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心的名言警句
【第1句】: 【人無于水鑒,當于民鑒】出自《尚書•酒誥》。意思是:為政的人不應該把水作為鏡子,而是應該把人民當做鏡子。比喻應以百姓的反映檢查為政的得失。
【第2句】: 【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出自《后漢書-申屠剛列傳》。與:幫助。畔:同“叛”,背叛。意思是:民心所歸向的,正是天要幫助的;民心所背叛的,也是天要拋棄的。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3句】: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出自《呂氏春秋•貴公》。意思是: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第4句】: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御民篇》。意思是:國家能治理的太平,在于人民生活富裕;國家能夠和平安定,在于人民心情愉悅。說明國家安定的前提就是人民在物質上富足、在精神上快樂。
【第5句】: 【從來經國者,寧不念樵漁】出自明代謝榛詩《送樊侍御文敘之今陵》。樵漁:樵夫和漁夫,泛指下層民眾。意思是:自古能夠治理好國家的人,有哪一個不顧念著下層的百姓呢?(關于民心的名言警句)
【第6句】: 【水濁則魚喁,令苛則民亂】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喁:魚嘴露在外面。意思是:水太渾濁了,魚就會將嘴露出水面;政令過于苛刻了,百姓就會人心不安。
【第7句】: 【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出自漢代黃石公《三略•下略》。慕澤:仰慕恩澤。意思是:除去一個惡人,從而使上百人受利,人們就會仰慕其恩澤;除去一個惡人,從而使上萬人受利,國家的政治就不會發生混亂。說明治國必須懲奸除惡,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第8句】: 【申天下之樂故樂亦報之,屈天下之憂故憂亦及之】出自漢代茍悅《申鑒•政體》。申:伸張。報:報答,及:降l臨,到。意思是:為天下人伸張快樂的,快樂也會報答他;迫使天下人憂愁的,憂愁也會降I臨到他的頭上。
【第9句】: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盡心下》。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用社稷指代國家。意思是:人民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國家,而君主是最輕的。【民存則社稷存,民亡則社稷亡】出自漢代荀悅《申鑒•雜言上》。意思是:人民存在才有國家的存在,人民不存在了,國家也就滅亡了。說明人民是國家的支柱。
【第10句】: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出自《尚書•五子之歌》。邦:國家。意思是: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百姓安居樂業了,國家才能安寧。
【第11句】: 【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昧】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論菜》。此色:菜色。此味:菜味。意思是:不能讓老百姓哪一天臉上有菜色,不能讓士大夫哪一天不知道菜味。意在說明上層人應多體恤下層人民。
【第12句】: 【自古天下離合之勢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實基于喜怒】出自宋代辛棄疾《美芹十論•觀釁第三》。離合:分裂或統一。系:聯系。叛服:背叛和服從。意思是:自古以來,國家的分裂和統一都與民心緊密聯系,而民心向背確實取決于百姓內心的喜怒。說明統治者做事要合乎民意、順應民心。(關于民心的名言警句)
【第13句】: 【自古至于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出自漢代賈誼《新書•大政上》。意思是:從古到今,凡是與人民作對的,或早或晚都要被人民所勝。
【第14句】: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出自《左傳•襄公十年》。專欲:一意孤行。意思是:眾人胸憤怒不可觸犯,一意孤行很難成功。
【第15句】: 【近者說,遠者來】出自《論語•子路》。說:同“悅”,高興。意思是:君主向近處的百姓施惠,使其歡悅,那么遠處的百姓也會紛紛前來歸附。
【第16句】: 【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離其民。而后民離之】出自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外篇》。意思是:做君主的一定是自己先親近民眾,然后。民眾才會歸附他;也一定是君主先背離了民眾,然后,民眾才會背離他。
【第17句】: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出自唐代吳兢《貞觀政要•政體》。意思是:國君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載船,也能將船傾覆沉沒。
【第18句】: 【受賂之家,食賂而已,不與民爭業。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出自《漢書•董仲叔傳》。意思是:做官之人,享受國家俸祿就可以了,不要再與民眾爭奪財富了。這樣,利益分配就均衡了,人民的生活也就富足了。
【第19句】: 【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出自《茍子•王霸》。陳:說明,句中意為“頒布”。意思是:一旦政令已經下達,雖然看到了勝敗得失,也不可不講信用而欺騙百姓。
【第20句】: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出自《尚書•蔡仲之命》。輔:輔佐。懷:歸向。意思是:上天對人不分親近遠疏,只幫助那些有德行的人;民心不會永遠忠于一個君王,只有對自己有恩惠,百姓才會歸附他。
【第21句】: 【蛟龍待得水而后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出自《管子•形勢解》。意思是:蛟龍在有了水以后,才有神威;君王在有了民眾的擁護后,才有其威信。
【第22句】: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思是:要想引來魚兒,就要先開通水道,要想引來鳥兒,就要先種上樹木。比喻領導要想得到民心,就要先使其德行和政策完善。(青樹林文案館www.qingshulin.com)
【第23句】: 【淵深而魚聚之,山深而獸往之】出自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序》。意思是:’水深了,魚就會紛紛聚集;樹林茂密,鳥獸就會爭相前來。比喻領導者德政廣施,民心就會歸附。
【第24句】: 【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后必無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后必無復】出自《韓非子•難一》。田:同“畋”,打獵。偷取:暫且得到。遇:對待。意思是:燒掉樹林打獵,雖然可以一時獲得很多獵物,但以后就不會再獵到野獸了;用欺騙的方法來對待百姓,雖然可以蒙蔽百姓一時,但以后就不會再得逞了。比喻領導者要取信于民。
【第25句】: 【勤民以自封者,死無日矣】出自《國語•楚語下》。勤民:勞困人民。自封:自求富足。無日:沒多久。意思是:勞困人民以滿足自己的,末日就快到來了。說明領導者不能殘民以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