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見“好物不賤,賤物不好”。
【第2句】:【搞一言堂】(慣)一言堂:舊時店鋪中掛的匾額,上面寫著“一言堂”三個字,以表示不二價。指領導干部作風不民主,一個人說了算,聽不進群眾意見。
【第3句】:【三日賣不得一擔真,一日賣了三擔假】(諺)三天連一擔真貨也賣不了,一天卻能賣出三擔假貨。指在商業道德淡薄的社會里,真的背時,假的走紅。
【第4句】:【講排場】(慣)指追求外表的豪華、氣派。
【第5句】:【表面上仁義道德,骨子里男盜女娼】見“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第6句】:滿足是倒退的開始,虛心是進步的幼苗
【第7句】:【兩國交鋒,各為其主】(諺)指雙方爭斗交戰,都是為了各自的國君。 也作兩國相爭,各為其主。 兩國相爭,各保其主。
【第8句】: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第9句】:枯木逢春語本《五燈會元》卷六里“婆子燒庵”故事中的兩句話:“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謂能“死”而不能“活”。禪宗謂“大死”才能“大活”,所謂“枯木生花物外春”(同上卷十一)。《敦煌變文集》卷二《廬山遠公話》:“是日遠公猶如臨巖枯木,再得逢春。”《景德傳燈錄·唐州大乘ILJ和尚》:“僧問:‘枯木逢春時如何?’師日:‘世間稀有。”’后來用“枯木逢春”比喻從絕望中重獲生機。如《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兩口兒回到家鄉,見了岳丈黃太學,好似枯木逢春,斷弦再續,歡喜無限。”
【第10句】:一個巴掌拍不響,一人難唱獨板腔。
【第11句】:【吃回頭草】(慣)原指牛羊等重回吃過的草地吃草。比喻重新做曾經放棄的事情。
【第12句】:【砍的不如鏇的圓】(諺)鏇(xuan):用車床或刀刃轉著圈地削。指用刀斧砍的不如鏇下的圓。 比喻編造的假話不如順情合理的話可信。也指做事死搬硬套不如靈活應付好。 也作“砍的不圓鏇的圓”。
【第13句】:【怕摔跤先躺倒】(慣)比喻怕受挫折而事先采取預防措施。
【第14句】: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第15句】:禪和子俗稱參禪的人。也指禪僧,和尚。“和”,有親和的意思。如宋代圓悟《碧巖錄》第二則評唱:“如今禪和子,問著也道:我亦不知不會。”又如《水滸傳》第五八回:“當日便收拾腰包行李棚頭笠,只做禪和子打扮。”也可以省稱“禪和”。如元代無名氏《猿聽經》第四折:“大眾,還有精進的佛子、俊秀禪和,未悟宗機,再來問答,有也是無?”
【第16句】:【人平不語,水平不流】原為禪語,出于《五燈會元》卷十八:“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絕毫絕厘。曰:出世后如何?師曰:填溝填壑。曰:出與未出,相去幾何?師曰:人平不語,水平不流。”謂人心平氣和就不必訴說,猶如水平了就不流動。如元·柯丹丘《荊釵記》第二六出:“江風緊,海潮回,側聽鄰岸雞啼。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或作“水平不流,人平不語”。如《醒世恒言》卷十七:“過善愈加氣惱,寫一紙忤逆狀子,告在縣里……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語。” (李明權)
【第17句】:【嬰兒眼里有天堂】(諺)天堂:最理想的美好境界。在嬰兒的眼里,世上一切都是美好的。指天真無邪的小生命,不知人世間會有邪惡。
【第18句】:【會嫁的嫁對頭,不會嫁的嫁門樓】(諺)對頭:合適的男子。門樓:高門樓,有錢有勢的門第。指給女兒選擇婆家,要選個合適的女婿,不要著眼于有錢有勢。 也作會嫁的嫁兒郎,不會嫁的嫁家當。 會選的選兒郎,不會選的選田莊。
【第19句】:【雞肚不知鴨肚事】(諺)鴨肚子里想些什么,雞肚子里并不知道。比喻各有各的心事,別人難以猜測到。
【第20句】:哪有貓兒不吃腥
【第21句】:【牽牛要牽牛鼻子】 釋義:做事要抓住關鍵。 例句:“牽牛要牽牛鼻子,……先從他李春山頭上戳開!”
