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諸葛亮的名人名言
導語: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自古不爭的忠臣楷模兼智慧的化身,世稱其為“智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諸葛亮的相關材料,歡迎閱讀,謝謝!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中國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諸葛亮早年在南陽隱居。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漢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
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他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制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個人名言】
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
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不可以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寧的環境。現代人大多數終日忙碌,你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人生方向?
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
忠告孩子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德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更可以過著紀律的簡樸生活,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在鼓勵消費的文明社會,你有否想過節儉的好處呢?
計劃的力量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忠告孩子要計劃人生,不要事事講求名利,才能夠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靜下來,才能夠細心計劃將來。面對未來,你有理想嗎?你有使命感嗎?你有自己的價值觀嗎?
學習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忠告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幫助,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學習?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增值的力量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學習,就不能夠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為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你有否想過,一鼓作氣人多,堅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速度的力量
「怠慢則不能勵精」
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的掌握要點。計算機時代是速度的時代,樣樣事情講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樣不謀而合。快人一步,不但理想達到,你有否想過,有更多時間去修正及改善?
【與諸葛亮有關的詞語】
歇后語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假的)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諸葛亮焚香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哭周瑜——假戲真做
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注釋:也叫做“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個臭皮匠”的源頭應該是“三個臭裨將”,也就是三個副將。)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秘莫測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隆中對——有先見之明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諸葛亮耍撣帚——出計不出面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
成語
足智多謀三顧茅廬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七擒孟獲赤壁鏖戰
草船借箭羽扇綸巾出師未捷身先死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焚香彈琴云淡風輕談笑風生
俗語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不出茅廬,知三分天下
聰明莫過于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既生瑜,何生亮(《三國演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關于諸葛亮的故事
導語:諸葛亮,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散文家、發明家。207年,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隨劉備轉戰四方,建立蜀漢政權,官封丞相。下面是語文迷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諸葛亮的故事,歡迎閱讀,謝謝!
【人物介紹】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散文家、發明家。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諸葛亮青年時耕讀于荊州襄陽城郊,地方上稱其臥龍,臥龍先生。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隨劉備轉戰四方,建立蜀漢政權,官封丞相。223年劉備死后,劉禪繼位為蜀漢皇帝,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最重要的實際領導者。辭世后追謚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人物故事】
饅頭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面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后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后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孔明燈流傳至今的孔明燈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后果然脫險,于是后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后代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后,司馬炎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關于諸葛亮的5個段落
依照諸葛亮的計劃第一步占有益州、荊州,進而建國。然后蜀漢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可惜這一計劃被關羽的大意失荊州打破,由此,諸葛亮只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沒有奪取韓中,卻東出與東吳爭江南三郡
依照諸葛亮的計劃第一步占有益州、荊州,進而建國。然后蜀漢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可惜這一計劃被關羽的大意失荊州打破,由此,諸葛亮只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沒有奪取韓中,卻東出與東吳爭江南三郡,與孫權發生矛盾,后又頭腦發熱,令關羽北伐,結果關羽守土,貪而棄義,剛愎自用,小看東吳,又逞匹夫之勇,終于敗走麥城。使劉備為一時之意氣而與孫權交惡。失去荊州,失去與東吳的聯盟關系。與東吳交惡,就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之地;失去荊州,就失去了一個糧倉,失去東線力克中原之途。結果,兵疲民乏,元氣大傷,蜀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諸葛亮這時當退歸桑,梓頤養終年。然,劉備白帝城臨終托孤,可憐汪汪,又提出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可自為成都之主。劉備明知劉禪師昏庸渾惡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來,賺的諸葛亮盡忠。結果,諸葛亮聽后,寒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呼,劉禪昏弱無能,以當世的情況,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諸葛亮即以答應劉備一定要統一中原,就只好不斷的北伐、北伐。
諸葛亮深知補綴天地,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劉禪必亡國,自己在一日就盡一日的忠,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況且,與其坐以待斃,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線生機。只好蠶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敵人陣線的作用。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還表現在臨終殺魏延上。有的人說,魏延又大才,諸葛亮殺之無理,莫須有。我覺得諸葛亮是寧可錯殺,也不漏殺。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諸葛亮死后必然會威脅到昏庸的劉禪的統治地位,為劉禪好,諸葛亮只好借口殺了魏延完事。
關于諸葛亮的典故(精選14則)
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諸葛亮的典故(精選14則),歡迎大家閱讀!
