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是一種內(nèi)在學習、凈化自己的過程。從冥思、靜坐開始,到心靈的開、 悟,禪不只帶來身心的健康、喜悅的態(tài)度,更從中看出生命的意義。通過這 項心的效能訓練,我們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效率。
【第2句】:忍字心上一把刀。能忍,就能納受人間一切的缺點——對任何人沒有一點怨恨,做任何事也沒有一個難字。
【第3句】:我們往往將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不但絲毫沒有體會他人的感受,也沒有絲毫憐憫之心,反而自以為是地期盼著更加美好的明天,難道最終的結(jié)果不會適得其反嗎?寂天菩薩曾說過:“人人都不想吃苦,但卻自作吃苦;人人都向往幸福快樂,但與自我為敵,破壞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第4句】:一顆懂得感恩的心,其實就是莫大的幸福和人生的智慧。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覺不至于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凈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白我。
【第5句】:放松能使我們身心健康,發(fā)生任何事,遇見任何人,都不必害怕,不要擔心,心存感謝,就能面帶微笑。一個人如果經(jīng)常處在緊張、憂愁、憤怒的狀態(tài),或挖空心思、胡思亂想而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么他的臉上一定缺乏笑容,從而造成心理不健康,結(jié)果身體也不會健康。
【第6句】:禪是悟的,不是學的;知識可以學,禪不可以學;禪悟是從自然中流露的。一星云大師
【第7句】: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或隔閡,無論人們?nèi)绾斡萌说霓k法努力去消除,都不會得到徹底的解決,這是因為人的辦法缺乏能量。但是慈悲的力量卻能化解一切冤結(jié),使人世間的一切因果回到善解。慈悲之光勝過千言萬語,它能使心靈之間的怨恨與間隔頓時消失于無形。
【第8句】:佛教主張悲憫眾生,提倡布恩施惠。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也不應該有物我之分別。世人都受欲望驅(qū)使,追求名和利,自己尋找了無盡的煩惱,這是本性清欲的迷失。佛法主張人要一心向善,對任何事物都要懷有一顆慈悲之心,人生也會因此而得益。
【第9句】:一切諸苦樹,放逸為根本,是故欲離苦,應當舍放逸。《正法念處經(jīng)》卷五十七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處。不放逸不死,放逸常生死。《正法念處經(jīng)》卷二十五
【第10句】: 世人大多有從眾心理。正義不去引導,邪惡就會去誘惑;真 善美不去爭取,假丑惡就會趁機而入。沒有從眾心理,就沒有宗教; 沒有從眾心理,邪教也沒有市場。從眾是人的天性,因為很少人不怕 孤獨。從眾心理本身沒有錯,錯與不錯,取決于究竟是什么在引導 它,取決于它所從的方向。
【第11句】:人生難得糊涂。所謂糊涂,不是不明事理,而是表面糊涂、內(nèi)心清明的大智若愚。
【第12句】:不論是經(jīng)商談判還是對人做思想工作,要特別注意方式方法,哪種方式最易使對方接受就采用哪種方式。當直言難以奏效時,正話反說可以改變對方的進攻方向,讓對方摸不清你的真實意圖,最后出其不意地一擊,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13句】:轉(zhuǎn)彎是一種高妙的藝術(shù),在戰(zhàn)場上,有時候要勇敢往直前,有時也要采取迂回戰(zhàn)術(shù);開山辟路,想要到達峰頂,必有九曲十八彎。在人生的直行路上轉(zhuǎn)個彎,縱然道路崎嶇,前路難l。但曲徑通幽處,也許別有洞天。
【第14句】: 快樂和幸福,本來就是說不清,道不明,難以衡量的。歷史的發(fā)展, 讓我們的生活條件不斷地改善和提高,但卻從未在真正意義上滿足我們的 心。從大批的雇傭工人,到高高在上的公司大老板;從普通平民,到帝王 將相,沒有人不在抱怨生活的不幸福。
【第15句】:有些人一定會問,宇宙是個虛無縹緲無法掌控的無限空間,它會帶給地球何種災難,人類能夠掌控嗎?這其實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確是微不足道的。
【第16句】: 我們這個時代有太多的人需要精神扶貧、靈魂扶貧。我承 認,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國家應該設(shè)立一個專門的扶貧機構(gòu),幫助 需要的人們精神脫貧、靈魂脫貧。
【第17句】:人生幾十年的成就,都是由每一天的言行累積而成。所以,要照顧好每一天的言行。
【第18句】:人生欲壑難填,惜福讓我們懂得勤儉節(jié)約,更加珍惜自己當下?lián)碛械囊磺小I僖恍┡时龋筒粫趴v自己的欲望。學會知足常樂,便能讓心靈達到一種從容而淡定的境界,便能用感恩的心去感受富足,包容一切、感激一切。
【第19句】:成佛的因緣全在自身上具足,諸佛的功德皆于自心中圓滿,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往外尋求快樂呢?
