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耳朵失聰的故事
貝多芬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是關于他耳聾的故事有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貝多芬耳朵失聰的故事,希望你喜歡!
貝多芬耳聾背后的故事1
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聽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貝多芬在27歲時就患上了耳疾,30歲以后,他的耳病更加嚴重,由此他變得孤僻,痛苦之極,每天都在憂郁中度過。貝多芬一度絕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對貝多芬來說用死去解脫耳聾的痛苦顯得太軟弱無能了,鼓勵他能堅強活下去的,是他心靈中要創作出更美更好的音樂獻給全人類的強烈愿望。他發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強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休想讓我屈服!”雖然貝多芬勇敢面對了耳聾這一痛苦現實,但是他創作的“英雄”《第三交響曲》、歌劇《費德里奧》以及鋼琴奏鳴曲《暴風雨》,卻充分表達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貝多芬45歲以后,耳朵完全喪失了聽力,任何助聽器都無濟于事了。從那以后,他只能用筆記本來和別人交談,無論他走在哪里,他總是默默地把筆記本遞到別人面前,如果別人想要和他談話,就把談話的內容簡要地寫在筆記本上。
隨著耳聾的惡化,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鋼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墒撬麑ψ约壕膭撟鞯淖髌?,還是想抱有解釋的權利,他要求自己指揮管弦樂隊來傾心發揮樂隊所能達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揮姿勢獨特,以至演奏樂師們要特別留意他的拍點。貝多芬臉上的表情,充滿了對自己所創作音樂的自信,他從不放過詮釋每一小節的機會。
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樂活動之中,然而,事與愿違,在指揮演奏中由于聽覺受限常常會發生混亂的場面。
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貝多芬在指揮著名的《第九交響樂》時所發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響樂》初演時,他跟實際擔任指揮的溫勞夫并肩站著,偶爾做指揮動作,他面前的譜架上放著總譜,看上去好像他隨著樂曲的進行來閱讀譜子。而實際上,他是在隨著弦樂器的弓法來猜測樂曲的進度的,他什么也聽不見。待到他指揮的時候,就像中了魔一樣,一會兒高舉雙手,一會兒俯身,好像獨自一人演奏所有的樂器,也好像一人充當合唱團的全體歌手。他的指揮形象顯得有點神經質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之中。因此,無論是樂師還是合唱團的歌手甚至聽眾,都為他的這種行為所感動,沒有一個人覺得好笑。當然,樂隊的.全體人員仍然按照溫勞夫的指揮來演奏。當每一樂章演奏結束時,站在溫勞夫旁邊的貝多芬,都會由于過度的興奮和激動而忽視聽眾雷鳴般的掌聲,仍然忘我地背對觀眾呆站在那兒,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觀眾致謝。
當《第九交響曲》的末樂章“歡樂頌”合唱完畢后,整個劇場都歡騰起來,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當聽眾第五次鼓掌喝彩時,維持秩序的警察則大喊安靜。因為按照規定,皇族成員出場時用三次鼓掌禮,而演員與歌唱家出場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觀眾竟向貝多芬鼓了五次掌??墒?,貝多芬由于面向樂隊,竟然對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一無所知,呆然的背對觀眾站著。站在前排目睹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獨唱演員急忙拉著他的手,轉動他的肩膀,讓他面對熱情的聽眾,貝多芬趕忙驚訝地向聽眾敬禮,以示感謝。
《第九交響曲》的初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然而,貝多芬的純收入與聽眾狂熱的激動情緒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錢額,入不敷出。貝多芬非常失望,變得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創作中尋求著安慰。
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復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斷斷續續地說:“到了天堂,我就能聽得見了?!甭務邿o不潸然淚下。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于一個音樂家。他有對于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豐子愷
警世箴言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
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借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
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創造就需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
一語識人
貝多芬耳聾之后的故事2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音樂家。
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親以粗暴的態度逼迫他學習音樂,羽管鍵琴、提琴成了他父親壓迫他的枷鎖,慶幸的是,他那一顆好學的心,竟然沒有被壓滅。他十三歲入戲院樂隊,當大風琴手,十七歲由于慈母去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擔。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正當他在音樂的世界里陶醉忘返的時候,他的健康被一連串的傷風、肺病、關節炎、黃熱病摧折了。更為痛心的是,【第2句】:三十歲的時候,他的耳朵變聾了。耳朵對音樂家,該是何等的重要!貝多芬痛苦萬分。他在一封信中說:“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干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我的行當里這是可怕的遭遇啊!”