【第22句】:【拉大旗作虎皮】(慣)比喻用名人的威望或他人的名義來抬高或保護自己。
【第23句】:塵緣佛教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岡六塵乃是心的所緣,能染污心性,故稱塵緣。如《圓覺經》卷中:“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一心相。”
【第24句】:【舌頭帶鉤子】(慣)譏諷人說話帶刺或話里帶著不滿、挑拔的意味。 也作舌尖帶刺兒。 舌尖子蜇人。
【第25句】:【打馬虎眼】(慣)指有意裝糊涂,企圖蒙混過關。 也作“打迷糊眼”。
【第26句】:【雞屁股拴線——扯蛋】(歇)扯:本指拉,轉指漫無邊際地閑談。 蛋:諧“淡”。指沒有根據地瞎說,或漫無邊際地閑聊。
【第27句】:【青山不老,綠水長存】(諺)指青山綠水永葆常態。常借指友誼定長存,后會必有期。 也作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青山不倒,綠水長流。
【第28句】:【將本求利】(諺)做生意先得籌集本錢,有本錢才能生出利潤。指做生意為的是求取利潤,而投入資本是求取利潤的先決條件。
【第29句】:【羊肉好吃怕惹上腥】(慣)比喻想得到好處又怕惹上麻煩。
【第30句】:【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一佛出世”比喻事情非常不易。《隋書·經籍志》:“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海錄碎事·臣職·中書舍人》:“朕聞,朝廷除(提拔)一舍人,六親相賀,諺以為一佛出世,豈容易哉。”涅槃,梵音Nirvana,又作泥洹、涅槃那,譯為滅度、解脫等,為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的,亦泛稱釋迦或其弟子之逝世為涅槃。“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是民間的一種戲語,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來。《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開肉綻,鮮血淋漓。”又第五十三回:“眾人只得拿翻李逵,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真珠姬一發亂·亂擲,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常正)
【第31句】:【好漢不怕出身低】(諺)指好男兒貴在有真才實學,能自立自強,不在乎出身門第的高下貴賤。 也作好漢不怕出身賤。 英雄何論出身低。
【第32句】:【講風涼話】見“說風涼話”。
【第33句】:【前人田土后人收】(諺)前輩人開墾或購置田地,后輩人獲得田地的收益。指前人創業,后人繼承,歷來如此。 也作前人田地后人收。 前人田土,后人收留。
【第34句】:【貴人多忘事】(諺)原指地位高權勢大的人最容易忘卻故舊的交情,后泛指人善忘。也用作對人健忘的安慰或戲謔語。 也作貴人多健忘。 貴人愛忘事。
【第35句】:【同仁堂】“同仁堂”是中藥行業最著名的老字號,時至今日,長盛不衰。最近有一出新編京劇《風雨同仁堂》,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志和趙葆秀主演,好評如潮。那么,“同仁堂”是怎么來的呢? 傳說同仁堂的店名和康熙有關。 康熙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中的御醫怎么治也不見好轉,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藥。一天,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游,來到一條街上,發現一個小藥鋪,里面傳來瑯瑯的讀書聲。康熙心想,自古道小藥鋪內有人參,我何不到這里看看。于是,康熙上前敲門,說明來意。郎中說:“好,你脫去上衣,讓我看看。”康熙脫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癢。”康熙問:“此病能根除嗎?”郎中肯定地回答:“能,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順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鋪開一個包袱,把罐子里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說:“這是大黃,你拿回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果然洗了三遍之后,竟全好了。 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一打聽原來郎中名叫趙桂堂。 于是康熙想薦他進宮當御醫,但趙桂堂行醫為普天下百姓,不想進宮,只想建一個藥堂。 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樣?”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后說:“趙兄,明天你到內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 第二天,趙桂堂忍不住好奇地拿著字條找到內務府衙門,果真拿到了不少銀子。原來,寫字條的人就是康熙皇帝。趙桂堂受寵若驚,回去建起了“同仁堂”。 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藥房用藥,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藥過程中就就業業、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第36句】: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第37句】:【森羅殿】指主管地獄的閻羅王所處的寶殿,又名森羅寶殿。《歷代神仙通鑒》卷十五稱十殿閻王為“十殿森羅慈王”。如《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玉帝準奏,即差金星奉旨,到陰司森羅殿,命閻君即勾司馬貌到來,權借王位與坐。”又如《儒林外史》第二八回:“閻王要蓋‘森羅寶殿’,這四個字的匾,少不的是請我寫,至少也得送我一萬兩銀子。”(李明權)
