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人生本無常,所以人生自是長恨水東流,苦難總是追隨著快樂的影子,失意總是踩著得意的腳跟兒,修行亦是如此,總要面對很多挫折與打擊,這時候,就需要一種逆流而上的勇氣。
【第2句】:處處退一步,步步饒一著,豁達博大的胸懷,不計較小節的瀟灑,歡喜了別人,也放過了自己。
【第3句】: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好樂生憂,好樂生畏,無所好樂,何憂何畏。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法句經》卷下,好喜品
【第4句】:所謂念佛,即是讓彌陀做我的主人,一切聽他,一切靠他,一切圍繞他;生活以彌陀為圓心,無論在哪里,生命的弧線永遠對準圓心,聚焦彌陀。
【第5句】:世事無常,世事風險,誰愿逞能做主,誰就要甘冒風險;不逞能,不做主,最安全。
【第6句】:云何菩薩不戀財利?菩薩摩訶薩若得財物,不作我所,不謂是財,不作積聚,于時節中回施之者,供養父母及諸識親、諸眷屬等,于時節中復須自用。得此財時不生染著,不得財時亦不周悼,亦不渴仰。于施主邊不起惡心,不取過失。于如法財,與眾共得。《大乘寶云經》卷六
【第7句】: 換位思考往往是一把打開問題之鎖的靈鑰。許多問題的發生 是因為單向思考造成的,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有些問題可 能就不成為問題。譬如微博之間因為某個觀點發生對撞,假如雙方換 位思考一下,對撞可能就變成了理解。推而廣之,民眾與政府之間, 如果也能多一點換位思考,多好!
【第8句】:感恩是要從對待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做起。感恩要落實到具體的人、事身上,才是實實在在的。心如虛空,就能夠包容一切。還有什么東西能夠把虛空擠破呢?
【第9句】:你不缺少的東西,正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恰恰就是你本來不缺的東西。——趙州禪師
【第10句】:歲月無心也有心,更多的讓你讓我讓他些許珍惜,些許感動,些許執著。不需說,是沒人懂得;不想說,是一直沉默;不愿說,是心緒難釋。
【第11句】:“不怕念頭起,就怕覺照遲。”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主見,相信自己,不要人云亦云,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路。否則,又如何為自己的人生掌舵?
【第12句】:【禪語感悟】 一次打擊或挫折,可能給你帶來一次新的機遇、一種新的動力,關鍵 在于你個人是如何對待、如何把握。德國大文豪歌德有一句名言:“有時, 一個人受到厄運的可怕打擊,不管這厄運是來自公眾或個人,倒可能是件 好事。”
【第13句】:我們經常會為失去的對象惆悵,但最好玩的是,對象還沒得手,我們每每就已經開始擔憂會失去它。著實你沒獲得的對象,原來就不是你的;失去的對象也不是你的。用佛語講就是:“已往心不行得,將來心不行得。”就像我的貓,它分開了,就不再是我的了。
【第14句】: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華嚴經普賢行愿品》
【第15句】:【多愁善感】詩人、菩薩、小資情調的人都有一點多愁善感。菩薩因為不忍眾生苦,深具同情心而多愁善感,故成就慈悲。詩人因心思敏銳,觸景生情,詩興大發,故多愁善感,能豐富靈思。小資情調的人則因為情緒不穩定,不能理性對待,自我控制,往往胡思亂想,顧影自憐,多愁善感,然帶來煩惱。
【第16句】:修行,一要有信心,二要明理,兩者缺一不可。沒有信心,光憑理解,可能會落入邪見;沒有理解,光有信心,可能會變成迷信,增長無明。
【第17句】: 我們只有像佛陀弟子一樣,既不追悔過去,也不杞憂未來,活在現 在,才能神采奕奕,生命才能綻放奇光異彩。
【第18句】:若一個人很邋遢,那他(她)一定不會要求你每天洗澡,不會在接吻前還讓你先漱口。
【第19句】: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閑 談戲謔,慎勿形言。結怨仇,招禍害,傷陰騭,皆由于此。
【第20句】:【心誠意正成正果】 佛心沒有遠近,人的愿望也沒有大小,只要心誠意正,即可修成正 果。
【第21句】:不要小看一個微笑的力量,微笑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樂觀和豁達,是一種改變命運的強大能量。時時微笑,就能讓自己的人生時時保持快樂歡喜。
【第22句】: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
【第23句】:每個人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想好好成就自己的事業,但又有多少人能夠 堅持呢?這不僅僅是個人惰性的問題,更有機遇與資源的關系。所以有些人 成功了,而更多的人失敗了。
【第24句】:因為惜福,所以我們懂得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一朵花的恣意開放,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立與自由;因為惜福,所以我們知道人與物、人與人,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里偶然相遇,一切皆是緣,惜緣就是惜福。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是值得去珍惜的。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菜葉,也是生活的美麗饋贈。
【第25句】:大干世界,蕓蕓眾生。無論一個人的地位是高是低,事業是大是小,身份是顯是微,一個人的魅力如何,關鍵看“大氣”與否。
