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假如一個人本著污穢的心去言談舉止,那么苦惱便會立刻跟隨他,宛如車輪緊隨著挽牛的足蹄。——《佛陀的格言》
【第2句】:即心是佛,更無別佛。即佛是心,更無別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此心不必內外中間,此佛不屬過未現在。——《大慧普覺禪師文案》
【第3句】: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華嚴經》卷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
【第4句】:人應該在接納他人的愛與關懷的同時,學會給予和付出,這樣才會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和滿足。
【第5句】:問:“在人與人之間,您的心難道沒有障礙嗎?”師言:“修行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就是因為要脫離人我是非,才需要修行。如果修行還去招惹人我是非,那又何必修行呢?”
【第6句】:智富禪語一切聚合離散都是因緣和合,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暫時的,如白駒過隙,光陰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時行善積德,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吾們才不會空過此生,就會在此生此世種下好因,將來有個好的結果。
【第7句】: 只要不放棄堅守,每個早晨都會屬于你,晨曦、朝霞、旭日 以及信仰、希望和愛一個都不會少。哪怕你曾經在夜的深處迷失,哪 怕你在黎明之前一度絕望,內心的堅守會讓你在迷失中找到方向,在 絕望中看見理想之光。此刻,陽光沐浴著你,晨風輕撫著你,晨歌愉 悅著你,快樂包裹著你,幸福而安詳。
【第8句】:立于都市樓頂,車聲人聲,一切入耳的聲音無不是噪音、雜音。凡是人類所造出來的聲音,以及我們心中的一切念頭,無不是噪音雜音,聽如無盡的怨嘆,讓人心不喜不靜。
【第9句】: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 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第10句】: 我們的人生常常被某些無形的繩子牽住,名利是繩,貪欲是繩,嫉妒 和褊狹都是繩。擺脫了這些,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生活。如果我們被外物 掌控住自己的七情六欲與心靈思想,那么原本使我們幸福的東西也會成為 我們的枷鎖、痛苦的根源。
【第11句】: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乞求別人,等待別人的恩賜,只能讓我 們養成一種惰性,把命運的方向盤交給別人,別人給什么,我們就只能要 什么,別人不給,我們就什么也得不到。自然,人人都會遭受挫折,因此 不能把命運的主動權放在別人的手上。
【第12句】:妙語是理解的精華,理解的知識是禪定的精華;一個粗疏懈怠的人,他的理解力和知識都不會增長。《經集》第二品,第九章《戒行經》
【第13句】:【三毒】 人生有三毒:貪、嗔、癡。可用布施治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癡。
【第14句】:生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經落地了,后腳還不肯放開。一證嚴法師
【第15句】:【修成正果四大要素】 愿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誠,這是修成正果四大要素。
【第16句】:【天天禪語】智慧與煩惱如天平——煩惱多一點,智慧就少一點;煩惱少一點,就增一分智慧。
【第17句】:我們活著就是為了修煉人生,也就是改善思想與行為,提高素質與道德。人生的旅途上,在生活的點滴中,滿懷愛心服務一切眾生,讓福德資糧更加增上圓滿;覺悟宇宙生命的真理,讓智慧資糧更加明亮觀照。人生的修煉成功,就是成就;人生的道德圓滿,就是成佛。
【第18句】: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1 5經
【第19句】:【佛語禪心】與陽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會晦暗;與快樂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帶微笑;與進取的人在一起,行動就不會落后;與大方的人在一起,處事就不小氣;與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與聰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變機敏。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第20句】:妻子對待丈夫要有禮貌,要懂得尊重。古人說:“愛待敬而不敗,故制禮以崇敬。”有愛而無敬,愛便難以維持,相互敬重,以禮相接,才有愛的基礎。
【第21句】:食、色、財寶,無論如何吝惜珍藏,死時仍需空手而去。(宋)岡波巴《寶鬘集》
