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出殯時在把棺材抬出家門眾人路祭前有人從棺材前經過稱為闖棺,誰知道闖棺有什么說法
闖棺的含義,就村迷信有病纏身命運不好,需要把他身上的厄運走,闖棺由此應運而生。
在死人出時候,病者從棺材的正前方闖過,便可百病不侵,厄運從此遠離自身,轉移到了死者的后人身上,這就是所謂的闖棺。
闖棺也算是極具風險和刺激色彩的,沒有人愿意將他人的厄運轉嫁到自己身上,所以每逢出棺的時候,死者的后人都會在棺前兩側嚴防死守。
如果不注意被闖棺成功,主家就要拿剪刀把闖棺者的衣服剪了,就算破解了。
所以,守靈人隨時帶著剪刀,防止被人闖棺。
古代農村死人出殯時用來抬靈柩的木棍叫什么
這個叫棺杠,是很有點歷史淵源的。
上杠 發引前一天就在門前空地擺好大杠,名曰“亮杠”。
起棺時移到大杠。
其時對面搭一高臺,和尚手持引魂幡陣。
孝子跪杠前,這時杠工的指揮打“響尺”,說一聲“請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陣,同時放炮三響。
茶房接過引魂幡給孝子杠著,另一手拿“哭喪棒”,開始出街上路。
另有專人“撤紙錢”,最好的手藝是一撮紙錢向上一扔后,又高、又撒成滿天星,一個個徐落。
棺杠 棺杠的情況不一樣,視其家勢、地位、經濟力量而定抬杠的人數。
最小的16杠(人)、24杠,稍闊的是32杠,最富或有爵位的有48杠,乃至64杠(兩班就是108人),都有雙叫響(頭兒)打響尺,指揮換肩、停止、前進、換班等動作。
此人在行進當中還有一套“行話”以示眾人。
杠夫穿綠駕衣,黑紅平氈帽上插一雞翎,米黃套褲。
大杠前是一頂大紅繡花傘,半副鸞駕(包括木制金瓜、鉞斧、朝天凳等)。
杠后又是半副鸞駕。
最后是喪家內眷所乘的白轎、馬車。
整個隊伍行進較慢,有時大座還要“路落”,某一大座壓住陣角,待前邊執事走遠,抬起大座在這段一兩丈遠的路上跑步前進,頭兒口喊“落……”,跑起來講究步子齊,亭子不歪不掂,很是壯觀。
農村出殯的規矩
出 殯 入殮以后,緊跟著就要定出殯的時間。
山西各地辦喪事,一般不“熱死熱埋”,否則便會被認為對死者不孝不敬。
至于什么時候出殯,往往要根據準備情況、時令、至親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備等因素來定。
時間可長可短,大抵最短的為三日,依次為五、七、九日……長者可達百余日,均須單數。
舊時還講究由陰陽先生擇吉日,定墳“空”,即所謂墳地上什么時候能進得去。
出殯時間確定以后,便要通告親友,五寨一帶稱之為“送孝”。
去時要帶去孝布一塊,依關系遠近親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
晉中祁縣等地,于出殯這天,門前要懸掛用白麻紙剪成圖案的幡狀物;紙與紙的銜接不用漿糊粘連,而是用鐵器或石器把紙折疊后搗在一起,名為“砸歲紙”。
這類似于前面提到的“歲數紙”,只是懸掛時間不一罷了。
死者達到耄耋高齡的“歲紙”,當地人時行撕一條給孩子佩戴,據說可以延年益壽。
撕回家糊在面甕上 ,不生蟲子 。
舊時有些地方還要在大門外立起“避忌牌”,,不僅寫明生卒年月、出殯日期,還要列出避忌事項。
除寧武一帶有“ 崖葬”習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 土葬”。
即“墓葬”。
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臨時開穴打墓的。
打墓舊時要請陰陽先生坐看風水,將穴定點 。
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銀針開“ 十”字,名為“ 開土”或“ 破土”。
“開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
合葬者,只須在舊葬處旁邊另開一穴。
死者如入祖墳,其墓穴在上輩腳下。
依次類排,直到墳地無法再開穴后 ,再請陰陽先生看風水 ,選新地另建新墳。
舊時出殯前,在山西各地,如沁縣、祁縣等地都有“點主”的儀式。
即請人用朱砂筆往牌位上原來寫的“ 王”字上加一點,使“ 王”字成為“主”字。
俗稱“成主”,即成為神靈之意。
點主的人稱為“點主官”,要請當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學者或地方長官擔任。
這項儀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喪及兇死者不舉行。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匯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
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挽幛、紙扎。
至親送祭席。
俗稱“祭”,以肴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面食。
親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聯,以后衍化為一塊布料。
普通街坊則送四色紙禮,含蠟燭、香、錫箔、紙四樣,或僅紙一道。
五十年代以后,紙禮多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
山西各地都有在出靈時于棺木后頭打碎死者生前用過的一個飯碗的習俗,五寨一帶稱之為“斬殃”,取的是斬殃殺祟,祛災除禍之意。
有些地方還要磕碎死者生前用過的藥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著熬藥了。
起靈前,晉中祁縣一帶,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缽”的儀式。
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肴、食品,然后輪番摁捺 ,一直到滿為止 。
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豎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
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首”、“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