【第38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慣)任何時候都不改變自己的姓名;表示自己光明磊落,無所畏懼,對事情敢于負責任。 也作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行不更名,住不改姓。 行不改姓,坐不改名。
【第39句】:此俗語形容沒有星星和月亮的漆黑一片的天色。如丁玲《糧秣主任》:“有一天夜里,天很冷,黑得伸手不見五指。”
【第40句】: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第41句】:【打網也有曬網時】(諺)指撒網捕魚的人,總有曬網不能捕魚的時候。比喻手頭寬裕時要注意積攢,以備急用。
【第42句】:【撈外快】(慣)指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分外的好處。 也作“撈油水”。
【第43句】:【塔尖上亮相——高姿態】(歇)亮相:戲曲演員上下場或一節舞蹈、武打完畢后,為突出角色精神狀態而做的塑像式姿勢。本指在高處擺出某種姿勢,轉指人在處理問題時站得高,態度寬容。
【第44句】:【紅顏多薄命】(諺)紅顏:美貌女子。薄命:命運不好。指舊時的美貌女子往往遭受厄運。 也作紅顏自古多薄命。 自古紅顏多薄命。
【第45句】:頑石點頭喻說理透徹,使全無悟性的人也心服。頑石即指無知覺的石頭。全句應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生公指晉末義學高僧竺道生,他為鳩摩羅什的高足,悟解非凡。當時《涅檠經》只部分譯出,傳人南方,其中說除一闡提(斷絕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則堅持認為“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遂被守舊者目為邪說,擯出僧團。道生岡人今蘇州虎丘山,傳說他曾聚石為徒,講《涅檗經》,說到一闡提有佛性,群石皆為點頭(見《佛祖統紀》卷二六、三六)。現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說法臺”和“點頭石”。以后全部《涅巢經》傳到南京,其中果然說“一闡提人有佛性”,大眾這才佩服他的卓越見識。
【第46句】:【和尚】古印度稱師長為Upadhyaya,音譯為鄔波陀耶或鄔波遮耶,省音為烏社、和尚等。意為親教師、博士等。古又意譯為近誦、力生。其義為弟子受業于師,經常近隨于師受經誦經,仗師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兩種:一是出家的受業和尚,俗稱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壇上和尚,俗稱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缽法流者亦可稱他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對女性和尚的稱呼與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語陰性詞綴-ni)稱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現在有稱尼僧、尼和尚為尼姑。依據律制,和尚之尊稱原本限于僧,到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圖澄來洛陽,深受石勒、石虎敬重,號曰大和尚,這是國王公卿稱僧人為和尚之始。唐代有鑒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稱,是指傳戒和傳法和尚。漢地佛教叢林(僧團)里的職稱有嚴格規定,全寺僧人稱這個大僧團的住持一人為和尚,其余僧人則不能稱和尚。和尚任期已滿,則稱退居和尚,俗稱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國歷史悠久,和尚一詞深入民間,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內部的稱呼,凡見僧人都一律稱作和尚,按其年齡大小稱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鄉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稱某和尚等,這是極不妥當的。(無名氏)
【第47句】:“總愿”如“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別愿”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藥師佛的“十二大愿”、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等。又如修習凈土宗的信徒,以“信、愿、行”為==大前提,必須發愿求生“西方凈土”。智頡《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志求滿足,故云愿也。…‘志愿”是個同義復詞,出于《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稱贊善財童子道:“此長者子,勇猛精進,志愿無雜,深心堅固,恒不退轉,具勝希望,如救頭然(燃),無有厭足,樂善知識,親近供養,處處尋求,承事請法:”也泛指志向意愿。如晉代王羲之《與謝萬書》:“老夫志愿,盡于此也。。”
