京有母親和原夫人朱安(和雇的傭人)要全部負擔;上海自生了海嬰后,也雇了兩個傭人,負擔更重了。還有魯迅的親屬,有困難和急需用處時,魯迅也要管。如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兩個孩子上學的學費,是魯迅支付的。有一年,魯母提出要在家鄉修墳,魯迅身邊一時無現款,就給北新老板寫信,要他將《桃色的云》和《小約翰》兩書紙板帶來,“設法集一筆現款,只好藉此設法耳”。其次是幫助人的開支。魯迅給友人的信中曾說過:“凡是為中國大眾工作的,倘我力所及,我的希望(并非為了個人)能夠略有幫助。”被魯迅幫助過的青年作家、畫家以及其他人,真是多多。青年作家葉紫,一次寫信給魯迅,說他“已經挨餓了”,請魯迅幫助問問他投稿的稿酬如何。魯迅回信說,“已放十五元在(內山)書店,請持附上之箋,前去一取為盼。”青年木刻家何白濤從上海新華藝專畢業后即失業,他要回廣東老家,但苦于沒有路費,寫信向魯迅借錢,魯迅回信說:“先生要我設法旅費,我是可以的,但我手頭沒有現錢。所以附上一函,請于十五日自己拿至內山書店,我當先期將款辦好放在那里,托他們轉交。”作家蕭軍、蕭紅也從魯迅那里拿過錢救急,一次魯迅回信說:“我這一月以來,手頭很窘,因為只有一點零星收入,數目較多的稿費,不是不付,就是支票,所以要到二十五日,才有到期可取的稿費。不知您能等到這時候否?但這之前,會有意外的付我的稿費,也料不定。那時再通知。”蕭軍、蕭紅用了魯迅的錢,感到“刺痛”,魯迅回信說:“這是不必要的。我固然不收一個俄國的盧布,日本的金圓,但因出版上的資格關系,稿費總比青年作家來的容易,里面并沒有青年作家稿費那樣的汗水的用用毫不要緊。”此外還有捐助對“左聯”及一些進步刊物,他不時都有過捐款。如一次魯迅給“左聯”辦《文藝群眾》刊物的徐懋庸寫信說:“附上稿費收據三張,為印刷之用,乞便中往店一取為感。”等等。總之,正如晚年魯迅在給母親的信中所說的:“男為生活計,只能漂俘于外,毫無恒產,真所謂做一日,算一日,對于自己,且不能知明日之辦法”。
上述“各方面”加在一起,魯迅的收入就入不敷出了。我們在魯迅晚年書信中,在談到經濟生活時,不時看到“窘迫”、“窘急”、“拮據”這些字眼,就不奇怪了。這使他的生活質量大受影響。如他在上海生活幾年后,覺得環境不好,身體也日壞,一次他給友人寫信說:“上海的空氣真壞,不宜于衛生,但此外也無可住之處,山巔海濱,是極好的,而非富翁無力住,所以雖然要縮短壽命,也還只得在這里混一下了。”上海“一·二八”戰事時,他的寓所突陷火線中,共中四彈,他攜婦孺避入內山書店,友人勸他搬一更好地方,他信中說:“至于搬家,卻早在想,因為這里實在住厭了。但條件很難,一要租界,二要價廉,三要清靜,如此天堂,恐怕不易找到,而且我又沒有力氣,動彈不得,所以也許到衰不過是想想而已。”又說:“蓋重營新寓,為事甚煩,屋少費巨,殊非目下之力所能堪任。”又如他的老母在北京,他晚年想去看望,也是怯于財力不能成行:“欲歸省,則三人往返川資,所需亦頗不少,今年遂徘徊而終于不動,未可知也。”“本欲往北京一行,勾留一二月,怯于旅費之巨,故且作罷。”就是晚年魯迅經常生病,醫生和友人都勸他搬一好住處以利病情;或到外地療養。但魯迅為家中今后生計以及經濟考慮,都不能成行:“我本想搬一空氣較好之地,冀于病體有益,而近來離閘北較遠之處,房價皆大漲,倒反只好停止了”。“(在蘇聯的作家蕭三)力勸我游歷,但我未允,因此后甚覺為難,而家眷(母)生計,亦不能不管也”。
這么說來,魯迅不僅不是富人,還屬于窮人之列了?也不是。魯迅對自己總的經濟狀況曾有過明確的表述:“我的生活其實決不算苦。”“我不能說窮,但說有錢也不對”。“其實以現在生活之艱難,家中歷來之生活法,也還要算中上。”應該說,魯迅是一個以寫(譯)作為生的“自由職業者”,雖然生活不富裕,但還能過上“中上”的生活。這是當時時代使然。魯迅這樣一代文豪還只能過這樣的經濟生活,其他文人就更等而下之了。