【第26句】:禪意人生【第1句】:發現自己的錯誤,就是開悟;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是成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就是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就是圓滿。【第2句】:多看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多看別人的優點,方能學到別人的功德。【第3句】:世界上沒有什么完美,想開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第27句】:此外,隨緣并不是消極等待或放棄追求,而是要用平常之心看待身邊的 事。不要被表面的困難嚇倒,如果你真的去做了,你就會發現,事情其實沒 有你想象的那么難,難的是你如何突破自己的內心。
【第28句】: 磊落做人,坦然做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急人所難,濟 人所需,以誠以信,自在行世,或不可及,孜孜以追。
【第29句】:幸福本沒有絕對的定義,平常一些小事也往往能撼動你的心靈,幸福與 否,只在于你的心怎么看待。
【第30句】:人生如行云流水,持一顆寧靜,質樸無瑕的心,身在喧囂,走在紅塵深處,順應自然、順應社會,明了禪意,方能修得禪心。
【第31句】: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是人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文殊說般若經》
【第32句】:習慣有時會成為阻礙你成功的障礙,因此,你要及早認識和克服生活中的不良習慣。
【第33句】: 怒氣猶如藏在人體中的一桶烈性炸藥,隨時都可能釀成大禍。炸掉的 既可能是自己的身體,也可能是自己的事業,甚至是自己最高貴的生命。
【第34句】: 人生處世,要及時反省,以人為鏡,不自負、不自滿、不武斷、不固 執,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反省自己的不足,自覺地加以克服,注意傾聽 別人的意見,樂于接受他人的幫助。這是一個人能夠成才、成功的重要 條件。
【第35句】:布施,看起來是利人,實際是鋪設自己發財之道。持戒,看起來是束縛,實際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看起來是吃虧,實際上是自己做人之道。精進,看起來是辛苦,實際是自己成功之道。禪定,看起來是刻板,實際是自己安心之道。智慧,看起來是深豁,實際是自己善巧方便之道。行善積德,身心泰然如處天堂。
【第36句】:寧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愿生善道,暫時不聞佛。《華嚴經》卷六十,入法界品
【第37句】:平常心是什么?平常心即是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凡塵俗世間,若萬事以平常心去對待,就會達到這樣的境界:無事時,心能澄然;有事時,心能斷然;得意時,心能淡然;失意時,心能泰然。平常心并不是要人不思進取,坐以待斃。用平常心看待世間萬物,自會獲得心靈的安穩。
【第38句】:【前世】人若能轉世,世間若真有輪回,那么,我們的前生曾會是什么?【佛說】:萬物于鏡中空相,終諸相無相。
【第39句】: 佛能包容天下事。我們為人處世也要看得開,放得下,那么凡事都隨 緣,不生計較。你包容別人,別人包容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幫助你,這 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第40句】: 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自強自立,依靠自己,才能有 幸福的人生。
【第41句】:大地宇宙間,沒有一項不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沒有一項不是佛法,也沒有一項不是修心的功夫。只要肯用心去想、用心去修、用心去做,就沒有不能成功的事。
【第42句】: 文化是一個中性詞,有精華有糟粕,有先進有落后,區分的標準:真 善美還是假丑惡。
【第43句】:把爭辯看成多讓一點步或少讓一點步的問題。無論爭利益還是爭面子,一方大獲全勝、一方一敗涂地總是不好的,發生爭辯時,不必將它看成一個誰勝利、誰失敗的問題,不妨看成一個誰多讓一點步、誰少讓一點步的問題,只有這樣,才會營造出雙贏的結果,而不是兩敗俱傷。
【第44句】:菩薩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薩能做事、能說話、能吃飯,能尋聲救苦隨處現身。
【第45句】:但了妄念無生,即是真心不動,此不動之外,更無毫厘法可得。(五代)延壽《宗鏡錄》卷五
【第46句】: 佛說:“只有對身邊的每一個人心懷感恩,才會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使自己過得更幸福快樂。”感激生活給我們的一切苦與樂,用心去接納所 有的感覺,用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以寬容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 人,這樣才可以每一天都過得充滿熱情和樂趣。
【第47句】:如果人人發揮慈悲心,即可形成“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并具足無量悲愿的濟世力量。
【第48句】:一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潭州溈山靈佑禪師文案》