【第48句】:【蒸了鍋里的氣,跑了甑里的氣】(慣)蒸氣:“爭氣”的諧音,指發憤圖強,爭取光榮。甑:蒸食物的炊具。比喻在某方面爭得了榮譽,卻在另一方面丟了面子。
【第49句】:【上床夫妻,下床君子】(諺)指晚間上床共枕,白天相敬如賓,才是好夫妻。 也作上床夫妻,落地君子。 上床夫妻下床客。
【第50句】:膽大走遍天下,膽小寸步難行。
【第51句】:【狗屁不通】“狗屁不通”是一句不太文雅的俗語。對于不通事理、說話顛三倒四的人,人們常斥之為“狗屁不通”。其實這個俗語通常是指文理不通的話語或文章。 那么,“狗屁不通”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是一句流傳中被訛變了的詞語,實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與其他動物不同,它沒有汗腺,但狗卻長有一條比較特別的舌頭,長長的、薄薄的。炎炎酷夏,狗借助于這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夏季常見到狗伸長舌頭吁吁喘氣,就是這個原因。“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一特點而言的。正因為狗皮密不透風,用以作床墊、椅墊,特別是狗皮褥子,可以隔潮,是冬季最佳的保暖用品。 “狗皮不通”的訛變,在于“皮”、“屁”諧音,所以就演變成“狗屁不通”。屁為污濁之物,對于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此貶之,以不雅對不雅,這意思倒是更為鮮明。所以人們將錯就錯,約定俗成,語雖不雅諷喻效果極佳。
【第52句】:【吃定心丸】(慣)定心丸:想象中的能使人心神安定的藥丸。比喻因得到某種許諾,而心緒安寧。 也作吃鎮心丸。 吃安心丸。
【第53句】:【睜著眼睛不見賊】(慣)指人沒有分辨能力,認不出壞人。
【第54句】:舍身佛教認為,身體不過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有的,無常、不凈,是眾苦之本。佛教徒為了行菩薩道,舍己為人、普度眾生,不惜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舍身是釋迦牟尼“本生”故事之一。過去世中,釋迦牟尼曾是薩陲王子。一日,王子入山,見一母虎生下七子,饑餓將死。王子生大悲心,走進竹林,脫衣臥地,餓虎驚呆不動。王子再從高山跳下,以竹尖刺頸出血。餓虎見狀,遂舐血啖肉。當時,諸天雨花,大地震動。(見《金光明經·舍身品》等。)禪宗也有為法舍身的傳說:《五燈會元》卷一載:慧可為了向達摩祖師求法,徹夜立于雪地之中,斬斷左臂,表示義無反顧。入寺院服勞役、作苦行,也稱為舍身。
【第55句】: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第56句】:【皆大歡喜】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如《維摩詰經·囑累品》:“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又如《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謂參加法會的大眾聽佛講經說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悅,無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興。如茅盾《雨天雜寫之三》:“目前此間文化市場……似乎都相安無事,皆大歡喜。”(李明權)
【第57句】:天無二日,人無二理.
【第58句】:【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老年人不宜在外食宿,怕發生 意外。《醫藥與保健》(1999,6):“常言道:七十不留宿,八十 不留飯。意思是:年事已高的人,應盡量避免到親友家赴宴 留宿。”
【第59句】:【官場如戲場】(諺)官場的事,就如同演戲一樣。舊指官場榮辱不定,恩怨無常,一切都像是暫時的表演。
【第60句】:【主席】“主席”在我國現在指國家、團體或會議等最高領導職務。“主席”一詞很多人認為是外來詞,實際上“主席”是中國的特產,源于中國古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設施。 我國古代沒有桌、椅、板凳,室內先鋪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較寬大,故用來鋪地,席較小是給人生的,古人人室先脫鞋,再走過筵,坐在席上。 現在朝鮮、韓國和日本人的室內生活,基本上還是這樣,據說是由中國傳人的。入席時,客人有客座,坐時讓長輩坐在里頭,以示尊重,人多時,長輩就獨居一席,這就是主席。 《論語》中有一句話:席不正不坐。說的是坐的規矩,席子一定要擺正。 《禮記》中也有這樣一個規定: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五個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須另坐一張席子,這就是主席。這個“主席”稱謂后來被叫開,就漸漸演變成現在的會議主持人或國家、團體的領導人的最高職位名稱了。
【第61句】:【家丑不可外揚】 釋義:家里的丑事不可對外宣揚。也指集體單位內部的丑,事不可讓外人知道。“不可外揚”又作“不外揚”、“不可外談”。 例句:你們看什么?俺是吵家務,家丑不可外揚,你們倒來看笑話。一個個給我滾出去!