解放后,文人作家進了“作家協會”作為“專業作家”給養起來,有“官本位”級別的固定薪金和各種待遇,生活是安逸不愁了(改革開放后,一些文人作家適應了市場經濟,更有出千萬、億萬富翁的),但也出不了魯迅這樣偉大的作家和作品了。
魯迅《三閑集》雜文集:《柔石作<二月>小引》
引導語:魯迅作家的《柔石作<二月>小引》出自他的《三閑集》雜文集,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上海《朝花旬刊》第一卷第十期。下文是原文,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柔石作《二月》小引〔1〕
沖鋒的戰士,天真的孤兒,年青的寡婦,熱情的女人,各有主義的新式公子們,死氣沉沉而交頭接耳的舊社會,倒也并非如蜘蛛張網,專一在待飛翔的游人,但在尋求安靜的青年的眼中,卻化為不安的大苦痛。這大苦痛,便是社會的可憐的椒鹽,和戰士孤兒等輩一同,給無聊的社會一些味道,使他們無聊地持續下去。
濁浪在拍岸,站在山岡上者和飛沫不相干,弄潮兒則于濤頭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濱的人,一濺水花,便覺得有所沾濕,狼狽起來。這從上述的兩類人們看來,是都覺得詫異的。但我們書中的青年蕭君,便正落在這境遇里。他極想有為,懷著熱愛,而有所顧惜,過于矜持,終于連安住幾年之處,也不可得。他其實并不能成為一小齒輪,跟著大齒輪轉動,他僅是外來的一粒石子,所以軋了幾下,發幾聲響,便被擠到女佛山〔2〕——上海去了。
他幸而還堅硬,沒有變成潤澤齒輪的油。
但是,矍曇(釋迦牟尼)從夜半醒來,目睹宮女們睡態之丑,于是慨然出家,而霍善斯坦因〔3〕以為是醉飽后的嘔吐。那么,蕭君的決心遁走,恐怕是胃弱而禁食的了,雖然我還無從明白其前因,是由于氣質的本然,還是戰后的暫時的勞頓。
我從作者用了工妙的技術所寫成的草稿上,看見了近代青年中這樣的一種典型,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動,便寫下一些印象,算是序文。大概明敏的讀者,所得必當更多于我,而且由讀時所生的詫異或同感,照見自己的姿態的罷?那實在是很有意義的。
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日,魯迅記于上海。
【注解】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上海《朝花旬刊》第一卷第十期。
柔石參看《二心集·柔石小傳》及其有關注。《二月》,中篇小說,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上海春潮書局出版。
〔2〕女佛山小說《二月》中的一個地名。
〔3〕霍善斯坦因(WAHausenstein,1882—1957)德國張評家。這里所引他對于釋迦牟尼出家的解釋,見他的《藝術與社會·印度的社會和藝術》。
魯迅作品評析解讀:柔石作《二月》小引
沖鋒的戰士,天真的孤兒,年青的寡婦,熱情的女人,各有主義的新式公子們,死氣沉沉而交頭接耳的舊社會,倒也并非如蜘蛛張網,專一在待飛翔的游人,但在尋求安靜的青年的眼中,卻化為不安的大苦痛(以上為作者對《二月》一書的印象和觀感:“沖鋒的戰士,天真的孤兒,年青的寡婦,熱情的女人,各有主義的新式公子們,死氣沉沉而交頭接耳的舊社會”都是構成小說《二月》中的元素,而“飛翔的游人”指的是小說主人公蕭澗秋)。這大苦痛,便是社會的可憐的椒鹽,和戰士孤兒等輩一同,給無聊的社會一些味道,使他們無聊地持續下去(這是作者從以上對小說的印象和觀感的進一步評價,是作者在深刻洞察當時黑暗社會后產生的感悟,作者覺得小說主人公的痛苦以及讀《二月》的讀者感受到得痛苦并無益于改造社會,只是為麻木的看客又提供了些許鑒賞的.素材,以打發其空虛無聊的時間而已)。