棺木抬出靈堂后,便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龍杠、獨龍杠等數種形式。
五寨一帶,還要在棺木前擺上供桌、供品,家人扛著引魂幡,在鼓樂聲中繞棺木左轉三圈 ,右轉三圈 ,以表示對死者的依戀難舍。
每轉一圈,就要澆奠一次。
繞棺完畢,升棺起靈,當地稱為“繞靈大起喪”。
山西各地出殯盛行用棺罩,其狀如長形轎體,上有錫頂葫蘆頭金頂,四角男性死者用龍頭龍尾 ,女性用鳳頭鳳尾 ,周圍飾以紅、藍、黃布帷幔,上繪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
這種器物均有店鋪專門出賃。
厚重的棺木,加上龐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較吃力。
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稱16杠、24杠、32杠。
山西有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門后,要一路不歇氣( 路祭除外 ),送到墳地。
抬棺人手眾多,既便于做到這一點,前呼后擁,又顯得氣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
忻州、定襄一帶稱之為“摔喪子盆”。
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
晉南一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后,都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
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著一樣,出門頭向前,等于回首瞻顧家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后頭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出殯隊伍最前面有開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紙或白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
次為儀仗、各種紙扎(興縣一帶稱為“紙文”)、粗、細樂班、由外甥或孫子扛著的引魂幡、扛條凳的 ,然后即為牽纜持喪棍的孝子 ,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著的是坐著車轎的女眷和步行的親友。
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還要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
古代一般由親友、鄰里設祭,后來大多為喪家自己設祭,其意不過是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罷了。
來到村外后,送葬的親朋止步,由死者的兒子“謝孝”。
然后除去棺罩、停下儀仗,只有家人與至親攜紙扎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
時辰一到,即刻下葬。
棺木入墓后,晉中祁縣一帶,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認為可以為止。
大體上方位為東南——西北向(乾——巽位),當地有“頭頂紫金山,足蹬雁門關”的說法。
晉東南沁縣等地則還要由陰陽先生安置鎮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
死者的兒子入墓檢視,然后家人往墓內扔“富貴錢”、“富貴饃”。
浮山一帶,墓內要放由陰陽先生畫符的新磚、新瓦,民間認為這是陰間的鎖和鑰匙。
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時,要求“ 人停鍬不停”。
家人則要呼喊死者“ 躲土”。
墳丘堆成后,死者兒孫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墳頭(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頂的),接著燒化所有紙扎(“童男童女”已經被把頭或腳扭向后,置于棺木一側),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后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于此。
人死后出殯前有個抱錢兒的習俗,怎么解釋紙錢可以粘在墻上呢
什么是頭七:人的第七魂魄會回來家中以作最后的,家人會為逝者準備其生喜愛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后的致意,中國人稱這天為頭七。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干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于“頭七”返家,家人應于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后便須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于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頭七如何祭奠親人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 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 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壽者照七七四十九日為尾七外,未上壽者即俗所謂「死人快過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為六日,因此實則做尾七為第四十三日。