【第62句】:【雞長起牙,狗長起角】(慣)比喻事情不可能發生。
【第63句】:【心在嘴上長著】(慣)指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說,毫不隱瞞。
【第64句】:【翻案】推翻已經斷定的罪案,稱為翻案。例如《官場現形記》第二三回:“事已到此,樂得翻案,翻供到底。”今亦指推翻原有的結論、鑒定和處分等。詩人有所謂“翻案”法。且舉宋代蘇軾為例。晉代名士劉伶以曠達著稱,常攜酒乘鹿車而游,讓人荷鍤相隨,說:“死便埋我。”蘇軾《和頓教授見寄用除夜韻》詩反用其典云:“既死何用埋,此身同夜旦。”更為達觀。又如《莊子·達生》謂醉漢墜車不驚,“乘車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蘇軾《和陶飲酒》詩之十三用了“翻案”法:“醉中雖可樂,猶是生滅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在意境上更深了一層。詩家“翻案”法不僅是個形式與技巧的問題,而且還有一種豁然大悟的思想境界。所有這些,都是淵源于禪宗的。錢鐘書《談藝錄》指出:“禪宗破壁斬關,宜其善翻案。”什么是禪宗的“翻案”呢?元·方回《名僧詩話》序解釋說:“北宗以樹以鏡譬心,而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南宗謂:本來無一物,自不惹塵埃。高矣!后之善為詩者,皆祖此意,謂之翻案法。”禪宗機鋒敏捷,出奇制勝,擅長“翻案”。又據《壇經·機緣品》記載,臥輪禪師有一首偈子:“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慧能舉重若輕,回敬一偈:“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這首“翻案”偈作得精彩,“翻”出了南宗頓教的“本來面目”。(李明權)
【第65句】:【太公釣渭水——走老運】(歇)太公:商末周初的太公望呂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相傳姜子牙八十歲時在渭河邊釣魚,遇到周文王,得到重用,后輔助文王取得了天下。指老年人交了好運。
【第66句】:【八百畝地的一棵苗——獨生】(歇)八百畝的地里只生出了一棵苗。指獨生的子女。
【第67句】:【砍倒大樹,不怕枝葉不死】 釋義:比喻為首的打倒了,隨從爪牙也自然垮臺。 例句:張景祥反對老孫頭的話,“大伙先斗韓老六,砍倒大樹,還怕枝葉不死?”
【第68句】:兩軍相遇勇者勝
【第69句】:【眼光】見于《楞嚴經》卷一:“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者,是心非眼。”俗語用眼光一詞,含有多種意義。或指視線,如清·秦篤輝《平書·物宜上》:“眼光閃爍者,多險惡小人。”或指視力,眼力,如清·王陳梁《燭影搖紅2自題秋夜校書圖》詞:“花甲余三,眼光那比當年俊。”今則多用眼光喻指觀點、判斷力和觀察力等,如冰心《莊鴻的姊姊》:“以哲學的眼光看去,早死晚死,都是一樣的。”又如茅盾《曇》五:“王司令,少年騰達,人又漂亮,我的眼光斷不會錯的。”(李明權)
【第70句】:飲食貴有節,運動貴有恒。
【第71句】:無風起浪原為禪語。唐代希運《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又如《景德傳燈錄·前金陵報恩院法安禪師法嗣》:“問:如何是祖師(指達摩)西來意?師日:揚瀾左里,無風浪起。”意謂無端生出是非來,本是禪宗的反語、機鋒語。
【第72句】:【行家眼,如夾剪】(諺)夾剪:像剪刀形狀的夾取物件的工具。指行家觀察事物的眼力非常敏銳而準確。
【第73句】:【小時偷針,大時偷金】(諺)小時敢偷人家一根針,長大就敢偷黃金。指對孩子要從小抓緊管教,小時沾染上小毛病,長大就會發展成觸犯刑律的罪犯。
【第74句】:【窮不讀書,富不教學】見“富不教學,窮不讀書”。
【第75句】:【無遮大會】兼容并蓄而無阻止,謂之“無遮”。無遮大會是佛教舉行的一種廣結善緣,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都一律平等對待的大齋會。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謂古印度“五歲一設無遮大會。”中國的無遮大會始于梁武帝。《梁書·武帝本紀》載:梁武帝“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四部,指僧、尼及善男、信女。后用以泛指無所退制的公眾集會。清·黃遵憲《感事》詩:‘紅氍貼地燈耀壁,今夕大會來無遮。“(無名氏)