濁浪在拍岸,站在山岡上者和飛沫不相干,弄潮兒則于濤頭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濱的人,一濺水花,便覺得有所沾濕,狼狽起來(此處的“濁浪”象征當時動蕩落后腐朽艱辛的底層社會環境,“站在山岡上者”比喻一部分像梁實秋之類的能夠躲開動蕩的局勢而享受相對平靜優越的生活之人,“弄潮兒”則比喻在當時動蕩局勢中利用各種機會和手段或為己謀利或努力上爬之人,而“衣履尚整,徘徊海濱的人”則代表小說主人公蕭澗秋這類雖然有所了解但并未真正深入到底層大眾的社會生活中的知識分子,所以“一濺水花,便覺得有所沾濕,狼狽起來”并感受到前文所謂的“不安的大苦痛”)。這從上述的兩類人們看來(指的是“站在山岡上者”和“弄潮兒”),是都覺得詫異的。但我們書中的青年蕭君,便正落在這境遇里。他極想有為,懷著熱愛,而有所顧惜,過于矜持,終于連安住幾年之處,也不可得(點明小說主人公蕭澗秋的性格特點和結局)。他其實并不能成為一小齒輪,跟著大齒輪轉動,他僅是外來的一粒石子,所以軋了幾下,發幾聲響,便被擠到女佛山〔2〕——上海去了(這是從社會角度對蕭澗秋的評價,作為當時知識分子的蕭澗秋敏感而又軟弱,所以他既不能像“戰士”和“先驅”那樣為改造社會提供些許幫助,也無法像“弄潮兒”一般融入社會而隨波逐流,于是只好選擇逃避,這是對蕭澗秋這類人弱點的揭示和批判)。
他幸而還堅硬,沒有變成潤澤齒輪的油(蕭澗秋雖然軟弱但也有自己的底線和操守,他不會因一己私利而反而變成壓迫者的幫兇、統治者的幫閑,這是對蕭澗秋這類人優點的肯定和贊揚)。
但是,矍曇(釋迦牟尼)從夜半醒來,目睹宮女們睡態之丑,于是慨然出家,而霍善斯坦因〔3〕以為是醉飽后的嘔吐。那么,蕭君的決心遁走,恐怕是胃弱而禁食的了,雖然我還無從明白其前因,是由于氣質的本然,還是戰后的暫時的勞頓。(此段是對蕭澗秋的“決心遁走”的動機進一步分析。所謂的“胃弱而禁食”即因自身的軟弱而無法直面痛苦的人生、無法正視淋漓的鮮血。并對其最后將轉變為那種類型的人進行推測:若由于“氣質的本然”而逃遁,則將永遠逃避隱遁下去;若由于“戰后的暫時的勞頓”而隱修,則最終將轉變成為真正的戰士,為推動和改造社會而做出努力。)
我從作者用了工妙的技術所寫成的草稿上,看見了近代青年中這樣的一種典型,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動,便寫下一些印象,算是序文(以上為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并點明《二月》一書的三個值得一讀的優點:用了工妙的技術所寫成、主人公是一種典型、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動)。大概明敏的讀者,所得必當更多于我,而且由讀時所生的詫異或同感,照見自己的姿態的罷?那實在是很有意義的(最后指出閱讀此書的收獲、意義和價值)。
魯迅《三閑集》雜文集:《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引導語:魯迅的《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出自他的《三閑集》雜文集,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五日上海《春潮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下面是原文,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1〕
這是一個青年的作者,以一個現代的活的青年為主角,描寫他十年中的行動和思想的書。