【第20句】:無信池院,驚鵲細語,指尖輕觸著冰涼的情愫,簾閉,靜禪。聆聽優(yōu)雅的笛音旋律,揮毫著古韻里流芳的水墨,傾瀉千里,洶涌姿駭。只愿,讓這短暫的氛圍給心一個安慰離愁的恬然。
【第21句】:佛家禪語:鄰里團結(jié),家庭美滿,職業(yè)安定,環(huán)境優(yōu)美,這是眾生應求的愉悅。能慷慨地施舍,能誠心地服務,無怨無悔,這是最大的愉悅。
【第22句】:(三)調(diào)伏自心一行常隱覆,大力難調(diào)伏,害而不可見,輕動速流行。若人有智慧,調(diào)伏如是心,其人離魔網(wǎng),則能到彼岸。《正法念處經(jīng)》卷二十七
【第23句】:事物本身無所謂好與壞,所謂的好與壞是人們按照自己的觀念所定義的。我們所認識的千差萬別的外相,都不是事物的本質(zhì)。而且我們所妄執(zhí)的善惡也不是絕對的。因為善惡本身沒有自性,只不過是我們對待事物的一種差別與執(zhí)著。
【第24句】:(一)慈悲假使盡壽命,勤事天下神,象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法句經(jīng)》卷上,慈仁品
【第25句】:【矮檐下要低頭】 人到矮檐下,一定要低頭,因為肯低頭的人,就不會撞到矮檐 上。
【第26句】:平淡中見奇趣,淺近中具哲理,表達了一種十分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當我們面對生活的亂麻而煩惱叢生時,不妨想想這位皆大歡喜的彌勒佛,便能以微笑面對世界了。
【第27句】:二十一、凈土為歸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入楞伽經(jīng)》卷九
【第28句】:慈悲的本意,在于你深知整個世界都是你的一部分,不是其他,不是分割的,是統(tǒng)一的。當你抱怨,沒有其他人會真正受影響,而你是唯一真正聽到你的抱怨的!你所給予的,即是你所受的。
【第29句】: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yǎng)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 分,這是渾厚以養(yǎng)大。
【第30句】: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念異便于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情分萬法沈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曹山本寂禪師》
【第31句】:有了智慧,你的想法、看法完全是正確的,做法也是正確的,哪里會有痛苦?當然快樂!所以苦的因是迷,樂的因是悟,是覺悟。——凈空法師
【第32句】:不耗費資源,不毀壞環(huán)境,只愿拯救地球。過度的貪婪與無限的欲望,是毀滅地球與導致自然災害的惡因。
【第33句】:人的心靈像木盆一樣,原本潔凈,受后天骯臟的觀念與行為的習染,變得越來越臟,也變得越來越低賤,不適于盛放高貴的東西了。如何保持潔凈的心靈呢?唯有持戒,為心靈布設(shè)一道警戒線,將不恰當?shù)挠^念擋在心門之外。心理上有持戒養(yǎng)潔的自覺,言行也就潔凈了。
【第34句】: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雜阿含經(jīng)》卷四,第91經(jīng)
【第35句】:故知千圣皆目此一念心起時了不可得,是真不思議,離此決定別無殊勝。(五代)延壽《宗鏡錄》卷四十一
【第36句】:【剽竊】雖然是他人的觀點、見解,我們?nèi)绻钌钫J同,就是我們的;反過來,我們的主張見解,他人深深認同,也就是他的。這之間并沒有誰抄襲誰。
【第37句】:真誠是火,當心與心之間出現(xiàn)隔閡時,它會焚去所有的芥蒂,引導心靈共同擁抱美好與真情;真誠是水,當思想里積起種種難以溝通的障礙時,它會洗去一切誤解,讓不同的思想得以融合。
【第38句】:如果你非要將友情提純致崇高,非要將親情提純成摯愛,非要將愛情提純至完美,那么,你苦心所求的結(jié)果,最終也只是一個無法達到目的的結(jié)果,反而把自己推上人生的苦旅。
【第39句】:世間的盜賊偷竊東西,不一定會把東西都偷光。但只要一念嗔心起,心中的“嗔賊”就會把一切功德偷得無影無蹤。
【第40句】:如果人人都能“事忙而心閑”,并盡一己之力,投注于人群幸福之道,而且忙時不失道心,閑時不迷本性,就能達到人生快樂的境地。