【第22句】:想擁有一個清凈的社會并不難,但需先從無數個“我”與“你”開始做起。想要求整體的美,也必須從個體開始;有無數個美的個體,才會有大整體的真善美。同樣的,向往生活在菩薩的世界,自己就必須先學習做菩薩。
【第23句】: 佛界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在追求成功的道路 上,我們要能夠忍耐從肉體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之后才能“歷劫成圣”。
【第24句】: 當我們允許別人來掌控自己的情緒時,本身就已經成了一個受害者, 當對發生的現狀無能為力的時候,抱怨與憤怒便成了唯一釋放的選擇。
【第25句】: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就需心境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因為擁有全部并非就能快樂。有了快樂的心情,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是美好的。
【第26句】:苦為樂、樂為苦,苦與樂的感受全在于一心。達摩面壁,凡人皆稱其為苦修,卻不知達摩祖師在靜修中心歸空靈、慧及宇宙,體膚之苦皆化為心靈的極樂,并無半點苦楚可言。
【第27句】:不怒勝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慳貪,真言壞妄語。不罵亦不虐,常住賢圣心。《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1經
【第28句】:如何用錢是一種甚深的智慧。而用錢最好使大眾都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般若寶藏,才能使自己永遠享有用錢的快樂。(當代)星云《往事百語》(一),第24頁
【第29句】:其實,生命有隔陰之迷,意即換了身體就不知過去一切,故千古以來, 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生命的形相雖千差萬別,而生命 的理性則一切平等,佛教的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的義理能通達 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去何處?即使不問也可以知道了。
【第30句】: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為理;理能照明,名之為心;心理平等,名之為佛心。(古印度)求那跋陀羅見《楞伽師資記》
【第31句】: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舍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華嚴經》卷十九,十行品
【第32句】:一條小河,奔流的前方只有斷崖殘壁,然而一瀉千里,便成就了瀑布的氣勢磅礴。
【第33句】:。事物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生活中的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遇事時要獨立思考,隨機應變,才會掌握主動權,甚至變被動力主動。
【第34句】:善與惡本是一念之間的事,眾善奉行便成佛。時時心存善念,自然能夠積累福報,這是一個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努力做到的。
【第35句】:眾僧之中,有五凈德,名日福田,供之得福,進可成佛。何謂為五?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軀命,遵眾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佛說諸德福田經》卷一
【第36句】:又復當護人心,勿使夸嫌;動用自若,息世雜善;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捐棄伎能,惟求往生。(妙葉禪師)
【第37句】:譬如凈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普現一切剎,佛體亦無二。《華嚴經》卷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
【第38句】:因為單純,所以內心的渴求十分簡單,不分別、不虛偽,只是以純凈的心來應對生活的需求。仔細觀察嬰兒,他們都有非常專注的本事,真的活在當下,不掛慮過去,也不擔憂未來,餓了就哭、吃飽就睡,哭的時候專心哭,笑的時候專心笑,就是那么單純。——永固法師
【第39句】:古人說:“往事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的事無法改變了,卻能成為一個“警報器”,提醒自己不要兩次絆倒在同一塊石頭上;變成一個“指路牌”,幫助自己在未來的人生之旅中,在善惡的十字路口,進行明智的選擇。
【第40句】: 耽擱和投入這兩個詞是不同的,對于時 間來說,前者是浪費,后者則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必須的付出,只 要有結果,就是有意義的,結果越大,意義則越大。回味先生這段 話,我感覺自己在微博上的時間付出是投入而非耽擱,因為微博我結 識了朋友,獲得了快樂。