人去世后要做的程序建國前,民間對喪葬禮儀極為重視,喪儀繁瑣鋪張,且封建迷信色彩濃重。
習俗相沿,以喪事的隆重與否,視為子輩孝道的尺度。
葬俗為木棺土葬,兒女侄孫均戴孝,兒女服孝期為3年,侄孫輩服孝1年。
子女在1年內不得剃頭理發和化妝,稱“哀戚毀容”。
家中3年內過年不貼春聯等。
喪儀主要程序有小殮、停靈、報喪、大殮、點主、開吊、發引、擺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圓墳、作七、忌日祭等。
喪儀日程,少則五至七日,多達半月之久不等,耗費甚巨。
一般人家,人過50歲,晚輩即開始為老人做壽衣、打棺材(稱“壽棺”、“喜棺”)、修墳穴,準備后事,被視為孝順。
一、小殮 死者將近氣絕時,家人急速給死者凈身、穿壽衣,俗稱“小殮”。
壽衣為棉布或綢料的棉衣和單衣,忌用緞子和皮毛料,顏色忌用黑色,著衣件數講究著單不著雙,最上等的是講究有7根領,有的只穿三兩件,也要多縫上幾根衣領。
壽衣上釘布條,不能釘扣子。
穿好壽衣后,給死者口內含1枚銅錢或1粒珍珠,再讓死者一手握錢幣,一手握小米餅子,稱“打狗餅子”,傳說是為死者在冥間對付餓鬼和惡狗用的。
給死者身覆衾被,用黃表紙或白布蓋臉。
然后,將靈床移至堂屋中間,靈床前設供桌,供上一滿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飯,稱“倒頭飯”。
家人拈香、焚紙、舉哀后,子女們跪在靈床旁伴靈。
此時即為“遵禮成服”。
二、報喪 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親友、街坊鄰居家報喪。
城市上層人家,多是先發出請知帖,在親友中請人協助辦理喪事。
辦理喪事的有總理總管喪務,另有內柜、外柜、管廚、知賓等。
總理差人給親友送“長班條”和訃聞,訃聞格式要求稱謂得當,具名皆為男性,父亡稱“孤子”,母亡稱“哀子”,父母皆故稱“孤哀子”。
有的官商之家還隨訃聞發出“哀啟”和“行狀”。
哀啟是由孝子具名詳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啟事;行狀是請名人為死者撰寫的傳記,用以征求誄文、祭文、碑文等。
喪家的大門和屋門,均斜貼一白紙條,稱“封門”。
再用2尺長的秫秸夾幾張火紙,插在大門框上。
男喪插在左方,女喪插右方,稱“出單旐”,以示家有喪事。
三、著喪服 俗稱“戴孝”。
死者家中成員身穿白布袍,鞋上縫白布蓋鞋幫,分別謂“孝衣”、“服鞋”,統稱“破孝”。
死者之子、婦和未婚的女兒,要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繩,孝子頭戴白布堂巾,上加麻梁冠,堂巾旁墜兩個棉花球,如父尚在的在右邊釘,母尚在的在左邊釘,表示極端哀痛,塞耳不聞外事。
孝婦孝女頭扎白布(稱白祃子)和白頭繩。
舊時的喪服制度,以親疏為等差,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統稱“五服”。
斬衰為最重的喪服,服期3年;齊衰次于斬衰,服期1年;大功服期9個月,小功服期5個月,緦麻服期3個月。
四、指路 人死的當晚,家人購置各種紙扎(俗稱扎彩),在大門外焚燒。
如死者為男性,要燒紙扎的馬和馬夫,如是女性則燒紙扎的轎和轎夫。
焚燒時,子女繞火正轉3圈再倒轉3圈,并一邊呼喊著對死者的稱謂,一邊高喊:“上西南!”,是為亡魂指路,亦稱“燒倒頭人子”。
五、報廟 亦稱“送漿水”。
人死的當天,孝子率子孫們,端一木盤,上置香爐、線香、火紙,提一漿水桶,去土地廟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紙,澆奠漿水。
傳說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廟再去冥間。
此舉是為賄賂土地爺,使其對赴冥間的亡魂給以關照,以漿水饋贈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
漿水需連送3天,最后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
送畢漿水,哭泣著返回家,再拈香焚紙舉哀。
六、送盤纏 送漿水后,接著要送盤纏,即給西行的亡魂送路費。
城區人家多是在大門外不遠的街口,農村多在莊外的十字路口,焚燒一些用金銀紙箔折做的元寶、錁子和打上錢印的燒紙,另外再燒一些紙扎彩,扎彩有牛、馬、轎、金山、銀山、聚寶盤等。
焚燒時,家人拜祭,以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
七、接三、送三 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盤,盤內置香爐、線香、燒紙,到大門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線香點燃豎在墻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將大門框上插的單旐拔下,用挾單旐的秫秸夾取線香放入盤中,端回家中靈前,把單旐與線香一齊焚燒,即表示已將陰魂接回家中。
這時,全家人要肅靜,在靈前供飯,并依次跪拜,退至室外,關閉屋門,約待一個時辰后再開屋門,復拈香焚紙跪拜,把香爐放至木盤,端至大門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將亡魂送走,再回家舉哀。
此舉即認為是將亡魂接回家中,省視后又送回冥間,俗稱“接三”和“送三”。
古禮稱“招魂”。
八、大殮 俗稱“入殮”。
人死后,家人將備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
貧窮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層黑色,俗稱“大頭匣子”。
入殮時,將棺材抬至靈床側,數人將死者抬起,先將褥子、枕頭移入棺內,再徐徐納尸入棺。
此時,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為亡人凈面,使死者閉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將眼淚落在亡人臉上。
再將殉葬品放入棺內。
民國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銀珠寶作殉葬品;以后,用貴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漸少。