【第49句】: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印光大師文鈔增廣·復徐彥如軼如書》
【第50句】: 受貪欲的影響,只見眼前的利益,有損人格不說,長遠的利益也同樣會 失掉。
【第51句】:也許我們就是可以選擇一個無意的日子,無論晴雨,不管春秋,飲下一壺人生的禪茶,回歸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也許會有那么一天,我將會飲盡紅塵最后一盞茶湯,出離三千世界,換一世平寧。
【第52句】:別人對自己好或不好,不要求,不拒絕。別人的態度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強求別人對自己好,討厭別人對自己不好,如同模樣不好怪鏡子。
【第53句】:時至今日,則須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精要,綜合而整理之。(民國)太虛《人生佛教》
【第54句】:有情在所難免,有情,世間才有愛,才有博大的慈悲,可是情過重就會令人喪失冷靜和理智,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第55句】:如果我們去除心中的雜念,用心體會當下的這一刻,就會發現在這一刻沒有任何思緒,無知無求,達到了一種無心自在的境界。
【第56句】: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別討。紅爐焰上雪花飛,一點清涼除熱惱。——《大慧普覺禪師文案》
【第57句】: 人常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可見,金錢對 于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但是人切忌將錢財看得過重,更不要去刻意追 求。因為,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第58句】:人的聚散離合,都是基于種種因緣關系,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還有不可抗拒的“無常”,事情的發展不會總是按照我們的主觀想象進行,溝溝坎坎不可避免,大多數時候,萬事如意只是一個美好的心愿罷了。
【第59句】: 憤怒容易壞事,還容易傷身,人在強烈憤怒時,惡劣情緒會致使內分 泌發生強烈變化,這些大量的激素或其他化學物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 害,會產生疾病,還有不少人在盛怒之下一命嗚呼。
【第60句】:高尚的人施舍東西時,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圖或目的——這種不求果報的施舍所產生的功德是很難測量的。——《佛陀的格言》
【第61句】:【天天禪語】即使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缺乏真誠與包容,也不應該輕易地怨恨別人;即使我們體會不到自己不具備善巧與智慧,也不應該輕易地冤枉他人;即使我們覺察不到自己心里的自私與欲望,也不應該輕易地埋怨對方。
【第62句】:不負債及慳,斯名為下樂;有財行布施,此名為中樂;身口意業凈,智慧樂多聞,此則為上樂,慧者之所行。《佛般涅槃經》卷中
【第63句】:生死之中,實有樂受,菩薩摩訶薩以苦樂性不相舍離,是故說言一切皆苦。《大般涅槃經》卷十二,圣行品
【第64句】:【時間與財富】 善于利用時間之人,將會擁有更多的財富;虛度時光的人,就會失去 人人都想得到的東西。
【第65句】: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就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對親友善盡義務和責任,你也將得到親友真正的熱愛。
【第66句】: 我是個習慣熬夜的人,沒上微博之前,我一般12點左右睡 覺,早晨6點左右起床,多年如此,依然神采奕奕。微博打破了這個 規律,12點之前睡覺變得稀有,大多在12點以后上床,最晚曾經熬 到過凌晨2點左右,因為早起依然是舊規律,我偶爾覺得疲倦。自以 為是鐵打的身體,其實并不是。
【第67句】:要普度眾生,就要從愛護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苗、每一寸土地開始。
【第68句】:菩薩以四事不取正覺,何等為四:一者凈國土,二者護國土,三者救一切,四者護一切。《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
【第69句】: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眾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眾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古印度)龍樹《中論·觀四諦品》
【第70句】: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非無人故,名日為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后際空,中際亦空。《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71句】:【天天禪語】當今時代的人們缺乏的并不是佛教的知識與理論,而真正缺乏的是對i寶的無偽信心與對因果的深信不疑。這才是我們無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72句】: 夜晚已經過去,太陽已經升起,不管經歷了怎樣的噩夢,晨 風都會為我們撫平。那些已經逝去的生靈,是我們必須活著的原因, 在這個速度的時代,天災和人禍總是并行。是哪一只手制造了夜晚的 。晾悚?生命之輕何以變得愈發不能承受?早晨醒來的人們,在繼續上 路的同時,要學會叩問!