【第41句】: 佛界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在追求成功的道路 上,我們要能夠忍耐從肉體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之后才能“歷劫成圣”。
【第42句】: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zhuǎn),曾不開悟性凈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zhuǎn)。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xiàn)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楞嚴經(jīng)》卷四
【第43句】:凡人大多喜歡品味甜美,而不喜歡吃苦。然而,人生本味,酸甜苦辣俱全,舍去了苦,又如何嘗得出甜的美妙?沒經(jīng)歷過冬天的寒冷,怎知春天的溫暖的珍貴?
【第44句】:佛經(jīng)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設(shè)作惡者能翻然醒悟,從此改邪歸正,“后必得道”,成為一個真正的善人。
【第45句】:一塊鐵必須先經(jīng)過洪爐烈火的熔燒和鍛煉,才能煉制成一件精美的器具。同樣的,一個成功的人,也必須經(jīng)得起別人的惡罵和批評,就像在洪爐烈火中燃燒一般,要經(jīng)得起燒、經(jīng)得起打,經(jīng)過千錘百煉才能成就。
【第46句】:隨緣看起來不著痕跡,也沒有任何勉強;胸有成竹,卻不死執(zhí)既定的 計劃;有所努力與堅持,可是又絲毫沒有患得患失的不安。事成了,只是 淡淡的欣慰,而沒有過激的興奮與成事后的傲慢;事不成,也只有坦然地 接受,而沒有難堪的懊惱追悔。
【第47句】:在花費方面量力而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為了給自己爭面子而鋪張,那么最終吃虧和難受的只能是你自己。
【第48句】: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后悔是一個人做了錯事之后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后悔過度,就會變成一種心理負擔。對生活計較太多,就會深陷后悔的陰影之中。
【第49句】:分析于諸色,乃至觀微塵,自性無所有,譬如彪、兔角。無分無分者,蘊有蘊亦然。同于幻所作,一切皆如是。此中無業(yè)果,亦無作業(yè)人,無能作世間,設(shè)有非能作。能作待于作,何名能作人?此言成過失,說者非清凈。《大乘密嚴經(jīng)》卷上,顯示自作品
【第50句】:以波羅蜜船,于生死流中不厭生死,不取涅槃,不住中流,而渡眾生達于彼岸,無有休息。雖于無量無數(shù)劫中常勤精進,修菩薩行,教化眾生,未曾分別劫數(shù)長短。“四十華嚴”卷二十五
【第51句】: 公主嫁平民,王子娶灰姑娘,或可傳一時佳話,但不一定能 獲得幸福。既嫁平民,公主不僅要有平民意識,而且一定要忘卻公主 身份,否則無法和丈夫平等,甚至有意無意造成與丈夫的主仆關(guān)系。
【第52句】: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阿毗達摩大乘經(jīng)》,《攝大乘論》引
【第53句】: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洞山禪師
【第54句】:佛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是一個殺人犯,當他放下惡念一心向善時,也會最終得到善報。
【第55句】: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看起來再完美的物體也會有瑕疵,但它的功能絲毫不受影響;再有成就的人也有缺點,但他的缺點并不影響他的成就。
【第56句】:佛說:因為無所悔恨,所以心生歡喜;因為心生歡喜,所以心情愉悅;因為心情愉悅,所以心態(tài)平和;因為心態(tài)平和,所以可得禪定;因為得入禪定,所以能領(lǐng)略真知實見;因為領(lǐng)略了真知實見,所以可以看透生死;因為看透了生死,所以能得到解脫;因為得到了解脫,所以可以明見佛性。
【第57句】:男人的謊言可以騙女人一夜,女人的謊言卻可以騙男人一生。不管是騙一夜,還是騙一生,前提必須有緣。兩者不同的只是所騙程度大小.這個要取決于你前世欺騙對方多少來決定。愛,就是索債還債,騙也是一樣,大家都是彼此的有緣人也是彼此的冤家。今生的最愛就是你前世的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