大難臨頭,出路何在了貝多芬把音樂當作他的避難所,他勇敢地向命運挑戰,不顧雙耳的轟轟作響,一件又一件地完成著他的作品,有時同時寫三四件東西。貝多芬忍受著艱難的“酷刑”工作著,他堅定而樂觀地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有一次,貝多芬指揮預奏,由于他聽不見臺上的歌唱,一下子亂了套。一位指揮提議暫休。之后,又重新開始??墒?,這一次又同樣地亂套了,又不得不宣布第二次暫休。這時,貝多芬不安起來,他急匆匆跑回家去,一頭扎在床上,雙手捂著臉,連晚飯也沒有吃。
兩年過去了,他又指揮起《合唱交響曲》。這一次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劇場里群情激昂,喝采連聲。但這一切他都沒有聽見。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員牽著他的手面向觀眾時,他才看到人們在向他揮舞帽子,熱烈鼓掌。
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在厄運中不屆不撓斗爭、學習的人。
在貝多芬逝世前一年,他這樣說:“我的箴言始終是:無日不動筆。如果我有時讓藝術之神磕睡,也只為要它醒后更興奮。我還希望再留幾件大作品在世界上,然后如老小孩一般,我將在一些好人中間結束我塵世的途程?!?/p>
貝多芬勤勞了一生,他得到了幸福的安眠。
貝多芬失聰時的故事
導語:貝多芬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是關于他耳聾有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貝多芬失聰時的故事,歡迎借鑒!
耳聾的痛苦
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聽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貝多芬在27歲時就患上了耳疾,30歲以后,他的耳病更加嚴重,由此他變得孤僻,痛苦之極,每天都在憂郁中度過。貝多芬一度絕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對貝多芬來說用死去解脫耳聾的痛苦顯得太軟弱無能了,鼓勵他能堅強活下去的,是他心靈中要創作出更美更好的音樂獻給全人類的強烈愿望。他發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強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休想讓我屈服!”雖然貝多芬勇敢面對了耳聾這一痛苦現實,但是他創作的“英雄”《第三交響曲》、歌劇《費德里奧》以及鋼琴奏鳴曲《暴風雨》,卻充分表達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貝多芬45歲以后,耳朵完全喪失了聽力,任何助聽器都無濟于事了。從那以后,他只能用筆記本來和別人交談,無論他走在哪里,他總是默默地把筆記本遞到別人面前,如果別人想要和他談話,就把談話的內容簡要地寫在筆記本上。
隨著耳聾的惡化,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鋼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墒撬麑ψ约壕膭撟鞯淖髌罚€是想抱有解釋的權利,他要求自己指揮管弦樂隊來傾心發揮樂隊所能達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揮姿勢獨特,以至演奏樂師們要特別留意他的拍點。貝多芬臉上的表情,充滿了對自己所創作音樂的自信,他從不放過詮釋每一小節的機會。
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樂活動之中,然而,事與愿違,在指揮演奏中由于聽覺受限常常會發生混亂的場面。
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貝多芬在指揮著名的《第九交響樂》時所發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響樂》初演時,他跟實際擔任指揮的溫勞夫并肩站著,偶爾做指揮動作,他面前的譜架上放著總譜,看上去好像他隨著樂曲的進行來閱讀譜子。而實際上,他是在隨著弦樂器的弓法來猜測樂曲的進度的,他什么也聽不見。待到他指揮的時候,就像中了魔一樣,一會兒高舉雙手,一會兒俯身,好像獨自一人演奏所有的樂器,也好像一人充當合唱團的全體歌手。他的指揮形象顯得有點神經質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之中。因此,無論是樂師還是合唱團的歌手甚至聽眾,都為他的這種行為所感動,沒有一個人覺得好笑。當然,樂隊的全體人員仍然按照溫勞夫的指揮來演奏。當每一樂章演奏結束時,站在溫勞夫旁邊的貝多芬,都會由于過度的興奮和激動而忽視聽眾雷鳴般的掌聲,仍然忘我地背對觀眾呆站在那兒,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觀眾致謝。
當《第九交響曲》的末樂章“歡樂頌”合唱完畢后,整個劇場都歡騰起來,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當聽眾第五次鼓掌喝彩時,維持秩序的警察則大喊安靜。因為按照規定,皇族成員出場時用三次鼓掌禮,而演員與歌唱家出場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觀眾竟向貝多芬鼓了五次掌??墒牵惗喾矣捎诿嫦驑逢牐谷粚τ^眾雷鳴般的掌聲一無所知,呆然的背對觀眾站著。站在前排目睹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獨唱演員急忙拉著他的手,轉動他的肩膀,讓他面對熱情的聽眾,貝多芬趕忙驚訝地向聽眾敬禮,以示感謝。
《第九交響曲》的初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然而,貝多芬的純收入與聽眾狂熱的激動情緒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錢額,入不敷出。貝多芬非常失望,變得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創作中尋求著安慰。
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復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斷斷續續地說:“到了天堂,我就能聽得見了。”聞者無不潸然淚下。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于一個音樂家。他有對于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貝多芬晚年失聰的故事
在貝多芬26歲那年,他經受著耳聾的打擊,絕望無比的他,心中痛苦萬分,想到今后就要告別有聲的世界了,下面一起去閱讀一下貝多芬晚年失聰的故事吧!
