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語人生】有一年仲秋,景岑禪師與仰山禪師一起賞月,仰山禪師指著天空說道:“這個大家都有,只因無明,不能充分使用。
【第2句】:【禪語人生】智能,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
【第3句】:放下:佛的智慧,人生的智慧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第4句】: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
【第5句】:【圣經文案】154那時,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耶和華側耳而聽,且有紀念冊在他面前,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他名的人。(瑪3:16)
【第6句】:呂新吾云:“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無指摘其所忌,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第7句】:【禪語人生】修行悟道其實和養花是一樣的道理。保持鮮花新鮮美麗需要不斷地換水、修剪,保持心靈的清靜需要用善的感念洗滌心靈,并時時清除頭腦中惡的念頭。
【第8句】:【圣經文案】160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3)
【第9句】:人生難免會遇到風雨和坎坷,對于生活中的諸多不順,不要心懷不滿、怨氣沖天,也不必耿耿于懷、一蹶不振。是福是禍,都得面對;是好是壞,都會過去。
【第10句】:【禪心佛語】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不論什么時候,只要有爭執,哪怕是表面調和了,也勢必會埋下不和的種子,這樣的實例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屢見不鮮。
【第11句】:念佛一路,即是人理妙門,圓契五宗,弘該諸教,精微莫測,廣大無窮。(明)蓮池《答凈土四十八問》
【第12句】:愛心為誰有我們的心常常不規則地亂跑,任憑別人來誘引我們;惡的念一旦被誘引,任何壞事都做得出來。
【第13句】:生活中若是迎面遇上了阻礙,不必驚慌,也不要躲避。阻礙是一種賜予,它能促使人進步、蛻變、新生。要正視每一道阻礙,心懷感恩地跨越。
【第14句】:【禪語人生】真正的福報是你有、過人的道徳品質、和超人的綜合素質。道徳品質體現在危急時刻能擔當事情、素質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能善巧接人待物。
【第15句】:【禪語人生】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
【第16句】:分別不相應,依他即清凈,所住離分別,轉依即真如。《大乘入楞伽經》卷六
【第17句】:【禪語人生】智慧,才是人生最好的明燈。如果你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不要向外尋求,應當從自己的內心中挖掘和發揮。
【第18句】:自古以來,男人為陽,女人為陰,才會保持自然的和諧,陰陽的平衡,萬物才能自然更迭。
【第19句】:【禪心佛語】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放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第20句】:【禪心佛語】莫到失去了雙親,才懂得感念親恩,那時只能是萬分的痛心,卻于事無補。
【第21句】:如瑞法師:自在是怎么得來的?為什么要觀自在呢?觀就是說的一種觀照的智慧。觀可以讓我們生起來管理自己情緒的智慧,能夠反省內心的智慧。因此,自在離不開觀照。
【第22句】:【佛心禪語】全場學生哄然大笑,這一笑,使他釋然了,因為心想:“再也不會有比跌跤更糟的事了。”
【第23句】:【禪語人生】有志不在年高,有才不在遲早;有理不在聲大,有心不在言表。勤奮的人,每天都在進步;有恒的人,每天都在成長。
【第24句】:許多問題并非急務,拖一拖,冷一冷,沒什么大不了,卻可以使當事者的情緒冷卻下來,自己看清問題的要點,那么,一場可能的爭辯也避免發生了。
【第25句】: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落花隨水去。”日:“意旨如何?”師日:“修竹引風來。”——《石霜慶諸禪師》
【第26句】:一位會員,一坐定即說:“請師父看因果。”師言:“我不會看因果,但我們要注意因果。”
【第27句】:【禪語人生】心若無塵,人的氣質和品位便得以提升,生命便蘊涵著高貴。
【第28句】:好人好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如同鉆石不是為了別人而發光一樣。好人好事是為自己做的,為的是讓自己心靈-駐于寧靜幸福的境地。
【第29句】:時光總是稍縱即逝,若不把握現在趁年輕時好好努力,等到年紀老邁時才想學習,往往就時不我予了!
【第30句】:不炫耀,因為不自卑。不花心,因為不缺愛。人性就是這樣,自卑才炫耀,缺愛才花心。招搖的人,除了證明內心虛弱,說明不了任何東西。
【第31句】:發出離,心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32句】:【禪語人生】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凈。亦無心系縛人。但為人自生虛妄系著。作若干種解會。
【第33句】:【禪心佛語】如果依照佛陀教導的真理來說是錯的事,那么你能不能寧死也不去做呢?就我自己而言,我寧愿死(也不背棄真理正法)。但愿真理正法能夠回歸到人們的心中。
【第34句】:【佛心禪語】大成就者繼續說道:“回你的茅屋彈你的西塔琴吧,演奏得好不好都沒關系,只要用本然的覺性聆聽琴聲就可以了。”
【第35句】:【禪心佛語】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第36句】:【天地有美不能言,花開花落總是春】1.做生活的有心人,你若盛開,蝴蝶自來。2.送人玫瑰,手留余香。3.莫煩憂,你若努力,天自安排。
【第37句】:末世凡夫欲證圣果,不依凈土,皆屬狂妄!《印光法師文鈔·復謝慧霖書》
【第38句】:【禪語人生】現在世間人忘恩負義,不懂得道義,不懂得仁義,不知道情義,不知道恩義。我們學佛人要落實“知恩報恩”,給一切社會大眾做正面的好榜樣。
【第39句】:【經典佛語】平靜的湖面,才能倒映藍天,波浪起伏的湖水,會扭曲所映現的景物,正是因為我們對心性的不了解,才放不下對夢幻泡影的追逐,才讓我們看不清世界.