【第73句】:太圣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古印度)龍樹《中論·破行品》
【第74句】: 佛說,人最靠得住的是自己,自修自得。佛又說,人最靠不住的也是自 己,不修不得。
【第75句】:禪,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我們心靈上的塵埃;如天上的白云,讓人可以漂流十方,任性逍遙。禪是不離開人間的,禪是幫助吾人在人間獲得解脫的不二法門。
【第76句】:文殊師利大圣尊,三世諸佛以為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教化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報恩品
【第77句】:總一切法:謂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壞,可裂可打,生增長故。以是義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復非我,何以故?因緣生故。《大般涅槃經》卷十四,圣行品
【第78句】:【禪語智慧】人之所以不幸福,源于沒有知足心,每個人對幸福的感覺與要求都不同,一個容易滿足、懂得知足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對就越難。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期盼,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只要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感受,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第79句】:所謂頓悟,即是無念。何名無念,佛語有言,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簡單地說就是,在頓悟的這刻,一剎那間妄念俱滅。人的思維等于進入了無物,無他,無我,一切皆無的渾噩狀態,即如同空明一般。
【第80句】:【佛心禪語】 現今社會中,遇事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方為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于為 日后進一步做準備,待人接物以抱寬厚的心境為快樂,因為給人家方便也 就是為自己以后留下方便之門。
【第81句】: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與睦,忍則眾惡無暄。若能鉆木出火,污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第82句】: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具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圣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福無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
【第83句】:不要只看著腳下,也不要選擇容易更改的、不確定的目標,而應該給自己制定一個固定的目標,如此才能朝著確定的目標前進,少走彎路。
【第84句】:“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裝水,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每一個容器的利用價值在于它的空。空是一種度量和胸懷,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緣。佛經里有“一空萬有”和“真空妙有”的禪理。渡,水是路,蓮為舟。那些與你同船共渡的人,沒有誰能夠陪你走到終點。
【第85句】: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輝煌,都是從苦中來。事業的成就如此,學問的成就如此,修行的成就更是如此。
【第86句】: 每天的言行舉止,也和走路一樣,都是修行。因此,我們每天開口, 所說的言語都要是正語,利益別人之語,借著不斷的熏修,將原來不習慣 以愛語贊嘆、關懷他人的心,轉成喜悅愛語、柔軟慈悲的心。
【第87句】:只有內心清凈,才能得到幸福,遇到逆境,才能放得下,且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第88句】:【人生五大元素】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要有一個好命格(基礎),一個好 運勢(機遇),好風水(環境),好名號(名正言順),多讀書(文化內 涵)。還應具有超人的膽量、超人的智慧和良好的機遇。
【第89句】: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無形、無染而無求的愛。——證嚴法師
【第90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對人真誠,要有聰穎,而不等于愚癡的善良;對人包容,要有原則,而不等于對他人放縱。
【第91句】:僅僅是躺在床上,想“我要利益一切眾生”,還沒有付出任何行動,單單這樣的想法,只要出自真誠,就能速消無邊業障,積聚廣大福德。
【第92句】:禪宗關于悟道有一個中心觀念,便是佛性禪心存在于每個人身邊。不僅悟道是這樣,生活中許多事情也是如此,有人終其一生苦苦尋覓的東西,原來就在他的眼前,只是他沒有發現而已。畫餅不能充饑,悟道全靠自己。在覺悟真理的過程中,常常是偶然間頓悟。
【第93句】:【最有禪意的文案】學佛很久卻仍未認識煩惱,表明我們的學佛僅限于學術;修行多年卻仍未解決煩惱,表明我們的修行只注重形式;即使自稱是上師、活佛、堪布、法師、成就者,若仍未戰勝煩惱,心中不具備愛心和智慧,那么這些成就者等的名號就是徒有虛名。
【第94句】: 妄言自損,守中多做 “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舌頭,最壞的東西還是舌頭。”“背后罵我的人 怕我;當面夸我的人看不起我。”因此,人要懂得“禍從口出”的道理, 管住自己的舌頭。
【第95句】: 證嚴法師說:“才華橫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到目的,很快就獲得 了世俗的滿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沒有止境,又永遠不容易尋得內在的圓 滿,才華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做人必須要有節制,節制是抵制誘惑的 力量,不節制只會是煩惱和痛苦纏繞的人生,甚至會走向災難。人生有節 制,生活就有幸福。
【第96句】:生死契闊君莫問,行云流水一孤僧。無端狂笑無端哭,縱有歡笑已似冰。白落梅《愛如禪你如佛》
【第97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即使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缺乏真誠和包容,也不應該輕易地怨恨別人;即使我們體會不到自己不具備善巧和智慧,也不應該輕易地冤枉他人;即使我們覺察不到自己心里的自私和欲望,也不應該輕易地埋怨對方。
【第98句】: 天空飄著細雨,我知道云層的背后就是朝陽,霧蒙蒙的遠方 有你的身影。鳥兒依舊鳴囀,時而在空中穿梭,雨絲在羽毛的邊緣輕 輕滑落。信念就是你的羽毛,希望是一把撐開的傘,在雨霧中飄過, 向著朝陽的彼岸。雨是人生的一道風景,是彩虹的前奏,陽光的旅 伴。若我是風雨,朋友,你就是彩虹和陽光!
【第99句】: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供養三寶,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三
上一篇:第一視頻最火的座右銘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