【第1句】:初出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之際,二人態度消極,將信將疑。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云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諸葛亮的性格:小心謹慎、曠世濟民。
【第2句】:火燒博望
博望坡軍師初用計——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云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趙云,令為前部,不要贏,只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為后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謂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來日黃昏,敵軍必到,主公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即回軍掩殺。亮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守縣。”命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
有詩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第3句】: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第4句】:舌戰群儒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后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后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并駁倒對方。
【第5句】: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表喬公二女有沉魚落雁之容,閉目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愿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將軍何不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必班師矣。此范蠢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此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
【第6句】:用奇謀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難諸葛亮,令其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卻立軍令狀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動,暗中叫魯肅備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個。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霧迷漫,諸葛亮率船到曹軍水寨前擂鼓吶喊佯攻,曹軍怕中計,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這一妙計使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務。
【第7句】:祭七星壇借東風
周瑜為沒有東南風而病倒在床上。諸葛亮給周瑜開了個“藥方”,上面寫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然后自己在壇上做法。幾天之后,果然刮起了東南風。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殺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早有預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第8句】:孔明巧布八陣圖
劉備兵敗,陸遜追至夔關,遇此陣,土人言:“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于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云,從內而起。”遜入陣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黃承彥放出。
八陣圖“名八陣圖。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
【第9句】:武侯彈琴退仲達(空城計)
空城計:諸葛亮屯兵于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打開城門,還派人到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卻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智勇雙全、沉著冷靜、知己知彼、膽識過人。
【第10句】:揮淚斬馬謖
馬謖自告奮勇駐守街亭,遇到了魏將張郃所率主力部隊的抵抗。馬謖違背了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聽從部將王平的建議,在眾寡不敵的形勢下,居然不下據城,而舍水上山,結果被張郃軍隊切斷水道,殺得大敗。街亭失守,使諸葛亮十分被動,一場十分有利的戰局頓時變成敗局。盡管諸葛亮十分愛惜馬謖的才華,但是,為了嚴明軍紀,他毅然按照軍法處斬了馬謖,還上疏朝廷,自請貶官三級,追究個人“不能訓章明法”、用人不當的責任。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軍紀嚴明,以身作則
【第11句】:見木像魏都督喪膽(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并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后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后,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第12句】:六出祁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后,就準備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云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丟了街亭;趙云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陰平,打敗魏援軍,占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于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扎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營。司馬懿也筑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后,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
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后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意志堅定。性格倔強
【第13句】:七擒孟獲
孔明歸到寨中,升帳而坐,謂眾將曰:“吾今此計,不得已而用之,大損陰德。我料敵人必算吾于林木多處埋伏,吾卻空設旌旗,實無兵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長連輸十五陣者,堅其心也。吾見盤蛇谷止一條路,兩壁廂皆是光石,并無樹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馬岱將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車中油柜內,皆是預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節,以引藥線;才一發動,山損石裂。吾又令趙子龍預備草車,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準備大木亂石。卻令魏延賺兀突骨并藤甲軍入谷,放出魏延,即斷其路,隨后焚之。吾聞:‘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眾將拜伏曰:“丞相天機,鬼神莫測也!”孔明令押過孟獲來。孟獲跪于帳下。孔明令去其縛,教且在別帳與酒食壓驚。孔明喚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卻說孟獲與祝融夫人并孟優、帶來洞主、一切宗黨在別帳飲酒。忽一人人帳謂孟獲曰:“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負。公今可速去。”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于帳下,肉袒謝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第14句】:星落五丈原
次曰,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曰,即當歸隱。后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后日本詩人土井晚翠拿這句詩作題目,詠嘆諸葛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