殉葬品放畢,隨即蓋棺下銷,此時子女要在旁跪祈說:“爹(娘)!收釘!”不然有釘不易進之說。
棺頭用白鉛油書寫“某公諱某字某行幾之靈柩”,在農村則只在棺頭書寫一白色或紅漆的“福”字。
清末,如生前有官職的,則用整幅紅緞子,上面用白鉛粉書寫死者曾任的最高官銜,覆蓋于棺。
九、點主 入殮后,家人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稱“神主”。
亦為后輩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
官商富有之家,喪禮中,要舉行隆重的書主、點主儀式。
喪家先請人寫好神主牌,神主牌約2寸寬6寸高,中間一行寫“顯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寫其生卒年月日和時辰,落款寫“孝男某某奉祀”。
所寫的“主”字不點上面一點,留待“點主”人用珠筆點上。
點主人,要請有名望的人士擔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縣等掌握過生殺之權的執法官吏,因避諱其曾在死囚名字上點珠點。
點主時,由贊禮人唱詞引導,由兩位襄點大賓陪同點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筆點上“主”字上面的點。
點畢,孝子要脫去孝袍,著素衣,身披紅氈,跪叩致謝,設宴招待書主、點主和襄點大賓。
十、開吊 開吊為停靈期內最大的喪禮。
開吊日,親友來靈前吊祭,稱“吊喪”、“吊孝”。
死者長子跪于靈前左側答禮,諸子侄跪于右側。
“杖期生”(杖,是居喪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喪。
期服用杖的稱“杖期”;不用杖的稱“不杖期”,如嫡子為庶母喪。
“夫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于祭臺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于祭臺下右方,對吊客拱揖答謝。
女眷跪伏棺的兩旁,吊客吊祭時,即號啕齊哭。
棺前設拜墊,濟南有女吊客要先哭后行禮和男吊客行三叩頭或三鞠躬禮的禮俗。
開吊日需進行一至三天不等。
此期間有賬房專管收受“奠禮”,吊祭者多送燒紙、錫箔、祭帳等,亦有的送挽聯、冥洋、冥鈔等。
40年代后,多是送現金。
開吊期間,喪家雇用樂班吹奏哀樂,有的還請和尚、道士唪經,超度亡魂。
十一、溫鍋 解放前,農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帶平底鍋、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團,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稱給亡者“溫鍋”。
糕煎好后,帶回家至靈前全家食用,謂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頓飯。
此俗,解放后漸無。
十二、發引 俗稱“出殯”、“出喪”、“發喪”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喪禮。
出喪有大喪、小喪之分。
舊時,有專門承辦出殯事宜的幡杠行。
一般出喪的只用8人抬杠,數個吹鼓手奏喪樂。
出大喪的則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數對儀仗,最大的喪要有24或32人抬杠,最多的有48或64人抬杠的,但不多見。
儀仗中有成對的木制涂漆的金瓜、鉞斧、朝天鐙和雪柳、素色旗幟等,有的儀仗隊可擺出一公里地遠。
發引日晨,喪家及親友執紼致祭。
午時啟靈,禮相將盛倒頭飯的碗砸碎謂之“辭靈”,之后由1名有力氣的杠夫面朝前背棺,8人在棺左右,1人在棺尾,均雙手托棺底,以摔碗為號,10人將棺抬起,喪家男女伏地號啕大哭。
抬棺者隨著杠夫首領的敲梆為號,齊步抬棺至大門外,將棺放置于大杠架上,罩上棺罩。
孝子等哭跪在杠前,長子打“領魂幡”,摔碎一瓦盆(俗稱“發引”)后,杠夫開始抬棺前行。
大喪的儀仗隊排列順序是:最前面是紙扎的開路鬼和先導神;隨后是挽聯、雪柳隊、花絮隊、銘旌亭、影像亭;再后是吹鼓手和唪經送葬的和尚;再隨后的是在棺前送葬的男親友,其中死者的女婿要在孝衣的臂袖上粘一紅紙剪的小蝙蝠,并專管沿路撒“買路錢”,男親友后面是身穿重孝服手拄哀杖的孝子孝孫引棺前進。
在棺后是用孝袍兜餅的長子媳和著孝服的眾女眷。
沿途有親友擺設的路祭,孝子要跪領叩謝。
出喪的隊列,出家門先抬棺向西行,繞街過市,再出城抬至墓地下葬。
十三、下葬 舊時,中上層人家多是有自己家族的墓地,亦稱林地、祖塋。
濟南城區人家,多是請幡杠行的專業人員辦理下葬事宜;農村人家,是由本村鄉親中的壯年男子辦理。
濟南地區的墳墓多是“竄洞子”壙穴,即先下直(豎)坑,再沿坑底掏一橫向洞穴。
下葬時,懸棺入直坑,再推棺入橫洞穴內,用石板封洞口,墳土堆在直坑上,墳狀呈馬鬣式。
富有人家則用磚石作拱碹墓頂,稱“大發碹”。
一般人家是用磚石將直坑砌成石匣,下棺后,上口蓋條石,墳土堆在石匣上,俗稱“金井子”。
最簡易的是挖一能容棺的直坑,墳土堆在棺上,俗稱“直坑子”。
掩土時,要由親族中有地位的人先鏟第一锨土,隨后眾人揚土,堆起墳頭,墳前立碑。
十四、葬后祭祀 下葬三日后,家人持祭品去墓前拜祭,俗稱“圓墳”。
自亡故之日始,逢七天要上墳祭祀,直至五七,以五七為最隆重。
五七上墳,必有亡者之女兒哭泣,傳說是女兒的哭聲能打動五殿閻羅,放亡魂過關。
此后,再至百日、周年和每年的清明、農歷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家人要去墳前致祭。
建國后,仍沿襲木棺土葬之喪俗,繁瑣迷信的喪葬儀式漸簡化。
60年代,濟南建火化場,逐漸推行火葬。
一般喪禮,人死后,家人發訃告給親友,家人臂帶黑紗,吊唁者胸前戴小白紙花,贈送花圈,上掛挽聯。
一般停尸3天,即運送死者至火化場,舉行追悼會或向遺體告別儀式。
舉行告別儀式的時間,根據死者的家庭情況而定,如果死者家中尚有老人在世,于上午舉行告別儀式,反之則在下午舉行。
火化后,有的將骨灰盒存放火化場骨灰堂,有的取回家中或埋至地頭田邊。
近年購買墓地埋葬骨灰盒的漸多。
在辦理喪事時,有些人家仍沿襲叩頭報喪、燒紙祭奠亡人等舊的喪俗。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么要摔瓦盆