舊的傳統和新的思潮,紛紜于他的一身,愛和憎的糾纏,感情和理智的沖突,纏綿和決撒的迭代,歡欣和絕望的起伏,都逐著這“小小十年”而開展,以形成一部感傷的書,個人的書。但時代是現代,所以從舊家庭所希望的“上進”而渡到革命,從交通不大方便的小縣而渡到“革命策源地”的廣州,從本身的婚姻不自由而渡到偉大的社會改革——但我沒有發見其間的橋梁。
一個革命者,將——而且實在也已經(!)——為大眾的幸福斗爭,然而獨獨寬恕首先壓迫自己的親人,將槍口移向四面是敵,但又四不見敵的舊社會;一個革命者,將為人我爭解放,然而當失去愛人的時候,卻希望她自己負責,并且為了革命之故,不愿自己有一個情敵,——志愿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處就愈少,可以自解之處也愈多。——終于,則甚至閃出了惟本身目前的`剎那間為惟一的現實一流的陰影。在這里,是屹然站著一個個人主義者,遙望著集團主義的大纛,但在“重上征途”〔2〕之前,我沒有發見其間的橋梁。釋迦牟尼〔3〕出世以后,割肉喂鷹,投身飼虎的是小乘,渺渺茫茫地說教的倒算是大乘,總是發達起來,我想,那機微就在此。
然而這書的生命,卻正在這里。他描出了背著傳統,又為世界思潮所激蕩的一部分的青年的心,逐漸寫來,并無遮瞞,也不裝點,雖然間或有若干辯解,而這些辯解,卻又正是脫去了自己的衣裳。至少,將為現在作一面明鏡,為將來留一種記錄,是無疑的罷。多少偉大的招牌,去年以來,在文攤上都掛過了,但不到一年,便以變相和無物,自己告發了全盤的欺騙,中國如果還會有文藝,當然先要以這樣直說自己所本有的內容的著作,來打退騙局以后的空虛。因為文藝家至少是須有直抒己見的誠心和勇氣的,倘不肯吐露本心,就更談不到什么意識。
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漸向戰場的一段,無論意識如何,總之,許多青年,從東江起,而上海,而武漢,而江西,為革命戰斗了,其中的一部分,是抱著種種的希望,死在戰場上,再看不見上面擺起來的是金交椅呢還是虎皮交椅。種種革命,便都是這樣地進行,所以掉弄筆墨的,從實行者看來,究竟還是閑人之業。
這部書的成就,是由于曾經革命而沒有死的青年。我想,活著,而又在看小說的人們,當有許多人發生同感。
技術,是未曾矯揉造作的。因為事情是按年敘述的,所以文章也傾瀉而下,至使作者在《后記》里,不愿稱之為小說〔4〕,但也自然是小說。我所感到累贅的只是說理之處過于多,校讀時刪節了一點,倘使反而損傷原作了,那便成了校者的責任。還有好像缺點而其實是優長之處,是語匯的不豐,新文學興起以來,未忘積習而常用成語如我的和故意作怪而亂用誰也不懂的生語如創造社一流的文字,都使文藝和大眾隔離,這部書卻加以掃蕩了,使讀者可以更易于了解,然而從中作梗的還有許多新名詞。
通讀了這部書,已經在一月之前了,因為不得不寫幾句,便憑著現在所記得的寫了這些字。我不是什么社的內定的“斗爭”的“批評家”之一員,只能直說自己所愿意說的話。我極欣幸能紹介這真實的作品于中國,還渴望看見“重上征途”以后之作的新吐的光芒。
一九二九年七月二十八日,于上海,魯迅記。
【注解】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五日上海《春潮月刊》第一卷第八期。
葉永蓁,浙江樂清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生。《小小十年》是他的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一九二九年九月上海春潮書局出版。
〔2〕“重上征途”《小小十年》的最后一章。
〔3〕釋迦牟尼(Sakyamuni,約前565—前486)佛教創始人。相傳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二十九歲時出家修行,后“悟道成佛”。
〔4〕小說作者在《后記》中說:“寫到這里,總算有好幾萬字了。但我也不知道究竟寫了些什么。小說嗎?不像!散文嗎?不像!