【第40句】:寧愿跑起來被絆倒無數次,也不要規規矩矩走一輩子;真正的規矩都是在反復的錯亂之后,平靜大都緣于喧嘩,拿起方能放下!
【第41句】:【禪心佛語】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不敢做事情才顯得很難。
【第42句】:【禪心佛語】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對的時刻開始的,不早也不晚。當我們準備好,準備經歷生命中的新奇時刻,它就在哪里,隨時準備開始。
【第43句】:“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一切罪業皆因愛欲使人愚蔽,一切造作皆由無明而起,不可以為小惡而輕忽。
【第44句】:【禪語人生】遇到別人不公正的評論,只要不傷及到你個人的尊嚴,那就讓他說去吧。人生百態,各具千秋,懷一顆平常心就會快樂。
【第45句】:【禪心佛語】世界曾經顛倒黑白,如今回歸絢麗色彩。世界曾經失去聲響,如今有你們陪我唱歌。
【第46句】:【禪語人生】我們的愛像風箏,自由卻不散漫。我們的愛像花火,熱情卻不張揚。
【第47句】: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安立無量無數無邊有情于六波羅蜜多。《大般若經》卷四十九,大乘鎧品
【第48句】:【圣經文案】7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50:20)
【第49句】:面對他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微笑既能展現自己的友好、熱情,更能顯示一個人的自信、教養,以及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在對方心靈中投射下一束溫暖的陽光。
【第50句】:【禪心佛語】計較的太多就成了一種羈絆,迷失的太久便成了一種痛苦。過多的在乎會減少人生的樂趣,看淡了一切也就多了生命的釋然。
【第51句】:【巧言令色,鮮矣仁】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孔子說:“話說得很漂亮,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但是一點不誠懇,不是仁者。”
【第52句】:【禪心佛語】對某個事物,因為最愛,有時候就會生起最恨的情緒,引爆最大的痛苦。所以,在生活中掌握一種“度”比較好,這樣,才能得到長久的幸福。
【第53句】:經常將歡喜、慈悲、榮耀、成就與人分享。(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54句】:【佛心禪語】不廢一物,不輕一人,不著一事,不昧一心。遠方的景色走近了,就是自己現在的生活。現在的生活放遠了,就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第55句】:【禪語人生】在佛教看來,中國傳統的五種人倫關系都是愛與智慧的體現。
【第56句】:【佛心禪語】做人須有三氣:即氣質、氣度、氣勢。氣質是堅定而從容、自信不自負;氣度是虛懷若谷,計議久長;氣勢是不靠數字支撐,而憑實力說話。
【第57句】:【圣經文案】215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下)
【第58句】:【經典佛語】“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第59句】:【佛心禪語】做人必須要有節制,節制是抵制誘惑的力量,不節制只會是煩惱和痛苦纏繞的人生甚至會走向災難。人生有節制,生活就有幸福。
【第60句】:【禪心佛語】同樣面對風雨,有傘者可以從容欣賞,無傘者變成落湯雞;同樣面對逆境,有智慧者轉禍為福,無智者怨天尤人,連續受傷。
【第61句】:【禪語人生】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奇正相生,循環無端,漲跌相生,循環無窮。機遇孕育著挑戰,挑戰中孕育著機遇,這是千古驗證了的定律。
【第62句】:【禪語人生】要想順利地生存下去,不僅要有無懼危險的勇氣,更要有發現危險的能力,如果你嗅不到明天的危險,那么明天也許就是你的死期。
【第63句】:【禪語人生】學會一個人靜靜地思考,因為這樣才能讓自己清醒、明白。
【第64句】:【禪心佛語】過分追求外在的物欲,心靈才會變的渾濁彷徨。大自然才是心靈真正的凈化劑,萬物真正的靈魂就是大自然,所以我們要崇敬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第65句】:【圣經文案】493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里墜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里,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啟2:5)
【第66句】:【禪語人生】我們眾生為什么跟佛會有隔閡?就是我慢。簡單講就是自己認為很行,所以不管善知識、佛陀現前都聽不入耳。