為什么必須要摔碎
以下列舉山西出殯習俗 出 殯 入殮以后,緊跟著就要定出殯的時間。
山西各地辦喪事,一般不“熱死熱埋”,否則便會被認為對死者不孝不敬。
至于什么時候出殯,往往要根據準備情況、時令、至親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備等因素來定。
時間可長可短,大抵最短的為三日,依次為五、七、九日……長者可達百余日,均須單數。
舊時還講究由陰陽先生擇吉日,定墳“空”,即所謂墳地上什么時候能進得去。
出殯時間確定以后,便要通告親友,五寨一帶稱之為“送孝”。
去時要帶去孝布一塊,依關系遠近親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
晉中祁縣等地,于出殯這天,門前要懸掛用白麻紙剪成圖案的幡狀物;紙與紙的銜接不用漿糊粘連,而是用鐵器或石器把紙折疊后搗在一起,名為“砸歲紙”。
這類似于前面提到的“歲數紙”,只是懸掛時間不一罷了。
死者達到耄耋高齡的“歲紙”,當地人時行撕一條給孩子佩戴,據說可以延年益壽。
撕回家糊在面甕上 ,不生蟲子 。
舊時有些地方還要在大門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僅寫明生卒年月、出殯日期,還要列出避忌事項。
除寧武一帶有“ 崖葬”習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 土葬”。
即“墓葬”。
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臨時開穴打墓的。
打墓舊時要請陰陽先生坐看風水,將穴定點 。
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銀針開“ 十”字,名為“ 開土”或“ 破土”。
“開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
合葬者,只須在舊葬處旁邊另開一穴。
死者如入祖墳,其墓穴在上輩腳下。
依次類排,直到墳地無法再開穴后 ,再請陰陽先生看風水 ,選新地另建新墳。
舊時出殯前,在山西各地,如沁縣、祁縣等地都有“點主”的儀式。
即請人用朱砂筆往牌位上原來寫的“ 王”字上加一點,使“ 王”字成為“主”字。
俗稱“成主”,即成為神靈之意。
點主的人稱為“點主官”,要請當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學者或地方長官擔任。
這項儀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喪及兇死者不舉行。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匯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
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挽幛、紙扎。
至親送祭席。
俗稱“祭”,以肴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面食。
親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聯,以后衍化為一塊布料。
普通街坊則送四色紙禮,含蠟燭、香、錫箔、紙四樣,或僅紙一道。
五十年代以后,紙禮多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
山西各地都有在出靈時于棺木后頭打碎死者生前用過的一個飯碗的習俗,五寨一帶稱之為“斬殃”,取的是斬殃殺祟,祛災除禍之意。
有些地方還要磕碎死者生前用過的藥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著熬藥了。
起靈前,晉中祁縣一帶,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缽”的儀式。
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肴、食品,然后輪番摁捺 ,一直到滿為止 。
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豎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
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首”、“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
棺木抬出靈堂后,便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龍杠、獨龍杠等數種形式。
五寨一帶,還要在棺木前擺上供桌、供品,家人扛著引魂幡,在鼓樂聲中繞棺木左轉三圈 ,右轉三圈 ,以表示對死者的依戀難舍。
每轉一圈,就要澆奠一次。
繞棺完畢,升棺起靈,當地稱為“繞靈大起喪”。
山西各地出殯盛行用棺罩,其狀如長形轎體,上有錫頂葫蘆頭金頂,四角男性死者用龍頭龍尾 ,女性用鳳頭鳳尾 ,周圍飾以紅、藍、黃布帷幔,上繪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
這種器物均有店鋪專門出賃。
厚重的棺木,加上龐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較吃力。
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稱16杠、24杠、32杠。
山西有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門后,要一路不歇氣( 路祭除外 ),送到墳地。
抬棺人手眾多,既便于做到這一點,前呼后擁,又顯得氣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
忻州、定襄一帶稱之為“摔喪子盆”。
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
晉南一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后,都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