貝多芬失聰耳聾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的事實,但是,你知道貝多芬什么時候失聰的嗎?貝多芬的失聰為他的工作帶來了哪些困擾嗎?現在全方面為你解析貝多芬的充滿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來看看這位音樂大師的人生際遇是如何吧!關于貝多芬什么時候失聰這個問題,很多網友在網上猜測紛紛。有的說他是少年時耳聾的,也有的說他是先天性耳聾,更有人說他是完全沒有失聰,其實,貝多芬是在39歲時候就已經聽力衰退了,在那一年他患了一場大病,他的關節位已經受到病魔的侵擾,這些因素最終摧毀了他的身體,也奪走了他的聽力。
所以貝多芬什么時候失聰你明白了嗎?雖然在39歲開始就已經漸漸聽力衰退,但是在這之后的一二十年里,他的聽力仍然存在,只不過是跟正常人有差別了,作為一個音樂家來說耳朵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器官,失聰后的貝多芬在創作上比常人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挫折,但是貝多芬以其獨有的毅力克服了這些困難,也戰勝了自己?,F在網上關于貝多芬什么時候失聰的話題仍然是爭斗不休,希望答案能為你解開疑惑,雖然貝多芬失聰的年份已經確定了,但是關于這位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中有太多的謎團沒有解開,希望大家都有一個理性的態度對待先烈,認真看待他為人類發展作出的貢獻。
貝多芬是一個世界級別的音樂家,但是我們都知道他有過一段不堪的歲月,他的命運中有一個很大的傷痕,那就是貝多芬失聰了。聽力對于一個音樂家而言是多么重要了,聽力對于音樂家就好比是雙腿對于田徑運動員,就好比是畫筆對于畫家,失聰之后的音樂家肯定是備受打擊的。那么,貝多芬失聰后有沒有受到打擊呢?他在失聰之后有沒有繼續和音樂在一起呢?
在貝多芬失聰后,他也曾經有過一段崩潰的歲月,在那段時間,貝多芬不敢和自己的朋友熟人見面,他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失聰的悲劇。但是貝多芬的低落期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作為一個熱愛音樂的人,他最終還是從音樂當中獲得了力量。貝多芬失聰后并沒有放棄音樂,他并不愿意聽任命運的安排,他并不打算放棄自己的命運。他開始反抗自己的命運。他利用骨傳導的方式來聆聽音樂,就是利用這樣的一種方式,貝多芬繼續堅持自己的創作。貝多芬在彈鋼琴的時候,總是會在自己的嘴里面放上一塊木頭,木頭和鋼琴連接在一起,然后木頭可以讓貝多芬感知到音樂聲。利用這樣的一種方式,讓貝多芬在失去雙耳之后還是創作了很多的知名的樂曲。貝多芬失聰后并沒有放棄音樂,相反他用他的堅持給我們后代人創作了很多的知名的樂曲,他的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什么叫做堅持,什么叫做熱愛。
拓展:更多貝多芬的故事介紹
【第1句】: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惫媚镎f∶“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文案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里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p>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p>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第2句】:貝多芬怒斥歌德的故事
1812年,德國當時文藝界的兩個巨人貝多芬和歌德,在風景如畫的波希米的浴場帕烈茲相遇。貝多芬是歌德作品的崇拜者,曾說:“歌德的詩使我幸福?!币虼?,貝多芬見到了歐德,心情很是激動。他希望能從這位大詩人的智慧中進一步探索他的靈魂,從中吸取靈感與力量。但是,這一次見面使貝多芬大失所望。他們愉快地見面,卻怒氣沖沖地分手了。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當貝多芬正和歌德熱烈敘談時,皇后、太子和侍臣來到了他們身邊。貝多芬對這些皇室貴人,歷來非常厭惡,因此當皇太子裝出很熱情的樣子向他脫帽致敬,皇后也跟著親熱地向他點頭招呼時,他卻把頭一昂,似乎什么也沒看見一樣。但是歌德卻不同了,他受寵若驚似的,趕忙抖抖身上的灰塵,整整自己的衣領,把帽子脫下拿在手中,然后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彎腰致敬。
看見歌德這種卑躬屈膝的樣子,貝多芬只覺得先前心目中這位詩人的'偉大形象頓時土崩瓦解。當那群皇室貴族浩浩蕩蕩地走過去之后,貝多芬幾乎用吵架的聲調對歌德說:“你不是我想象中《葛茲》、《浮士德》的作者,你是一個可笑的庸人?!备璧侣牶螅B耳根都紅了。
從此,他倆再沒見過面。
【第3句】:貝多芬練琴的小故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鐘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瞇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p>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p>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
當鐘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俊?/p>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么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备赣H在一邊高興的說。