【第58句】:一個人如果能時常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傷害他人,并謹小慎微地提防可能的傷害,已經(jīng)算一個很好的人了!
【第59句】:人為了一絲快樂而努力工作,忍受苦楚。但如果人想獲得永久的快樂就必須放棄易逝的享樂;若人要結(jié)束痛苦,須將私心連根拔除,并學習惜福。“做人難”,這是古人留下的遺訓,也是當代最流行的名言。當今,幾乎無人不喊做人難。實際上除去私心,做人不難。
【第60句】:“還有明天”,這是一個可怕的想法,它讓人不思進取,蹉跎歲月,浪費生命,成了人們做事拖延的借口,也是許多人無所事事、一事無成的原因。
【第61句】:悲心與空性,為成佛要伴。通達空性為見,見凈為定,悲空不二為戒。(古印度)阿底峽
【第62句】:中國古話說得好: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現(xiàn)實中,我們不一定知道正確 的道路是什么,但時時反省卻可以使我們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
【第63句】:只有奉獻、付出,我們才能讓財富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實現(xiàn)它的價值。不吝付出財富,可以得到他人的尊敬,從而在未來的生命中收獲無盡的福報。對個人來說,這才是人間可以依靠的最穩(wěn)定的財富。
【第64句】:普賢十大愿有“廣修供養(yǎng)”,是讓我們供養(yǎng)諸佛菩薩及眾生;但我們卻在“廣收供養(yǎng)”,貪收貪受信眾供養(yǎng),什么都想要。
【第65句】:世人外迷著相,內(nèi)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nèi)外不迷。——《壇經(jīng)·機緣第七》
【第66句】:【佛心禪語】 有時候,寬容一個人的錯誤,更能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于這個 人來說也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
【第67句】:【佛理經(jīng)典】【第1句】:若人壽百歲,遠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禪。【第2句】:若人壽百歲,邪偽無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學正智。【第3句】: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第4句】: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惟佛法要。
【第68句】:在大地震的災難中,螞蟻因它們的小而幸存,蝴蝶因它們的輕而沒有受傷。如果人類的自我也沒有那么大,私心沒有那么重的話,當遭遇坎坷和挫折的時候,就不會受到那么大的影響,像螞蟻一樣能夠幸存,也像蝴蝶一樣不會受傷。
【第69句】:心中有佛,無論身處何處,都可以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無為。人生亦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一時的成績而傲慢無禮,不因一時的羈絆而萎靡不振。拋棄雜念,方能成就成功人生。
【第70句】: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于調(diào)伏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而宣說。我們?yōu)榱诵扌卸鞒龅囊磺信透冻觯瑲w根結(jié)底都是為了調(diào)伏白心。即使我們修行長久,佛學淵博和身份高貴,但內(nèi)心如果仍然沒有絲毫被調(diào)伏的話,那就只是徒有虛名,而不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第71句】:你因而也無須擔心失去什么!你無法失去,即使是你的生命也是如此!因為,它與你同在。
【第72句】: 諾言這個詞很重很糾纏,如果做不到就別輕易招惹她。一旦 招惹,你要么必須兌現(xiàn),哪怕放棄一切;要么做個無視道德的肖小, 可以不在乎四面八方的唾沫。假如無法二者選一,最好還是遠離諾 言,千萬不要逞一時之快。