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著一樣,出門頭向前,等于回首瞻顧家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后頭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出殯隊伍最前面有開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紙或白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
次為儀仗、各種紙扎(興縣一帶稱為“紙文”)、粗、細樂班、由外甥或孫子扛著的引魂幡、扛條凳的 ,然后即為牽纜持喪棍的孝子 ,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著的是坐著車轎的女眷和步行的親友。
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還要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
古代一般由親友、鄰里設祭,后來大多為喪家自己設祭,其意不過是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罷了。
來到村外后,送葬的親朋止步,由死者的兒子“謝孝”。
然后除去棺罩、停下儀仗,只有家人與至親攜紙扎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
時辰一到,即刻下葬。
棺木入墓后,晉中祁縣一帶,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認為可以為止。
大體上方位為東南——西北向(乾——巽位),當地有“頭頂紫金山,足蹬雁門關”的說法。
晉東南沁縣等地則還要由陰陽先生安置鎮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
死者的兒子入墓檢視,然后家人往墓內扔“富貴錢”、“富貴饃”。
浮山一帶,墓內要放由陰陽先生畫符的新磚、新瓦,民間認為這是陰間的鎖和鑰匙。
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時,要求“ 人停鍬不停”。
家人則要呼喊死者“ 躲土”。
墳丘堆成后,死者兒孫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墳頭(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頂的),接著燒化所有紙扎(“童男童女”已經被把頭或腳扭向后,置于棺木一側),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后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于此。
我的姥姥馬上要出殯了,麻煩問下有什么講究。
謝謝大家了
喪葬
【第1句】: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 稱為送終。
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后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 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準。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臥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 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
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
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準,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 往會受人非議。
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 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 落氣紙。
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
人死之后,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第2句】:報喪 死老咽氣后,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 吊下葬的日期。
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 論長幼,都要叩首。
【第3句】: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后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
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后做夢就見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尸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 般是頭朝里腳朝外。
【第4句】:守鋪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老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第5句】:擱棺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樞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
擱棺 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 使擱棺,時間也不長。