【第76句】:【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諺)指做生意要根據自己的資本實力行事。也借指人有多大本領,傲多大事情。
【第77句】:【褲兜子鉆蝎子——愛昨蜇咋蜇】(歇)咋:方言,怎么。蜇:蝎子用毒刺刺人,諧“著”。指任憑事態發展,結果是怎樣就怎樣。
【第78句】:【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難保不懷毒】 釋義:比喻人心險惡,難以猜測。“難”又作“怎”。 例句:這個郎君也早合當倒運,就吐實話泄機與他,到吃婆娘哄賺了。正是: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難保不懷毒。
【第79句】:【靠山吃山,靠山養山】(諺)靠著山區居住,就要憑山區的資源養活自家;靠山區資源養活,就必須愛護與建設山區。指在什么環境就靠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就必須在這方有所投入。 也作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靠山吃山要養山,造林成林要護林。
【第80句】:【放禿尾巴鷹】(慣)比喻借出去的錢和物收不回來。
【第81句】:【歪歪木頭端匠人】(諺)端:正。 木材盡管不端正,可一經木匠的手,就會變成合格的材料。指名匠的難能可貴處,在于能因材致用。
【第82句】:【柳樹上開花,沒結果】 釋義:柳樹的種子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飛散,很像一團團白花,叫柳絮,種子非常小,不顯眼,人們錯以為柳樹不結果。比喻事情沒有個結果。 例句:唉,他說命太苦,頭一回說親說了個你,鬧了一回子,誰知道柳樹上開花,沒結果。
【第83句】:【烏紗帽】烏紗帽早已成為歷史,它的詞義已變成官員職務的代稱。其實,烏紗帽剛一問世時,并不為官員所獨占,而是官民皆可戴用的普通帽子。據史載,烏紗帽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期間,當時,南朝有個叫休仁的人,他以烏紗抽扎帽子邊沿,稱其帽子為烏紗帽。隨后,又有人用白紗甚至雜色紗扎帽邊,這樣也就有了“白紗帽”、“雜紗帽”了。這許多帽子官民都可戴。 到唐代,烏紗帽已十分普通,通用于天子、士人、妓藝。天子視朝時,按南朝舊制戴白紗帽,民間則盛行烏紗帽,只是一種俗帽,因其比較灑脫而為隱士山人偏愛,當時烏紗帽是一種十分隨便的穿戴。 到宋代,才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烏紗帽,連皇帝也不例外,烏紗帽兩旁各有一根長翅(可參照宋朝皇帝的畫像),足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免于抖落,官員走路都小心翼翼。而翅的作用是“鎮儀”,據說這種特別裝束是為了保證戴帽者走起路來端正莊重,保持做官的尊嚴。 明朝時,官員仍戴這種烏紗帽,但皇帝已經不戴了。明朝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公時,皆須戴烏紗帽,穿團領衫,束腰帶。帽翅長度較前縮短了,而且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高,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雙翅越寬。 烏紗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它的詞義卻保留了下來,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民間經常能聽到丟官就是丟掉烏紗帽。
【第84句】:一瓣心香辯香,形似瓜瓣,上圓下方,內外條狀排列。心的形狀略似瓣香,故有“一瓣心香”之說。禪寺中開堂說法,往往先敬香給開山祖師等,如《占尊宿文案·慈明禪師文案》:“此日一會,不是小緣。將一瓣香為我無得禪師。且道:諸人還識無得禪師么?”佛家認為,內心的清凈、慈悲和虔誠,是“真供養”,比形式上的敬香要重要得多,故稱“心香”。后極言心中虔誠致敬為“一瓣心香”。如宋代王十朋《行可生日》詩:“祝公壽共詩書久,一瓣心香已敬焚。”義如《花月痕》第五一同:“次日,荷生仍來汾神廟,與心印共坐一車,一瓣心香,數行情淚。”