【第73句】:思念禮供如來力,普覆我等有情眾;諸法增益人天需,無子痛苦常遠離;不舍菩提長善法,二障消除人天樂;遠離暗冥魔害敵,供養(yǎng)怙主無惱害;速得禪定陀羅尼,習得勝慧消惡習。愿我臨欲命終時,生彼凈土蓮花中;福智功德悉圓滿,妙如光音王如來,得蒙授記愿歡喜。
【第74句】:唐荊川云:“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于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 反己,則色色有之也。”
【第75句】: 有些人看起來口齒笨拙,其實是在隱藏自己的才干,遇事卻往往成竹 在胸,計謀過人。過去說“宰相肚里能撐船”,是說大人有大量,這大量 也包括深藏不露,胸中自有百萬雄兵,能藏得住秘密,不會顯山露水。
【第76句】: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世間萬物的輪回變化,自有規(guī)律。四季輪回冷暖交替悲歡離合,花開花謝云卷云舒緣聚緣散。昨日的因成為今日的果,既是命運的必然,也是行動的必然。
【第77句】:名聲并沒有那么重要,但有些人覺得一生無名是很窩囊的事,這其實是看不開的一種表現(xiàn)。再大的名聲、再高的權(quán)位,最終也會成為過眼煙云,有什么好計較的呢?真正能夠長久的名聲,是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倘若只是因為有了一點名氣就沾沾自喜,這樣的人最終很可能會被聲名所累。
【第78句】: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源,意識產(chǎn)生物質(zhì);唯物主義認為物質(zhì)是世界的本源,物質(zhì)產(chǎn)生意識。大乘佛教的觀點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而是超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中觀般若的大空性中,心和物是一體的;大法界的智慧中,主觀和客觀是一體的;究竟了義的境界中,能取和所取是一體的。
【第79句】: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nèi)見外見,是無所得。《維摩經(jīng)》卷中,問疾品
【第80句】:【名人佛學經(jīng)典文案】如何消解“我是對的,錯的是別人”這一魔障?佛日: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
【第81句】:抵制誘惑,在誘惑面前保持清醒,意味著我們能用心靈的智慧覺照這個世界,意味著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是什么,并能在生活中將這種清醒的智慧貫徹始終。
【第82句】:夫妻是世間最復雜的關(guān)系,情分和義務同等重要夫妻之間如何相處?佛日:謂婦事夫,有五事:一者夫從外來,當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當炊蒸掃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罵言不得還罵作色;四者當用夫教誠,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蓋藏乃得臥。——《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jīng)》
【第83句】:除了對人與事必須信實外,講經(jīng)說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談神通怪力、聳動人心的言論;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識水平,引導眾生走向善道。
【第84句】:生活禪應該覆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用禪的智慧、禪的覺悟來凈化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生活,超越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不會庸俗化,使我們的生活不會違背真、善、美的原則,不會違背清凈法、善法的原則。