一晃幾年過去了,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于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貝多芬雙耳失聰的故事
貝多芬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是關于他雙耳失聰有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編就帶你去了解下貝多芬雙耳失聰的故事。
貝多芬雙耳失聰的故事:
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聽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貝多芬在27歲時就患上了耳疾,30歲以后,他的耳病更加嚴重,由此他變得孤僻,痛苦之極,每天都在憂郁中度過。貝多芬一度絕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對貝多芬來說用死去解脫耳聾的痛苦顯得太軟弱無能了,鼓勵他能堅強活下去的,是他心靈中要創作出更美更好的音樂獻給全人類的強烈愿望。他發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強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休想讓我屈服!”雖然貝多芬勇敢面對了耳聾這一痛苦現實,但是他創作的“英雄”《第三交響曲》、歌劇《費德里奧》以及鋼琴奏鳴曲《暴風雨》,卻充分表達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貝多芬45歲以后,耳朵完全喪失了聽力,任何助聽器都無濟于事了。從那以后,他只能用筆記本來和別人交談,無論他走在哪里,他總是默默地把筆記本遞到別人面前,如果別人想要和他談話,就把談話的內容簡要地寫在筆記本上。
隨著耳聾的惡化,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鋼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墒撬麑ψ约壕膭撟鞯淖髌?,還是想抱有解釋的權利,他要求自己指揮管弦樂隊來傾心發揮樂隊所能達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揮姿勢獨特,以至演奏樂師們要特別留意他的拍點。貝多芬臉上的表情,充滿了對自己所創作音樂的自信,他從不放過詮釋每一小節的機會。
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樂活動之中,然而,事與愿違,在指揮演奏中由于聽覺受限常常會發生混亂的場面。
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貝多芬在指揮著名的《第九交響樂》時所發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響樂》初演時,他跟實際擔任指揮的溫勞夫并肩站著,偶爾做指揮動作,他面前的譜架上放著總譜,看上去好像他隨著樂曲的進行來閱讀譜子。而實際上,他是在隨著弦樂器的弓法來猜測樂曲的進度的.,他什么也聽不見。待到他指揮的時候,就像中了魔一樣,一會兒高舉雙手,一會兒俯身,好像獨自一人演奏所有的樂器,也好像一人充當合唱團的全體歌手。他的指揮形象顯得有點神經質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之中。因此,無論是樂師還是合唱團的歌手甚至聽眾,都為他的這種行為所感動,沒有一個人覺得好笑。當然,樂隊的全體人員仍然按照溫勞夫的指揮來演奏。當每一樂章演奏結束時,站在溫勞夫旁邊的貝多芬,都會由于過度的興奮和激動而忽視聽眾雷鳴般的掌聲,仍然忘我地背對觀眾呆站在那兒,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觀眾致謝。
當《第九交響曲》的末樂章“歡樂頌”合唱完畢后,整個劇場都歡騰起來,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當聽眾第五次鼓掌喝彩時,維持秩序的警察則大喊安靜。因為按照規定,皇族成員出場時用三次鼓掌禮,而演員與歌唱家出場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觀眾竟向貝多芬鼓了五次掌。可是,貝多芬由于面向樂隊,竟然對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一無所知,呆然的背對觀眾站著。站在前排目睹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獨唱演員急忙拉著他的手,轉動他的肩膀,讓他面對熱情的聽眾,貝多芬趕忙驚訝地向聽眾敬禮,以示感謝。
《第九交響曲》的初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然而,貝多芬的純收入與聽眾狂熱的激動情緒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錢額,入不敷出。貝多芬非常失望,變得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創作中尋求著安慰。
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復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斷斷續續地說:“到了天堂,我就能聽得見了?!甭務邿o不潸然淚下。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于一個音樂家。他有對于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