【第67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放下應從修持布施、奉獻愛心做起。布施能放下對物質的貪執;奉獻愛心能放下自私。布施分為三種:一、財物布施;二、無畏布施;三、法教布施。
【第68句】:【佛心禪語】做人的最高境界——舍。【第3句】:生活的最高境界——樂。【第4句】:修煉的最高境界——空。【第5句】:交友的最高境界——誠。
【第69句】:平等心、歡喜緣:對人需時常保持一分平等、平常的愛念,不生厭棄憎惡的心理。
【第70句】:【禪語人生】我們在無情掠奪自然,實際在掠奪我們自己;我們驕奢淫逸地享受生活,是在享受我們后代的生命。
【第71句】:【禪心佛語】出家人勘破紅塵的虛假空幻,放下浮世的巧爭利奪,而積極追求更超脫真實的生命。勘破、放下,不是退縮逃避,而是勇往直前、積極投入真理之旅的壯舉。
【第72句】:心如明鏡。雖然外在景物不斷轉變,但鏡面卻不轉動,此即境轉而心不轉。若心隨境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不能自己。
【第73句】:【佛心禪語】別在意那些在你背后說三道四的人,那只不過說明你走在了他們的前面。
【第74句】:【禪心佛語】聰明的人,喜歡猜心,也許猜對了別人的心,卻也失去了自己的。傻氣的人,喜歡給心,也許會被人騙,卻未必能得到別人的。
【第75句】:【禪心佛語】佛法是事理圓融,世出世間圓融,古今圓融,一切障礙來自主觀的分別與執著。破除執著,一切圓融。
【第76句】:【佛語悟道】在這里看起來的好事,在哪里卻成了壞事。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壞事。
【第77句】:【禪語人生】以今天懺悔、改惡修善的福德因緣,布施給一切遭受苦難的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
【第78句】:熱無過淫,毒無過怒,苦無過身,樂無過滅。無樂小樂、小辯小慧,觀求大者,乃獲大安。《法句經》卷下,安寧品
【第79句】:【名人佛學經典文案】如何消解“我是對的,錯的是別人”這一魔障?佛日: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80句】:父母的心情一緊張,子女便會感覺不安,因為父母子女的心是相連的。有的孩子出遠門,父母在家里常常思念、牽掛,子女在外便待不住,一直想要回家,那就是母子連心啊!
【第81句】:【禪心佛語】時間不能減輕我們所受的傷害,但卻能讓我們變得不那么害怕傷害。時間也不會幫我們解決問題,只會把原來怎么也想不通的問題,變得不再重要。
【第82句】:法眼禪師問眾人:“誰能解下老虎脖子上的金鈴?”大家都無法回答。正好法燈前來,法眼問他同樣的問題。法燈說:“將鈴子系上去的人能解開。”
【第83句】:【禪心佛語】寧靜:放下過去的煩惱,不擔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第84句】:【禪心佛語】為圣賢的妙法,只在一些仁心;為豪杰的妙法,只在一腔義氣。
【第85句】:【佛心禪語】我們的行、住、坐、臥與一舉一動,有意識地去生活,是覺醒,無意識地去生活,是迷惑。悟或迷、佛或魔、涅槃或輪同,都是一念之差。
【第86句】:【禪心佛語】如果你從不珍惜,就不要后悔;如果你從不試著去理解,就不要憎恨;如果你沒有親自經歷過,就不要妄加評論。
【第87句】:時刻保持年輕的心態,即使冬天萬木凋零,也依然能夠看到滿眼的青翠,生命之樹便會常青。
【第88句】:不負債及慳,斯名為下樂;有財行布施,此名為中樂;身口意業凈,智慧樂多聞,此則為上樂,慧者之所行。《佛般涅槃經》卷中
【第89句】:【佛心禪語】最糟糕的一種感覺是,你無法愛上別人,只因你依然留戀那個傷害你的人。
【第90句】:佛教微博經典:善良不是懦弱。慈悲不是退卻。堅持的善良就是人生。不分別的慈悲才是君子。佛眼一雙,半開半閉,包容一半,饒恕一半。
【第91句】:【禪心佛語】跌倒的時候,要能認識障礙,勇敢站起;失意的時候,要能自我檢討,再次出發;困難的時候,要能冷靜分析,突破執著;彷徨的時候,要能看清目標,不變隨緣。
【第92句】:【禪心佛語】只要發心,就可以利用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創造出無限的價值。生命雖然有限,但是我們的發心應該是無限的。
【第93句】:【佛心禪語】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菜根譚》
【第94句】:【禪心佛語】你要能三心了不可得,四相也不生了,這就是與自性合而為一了,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第95句】:廓徹十方自性境界,觸事全真。(宋)真凈克文禪師《古尊宿文案》卷四十三
【第96句】:吃苦是良圖,做苦事,用苦心,費苦勁,苦境終成樂境;偷閑非善策,說閑話,好閑游,做閑事,閑人就是廢人。
【第97句】:【禪心佛語】人生的質量,在于你寬恕的速度,和忘記的數量。生活的方式決定了你人生的幸福值,經得起命運的涮,也習慣于故事的苦,更要學會刷新幸福。
【第98句】:【精短禪語】學誠法師:破除執著要靠慧力——內心一種明利、決斷的力量。執著是指人內心對人和事膠著難離的狀態,不是指外在的行為。
【第99句】:【禪心佛語】佛教里的慈悲本身就是愛的升華,如果沒有愛心就沒有大悲心,沒有大悲心就無法大徹大悟。
上一篇:座右銘的文案2000
下一篇:返回列表