【第41句】:凡于眾生有利、于法門有利者,皆當為之。凡于眾生不利、于法門不利者,皆不當為。一切條規,以此為則,自能通融。
【第42句】:我們念佛、參禪,其目的就是要把守六根門頭,使眼不貪美色、耳不貪美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意不貪染一切六塵緣影之法。
【第43句】: 的確,很多的“小善”能使人受益匪淺,相反,許多的“小惡”卻使 人失去很多。有些人之所以會成為無惡不作的強盜,或許只是因為兒時的 一絲貪念、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為,正是這樣的“小惡”的累積導致了一個 個悲劇的發生。
【第44句】:【佛心禪語】 佛者無憂,并不是脫離現實的盲目樂觀,也不是對悲苦“沒心沒肺” 的麻木,恰恰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良好心態,是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
【第45句】:眾生不解修道,便欲遣除煩惱,不知煩惱本空,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研討。(梁)寶志《道體不二歌》
【第46句】:跳動的音符,劃破了指尖上的宿命,在布滿傷痕的琴弦上,奏響了那些夢里夢外的塵埃,詮釋了阡陌紅塵里的顛沛流離。一如參禪不說話,走過了歲月的馨香,素描了如蓮般的心事,輪回在時間的畫軸里,半盞青燈半盞嘆,沒有虔誠的愚拜,也沒焚香的感動,有的只是那聲聲遠傳的晨鐘暮鼓相伴。
【第47句】:一者思惟諸佛發菩提心,二者觀身過患發菩提心,三者慈愍眾生發菩提心,四者求最勝果發菩提心。(古印度)世親《發菩提心經論》卷上
【第48句】: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里,會有各式各樣 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 “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人生的游戲不在于打好一副好牌,而 在于打好一副壞牌。
【第49句】:菩薩在家,當愿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會,當愿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伎樂聚會,當愿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華嚴經》卷十四,凈行品
【第50句】:我們盡量不要有脾氣,盡量要學忍辱,能忍辱,相貌就生得端正圓滿,人人見你都敬佩你,見你和藹可親;不是滿身炸彈,滿身機關槍,人見人怕。——宣化上人
【第51句】:最終,傾城舞,舞落了一生的思量,舞盡了一世的繁華。可,看舞的人已經不復醒了,另辟的禪房,成為了這一生的救贖,也成為了這一生的畫地為牢。
【第52句】:【天天禪語】是否做到小乘的行為,取決于心中是否生起出離心,出離心是清凈戒律的起點;是否符合大乘的思想,取決于心中是否具備菩提心,菩提心是六度萬行的前提;是否達到金剛乘的見地,取決于心中是否保持清凈觀,清凈觀是生圓次第的先決條件。
【第53句】:設滿世間一切眾生,悉不知恩,菩薩于彼,初無嫌恨,不生一念求反報心,但欲滅其無量苦惱。《華嚴經》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第54句】:在苦惱的眾生中,能起勇猛精進心、慈悲心、喜舍心去救助苦難的人,才能獲得心靈上的快樂和永恒的解脫。
【第55句】:【智慧辨善惡、友善有朋友】 有智慧的人才能分辨善惡邪正,謙虛友善的人朋友遍天下。
【第56句】:“真實不虛”四字,既是我們修學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做人要真實不虛,做事也要真實不虛;對待自己要真實不虛,對待他人也要真實不虛。
【第57句】: 一位老僧說,中國是百年老店,掌柜的注定代代相傳;西方 是自由市場,管理者必須大家來選。中西方情況不同,許多東西相互 不能照搬 魯迅一生嬉笑怒罵,橫眉冷對卻能得以善終,令人佩服不 已。名人的兒子卻不好當,總也躲不開父親的影子。
【第58句】:如果我們緊緊抓住此生的名利不放,表明我們還根本談不上是修行者;如果我們深深地被輪回所誘惑,表明我們仍未踏入解脫之道;如果我們不能舍棄對自我的珍愛,表明我們還未生起菩提心;如果我們不徹底斷掉對生命與宇宙所起的假相之見,表明我們心中并沒有樹立正知正見——緣起性空。
【第59句】:凈土宗的道理似淺實深,其行持似顯實密,其成果似遲緩實速疾,其目的雖像是死后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卻是現享法樂和濟世益人的二利莊嚴。(美)張澄基《凈土今說》
【第60句】:【天天禪語】我們應該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同時,不應該貪執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珍惜自己擁有的人常常會幸福,貪執不屬于自己東西的人,往往會煩惱。
【第61句】: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知己,最懂自己,最愛自己,最心疼自己的人,永遠愛自己,會一直愛自己到生命的盡頭。