【第85句】:生活的禪法就在于調(diào)服內(nèi)心的煩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生活的日常中感受生活的喜悅,去淘洗那些煩惱的傷痛,去凝聚那些幸福的因素,完成這一場改造命運的生命過程,明白內(nèi)心真正的需要,包容生活不拘任何外在形式的歷練,不渲染生活的悲情與障礙,活生命的運用,活生命的承擔。
【第86句】:禪心是專心致志,是心無雜念。凡事都應帶有幾分禪心,即使再小的事也應如此。帶著幾分禪心去做事,終會有大悟有大得。一個人能達到心靜的境界,就不會迷茫,可很少有人能做到,因為這世上有太多的誘惑與煩瑣。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拋開世間之事,但有一點是要盡力做到的,那就是不要被外界環(huán)境所干擾。
【第87句】:古人說:“于利不趨,于色不近,于失不餒,于得不驕。”這才是真正平 淡的心態(tài)。抗拒物欲的誘惑,教你徹悟人生真諦,進入一個寧靜致遠的人生 境界,享受那本屬于生活的美好。
【第88句】:菩薩以四事不取正覺,何等為四:一者凈國土,二者護國土,三者救一切,四者護一切。《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jīng)》
【第89句】:【一日禪】淡,所以不苦。甜到濃時會變苦,苦到濃處心無力。生活如水,欲望如糖,不是糖越多,水就越甜。適當?shù)淖非螅苁股钐鹈郏啵鹨矔兂煽唷R活w心,經(jīng)得起平淡,能看淡得失,雖無大喜,亦無大悲。淡淡的歲月,淡淡的心,靜靜地走,優(yōu)雅地坐,安然地睡。人生的味道,淡久生香。
【第90句】: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凈業(yè)。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印光法師)
【第91句】:無始輪回以來,我們在自己的生命中,積淀r根深蒂同的相續(xù)習氣,是我們不斷陷入煩惱痛苦的生命之流的惡因,也成為了我們獲得解脫的阻礙。若我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缺乏佛法這味甘露妙藥,那我們可能是誤入歧途,充滿迷惑的。就像盲人獨自走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只會迷失方向。
【第92句】:【悟禪】人生譬如燒香,隨著情與欲,竭力追求名聲顯著,遺憾的是終究逃不出香盡名滅。歡喜也罷、懊惱也罷,大限來臨時,回首望去,天地間惟余一縷青煙。生死不可悲,可悲的是,人往往被自己盲動的欲望導演,才出幻夢,又入幻想,勞碌奔波,苦惱一生卻不知。
【第93句】: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樂。《大般涅槃經(jīng)》卷十,一切大眾問品
【第94句】:生命的本源只有自己能夠看到。因為別人眼中的你也許是片面、不真實的。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第95句】:一個理智的人,即使面對羞辱也能夠保持冷靜,即使面對危險也不會迷失方向。如果說感情是一條延綿的河,承載著人全部的悲歡,那么理智就是河上的船,有了它人才得以平安到達對岸。
【第96句】: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是見已,即于座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長阿含經(jīng)》卷一,《大本緣經(jīng)》
【第97句】:日用塵勞中,種種不如意事,是眾生病,一念回光返照,是佛藥。茍能于佛于眾生,直下不生分別,則病瘥藥除,始契得。——《大慧普覺禪師文案》
【第98句】:【禪語悟道】不殺害生命,不欺蒙眾生,只愿利益有情。輪回中的一切蕓蕓眾生,皆是往昔曾做過我們的大恩父母。
【第99句】:在自己得到幸福的時候,別忘了給予他人幫助。一個不忘給予他人關(guān)懷的人,最終所得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寬慰。富有需要仁德來烘托,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懂得分享與回饋,才能在保持長久富有的同時,獲得身心的高貴與富足。
上一篇:芒果tv年度精選說到心坎的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