魯迅介紹:
魯迅(1881—1936)1881年9月25日誕生于浙江省紹興城里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壽,后改名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著作二十卷,繼往開來,博大精深。《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礎;杰作《阿Q正傳》的發表,為新文學歷史樹立了一座豐碑,對中國作家和世界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熱風》、《二心集》等雜文精悍犀利,獨樹一幟,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新領域。他卓越的文學成就,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寶庫,而且也是對世界文學的巨大貢獻。魯迅是世界文壇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在家鄉紹興
魯迅青年時代求學于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和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
日本7年
1902年9月赴日本仙臺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現在是東北大學醫學部)學醫,據說曾經加入中國同盟會。1903年3月從學校退學,1909年從日本歸國。
在北京,1912-1926
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簽事.在經歷一段思想苦悶,對、社會改革失望的痛苦后,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女子師范高等學校任教授、北京大學任講師。1918年,他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在廈門和廣州
離開北京后,魯迅在廈門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任教。
上海10年
1927年10月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筑路區域(所謂“半租界”,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沖突,這或許是把他定位為自由作家的論據之一。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進行過論戰。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而逝世。上海民眾與全國各地民眾為他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
家庭
元配朱安,1927年魯迅在廣州開始與許廣平(1898—1968)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世。魯迅有兩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
成就
魯迅一生寫了許多小說,散文和雜文,其中不少為經典之作。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同時對美術也頗喜好,他是中國版畫的發起人。
魯迅《熱風》雜文集:《無題》
引導語:我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下面是有關他的《熱風》雜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無題》原文,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無題〔1〕
私立學校游藝大會〔2〕的第二日,我也和幾個朋友到中央公園去走一回。
我站在門口帖著“昆曲”兩字的房外面,前面是墻壁,而一個人用了全力要從我的背后擠上去,擠得我喘不出氣。他似乎以為我是一個沒有實質的靈魂了,這不能不說他有一點錯。
回去要分點心給孩子們,我于是乎到一個制糖公司里去買東西。買的是“黃枚朱古律三文治”。
這是盒子上寫著的名字,很有些神秘氣味了。然而不的,用英文,不過是Chocolateapricotsandwich。〔3〕我買定了八盒這“黃枚朱古律三文治”,付過錢,將他們裝入衣袋里。不幸而我的眼光忽然橫溢了,于是看見那公司的伙計正揸開了五個指頭,罩住了我所未買的別的.一切“黃枚朱古律三文治”。
這明明是給我的一個侮辱!然而,其實,我可不應該以為這是一個侮辱,因為我不能保證他如不罩住,也可以在紛亂中永遠不被偷。也不能證明我決不是一個偷兒,也不能自己保證我在過去現在以至未來決沒有偷竊的事。
但我在那時不高興了,裝出虛偽的笑容,拍著這伙計的肩頭說:
“不必的,我決不至于多拿一個……”
他說:“那里那里……”趕緊掣回手去,于是慚愧了。這很出我意外,——我預料他一定要強辯,——于是我也慚愧了。
這種慚愧,往往成為我的懷疑人類的頭上的一滴冷水,這于我是有損的。
夜間獨坐在一間屋子里,離開人們至少也有一丈多遠了。吃著分剩的“黃枚朱古律三文治”;看幾葉托爾斯泰的書,漸漸覺得我的周圍,又遠遠地包著人類的希望。
四月十二日
【注解】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十二日《晨報副刊》,署名魯迅。
〔2〕私立學校游藝大會指中國實驗學校等二十四所男女學校,為解決經費困難,于一九二二年四月【第8句】:【第9句】:十日在北京中央公園舉行的游藝大會。
〔3〕Chocolateapricotsandwich今譯巧克力杏仁夾心面包。
魯迅詩《無題》原文賞析
《無題》
年代:近代作者:魯迅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英雄多故謀夫病,淚灑崇陵噪暮鴉。
作品賞析
作于:(1932年)
一月
《魯迅日記》1932年1月23日:“午后為高良夫人寫一小幅,云:(略)。
”高良夫人,即高良富子夫人。
①《后漢書·王霸傳》:“疾風知勁草。”
②1932年1月,廣州和南京合組的政府成立,蔣介石回奉化,汪精衛托病到上
海,行政院長孫科主政,事事棘手,被迫下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