【第85句】:【不聽老人言,禍患在眼前】 釋義:不聽老年人的話,橫禍就會到來。因為年老人閱歷廣,生活經驗豐富,他們的話是經驗之談。 例句:這可好,鬧出毛病來沒有?不聽老人言,禍患在眼前!這簡直把祁家的臉丟透了。
【第86句】:【梁山上的軍師——吳用】(歇)吳用:《水滸傳》中人物,綽號智多星,梁山起義軍的軍師。吳:諧“無”。指沒有用處。
【第87句】:貪圖小利,難成大事。
【第88句】:【君子斷交,不出惡聲】(諺)斷交:斷絕交往。惡聲:傷人的話語。指有修養的人和人斷交時能保持冷靜的態度,不以惡語相向。
【第89句】: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第90句】:八萬四千古印度人泛指為數甚多時,慣用某些成數,如“九十六”、“八萬四千”等,一般不作定數解。如說須彌山極高,則謂之“八萬四千由旬”;說人壽極長,則謂之“八萬四千歲”等。如《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火滅已后,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觀無量壽經》:“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中,有八萬四千光明。”《壇經·般若品》:“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后世用來形容數量極多。如宋代陸游《醉歌》:“八萬四千顛倒想,與君同付醉眠中。”元代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須要九流三教皆通,八萬四千傍門盡曉。”清代魏源《天臺石梁雨后觀瀑歌》:“惟有天臺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側臥一肱張。力能撐開八萬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銀河霜。”
【第91句】:壯士窮途不賣劍,秀才餓死不賣書
【第92句】:【花名冊】“花名冊”指人員名冊。它同“花名”無關,那么,為什么叫“花名冊”呢? 花名冊與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有關,戶籍是登記、管理人口的冊籍,它起源很早,大約春秋時期就有相應的戶籍制度了。“花名冊”一詞的由來有二說。 一說是由于舊時登錄戶口的冊子,把人名叫做“花名”,戶名叫做“花戶”。花,言其錯雜繁多。“花名冊”即由此而來。 二說古代也把娼妓在妓院中使用的化名稱作“花名”。如元·宋無《直沽》詩“細問花名何處出,揚州十里小紅樓”,用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這里“花名冊”就是妓女的名冊,也有戶籍的作用。 “花名冊”一詞是從古代而來的,現在有用“名單”、“名冊”等名詞取而代之。但仍有保留,“花名冊”照例通用,如各單位都有“職工花名冊”、“干部花名冊”,黨、團組織有“黨員花名冊”、“共青團員花名冊”。
【第93句】:時來運轉,點石成金
【第94句】:卑鄙與狡詐的開始,就是友誼的終結
【第95句】:【蘧伯玉帶籠頭——牽牽君子】(歇)蘧伯玉:名瑗,春秋時期衛國人,衛大夫史鰌知道他是難得的賢人,曾多次向衛靈公推薦。籠頭:套在騾馬等牲口頭上的皮條或繩索,用來系牽牲口的韁繩。牽牽:諧“謙謙”,形容謙遜。指謙虛謹慎、彬彬有禮的人。
【第96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釋義:人面好認,人心難測。多指了解人的真實思想很不容易。 例句:薛婆本是個不善之人,一般甜言軟語,三巧兒遂與他成了至交,時刻少他不得。正是: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97句】:【脫了毛的牙刷——有板有眼】(歇)本指牙刷脫了毛后露出板子和小洞,轉喻說話、做事有條不紊,合乎章法。
【第98句】:【天上的仙鶴,比不上手里的麻雀】(諺)仙鶴再好,那是天上飛的;麻雀再小,卻是握在手里的。比喻大而美的希望,不如小而實惠的利益可靠。
【第99句】:【沒有不透風的墻】(諺)比喻任何消息總會透露出去。特指機密信息無論怎樣封閉,總會泄漏。 也作沒有不透風的籬笆。 不透風的墻是沒有的。
上一篇:佛靜心文案-佛語人生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