【第62句】: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卷九十一,發勝志樂會
【第63句】:受人攻擊或陷害時,千萬別起嗔恨心,反而應起感恩心;因為沒有壞人顯不出好人,沒有苦難的眾生則顯不出菩薩的寬忍愛心。所以,我們應視毒罵、中傷如飲甘露。
【第64句】:圣人鄙視虛名,視虛名為國之敵、人之敵、己之敵。佛家的得道高僧無不視虛名為身外之物,連沾染了一絲閑名都要在死前除去,好以一具清清凈凈的內身去往極樂西方。
【第65句】: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忙碌工作了一天或者心情不順時,總會想到在溫暖的家中已經有人為我們沏好了一杯熱茶;當我們奔波在外身心俱疲時,總會想到冬夜家中那一盞守望的燈火。
【第66句】: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有此處建立,彼處掃蕩,此處掃蕩,彼處建立,隨時逐機,無定法故。……是故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明)蓮池《竹窗隨筆·廣覽》
【第67句】:人常會受到周圍環境影響而起心動念,接觸順境時,就高興地得意忘形;遇到逆境則煩惱悲泣,這都是心隨境轉,被境界所牽制而喜怒無常、起伏不安。
【第68句】:禪道欲成大器,先要大氣。大氣之人,語氣不驚不懼,性格不驕不躁,氣勢不張不揚,舉止不猥不瑣,靜得優雅,動得從容,行得灑脫。大氣之人,如一朵花,花香淡雅而悠長;如一棵樹,枝葉茂盛而常青。大氣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認認真真干好手頭的事情,不為名利而爭斗,不為錢財而糾結。
【第69句】:在家出家共相習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所為作,悉皆共同,是名習近相贊嘆。《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1經
【第70句】:人常不滿足,即使擁有了一分,還會想要更多一點。愛欲心若無法滿足,就會一直處于欠缺中;如果能自我滿足,就會處于安穩、快樂的環境。
【第71句】:只需靜下心來什么都不用去想,放下所有的經驗還有得失,全然地相應就夠了,就這么簡單!相信即天堂!
【第72句】: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第73句】:有情在所難免,有情,世間才有愛,才有博大的慈悲,可是情過重就會令人喪失冷靜和理智,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第74句】:若夫瑜伽、唯識,乃極數之書也;《華嚴》、《楞嚴》,窮理之經也。數、理俱精,如不透禪宗,乃葉公畫龍耳,豈能興云作電哉?(明)真可《紫柏尊者全集》卷五,《法派宗派說》
【第75句】:不應該挑剔別人的過失,批評別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應該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考慮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佛陀的格言》
【第76句】:諸有勇猛施頭目,身體血肉無所惜,妻妾國財及男女,此名檀度不應棄。《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
【第77句】:不忍太多煩擾,輕起身小心離開。邁過大殿高高的門檻,陽光溫暖干靜。回眸,轉身,又踏入塵世煙火。而心底卻多了澄明與安適。驀然明了,前世或許我就是禪房之內的一縷煙塵,今生淺落紅塵成了路人。卻終是糾結于一些隱約始末,因而記得。
【第78句】:凈土唯心,心外無。……所謂十方微塵佛剎者,吾凈土中之剎也;三世恒沙諸佛者,吾凈土中之佛也;極樂世界彌陀世尊,亦吾凈土中之一剎一佛而已。——《天如和尚文案》
【第79句】: 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若“二三其心,精力分散”,做任何 事都不會圓滿,不會成功。不要將專注理解為執著,專注是制心一處實現 目標,你能在專注中得到快樂。制心一處,讓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 點上就會迸發出明亮的火花。你的人生會變成你希望的樣子,只要你的心 意足夠堅定。
【第80句】:我們時常會說:放下!放下!可是不是隨口說放下就能放下,當我們物 欲纏身、滿腹怒氣的時候就將自己的怒火引了出來,這就是“說時似悟,對 境生迷”。俗話說,“江山易改,習性難除”,習氣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第81句】:時刻保持年輕的心態,即使冬天萬木凋零,也依然能夠看到滿眼的青翠,生命之樹便會常青。
【第82句】: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簡單地說可以有一個標準,就是以佛心作佛事,或者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第83句】:相互指責,夫妻雙方都會受到傷害。夫妻之間切忌說出這樣的口頭禪:“你怎么能那樣對我?而要委婉地了解你的伴侶這樣做的目的:“這傷害了我的感情。什么原因使你這樣做?”