【第6句】:居喪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后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
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 ;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系的遠近,穿孝服,戴 教帽。
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發,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 、進寺廟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不吉。
【第7句】:吊唁 吊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
吊唁時,與死者 關系的遠近不同,吊唁的禮數,方式也不同。
死老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盡快上路奔喪。
臨到家 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
到家后,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親朋友鄰,雖不致于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 一些。
親友前來吊唁的時候,孝子要保衛祖國接,陪同。
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 哭悼,直至有人勸慰。
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
親友前往吊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
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 上折祭×元。
奠敬×元的字樣。
禮品有匾額、挽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第8句】: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
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陰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并不是每一個人死后都能進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他請僧眾念經禮懺或者放焰口救度惡鬼,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 天堂。
相對于神來說,是迎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相對于死者親友,是送別死者的靈魂進 入天堂。
因此,這個儀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時,要用紙扎一些車馬,以供死 者上路時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禮俗。
據說焰口就是餓鬼餓鬼,在地獄受苦受難。
民間舉行儀式, 擺放三寶,即佛、法、僧,便可以讓餓鬼得到救助,脫離苦海。
焰口有佛教, 比較常用。
還有的。
在喪葬禮儀中,還有做道場的。
其作用與放焰口類似,這種道場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第9句】:出殯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
出殯之前,先要 辭靈。
先裝餡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里,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后 埋在棺材前頭。
然后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 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
出殯的程序為:先轉棺,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 ,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后, 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
抬棺即將起行,送葬隊伍也要準備好,一般是長子打幡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 們持裹著白紙的哭喪棒,大兒媳抱餡食罐。
準備妥當后,即可起杠,伴隨起杠,還 有兩項禮儀:一項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里邊的蕎麥皮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另 一項禮儀是摔盆,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
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 子,不過也叫吉祥盆。
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系變 近,甚至確立關系。
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 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
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殯。