【第84句】: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隨形好,……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65經
【第85句】:三根普被,是指佛法可以使上、中、下根機的人同沾法益。知識高的人,覺得佛法廣博精深;知識中等的人,覺得佛法受用無窮;知識低的人,則會覺得佛法給了他依靠。
【第86句】:怨起于心,結于心,所以當了于心。以一顆淡定的心去面對一切惹人煩惱的事,以一種低姿態與那些惹你煩惱的人擦身而過,抬手相讓只為求一份簡單,不要沉迷于那些繁雜的小事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迷失了一路走來的方向。
【第87句】:人的心靈世界,既是波濤洶涌,因著七情六欲在推波助瀾,又是紛擾不 安,因為它不斷攀援和執著。于是,要讓心靈安定下來,開展自在、充實和 喜悅的生活,并不容易,除非能在種種情境中把事理看清楚。“看清楚”便 是開悟。
【第88句】:要相信自己,只要你肯嘗試、肯努力,你就會做到,而且每一個人都可 以做得更好。如果你相信自己會成功,你的信念也會鼓舞你成功;如果你總 認為自己會失敗,信念也會讓你經歷失敗的痛苦。
【第89句】: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后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禪師)
【第90句】:不好責彼,務自省身。《法句經》卷上,雙要品常省己過,不說彼短。《大集經》卷十三
【第91句】:幽默并不是一種智力的素質。相反,幽默超越于理性與邏輯之上,它甚至還調侃了理性思維。其實,幽默就是一種禪。
【第92句】:禪的真諦,如果認為知,是妄覺;認為不知,是無記空亡。禪是無限的,如宇宙星空,無量無邊。決不能用習慣,概念,推理,聯想,分別,執著,妄念等,已知的知識,認識禪,了解禪,解釋禪,反而束縛了無限禪機,心智。只有在進入,真空無想,無念之后,當假我消失之后,真我才能現前,顯現無限般若智慧。
【第93句】: 多在意修身養性,保持淡泊人生、知足常樂的心態,才能使自 己體會出無窮無盡的樂趣,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第94句】: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并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眾生,才能成佛;佛說,自作善惡,自受其報。
【第95句】:以有限的人生面對無限的世界,非“言語”所能“道斷”;尤其潛心向道者,真正的說法、傳道,如果只靠語言、文字,“道”即斷了!真道須心會意解、躬身實踐,不能徒靠文字或語言來傳達。
【第96句】:眼睛朝外,看別人的過失——苦海無邊;返觀內照,認自己的不是——回頭是岸。
【第97句】:你無法單獨存在,你無法單獨快樂、幸福。即使你不愿意,你的快樂也會蔓延,滋養另一個生命,即使你不想,你的幸福也會侵潤另一個生命,你無法單獨。你的痛苦,你無法獨占,周遭的生命都會遭殃,你無法獨自悲傷、獨白難受、獨自妒忌、獨自擔憂,你的周遭都在深受影響。
【第98句】:佛學里把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翻譯過來便是能容納許多缺陷的世界。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有缺憾的,沒有缺憾就不會被稱為“人世間”。
【第99句】:你不但完美,而且唯一,獨特而無人可比。唯一的問題是,你不相信這一點,唯一的問題是,你滿懷疑惑。當你懷疑自己的時候,你也同時懷疑別人,于是你的生命,就陷入這些事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