送葬隊伍隨行。
出殯的順序一般為: 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 -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
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
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 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
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
如揚紙錢,擺茶桌路祭等。
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
在起杠后,遇有 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梁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
茶桌和路祭棚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喪家表示哀悼和慰問。
茶桌供孝子和親友飲水,孝子 要跑下叩謝。
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路祭,送葬隊伍 一般要停柩進行祭奠和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第10句】:落葬 到達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掃去腳印,然后 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由喪主鏟土掩棺,并堆土成墳堆。
【第11句】:居喪 在親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 思念。
這就是居喪。
居喪之禮節,對于孝子要求更嚴。
在古時候,孝子要居喪三年。
為什么 是三年呢?因為按慣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應 服喪三年,以示回報。
三年之間還會有很多小的禮儀,禮儀繁多,要求嚴格。
在現代,人們 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喪,只不過比古時短得多了。
傳統喪葬禮儀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日益談化了,舊時的很多喪葬禮儀,人們已不再遵循。
但老 人的去世仍會繼續,作為家庭的一件大事,喪葬也必須還有一定的禮儀,那么新式喪葬禮儀 又有哪些呢?新式喪禮一般有以下程序:
【第1句】:移尸:確認老人已經死亡,可將其遺體移到廳堂或靈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點上香和 燭。
【第2句】:報喪:死者家人在親人去世后,應盡快通過各種渠道通知親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電報、 電話、訃告或親自登門通報。
【第3句】:整容: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頭發,換上比較整潔的衣服,并將其移入棺材。
【第4句】:訃告:用訃告的形式向親友近鄰進行通報。
【第5句】:開追悼會 追悼會一般在喪家所設的靈堂里舉行。
先要布置靈堂: 靈堂要莊嚴肅穆,在正后方墻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綠色為底色,配上黃色花朵圖案 。
花牌正前方放靈桌,靈桌后方正中央放死者遺像,周圍放黃色鮮花,靈桌上可置備素色鮮 花,中間放靈位。
會場中央懸掛黑色或藍色橫幅,用白紙黑字書寫×××追悼會字樣, 遺像正后方花牌上掛孝家的挽聯,靈堂兩邊的墻壁上則可掛客人送的換聯換幛。
花圈、花籃 則放在屋內門口兩側。
靈堂內左右可擺放長桌子,并配座椅、桌子,可旋轉茶水,以備吊唁 者休息時用。
在靈堂門外兩邊分別放一長桌,一處用來收禮,一處用來簽名。
追悼會一般在原設靈堂舉行,也可另找場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擺放在靈堂中間的桌子上,遺 體未火化的,可放于靈堂中間。
在追悼會儀式上,親屬一般站左邊,主要親屬在前排,吊唁 者站正中,面向遺像或像體。
主持者站前排左邊,側身,一半向著死者家屬,一半向著吊唁者。
追悼會的儀式大致為: ①在會場門口迎候親友和來賓,并發給白花功黑紗。
迎候者一般為喪家委托的親友。
②宣布追悼會開始,奏哀樂。
③宣讀悼詞。
④來賓致衰辭或發言,宣讀唁電、唁函。
⑤眾人繞遺體一周,向遺體告別。
⑥慰問逝者親屬。
⑦追悼會結束。
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著和談吐,不可穿紅戴綠,濃妝艷抹,不可三五成群,竊竊私語,不 可漫不經心,,行禮時動作要真摯自然。
【第6句】:喪服 現在喪葬提倡不穿白戴教,只在左胳膊上帶一黑布,上面寫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 己正在教期,還表示對亡者的哀思懷念。
一般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去世后,舉行追悼大會時, 在場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對亡者哀悼,但不寫教字。
最后要強調的是現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傳統的喪葬儀式有些變化。
另外祭日是每年一次的 也就是每年的這一天
為什么農村里葬禮上,出殯之時,會在棺材上拴一只大公雞
我這是遼寧,好象是叫領魂雞。
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人死亡之后,靈魂找不到它應該的去處,用這個大公雞領死者到陰間報到吧,到墳上就給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